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韶華 楊志新
摘 要:回族穆斯林的葬禮莊嚴而神圣。本文以回族穆斯林的喪葬習俗的行為細節(jié)為切入點,具體分析了回族穆斯林臨終前的行為方式和葬禮舉行過程中的行為方式,進而發(fā)掘回族穆斯林喪葬習俗背后體現(xiàn)出的濃郁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回族穆斯林 喪葬習俗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的基本含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而民俗又是一個民族歷史的真實寫照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具體表現(xiàn),是一個民族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其中喪俗可謂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民俗表現(xiàn)形式之一。本文就試圖從回民族的喪俗文化的細節(jié)入手,發(fā)掘其中隱含的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
回族穆斯林的葬禮,源于伊斯蘭教的教義、教理和教規(guī)以及相沿積久而形成的穆斯林各民族的禮儀習俗,其中蘊含著許多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形成了融民族、宗教、地域、民俗于一體的穆斯林葬禮。穆斯林的葬禮,簡樸而嚴謹,圣潔而智慧,尤其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相待,透視出穆斯林葬禮的文明以及樸素自然的生死觀,體現(xiàn)出濃郁的人文精神。
一、回族穆斯林臨終前的習俗,體現(xiàn)出濃厚的人文精神
1.回族穆斯林去世前的探望習俗。當回族穆斯林病危時,親朋好友和遠鄉(xiāng)近鄰們都會前來探望,這種行為從人文倫理上講是為了跟病人見最后一面,相互間訴訴衷腸,以了卻一世情緣。但是在回族穆斯林的行為方式中,還有更深層的宗教倫理因素,那就是這一次見面更重要的目的是互相討要口喚,大家會在這次會面時,檢討自己平生做過的自認為有愧于對方的行為,比如言語上的傷害,背地里的議論,或者財務上的往來虧欠等,都會毫無保留地說清楚,并商討好解決途徑,最后誠心誠意懇請對方給個口喚,如果口喚應允,那就表示彼此已經(jīng)真心地原諒寬恕了對方,也意味著從此以后兩個人今生和來世兩不相欠,對病人和親屬朋友都是一種釋懷。
2.回族穆斯林去世前的臨終懺悔習俗。當回族穆斯林病危之時,家屬們會請來伊瑪姆,守候在病人身邊,伊瑪姆會一遍遍地給病人提念清真言,病人也會自覺地跟著默念或在心底里念。病人也會在這個時候懺悔禱告,懇請伊瑪姆作證,向真主做討白,然后在伊瑪姆的吟誦下,平靜呼出最后一口氣,帶著幸福的笑容離開人世。這是回族穆斯林臨終前的一種宗教習俗,但早已深化到了回族穆斯林的日常行為方式之中,是回族穆斯林在臨終前的最后一個愿望,也是回族人的精神歸宿。
這種與眾不同的臨終習俗,是一種獨特的關懷方式,它督促廣大穆斯林要忘記仇恨,誠實誠信,胸懷寬廣,懂得感恩和寬恕,體現(xiàn)了尊重人的精神價值及與眾人和諧與共的人文理念。
二、回族穆斯林的喪葬習俗,體現(xiàn)出濃厚的人文精神
回族穆斯林去世之后,葬禮籌備活動就拉開了序幕,這其中有很多獨特的民俗習慣,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1.體恤亡者親屬的習俗。當家中有親人去世后,親屬們都會痛哭流涕,傷心欲絕,這也是人之常情。因而,回族的喪葬文化中就會有一些特別的細節(jié),以體現(xiàn)對亡者親屬的關愛體恤之情。例如,當亡人去世后,親戚朋友們就會把亡人(埋體)從床上挪到鋪有干凈黃土的地面上,頭南腳北面朝西方停放妥當,覆蓋干凈的白布,這時候親人是不必跪著守候在埋體身邊的,也不必非得由近親屬來守候,而是只要埋體停放的房間里有人在就可以了,主要是怕有貓犬之類的動物進來搗亂,這就免除了亡人近親屬的守靈下跪之身體所受的痛苦,對亡人親屬來講是很人道的一種習俗。再如,回族穆斯林家中但凡有親屬去世,一般情況下,家里兩至三天是不必生火做飯的,亡人家的鄰居們就會承擔起這個重任,輪流邀請大家去家里吃飯、休息,以示撫慰,所以回族民眾中盛為認同“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諺語。這個風俗被穆斯林群體沿襲保留得很好,其目的其實也是體恤亡人近親屬的一種做法,因為家中至親去世,親人們定是極度傷心,而家中的客人又很多,若是為眾人們再去準備食物,那勢必讓至親們身心俱疲,那痛苦定會加倍。當然,亡人家屬們也不是不懂待客之道的,待亡人去世第五天、一七、第十天、二七、三七、四七、一月、五七、四十天等特殊日子時,家中都會為亡人過乜貼,這時候就會分批答謝各位親朋好友,只是把親屬們最難過的那幾天避開了而已,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活人亡人兩不誤的人文精神。
2.從簡辦喪事的習俗。如何安葬死者,在各個民族、各種文化傳統(tǒng)中是不大一樣的,有些民族實行厚葬,喪葬禮儀繁多,送葬的時候,吹吹打打,熱熱鬧鬧。而回族穆斯林不主張下葬選擇吉日以及借喪事講排場、擺闊氣、揮霍浪費、勞民傷財?shù)确绞?,不搞繁文縟節(jié),不用隨葬品,而是主張從簡辦喪事,實行儉葬、薄葬。
伊斯蘭教教義主張人人生而平等,這種平等意識在穆斯林的葬禮中表現(xiàn)得最為直接。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當穆斯林去世后,統(tǒng)一實行土葬。這樣一來,無論埋體生前有多少錢財,身份多么顯赫,死后的待遇都是同樣的?;刈迥滤沽终J為,既然每個人都是赤條條來,那就應該赤條條去,最后歸于塵土。因而回族穆斯林沒有豪華的上等棺木,也沒有豐富的入殮衣物和陪葬品,每個人只有三丈六白布做成的卡反,用這些白布剪裁成最簡單樣式的上衣、褲子、白帽或蓋頭等,然后拿白線手工縫制成形,給埋體穿上即可。其目的僅是為了遮羞,亡人生前所佩戴的衣物鞋帽、金銀首飾等物品一概摘除,不準帶入墓穴。而每個埋體的墓穴也都是相似的,大都是挖一個一人身長,半坐而高的土坑,或是用天然土坯維造墻壁,或者輔之以天然的石材做墻壁,再蓋一個石蓋,深埋于地下,然后用土沙填埋,最后在上面堆一個圓形的小土坯,一座墓穴就建成了,人人大凡如此,沒有多少區(qū)別。此外,這里所用白布和石材也有特殊的要求,即它們必須是最普通、最天然的那種材料,不允許有任何裝飾加工的成分在里面,僅僅是為了實用目的而用之,可以說達到了極簡之境,這就彰顯了回族穆斯林的理性精神,人活著是為了追求精神的真善美,而不是物質(zhì)的奢華,同時也體現(xiàn)了回族穆斯林眾生平等的人文理念。
3.轉著那子習俗?;刈迥滤沽值脑岫Y神圣而莊嚴肅穆,尤其是轉著那子這一葬禮儀式,則更是體現(xiàn)了人人平等的觀念。當附近有穆斯林去世,聽聞到消息的穆斯林都有義務前來參加葬禮,大家都會洗好大小凈,穿上最干凈整潔的衣物,帶上白帽或搭上蓋頭,紛紛從各處趕來幫忙,為同胞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前來參加葬禮的人數(shù),少則上百人,多則幾千人,所以回族穆斯林的葬禮儀式就顯得十分莊嚴而隆重。大家都會聚集在清真寺或?qū)掗煹膹V場地上,等待“轉著那子”儀式的開始。在這個儀式上,埋體會被抬放在隊伍的最前列,大家依次列橫隊站開,儀式由德高望重的伊瑪姆主持,伊瑪姆會先介紹亡人的基本情況,接著詢問前來參加葬禮的穆斯林,跟亡人有沒有冤仇過節(jié)、債務糾紛等,然后當眾解決這些問題,最后懇請大家給亡人口喚,這個程序其實是為亡人作最后的債務清算,讓亡人從此可以了無牽掛地離去。在這個程序完成后,家屬們會為大家散乜貼,最后大家會一起在伊瑪姆的帶領下就地做禮拜。禮畢后,轉著那子儀式結束,想要送埋體最后一程的可以去墓地,其他人則陸續(xù)散去?!稗D著那子”這一儀式是穆斯林葬禮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它簡樸而嚴謹,圣潔而智慧,尤其是它不分貧富貴賤,每一個穆斯林都有權利享有這樣高規(guī)格的葬禮儀式,一律平等相待,透視出穆斯林葬禮的文明以及人人平等的人文理念。
4.葬禮上的散乜貼習俗。在葬禮儀式上,家屬會根據(jù)自己家的經(jīng)濟情況準備一些現(xiàn)金,多少不限,量力而行。這些現(xiàn)金會通過舉意,變?yōu)樨抠N,然后當眾分散給前來參加葬禮儀式的穆斯林,男女老幼,一個都不能少,而且講究分發(fā)的人數(shù)越多越好,意即幫助的人越多越好。大家可以用這些乜貼購買生活用品或轉手散給窮人或威望高的伊瑪姆,但是不允許用來購買香煙、酒類等違禁用品。這種習俗既避免了購買一些喪葬用品的浪費行為,又體現(xiàn)了回族穆斯林親屬想要為亡人行善積德的良好愿望,還體現(xiàn)了穆斯林的施舍與人,樂于助人的人文理念,可謂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回族穆斯林的喪葬文化可謂獨具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依然歷久彌新,是回族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時處處都體現(xiàn)出濃厚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p>
參考文獻:
[1] 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 牛海楨.伊斯蘭文化在西北地區(qū)的傳播及其影響[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3,19(1).
[3] 約翰·湯姆林森.文化帝國主義[M].馮建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納國昌.回族的喪葬制度[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4).
[5] [英]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與文化邊界[M].司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 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古籍辦.回族研究文獻題錄[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7] [美]科塔克.文化人類學:欣賞文化差異[M].周云水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本文是蘭州城市學院校長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項目名稱為“韋州回族村落民俗與地方性知識調(diào)查研究(項目編號LZCU-XZ2015-05)”的成果
作 者:李韶華,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西方比較文學及民俗文化;楊志新,民俗學博士,蘭州城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北穆斯林民族民俗文化。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