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tài),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甚至最勤奮的學生,盡管他有意識地集中精力努力去理解和識記教材,他也會很快地‘越出軌道,喪失理解因果關系的能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投入課堂中,至關重要。
一、把表演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
愛動是兒童的天性。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的思維,自己揣摩表演的具體動作,自由地發(fā)揮這種天性的空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如教學《筍芽兒》這篇課文時,讓他們入情入境地表演,學生的自悟很強,表演得很精彩,如:嬌滴滴地說:“是誰在叫我呀?”有意地扭動著身子、雙手慢慢地舉過頭頂,做出筍芽努力向上鉆的樣子,當筍芽鉆出地面時,他們的眼睛一片明亮,閃著興奮的光芒;他們還把雙手張開放在臉旁表示桃花笑紅了臉;在表演“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時,學生都下意識地把小手放在腦后兩側的下方,不停地舞動著想象中的長辮子……在表演到課文的最后,筍芽終于長成了一株健壯的竹子,她站在山岡上,自豪地喊著“我長大啦!”時,同學們把雙手先放在胸前,然后雙臂用力向上伸展,嘴里大聲喊道“我長大啦!”,自豪的呼喊聲和動情的表演牽動了我的心,使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表演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他們一邊看書一邊讀,小手不停地舞動著,把筍芽成長的過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在自我陶醉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驗到成長的快樂,這樣一節(jié)生動活潑、動量和諧的課堂教學,在學生意猶未盡的微笑中結束。
二、把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質疑
和諧教學法要求每位教師在課堂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精神,充分發(fā)揮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應把質疑、解惑的權力交付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積極思考,在課前和課后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有關信息,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還會自然形成一套自己學習語文的好方法。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是為了不教?!比鐚W習《葡萄溝》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提前預習本課,用自己獲取信息的方法事先了解新疆的風土人情及特產(chǎn)等有關知識。課堂上讓學生仔細地閱讀文章,把自己仍不能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然后向學生逐條提出疑問,請學生幫助解決。每當有一個學生提出問題時,隨后總會有更多的學生爭先恐后地把小手高高地舉起,問道:“梯田、五光十色、碉堡是什么意思?”“‘綠色的涼棚指的是什么……”學生在解答“五光十色”這個詞時,說到它不僅顏色多,而且很漂亮。我趁勢說到:“‘五顏六色也是指顏色多,很漂亮,它們之間有什么具體的區(qū)別呢?”回答問題的學生被問住了,一個學生及時補充道:“五光十色”還表示有光澤。我及時肯定了這個學生的理解,學生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情緒高漲,其他學生倍受感染,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教學效果出奇的好。就這樣,由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也就在學生自我理解、自我表現(xiàn)和爭辯與研討中圓滿地畫上了句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把學生說得比較散、比較膚淺的問題隨機做系統(tǒng)化和深層次的概括與說明。借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條理性,豐富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學生向縱深的知識層面拓展。
三、把畫筆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描繪
寫景的文章,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它的美是不容易的,即使是通過想象的再現(xiàn),它的美也很難在學生的頭腦中復現(xiàn)。愛因斯坦說:“對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庇谑俏覐膶W生感興趣的畫畫入手,采用繪畫的方式幫助學生展現(xiàn)課文內容,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圖畫中感受風景的美麗神奇。如教學《日月潭》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它的秀麗風光,隨著學習課文的步步深入,我讓學生想象著在適當?shù)奈恢卯嫵鲆恍┫鄳漠嬅?,學生的興致極濃,日月潭的風光隨即在學生的筆下應運而生,這樣不僅一幅美麗的畫卷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群山環(huán)繞、樹木茂盛、名勝古跡”等這些用來描寫日月潭美景的詞語也都在學生的筆下找到相應的位置,無形中強化對詞的記憶和理解。如學到“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時,細心的學生在不同的地方分別標上“日潭”和“月潭”。在他們用自己的小手為日月潭每增添一筆風景時,也會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用來詮釋這美好風光的優(yōu)美語句,這豈不是在充滿和諧的語文課堂中一舉兩得嗎?
四、把評價讓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品味
新課程、新理念要求課堂評價中融入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評價的尺子不能完全握在老師的手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評價,激發(fā)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意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用心地傾聽、用心地體會,自己將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比如《語文園地三》的口語交際是“夸家鄉(xiāng)”,我讓學生先分小組進行,各小組再分別選送代表在班上進行,然后毛遂自薦四個小記者。其他的學生當小評委,由他們評出最佳的夸獎者和小記者,并且要說出這樣評的原因。整個活動自始至終,每一位學生都在“肩負重任”下積極主動地投入,有幸到前面夸家鄉(xiāng)的學生和小記者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而不善于言辭的學生在做觀眾小評委的過程中也間接地豐富知識,并且借此機會學會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