•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規(guī)律與啟示
      ——一流大學建設的路徑研究

      2017-02-14 17:00:41樸雪濤
      大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一流大學建設

      王 瓊 樸雪濤

      一、建設的緣起——歷史回顧

      (一)胡適時代的一流大學建設

      建設一流大學實際上不是一個新話題,早在胡適生活的時代就已經孕育并產生。胡適在高等教育領域是一個頗有建樹的教育家,他基于對中外教育觀念的考察,以實用主義教育觀、教育救國觀和教育獨立觀為理論基礎,于1947年的著作《非留學篇》中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一流大學來振興中國教育。一流大學建設的重點、目的、方法等一系列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思想都散見于《非留學篇》《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五年計劃的綱要》等著作之中。建設一流大學是他的夢想,并且他也終生為其夢想的實現(xiàn)而努力奮斗著,而今我們提出的一流大學建設與胡適的一流大學是一脈相承的。

      (二)現(xiàn)當代的一流大學建設

      1993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fā)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其中提到:“高校培養(yǎng)的人才要符合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集中主要精力培養(yǎng)一批重點大學和重點學科,高水平的技術人才努力使科學文化水平與辦學效益有顯著提高?!盵1]

      1995年11月,經過國務院批準,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連同財政部共同頒布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guī)劃》,其中提到:“未來21世紀要著重創(chuàng)建100所左右高校和一部分重點學科,……爭取在21世紀初期有部分高校及學科和專業(yè)接近或者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2]

      1998年5月,江澤民同志在北大一百年校慶的講話中講到:“為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我國要有部分高校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先進水平?!盵3]基于此,國務院于1999年批轉了教育部關于《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重要文件,要著力支持一些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或世界高水平大學,簡稱為“985工程”?!睹嫦?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更為詳細的闡述了一流大學。

      2002年6月6日,《全國教育事業(yè)第十個五年計劃》指出:“著力縮小部分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差距,一批重點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要達到或者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創(chuàng)造出部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4]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fā)《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該文件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盵5]

      通過以上對各種教育政策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創(chuàng)建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決策,無論是胡適時代的一流大學建設還是現(xiàn)當代的一流大學建設,他們的提出都是一脈相承、循序漸進的。

      二、什么是一流大學——概念重述

      (一)一流大學的定義

      關于一流大學的定義,江澤民同志在北大一百年校慶講話中作了闡述,他認為一流大學應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搖籃,是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依據,是拖動科技成果向生產勞動力轉換的重要力量,是文化交流和借鑒的橋梁。他對一流大學的解讀為我們今后對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提供了評價標準和努力方向。隨后,學術界對一流大學的內涵也有諸多不同的描述。潘懋元先生認為:“一流大學不是排名榜排出來的”。[6]袁貴仁認為,一流大學是個建設性、總體性、過程性和精神性概念。[7]“凡是處于領先地位的,我們都可以稱之為一流。歐洲古典大學、英式大學、德國模式大學都曾經是世界一流大學,美國研究型大學則是目前世界一流大學的主體,這就提示我們,必須動態(tài)地看待一流大學建設問題,要有前瞻性?!盵8]“我國世界一流大學應該是具有‘戰(zhàn)略性質的大學’,她們不但要符合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更應該為我國政治經濟的發(fā)展起到導向作用,在整個國家的知識創(chuàng)新和教育創(chuàng)新體系中,它們應該發(fā)揮一種上游創(chuàng)新的作用?!盵9]清華大學的邱勇教授認為,“一級意味著領先,領先世界的科學和技術,指引著人們思想和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一流意味著獨特性,獨特的辦學理念,獨特的大學文化;一流還意味著貢獻和影響力,要對民族和人類的共同問題出謀劃策”。

      可見,無論是社會上還是在學術界,亦或人們心中,“一流大學”都并非是一個有明確定義和內涵的概念。人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來描述其心目中的一流大學。這些描述都具有強烈的主觀性,這種情況說明,對于一流大學在學術界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再者也是因為一流大學自身的復雜性所致。[10]

      (二)一流大學應具有的基本特征

      目前,對一流大學標準問題的討論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一流大學在學術的探索上要具有國際性,在問題的研究上要具有公開性,在知識的創(chuàng)新上要具有批判性,在文化的傳承上要具有包容性。[11]葉鷹認為,對于一流大學的鑒別要從一流學科、一流教師、一流學生三個方面來考察。[12]一流大學要有齊全的學科門類并要有所偏重,要有卓越的教師隊伍和頂級的大師,要有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要有一流的生源,要有切實為社會服務的意識與能力,要有充足的辦學經費和辦學條件,要有高水平的國際化程度。[13]北京大學林建華教授指出,世界一流大學應該具備三種特性,其一,樹人立德,人才發(fā)展;其二,理論和科技創(chuàng)新;其三,開拓創(chuàng)新,引領潮流。此外,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浙江大學校長,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等對一流大學均有不同的論述。以上研究把一流大學的標準主要集中在教師出版的著作及文章、被引用的次數(shù)、大學對學的投入、學術自由、校園的設施的便利、資金的投入、教師的多樣性、學生的素質、教學的質量、課程的設置、教師和學生的國際化程度等等。本文認為,一流大學應該具有以下幾個標準:

      1.甘于“孤獨”與“寂寞”的研究者

      “高等教育要研究高深學問?!盵14]大學正是開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之一,是研究高深學問之地?!八^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盵15]所謂一流大學更要有甘于“寂寞”和 “孤獨”的研究者探索高深學問。德國教育家威廉·馮·洪堡把“孤獨”和“寂寞”作為大學的組織原則之一,作為一流大學更應該如此。哈佛大學原校長柯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指出,“大學者,大師薈萃之地也。如果一所大學聘任的終身教授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那么這所大學必定是最優(yōu)秀的大學?!盵16]一流大學,首先要有一批愿意花費時間去研究和探索高深學問,愿意與周圍的最有思想的學者交流與相處,并相互學習的研究者,如此便可吸引其他大學的教師不斷流入。一流的教師隊伍可以吸引一流的學生,從而促進一流大學師生質量,為一流大學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人員保障。

      2.德才兼?zhèn)?,富有?chuàng)新精神的生源

      一流大學不僅要有甘于“孤獨”與“寂寞”的研究者,還要有德才兼?zhèn)洌挥袆?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教師和學生是大學的主體,學生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的整體水平。一流大學的學生不僅要看學生的考試成績,更要看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jié)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動手操作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一流大學的招生不僅要錄取最優(yōu)秀的高中畢業(yè)生,研究生質量也是影響大學水平的重要因素,因為研究生是學??蒲泄ぷ鞯囊徊糠郑澜缫涣鞔髮W十分注重研究生的培養(yǎng),甚至把研究生的培養(yǎng)作為學校的重中之重,中國知名大學研究生的數(shù)量要大于本科生的數(shù)量。因此,無論是研究生還是本科生,學生素質的高低是影響一流大學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3.高水平的國際化程度

      英國教育家約翰·亨利·紐曼在其著作《大學的理念》中強調,“從最基本和最古老的方式上看,大學的組成成員是世界各地的教師和學生,大學探索高深學問的地方?!盵17]大學是一個學者共同體,它應該由世界各地的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一流大學的辦學方式應該是全方位的開放,面向世界的,應該成為國際教育、文化和科技相互交流和溝通的橋梁,不僅要成為國際性的科學研究中心,而且還應該成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一流大學的國際化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來源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國際化、專業(yè)和課程設置的國際化、教學水平的國際化、學術研究的國際化等。

      4.科學合理的管理

      一流大學的管理即是一流大學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流大學的基本特征。一流大學要根據自己的大學章程,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制定屬于自己的管理體制,正確處理好學校與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學校內部行政權利和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一流大學更要有一流的大學校長來規(guī)范和管理,一流大學的校長都是建立在公開的校長遴選機制和程序的基礎上,在全世界范圍內挑選優(yōu)秀的教育家來擔任校長。從世界一流大學的校長來看,他們都畢業(yè)于世界知名大學,是本學科內的專家;他們都具有多重身份:教師、學者、優(yōu)秀的管理者、出色的規(guī)劃者、招募者、評價者、改革家和企業(yè)家;他們都具有強烈的事業(yè)心,把大學校長的工作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yè);他們都潛心研究高等教育,具有明確的辦學理念。[18]

      5.優(yōu)越的辦學條件和充足的辦學經費

      一流大學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雖然不是用金錢堆積出來的,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教育資金的支持,則一所大學根本不可能發(fā)展成為一流大學。充裕的辦學經費是一流大學形成與發(fā)展最基礎的物質條件,同時他也是一流大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有數(shù)字表明,世界上一流大學的教育經費,每年約10億美元。我國也相繼實行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每年也投入大量的教育資金促進了大學的發(fā)展并取得了顯著性的效果。充足的辦學經費能夠為一流大學的師生提供更好的辦學條件,它使一流大學擁有一流的圖書館,一流的博物館,一流的館藏資源、一流的計算中心,一流的實驗室等教學輔助設施,從而為學校師生提供一流的服務。

      6.以學術為基礎的社會服務

      “大學作為一個探索和傳播高深學問的學術團體,為社會提供的直接服務也必須是學術性的,要以研究為基礎,要有教育內涵,而堅決反對低層次的服務?!盵19]一流大學要為國家和社會服務,要為本國和本地區(qū)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服務,而且這種服務是要通過學校的教學和學術研究來實現(xiàn)。如同美國教育家歐內斯特·博耶所說,“把服務作為一個學術水平,需要把自身的專業(yè)知識與這種服務聯(lián)系在一起,與自己的專業(yè)活動聯(lián)系起來或直接來自于自己的專業(yè)性活動。這種活動要求一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活力以及責任感,而且是有必要的,嚴肅的。[20]

      三、為什么要建設一流大學——現(xiàn)實需要

      (一)國家發(fā)展的需要

      建設一流大學是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從宏觀角度來說,二十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逐漸體現(xiàn)在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傳播上來,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正是基于一流大學在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都開始關注本國的教育事業(yè),并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從微觀方面來講,這也是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系決定的。一方面教育質量的高低受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教育的發(fā)展又是影響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都是建立在世界經濟發(fā)展迫切需要的基礎上。

      (二)高等教育自由競爭的需要

      建設一流大學是高等教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競爭必然導致高等教育的分層,一些優(yōu)秀的學校必然走向“金字塔”的頂端,同時也是一流大學產生的必然邏輯。這些處于塔頂?shù)膶W校不僅僅代表著一種榮譽,而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壓力,這意味這些高校必然要努力使自己擁有一流的師資、一流的教學水平、一流的科研團隊、一流的教學水平、一流的實驗設備等與之相匹配。因此,要維護這些高校的“塔尖”的位置,政府不得不和學校一起共同參與到一流大學的建設之中。

      (三)精英教育的回溯需求

      高等教育大眾化在我國迅速展開,隨之而來的便是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一流大學建設也是重建中國精英高等教育的需要。雖然說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似乎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終極狀態(tài),但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由于社會的分工不同,必將會有不同的社會角色。依據這一理論,大眾化高等教育和精英高等教育要共同存在,和諧發(fā)展,相得益彰,互相促進,使社會資源得到最為高效的利用,防止資源浪費,滿足不同階層的人對教育的不同需求,因此,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適當?shù)陌l(fā)展一些精英高等教育是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

      四、怎樣建設一流大學——路徑探析

      一流大學建設從胡適提出的“一流大學夢”直到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的《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總體方案》,特別是近幾年來被廣泛討論,要分析這個問題,首先應從高等教育本身和一流大學這兩個主體入手,要弄清楚高等教育和一流大學之間的關系。一流大學建設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即一流大學建設和高等教育之間是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要想促使高等教育高水平發(fā)展,建設一流大學,要繼續(xù)將高等教育發(fā)展作為一個整體,加大高等教育發(fā)展力度,只有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一流大學的建設才能順利展開,因此,在一流大學建設的過程中要樹立全局觀念,從高等教育的整體著眼,在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與此同時,在注重高等教育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要著力發(fā)揮一流大學建設這一部分在整體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注重高等教育的整體發(fā)展。據統(tǒng)計,我國對教育經費的投入至今才剛剛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至于說分配到高等教育的經費更是微乎其微。經過大量的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許多學者每每論及教育投入時都會提到教育投入的資金不足問題。然而,中國高等教育呈現(xiàn)畸形發(fā)展的態(tài)勢,高等教育的地區(qū)發(fā)展極不平衡,所以在高等教育的整體發(fā)展過程中要注重使整體的發(fā)展水平有所提高,為一流大學建設能夠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其次,要重視部分功能的發(fā)揮,做好一流大學建設工作。因為部分功能的充分發(fā)揮也會對整體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有時關鍵部分的功能對整體功能的發(fā)揮起到決定性作用。對于一流大學的建設不同主體要有不同的作為。

      (一)政府的政策支持

      1. 改革政府的撥款制度并給予合理導向

      一流大學要緊跟學術前沿,不斷加強科技創(chuàng)新,滿足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所以學校正常運轉時的開銷很大。之前的撥款主要是依據項目的大小來評判撥款的多少,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重點突出,績效的導向十分明確,缺點就是學校運用資金的權利不足,而且不確定因素較多。建議政府把項目支持改變?yōu)榛局С旨闯R?guī)支持。當然,國家在對一流大學投入教育資金的同時也要兼顧一般的普通高校,正確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一流大學建設的過程中在政策和資金上適度的傾斜,營造出“一流”與“普通”高校相對平衡發(fā)展的競爭環(huán)境,從而促進高等教育的良性發(fā)展以及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配、競爭機制,實行公平競爭,逐步加強被列入一流大學的建設的學校的績效考核;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建設的競爭與淘汰機制,適當給這些學校一定的壓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能夠自由流動的良好環(huán)境和競爭氛圍,使后發(fā)式的“普通”大學有發(fā)展的動力。

      2.規(guī)范政府的職權,使大學自主發(fā)展

      大學的運行方式與企業(yè)管理和行政管理不同,政府這一角色必須在高校的管理中厘清職責,政府應該著力于對大學的評估和指引,政府可以通過撥款等方式,依據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就具體的問題和高校進行合作。然而,政府對學校的管理不能以行政的命令取代學術規(guī)范,不能過于用政府的命令來影響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更不能使高校隸屬于政府的管理部門,政府應該包容高校在科學研究中存在的風險和潛在的問題,尊重知識、尊重科學研究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尤其是要保證學術研究中研究的自由不受干預。

      (二)學校的自身發(fā)展

      1. 創(chuàng)新大學文化,營造一流大學文化氛圍

      一流大學的創(chuàng)建要有新的大學文化即大學精神,尤其是一流大學建設中高校的管理文化。管理干部在明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目標之后,就應該將這一理念和目標分解成為具體的、可操作和可測量的任務,從而在教學、科研、管理等各個領域加以實施和落實。學校內部各個職能部門、各個學院實體以及所有的資源要素都要依據整體架構依法開展工作,逐漸構成資源共享的合作協(xié)商機制。

      2. 創(chuàng)建校長職業(yè)化制度,培養(yǎng)一流大學校長

      職業(yè)資格認證制度是職業(yè)準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流大學的創(chuàng)建首先要創(chuàng)建大學校長職業(yè)化制度,規(guī)范大學校長的遴選,把大學校長的遴選權交給學校的教授,由教育家治校。一流大學的校長必須被社會認可,因此,一流大學校長的準入制度必須按照社會競爭機制及社會需求來制定高校校長的準入指標,要創(chuàng)建并開展開放性的大學校長的任職資格制度。高校干部必須經過系統(tǒng)的職前培訓,獲得高校干部職業(yè)資格認證后,才可憑相關專業(yè)資格進入相應崗位競聘。高校校長職業(yè)資格認證和準入制度,必須在符合高校管理實踐條件的前提下,建立大學校長專業(yè)素質界定、職業(yè)資格評審制度,明確職業(yè)資格認證條件,合理適當委托第三方認證,建立開放式、標準化的認證模式,確保認證公平公正。

      3. 組建高校戰(zhàn)略聯(lián)盟,共享一流大學教育資源。

      組建高校戰(zhàn)略聯(lián)盟目的在于培養(yǎng)不同高校群體的發(fā)展,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互通有無。不同高校的利益訴求不同,發(fā)展方向不同,進而搭建起不同的高校戰(zhàn)略聯(lián)盟,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群體。這種教育群體越多,高等教育的形式就越豐富,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就能更多的惠及不同高校,從而促進高等教育高水平的提高。

      4. 構建高校內部學院共同體,夯實一流大學建設基礎

      大學的最基本的構成單位是學院,學院是學科集聚的行政制度模式,一流的學科和學院越多,學校變成一流大學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大學應該充分發(fā)揮學院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學院活力,鼓勵和引導學院競相進步。當然,前提條件是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方向和學校的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要保持高度一致,要共同遵守大學的發(fā)展目標。由此,各個學院集合起來便形成了一個學院共同體,從而相互競爭和合作,這樣的共同體如果形成,學術權力便可以占據主導地位。

      無論哪個國家的一流大學創(chuàng)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付出巨大的資源、時間和智慧,對于每一所被列入一流大學建設的高校來說,都將是一個長期艱難甚至痛苦的過程。如果每一所大學能夠在急劇變化的社會里認清形勢、找準目標、把握機會,把自身的優(yōu)勢與外部力量的刺激有機結合,把學校自身發(fā)展目標和當下國家社會需要相融合,將外部壓力轉變?yōu)閷W校發(fā)展的動力,充分運用組織信心的心理圖示作用,相信這樣的大學定能發(fā)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注釋:

      [1] 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94》[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5.

      [2]http://wenku.baidu.com/link?url=2xSHkPBB12lDgNBm7pw26IA5q4uptc94trvMUHV4EUXL4XFzkdfpA6-SlCrATImDgK2aQ3DjpuYbcDZ1Y88f9MGhJtcYwcrlBXoPnDHpiay.

      [3] 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98》[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8.

      [4] 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200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2.

      [5]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全國教育事業(yè)第十個五年計劃》的通知(國發(fā)[2015]64號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7050/200107/t20010726_171641.html.

      [6] 潘懋元.一流大學不能跟著“排名榜”轉[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3):50-51.

      [7] 袁貴仁.建設社會主義高水平大學的動員令——學習江澤民同志關于建設一流大學的論述[J].求是,2002,(7):51-54.

      [8] 王戰(zhàn)軍.目標與途徑:世界一流大學與研究型大學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3):14-17.

      [9] 謝維和.戰(zhàn)略性大學與一流大學建設的新定位[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3):56-58.

      [10] 創(chuàng)建一流:國家意志與大學精神的結合——一流大學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高等教育,2003,(12).

      [11] 王英杰.規(guī)律與啟示——關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若干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2001,(7):1-8.

      [12] 葉鷹.美國一流大學及其圖書館調研報告[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3):5-8.

      [13] 王英杰,劉寶存.世界一流大學的形成與發(fā)展[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356-369.

      [14][19] (美)約翰·S·布魯貝克,著,王承緒,鄭繼偉,張維平,等,譯.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3,17.

      [15] 黃延復,劉述理.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16] M. Lipset and D. Riesman. Education and Politics at Harvard[M].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5:154-155.

      [17] John Henry Cardinal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Defined and Illustrated[M].Chicago, Ill: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87:464.

      [18] 王英杰.美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3-74.

      [20] 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五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30.

      猜你喜歡
      一流大學建設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關注一流學科
      大學求學的遺憾
      我校獲批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自貿區(qū)建設再出發(fā)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雙一流”建設如何推進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仁怀市| 视频| 闽清县| 宁远县| 甘泉县| 桃江县| 丹棱县| 陆河县| 图木舒克市| 公主岭市| 上栗县| 那坡县| 巴楚县| 申扎县| 清流县| 浦东新区| 泗阳县| 芦溪县| 乌鲁木齐市| 嘉禾县| 屏东县| 封开县| 九寨沟县| 安阳县| 祥云县| 怀柔区| 罗源县| 宜昌市| 礼泉县| 新乐市| 宁安市| 阿拉善右旗| 平凉市| 安西县| 宜宾县| 泰兴市| 宝山区| 元朗区| 贵南县| 琼结县|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