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婺源演劇考源及徽班探析

      2017-02-13 01:46:40蔣國江
      影劇新作 2017年3期
      關鍵詞:徽劇徽班石牌

      蔣國江

      婺源演劇考源及徽班探析

      蔣國江

      婺源徽劇是一種極具婺源地方特色的古老劇種.清中葉以來一度非常興盛,許多婺源徽班一直延續(xù)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后婺源縣成立了國營的徽劇團,并挖掘整理出《昭君和番》《斬經(jīng)堂》《水淹七軍》《扈家莊》《百花贈劍》《盜令三擋》《北河祭旗》等一批傳統(tǒng)劇目,婺源徽劇《汾河灣》于1959年赴京參加古老劇種匯報演出;本世紀初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古老的劇種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一、婺源演劇考源

      婺源(古屬徽州,今屬江西)歷史悠久,人文秀蔚,是朱文公故里,素有"書鄉(xiāng)"、"茶鄉(xiāng)"之稱.因長期以來是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所以其地人文景觀與古徽州一脈相通,有著千絲萬縷的文化聯(lián)系.徽州居于山嶺之中,得山川靈氣,徽人無論業(yè)儒為賈皆拔萃.清人戴震曾云:"吾郡少平原曠野,依山為居,商賈東西行營于外,以就口食,然生民得山之氣質,重矜氣節(jié),雖為賈者,咸近土風."[1]光緒《婺源鄉(xiāng)土志》之《風俗》篇亦載:"婺人喜讀書,雖十家村落,亦有諷誦之聲.……四鄉(xiāng)風氣不齊,東北鄉(xiāng)人多服賈于長江一帶,輸入蘇杭俗尚,稍事華靡.西南鄉(xiāng)則率安樸質然,界近浮梁,性頗剛猛,勇于私斗.教育家能發(fā)明公理,隨其習慣,振以尚武精神,保衛(wèi)鄉(xiāng)邦之選,于是乎在."[2]

      婺源的戲曲亦自然深深打上徽文化烙印.婺源縣演劇之風最早起于何時,因史料缺乏,難以斷定.但其所在的徽州在明代時為弋陽腔的流播之地,"至嘉靖,而弋陽之調(diào)絕,變?yōu)闃菲?為徽、青陽"(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可見,婺源縣在明嘉靖以后為弋陽腔的變種--徽州腔的流布地域.徽州腔與青陽腔馳名一時,譽稱"天下時尚徽池雅調(diào)".

      據(jù)筆者新近考察,婺源縣的戲曲演出活動史料最早見于清康熙年間.封面題作民國元年但大量抄錄的是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婺源村落生活內(nèi)容的婺源文書《目錄十六條》[3],記載了不少康熙乾隆年間婺源縣萬安鄉(xiāng)龍尾上社等地的戲曲演出史料.其中作于康熙年間的一份《祈嗣疏文》載:

      據(jù)江南徽州府婺源縣萬安鄉(xiāng)長城里△社奉道禱神祈嗣弟子△,眾信△△,洎合眾信等,即日虔忱拜于大造,言念△等鴛偶有年,艱招嗣續(xù),命帶孤辰寡宿,或犯天狗咸池,恐夫婦之相沖,慮局星之在度.茲以謹涓今月良宵,高架棚臺,輕敲檀板,清演梨園,降二十四員和合喜神,玩一十三腔之線索傀儡,皈投圣造,祈遂感通,恭迓洪恩,益扶嗣續(xù),伏愿元天洞鑒,圣意垂慈,赦孤辰寡宿以離宮,除天狗咸池而速退,早招有壽之男,招紹箕裘之業(yè),九天監(jiān)生圣母,默施抱送之功,凡干動止,悉伏帡幪,須至疏聞者.……于日求嗣演戲……恭惟圣慈洞鑒.謹疏.

      疏文中記載了康熙年間婺源當?shù)剜l(xiāng)民為求子嗣而請戲班搭臺演劇,以及迎請戲神表演提線傀儡等活動的珍貴史料.所謂"二十四員和合喜神",又名"二十四位老郎"或"杭州鐵板橋上二十四位老郎",為傀儡戲班供奉的戲神.此處的"婺源縣萬安鄉(xiāng)長城里△社"中的"△社"當指"龍尾上社".

      另一份記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九月的《請佛帖》更具體記載了當時龍尾上社迎神賽會演劇的程序安排:

      謹訂十月初六日豎櫓搭棚,合社齋戒,至十九日良吉早晨,迎接閬峰古佛.各戶預辦旗鑼事件,齊集壇所點名.張幟列隊,隨次而行.各宜虔戒,昭格圣神.續(xù)啟:二十日之良辰旦之初,各戶整□(引者按,此處原缺一字),鸞駕明潔,旗帖崇雅,老少咸集于壇舍,序以所司,即此祗侯.迎佛輦而觀境,迓圣馭以偕游.陳列鸞儀,仍循古例,遵行神次,依所分宜.旌旗飄映,惟致精而致潔;金鼓奏音,盡克敬以克忱.邀游周遍,返旗回宮.于時獻醮,搬演戲文.凡屬經(jīng)為,必從法于舊典;眾心誠一,感神佛于將來矣.敬帖.

      每戶辦應于后:

      搭棚樹一百二十根,火條一百五十根,馬點十介,搗子一百二十介(并索),鞔棚布,每家一匹,橋板一方,旗二對,鑼一對.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上社眾頭首白.

      這是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婺源縣迎神賽社搬演戲文的最早記載,演戲時間是在長達十多天的迎神賽社活動的高潮亦是末期,而具體活動則由上社頭首組織負責.帖中還詳細記載了賽社演劇活動所需要的道具,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此外,作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一份疏文還詳細記載了當?shù)仄咴率迦罩性?jié)搬演目連戲的情況:

      據(jù)江南徽州府婺源縣萬安鄉(xiāng)長城里龍尾上社奉佛掛榜酬恩裕民祈豐醮首△洎合眾信等,即日浣手沾香,冒罪百拜……恭惟如來大佛毫光頂放,惠鏡高懸,佑百谷以恒豐,興歌盛世,弼萬民而康泰……茲逢己亥之歲,合當報答之期.是以眾信之悃誠,先中元而榜掛.謹涓乙亥月之吉,敬選庚子日之良,卯時請下樓臺,乘輦光臨陋地.敬陳庸典,敷演梨園,一念虔忱,三時齋供,再選癸卯良期,迎圣行香,遨游觀境,回壇誦醮,俯鑒戲文,至甲辰日送佛駕以返蓮官,詣寶殿而代清醮……伏愿西圣降敷祥東效征瑞前來,尤咎感惠釋衍嗣去,紀年統(tǒng)希周庇,風和雨若,(畎)畝每納豐登,國泰民安,老幼相膺福利,人煙昌旺,社界平寧.凡在禱求,悉干圣聽,謹榜.

      而《目錄十六條》之《許佛預期帖》則具體指出了所搬演的目連戲為何種目連戲文.帖中有云:

      謹選菊月上吉良辰,眾沐虔期,愿由古跡,恭迎佛駕,叩接清香.演勸善之傳奇,惟求歲稔;宣罰淫之故事,總愿人和.迓此后之恩光,賽從前之愿款.凡于告許,悉仗匡伏.

      △年 月 日眾帖

      據(jù)帖中"演勸善之傳奇"等字樣,可見,當時婺源縣萬安鄉(xiāng)搬演的目連戲為明代萬歷年間祁門人鄭之珍所撰的傳奇《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據(jù)萬葉先生考察,后來的婺源徽班目連戲,不僅吸收了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故事,還受到原本在當?shù)亓鱾鞯拿耖g目連的影響,因而今存的婺源徽劇目連戲既有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還加演唐僧師徒西游取經(jīng)故事.

      二、婺源徽班淵源發(fā)展及劇目

      清初至乾嘉時期,徽州腔與池州腔等當?shù)厍企w聲腔又吸收了昆腔的某些因素,淡化了"一唱眾和""其節(jié)以鼓,其調(diào)喧"等高腔特點,強化了高腔滾調(diào)中"齊言"的作用,逐漸向板腔體戲曲靠攏.當這種具有某種改變的聲腔流傳到安慶府的樅陽、石牌鎮(zhèn)(今屬懷寧)一帶,與南來的西秦腔以及產(chǎn)生自江西宜黃的宜黃腔相匯合,遂形成了吹腔、撥子、二簧(在贛劇饒河班、金華婺劇及婺源徽劇中稱二凡)等唱腔,亦即產(chǎn)生了徽調(diào),程演生《皖優(yōu)譜》說:"石牌腔或樅陽腔,自是徽調(diào)之本腔."后來,主唱徽調(diào)或徽昆的徽班以皖南徽州為中心,向周邊省份輻射,原屬徽州的婺源縣首當其沖.

      已知婺源縣最早演出的徽班,為乾嘉時期的"慶升班",原為歙縣(原為徽州府治)雄村曹府家班.歙縣雄村曹氏家族原為婺源人.明初從婺源上鳙遷入到歙縣水南洪村居住,始遷祖為曹永卿.曹永卿為人精明強干,定居洪村后,亦商亦農(nóng),逐漸光大曹氏家族,于是便把洪村改為雄村,清中葉為曹家鼎盛時期,雄居揚州八大鹽商之一.乾隆五十二年(1787),出身歙縣雄村鹽商的戶部尚書曹文埴告老還鄉(xiāng)時,命其侄曹云舟辦了一個昆曲班社--"華廉"科班,供其母及來往官員娛樂消遣.曹文埴死后,其子欽賜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于道光年間命人在"華廉"科班的基礎上,再從石牌重金聘來一批演員,并大量添置衣箱道具,辦起了"慶升"班(后稱"老慶升"班),既唱昆曲,又唱徽調(diào).該班平時可以走村串戶巡演,最遠曾至北京等地演出,而當曹府有喜慶之事時,則必回雄村曹府參與慶典演出.每到一地演出,臺前都懸掛標有"曹相府"字樣的大燈籠,桌圍上亦繡有"曹府家班"字樣,內(nèi)臺并供有沉香木雕的柳郎菩薩.婺源為曹氏家族祖居地,又與歙縣相鄰,自然為曹府家班"慶升"班常年光顧之地.隨著歙縣曹家的敗落,"慶升"班漸趨沒落,直至民國初年解散,班底被賣給歙縣三岔沅徐姓,并另起班社,改為"彩慶班"(俗稱"新慶升"班),但保留了原"慶升"班大部分演員及其班規(guī),并吸收了歙縣一些新演員參加.1923年,"彩慶班"又改名為"新彩慶班".

      隨著婺源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徽商的勃興,來婺源演出的徽班十分頻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時活動于婺源的班社多如牛毛,其中聲望較高的有慶升班、同慶班、彩慶班、陽春班,號稱"京外四大徽班".此外還有柯長春、慶春和、鳳春和、新慶升、筱舞臺、新和春、太平春、新陽春、四喜等班社.其中有的班社達180余人.這些班社早期的演唱以"徽昆"為主,到清末才主要唱梆子皮黃,這就是婺源徽班所謂"后唱梆子腔"的來歷.

      除了外來班社的演出,婺源本地亦成立了徽班.但與皖南徽班有所不同的是,婺源本地的徽班所演徽劇最初主要以演"老石牌"為主.所謂"老石牌,即清代在安慶一帶產(chǎn)生的石牌腔.據(jù)當?shù)厥妨嫌涊d,清道光年間,婺源浙源南山路村藝人李茂才、俞灶喜、馮宜生、吳根煥等人在安慶、石牌等地搭班后傳入婺源.除了這條路徑,鄰近的江西饒州、廣信等地亦是石牌腔的流播地域,早在清乾隆年間,江西巡撫郝碩奉旨查辦戲曲的奏折中便提到江西饒州府、廣信府"石牌腔、楚腔、秦腔時來時去"[4];而婺源縣與饒州浮梁、樂平及廣信之玉山等為鄰,因此石牌腔自這些地域傳入婺源亦是一條重要路徑.這種石牌腔曲調(diào)分為吹腔和撥子兩種,撥子又稱老撥子(今江西贛劇和浙江婺劇仍保留這一稱呼),以海笛伴奏.又從饒河班中吸收了西皮二凡的曲調(diào)和劇目.為區(qū)別于皖南徽班,婺源的徽班自稱婺源班.后來這種婺源班班還向鄰近的浙江金華及福建泰寧等地發(fā)展,并因此衍變出金華徽班、泰寧梅林戲等不同名目.

      已知最早的婺源徽班是在高砂村組建的翠林班.據(jù)《中國戲曲志.江西卷》記載,清嘉慶十一年(1806),翠林班到過浮梁縣盤溪村演出,如盤溪村舒公祠的戲臺上,留有"嘉慶十一年七月十一日婺邑高砂翠林班眾友三十六位到此一樂"的題字,可以為證.[5]光緒年間,婺源又存在著"洪福林徽昆班",而這也是婺源當?shù)剌^早有史料可查的徽班.班主王旺金,婺源中云村人.該班除在婺源本地演出外,還經(jīng)德興進入浙江開化、衢州、金華等地巡回演出.著名小生汪灶喜(婺源大畈嶺里村人)曾搭過此班,演技高超的武旦壽喜亦在此班.至光緒二十八、九年間,該班轉由樂平眾埠鎮(zhèn)秧畈村人馬萬慶重新組班經(jīng)營,改名為"馬萬春班"(即馬家班),班中演員原樣未動.至1927年又引進了皖南休寧、歙縣藝人,該班逐漸由唱徽昆為主改為主唱徽劇皮黃,主要演員有二花吳老黑、三花袍仂、江北汪金水、劉九甲、休寧程甫高、婺源汪仙保、歙縣王通保、鄱陽穆灶祥.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解散.

      與"洪福林班"相繼的還有"梓塢班"(又稱"老梓塢")、"仙舞臺"(即許仙巖班)、"新仙舞臺"、"新長春"、"王和福"、"新鴻春"等班."梓塢班"成立于婺源縣東北部目連戲流行區(qū)域,是已知婺源最早演出目連戲的徽班,班主為宋月仙,是當?shù)仡H有名望的目連戲藝人.該班最初只演目連戲,后來受到徽班的花腔亂彈影響,逐步改為夜唱目連、日演平臺(徽劇),平臺戲最初上演的劇目多為徽昆戲."仙舞臺"則是梓塢班的繼起,民國初年成立,演唱聲腔和劇目,屬于皖南徽班這一路.新老梓塢,角色齊全,文武昆亂不擋,著名演員有演花旦見長的小旦紅、武功高超的武旦宜以及武小生汪灶喜(以上皆婺源人)、休寧玉堂麻子、鄭元徽、歙縣洪鑾、績溪納梨淦、大秋香、小秋香及太平一路的耿金榜(須生)、朱金蘭(青衣)等.后來又出現(xiàn)有"新仙舞臺",以唱京劇化了的婺源徽劇為主,后來變成京、徽不分.而"新長春"班是由"馬萬春班"分離出來的一個班社,上演劇目除婺源徽劇劇目外,還移植了一些梆子腔戲,該班亦于抗日戰(zhàn)爭前夕解散.王和福班為1921年婺源太白王和福開辦,主要演員以婺源人居多,也有一些來自江浙的演員.

      抗日戰(zhàn)爭后期,因戰(zhàn)亂等因素,婺源徽劇戲班無法繼續(xù)演出,少數(shù)藝人改唱傀儡戲,還有人在當?shù)刈冒?清唱徽劇)擔任教師,婺源徽劇才得以保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為了恢復和發(fā)展婺源徽劇,1956年正式成立了婺源縣徽劇團,為全國兩個徽劇團之一,婺源縣各鄉(xiāng)還有一些業(yè)余徽劇團,婺源徽劇得以復興.

      婺源徽班所演劇目及曲牌極為豐富.1956年后,婺源徽劇團挖掘整理出來的劇目有491出,"文革"后尚存300多出;整理曲牌800多首,臉譜50多個.婺源徽劇的獨創(chuàng)劇本較少,所演出的劇目多由繼承、移植而來.婺源徽劇有二黃、吹腔、撥子、徽昆、皮黃、高腔、梆子腔及民間花腔小調(diào)等多種聲腔.其中吹腔是由聯(lián)曲體向板腔體過渡階段的聲腔,以笛子、嗩吶伴奏,曾被譽為"婺源調(diào)";撥子亦稱老撥子、高撥子,包括導板、回龍、原板、垛板、搖板、散板等板式.以吹腔與撥子為主的石牌腔是傳統(tǒng)婺源徽調(diào)的主要聲腔.不同的聲腔有不同的傳統(tǒng)劇目.劇目來源主要有宋元舊篇、明清傳奇、民間傳說、演義小說等等;其題材則多反映忠節(jié)孝義的三國戲、隋唐戲及宋代故事戲,主要為飛龍傳故事戲、楊家將戲、包公戲、水滸戲.

      據(jù)婺源縣老藝人于1952年口述的36本劇目中,屬于石牌腔的有《珍珠塔》《翠花緣》《大紅袍》《大香山》《沉香閣》《千里駒》《手帕記》《鴻飛洞》《碧玉球》《雙合印》《雙貴圖》《鐵靈關》《兩狼山》《打登州》《刁南樓》《玉靈符》《分水釵》等17種(此據(jù)《中國戲曲志.江西卷》);另有《反五關》《收張奎》《萬里侯》《斬經(jīng)堂》《打桃園》《月下斬貂》《古城會》《水淹七軍》《淤泥河》《汾河灣》《金錢豹》《告御狀》《雁門摘印》《京遇緣》《水滸記.烏龍院、坐樓殺惜、借茶活捉、潯陽樓、鬧江州》《義俠記.快活林.蜈蚣嶺》《大名府》《時遷偷雞》《丁甲山》《奇雙會》《百花贈劍》等一大批吹腔或撥子劇目.二黃腔劇目主要有《齊王點馬》《文昭關》《八卦圖》《甘露寺》《祭江》《哭皇陵》《南唐嘬藥》《紫金帶》《下河東》《李陵碑》《清官冊》《夜審潘洪》《黑松林》《五臺會》《義俠記.獅子樓、十字坡》《義虎報》(《拿虎》)《探陰山》《打棍出箱》《三娘教子》等.徽昆劇目主要有《昭君和番》《漁家樂.相梁、刺梁》《黃鶴樓》《七擒孟獲》《八陣圖》《長生殿.定情賜盒、驚變、埋玉、聞鈴》《百花亭》《寶劍記.林沖夜奔》《水滸記.劉唐下書》《千忠戮.慘睹》《連環(huán)記.小宴、白門樓》《玉簪記.追江》《牡丹亭.勸農(nóng)》《獅吼記.梳妝、跪地》《鳳凰山.叭喇設計、贈劍、百花點將》《打郎屠》《醉打山門》《石秀探莊》《扈家莊》等.高腔劇目(主要為青陽腔)則有《目連救母》《雙下山》《琵琶記.吃糠》《白兔記.出獵、回書》《貴妃醉酒》等.

      這些婺源徽劇傳統(tǒng)劇目許多還有手抄本留傳,其中有一批劇目比如《扈家莊》《百花贈劍》《水淹七軍》《拿虎》等依然活躍在當下的婺源徽劇舞臺上.

      注 釋:

      [1]楊應芹主編:《戴震全書》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440頁.

      [2]光緒《婺源鄉(xiāng)土志》第六章《婺源風俗》.

      [3] 婺源北鄉(xiāng)文書抄本《目錄十六條》;另見王振忠《清代前期徽州民間的日常生活--婺源民間日用類書〈目錄十六條〉為例》,載《明清以來長江流域社會發(fā)展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 乾隆四十六年江西巡撫郝碩《覆奏遵旨查辦戲劇違礙字句》,引自《史料旬刊》第二十二期.

      [5]《中國戲曲志.江西卷》,第127頁.

      蔣國江:江西省藝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范干忠

      猜你喜歡
      徽劇徽班石牌
      徽班博物館
      王丹紅:徽劇人需要更多的舞臺
      “九門輪轉”小考——兼論徽班演出“輪轉制”的運作機理
      戲曲研究(2021年1期)2021-11-02 07:21:52
      沿著名家的足跡傳承徽劇
      黃梅戲藝術(2021年1期)2021-03-29 06:08:04
      試論廣西金秀瑤族石牌習俗保護現(xiàn)狀以及保護計劃
      新媒體時代地方戲曲的傳播與傳承——以徽劇藝術為例
      河北畫報(2020年24期)2020-08-04 02:45:38
      徽劇傳承與發(fā)展
      黃梅戲藝術(2019年1期)2019-06-24 07:25:02
      My family members
      小學時代(2019年33期)2019-01-11 15:12:03
      京劇與徽班那些事兒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2
      京劇青衣時代的奠定——陳德霖與晚清京師徽班旦行的變革
      戲曲研究(2018年2期)2018-02-16 07:43:28
      屯昌县| 如皋市| 开江县| 库尔勒市| 乌苏市| 施甸县| 万源市| 阜城县| 高要市| 通辽市| 怀远县| 黄浦区| 扎兰屯市| 台东县| 永福县| 沿河| 嘉兴市| 望谟县| 鹤岗市| 米易县| 泰来县| 秀山| 灵寿县| 通化县| 伊川县| 四子王旗| 闵行区| 沁源县| 新宁县| 同江市| 邯郸市| 墨脱县| 柯坪县| 汽车| 孟州市| 四川省| 正安县| 久治县| 启东市| 靖安县|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