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魏 驊
“天宮二號,你好,我是新華社”
——史上第一次中國航天員“天地采訪”報道側記
□ 文/魏 驊
2016年10月16日,新華社首創(chuàng)“太空特約記者”;
10月17日,新華社特約記者首次登上太空,世界新聞史上首次有記者進入太空;
10月19日,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首次完成太空報道;
11月5日,中國人首次太空泡茶;11月8日,中國人首次太空跑步;
11月12日,中國人首次在太空當“菜農”;
……
在一個個不可能面前,前方報道組在新華社領導的直接策劃指揮下,突破種種限制,一步步將報道前沿向前推進,在一篇篇“首次”“第一”的《太空日記》接連出爐后,為了持續(xù)提高報道關注度,我們開始思考:除了拿到獨家素材,我們還可以做什么?
于是,一個個“腦洞”接踵而至——能不能請航天員直接演示太空科普?如何讓航天員的聲音直接走進新聞直播間?是否可以直接對話航天員?……在警衛(wèi)森嚴、把關嚴格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不影響正常飛行任務的前提下,我們開始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今天拍不成了,確實沒有弧段,航天員要休息了?!焙教靻T中心一位負責同志走進新聞中心,開門見山的一句話直接給苦苦等待了十多個小時的報道組成員們潑了一盆冷水。
這已經第五次“無果而終”的等待了,短暫的失落難以避免,因為就在30分鐘前,我們還被通知能夠獲得5分鐘的采訪機會。
“5分鐘能做什么采訪?”說實話,剛開始大家心里都沒底。因為不僅僅是5分鐘的時間限制,一次天地通話采訪需要滿足多個條件:航天員與地面工作人員按計劃完成任務交接;航天員工作強度適中,同意進行天地通話;航天器飛行的軌跡(也稱“弧段”)被衛(wèi)星信號覆蓋……
為了將準備工作趕在前面,根據報道組組長李柯勇的指導分工,報道組成員將采訪背景、問題等字眼“摳”到了極致,保證在五分鐘里將采集的信息量發(fā)揮到極致,與此同時,為了模擬現場環(huán)境,還做了很多的模擬排練,我們將5分鐘拆成300秒來計算,甚至將信號延遲的時間都考慮了進去。
▲ 新華社地面記者與航天員進行“天地采訪”。
摳得不能再細致的文字,壓縮得不能再簡潔的問題,一切已經準備就緒。
等待,已經成為常態(tài)。等待中,報道組成員開始梳理以往的報道素材,在整理的基礎上對素材內容進行分類歸納,同時,也開始了對后續(xù)節(jié)目腳本的“虛擬創(chuàng)作”,并且通過多種渠道、盡可能多地拍攝、拷貝到航天器飛行中的視頻素材。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直到14日中午12點,一個電話徹底打亂了部署:“今晚,也許會有十分鐘的通話時長,可以讓新華社的編輯部直接對話航天員,重新準備一下?!?/p>
“編輯部對話航天員?”本以為聽錯了,始終不敢相信這樣的創(chuàng)新方案能夠在近乎苛刻的層層審批中“幸存”,以至于電話這一端的我們一再追問是不是真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大家頓時重燃斗志,畢竟將迎來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新的環(huán)境意味著一切都需要重新準備,在迅速完成分工后,前后方團隊馬上動員起來。為了晚上7點的“天地采訪”順利進行,報道組對現有的服裝、錄音錄像等設備提出了新的要求,后方攜帶新設備的同事要求盡快從宣武門總社出發(fā),確保下午5點前抵達航天城,而前方團隊則負責重新調整問題、設置采訪環(huán)節(jié)并進行模擬問答。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然而緊張的氣氛依然在各團隊間傳播著,畢竟這短短十分鐘的天地通話拍攝,不僅信息量大、不可控因素多,而且沒有任何的提前溝通、沒有任何現場彩排、也不可能有重來的機會。這其中最沉重的擔子也壓在了負責采訪的李柯勇身上,畢竟與航天員進行過通話的人屈指可數,沒有多少對話經驗,更沒有采訪先例。
為了緩解緊張的氣氛,5:30開始大家被安排輪流前往食堂吃飯,可當第一批同志剛剛抵達食堂就被告知:通話提前了,馬上開始!當所有人剛剛跑回到航天員密話間門口,又被告知“所有通話取消,準備清場?!?/p>
無奈,還是無奈。當看到中央電視臺負責錄像的同志匆匆拆除設備離場,當聽到他們同樣無奈地撥出一個個匯報電話,我們只是靜靜地站在最后面等待著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
“又一個弧段過去了,再等等看吧,接下來是今天最后一次通話機會了?!睆拿茉掗g里傳來的消息不好不壞,卻始終揪著所有人的心。
看著大屏幕上飛船軌跡慢慢飛向地圖的邊緣,我們知道時間已經不多了,然而組長卻低聲地提醒我們:所有人保持“即刻開機”的姿勢。
“快進,還有7分鐘的時間!”一個命令式的口音帶領著我們魚貫進入與航天通話的密話間,房門關上后,20秒鐘我們即準備妥當,開機。歷史上第一次中國航天員“天地采訪”報道由此成為了現實。這屏氣凝神的7分鐘,緊張而有意義,讓在場的所有人永生難忘。
拿著團隊創(chuàng)新的寶貴素材,那一宿徹夜未眠。從再設計、剪輯,再到修改、配音甚至三維動畫制作,所有人幾乎沒有合眼,一雙雙通紅的眼睛背后是對每一個細節(jié)的較真。
12個小時后,中國航天員首次接受媒體天地采訪新聞播發(fā),轟動全國。
36個小時后,世界航天史上第一堂“天地聯講科普課”上線播出,震驚世界。
作為一支年輕的團隊,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參與如此重要的航天報道。在這33天時間里,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挑戰(zhàn)中工作,是這些挑戰(zhàn)讓我們看到了差距,是挑戰(zhàn)幫助我們快速成長。
(作者魏驊是新華社總編室融發(fā)中心記者)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