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保善·
論江蘇明清小說創(chuàng)作的地理分布*
·馮保善·
江蘇明清小說研究以清代“江蘇”轄區(qū)為基礎(chǔ),以現(xiàn)今行政區(qū)劃江蘇所轄范圍為重點,主要指其作家或本籍江蘇,或出生成長于江蘇,或移居流寓江蘇而在此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或記載不詳存在爭議,但一般認為是江蘇作家而在此創(chuàng)作小說者。江蘇明清小說創(chuàng)作分布極不均衡,集中涌現(xiàn)在文化意義上的江南范圍;從數(shù)量看,蘇州居首,南京其次,常州第三,揚州第四,鎮(zhèn)江第五;綜合考量,江蘇明清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謂之重鎮(zhèn)、高地,實至名歸。清代松江府屬(今上海轄區(qū))小說創(chuàng)作,在清代中期以前,為數(shù)寥寥,成就不高,主要作品產(chǎn)生于晚清,特別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
江蘇明清小說 地理分布 南北差異 江南地區(qū)
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江蘇承宣布政使司,此為江蘇建省之始?!肚迨犯濉さ乩砦濉そK》記載,康熙“六年,江南更今名,改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司,駐江寧。右布政使為江蘇布政使司,治蘇州。統(tǒng)江寧、蘇州、常州、松江、鎮(zhèn)江、揚州、淮安府七,徐州直隸州一”①。然而,其以府縣為基礎(chǔ)的基本板塊構(gòu)成,自古以來,便有著相對的穩(wěn)定性。其早期,不出《尚書·禹貢》“九州”中徐州、揚州的范圍;在明代,則屬于南直隸轄區(qū)。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南京,改集慶路為應(yīng)天府。當(dāng)年“七月置江南行中書省”②。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1380)正月罷中書省,原轄區(qū)歸六部,稱直隸。永樂遷都,以北京為京師,原直隸稱南直隸,即南京,“統(tǒng)府十四,直隸州四,屬州十七,縣九十有七”③。宣德三年(1428)以后,全國有南北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南直隸轄?wèi)?yīng)天、淮安、揚州、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鳳陽、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徽州14府,徐州、滁州、和州、廣德4州。
清順治二年(1645),改南直隸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江南省);十八年(1661),析之為二,東曰“江南右承宣布政使司”,西曰“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江蘇承宣布政使司(即江蘇省),轄江寧、蘇州、常州、松江、鎮(zhèn)江、揚州、淮安、徐州。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移駐安慶,增設(shè)江寧布政使司,析江寧、淮安、徐州、揚州4府,通州、海州4直隸州屬之,與江蘇布政使司對治。光緒三十年(1904)設(shè)江淮巡撫,駐淮安清江浦,旋復(fù)其舊。宣統(tǒng)三年(1911),江蘇下轄8府、3直隸州、1直隸廳、3州、4廳、60縣,即:江寧、淮安、揚州、徐州、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8府,太倉、通州、海州3直隸州,海門直隸廳。
對比明清時期區(qū)劃設(shè)置,首先,今日江蘇所轄區(qū)域,在明朝屬于南直隸;在清代早期,屬于江南省??滴趿?,江蘇建省,今江蘇轄區(qū),隸屬于江蘇省。
其次,府州的變遷。應(yīng)天府:明代轄8縣(上元、江寧、句容、溧水、江浦、六合、高淳、溧陽),清雍正八年劃溧陽歸鎮(zhèn)江,江寧府轄7縣。蘇州府:明代轄1州7縣(太倉州,吳、長洲、吳江、昆山、常熟、嘉定、崇明縣),清雍正二年,升太倉為直隸州,析長洲設(shè)元和,昆山設(shè)新陽,常熟設(shè)昭文,吳江設(shè)震澤;乾隆元年,設(shè)太湖廳,至此,轄2廳9縣(太湖、靖湖廳,吳、長洲、元和、昆山、新陽、常熟、昭文、吳江、震澤縣)。淮安府:明代轄2州9縣(山陽、清河州,鹽城、安東、桃源、沭陽、海州、贛榆、邳州、宿遷、睢寧縣)。清雍正二年,升海州、邳州為直隸州,贛榆、沭陽屬海州,宿遷、睢寧屬邳州;九年,析山陽、鹽城置阜寧,至此,轄6縣(山陽、清河、桃源、阜寧、鹽城、安東)。揚州府:明代轄3州7縣(通州、高郵州、泰州,江都、儀真、泰興、寶應(yīng)、興化、如皋、海門縣)。清康熙十一年,海門并入通州;雍正三年,通州升直隸州,如皋、泰興屬之;九年,析江都置甘泉;乾隆三十二年,析泰州置東臺,至此,揚州轄2州6縣(高郵州、泰州,江都、甘泉、揚子、興化、寶應(yīng)、東臺縣)。常州府:明代轄5縣(武進、無錫、宜興、江陰、靖江),清雍正二年,析武進置陽湖,無錫置金匱,宜興置荊溪,至此轄8縣(武進、陽湖、無錫、金匱、江陰、宜興、荊溪、靖江)。鎮(zhèn)江府:明代轄3縣(丹徒、丹陽、金壇)。清雍正八年,溧陽屬之;光緒三十年,增設(shè)太平廳,至此轄1廳4縣(太平廳,丹徒、丹陽、金壇、溧陽縣)。松江府:明代轄3縣(華亭、上海、青浦),清順治十二年,析華亭置婁縣;雍正二年,再析華亭置奉賢,析上海置南匯,析青浦置福泉,改金山衛(wèi)為縣;乾隆八年,撤福泉;嘉慶十年,析南匯設(shè)川沙廳,至此,轄1廳7縣(川沙廳,華亭、婁、奉賢、金山、上海、南匯、青浦縣)。徐州:明代轄4縣(蕭、沛、豐、碭山),雍正十一年升府,置銅山縣,又以邳州及所領(lǐng)宿遷、睢寧屬之,至此,轄1州7縣(邳州,宿遷、睢寧、銅山、蕭、碭山、豐、沛縣)。通州:明屬揚州府,轄海門1縣。清康熙十一年海門撤縣。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劃如皋、泰興屬之,轄2縣(如皋、泰興)。海州:明屬淮安府,轄贛榆1縣,清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劃沭陽屬之,轄2縣(贛榆、沭陽)。太倉:明屬蘇州府,轄崇明1縣,清雍正二年升直隸州,析置鎮(zhèn)洋,割蘇州府嘉定屬之,析置寶山,至此轄4縣(鎮(zhèn)洋、崇明、嘉定、寶山)。以府州的設(shè)置而論,最主要的變化,則是徐州升府,以及通州、海州、太倉升直隸州。清代與現(xiàn)代江蘇的區(qū)劃,是多出了松江府轄下的1廳7縣,以及太倉所轄4縣。
我們所探討的“江蘇明清小說”,首先,應(yīng)該是以清代“江蘇”轄區(qū)內(nèi)誕生的小說作品為基礎(chǔ)。如上所述,清康熙六年(1667)江蘇建省,作為一個行政區(qū)劃,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是一個共同體,正如我們探討當(dāng)今江蘇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不能割裂其任何局部,否則,便不免以偏概全。清代江蘇所轄區(qū)域,在明代屬于南直隸,清初屬于江南??;江蘇建省后,兩個半世紀的歷史,其轄下各區(qū)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有著一體化的特征;同時,各組成部分之間,也存在相互的影響與滲透,故不能漠視這一歷史存在。
第二,我們討論“江蘇明清小說”,又應(yīng)當(dāng)以作為今日行政區(qū)劃的江蘇所轄范圍為重點。這不僅是因為康熙六年(1667)江蘇建省之前,明代到清初的一段時間內(nèi),并沒有“江蘇”這一名稱。更主要的原因,一是今日江蘇所轄區(qū)域,在明清時期,為全國小說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重鎮(zhèn)。根據(jù)不完整統(tǒng)計,明清時期,今日江蘇轄區(qū),通俗小說家約有90人,古代小說“四大名著”均與江蘇有不解之緣;小說史上“才學(xué)小說”一派,3部代表作誕生在江蘇;晚清“四大譴責(zé)小說”,三部出自江蘇作家之手;江蘇明清文言小說,雖然沒有一流的作家作品,但擁有作家約165人,作品如《蟫史》《浮生六記》《子不語》等各樹一幟,堪稱文言小說史上的奇葩。今日江蘇所轄區(qū)域還是明清小說批評的重鎮(zhèn):評點家約34人,經(jīng)典批評家金圣嘆、毛氏父子、張竹坡,均為江蘇人。江蘇還是明清時期小說出版的重鎮(zhèn):刻印小說的書坊,南京約40家,蘇州近100家,常州約17家,揚州約13家,出現(xiàn)了一批以小說出版知名的出版商,如南京周曰校萬卷樓、唐氏世德堂、周氏大業(yè)堂、芥子園、文錦堂等,蘇州有衍慶堂、致和堂、綠蔭堂、素政堂、嘯花軒、崇文堂、聚錦堂、書業(yè)堂、文英堂等,刊印了難以統(tǒng)計的小說作品,刻印了一批傳世精本。二是我們今天研究江蘇明清小說,乃基于系統(tǒng)總結(jié)江蘇區(qū)域歷史上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成就,深入發(fā)掘江蘇本土文化資源,尋找文化強省建設(shè)的基石,為江蘇建設(shè)文化強省服務(wù)。
第三,我們討論的“江蘇明清小說”,主要指其作家或本籍江蘇,如馮夢龍、金圣嘆;或出生成長于江蘇,如李漁(出生、成長于江蘇如皋縣,曾移家南京,在此生活十馀年),曹雪芹(出生成長于南京,秦淮風(fēng)月、揚州舊夢、曹家南京時期的盛極而衰,深刻影響及《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或流寓移居江蘇,并在江蘇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如吳敬梓(移家南京并在南京創(chuàng)作《儒林外史》)、李汝珍(移家海州,并在此創(chuàng)作《鏡花緣》);或記載不詳,存在爭議,但較多人認為是江蘇作家,或據(jù)有關(guān)研究成果,認為其流寓江蘇而在此創(chuàng)作小說者,如《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西游記》(作者吳承恩)、《封神演義》(其作者或曰許仲琳,或曰陸西星,或曰李云翔,均今江蘇境內(nèi))、《禪真逸史》(署“清溪道人編次”,一般認為在南京創(chuàng)作)、《玉閨紅》(有“崇禎四年白眉老人于金陵抱簡齋撰序”云作者“而立至江南,文傾一時,遂得識荊”,一般認為該小說創(chuàng)作于金陵)等,姑且也列入江蘇創(chuàng)作。
近年來,隨著區(qū)域文化文學(xué)研究的升溫,以區(qū)域文化視角探討江蘇明清小說創(chuàng)作者并不乏成果,如張虹主編《明清小說與江蘇》④,王永健《明清小說與江蘇論綱》⑤,許振東《17世紀白話小說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以蘇州地區(qū)為中心的研究》⑥,韓春平《明清時期南京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與刊刻研究》⑦,葛永?!豆糯≌f與城市文化研究》⑧,蘇保華《揚州文學(xué)鏡像研究》⑨,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xué)》⑩等,或?qū)U摶蛏婕埃瑢K明清小說創(chuàng)作和傳播做出了有意義的探討。但立足于“江蘇明清小說”研究,首先應(yīng)該明確界定“江蘇”的范圍,如《荀子·正名》所說“名定而實辨”,具體的探討方有可靠的依據(jù)。其次,在相關(guān)領(lǐng)域,依然存在諸多空白,如江蘇明清小說創(chuàng)作的區(qū)域分布等,便未見有論者涉及,而這一問題的探討,對于認識區(qū)域創(chuàng)作的繁榮,總結(jié)其規(guī)律,則有著重要基礎(chǔ)意義。
首先,我們看江蘇明清文言小說創(chuàng)作的具體分布。
蘇州:劉昌(長洲)《懸笥瑣探》;楊循吉(吳縣)《蘇談》《吳中故語》《吳中往哲記》;葉盛(昆山)《水東日記》;都穆(吳縣)《談纂》《玉壺冰》《聽雨紀談》;沈周(長洲)《客坐新聞》《石田雜記》;王琦(長洲)《寓圃雜記》;張翼(吳縣)《農(nóng)田馀話》;陸容(昆山)《菽園雜記》;王鏊(吳縣)《震澤紀聞》;陸采(長洲)《覽勝紀談》《天池聲雋》《冶城客論》《虞初志》;黃暐(吳縣)《蓬窗類記》《蓬軒別記》《蓬軒吳記》;皇甫錄(長洲)《明記略》;祝允明(長洲)《前聞記》《猥談》《九朝野記》《語怪編》《志怪錄》;黃魯曾(吳縣)《續(xù)吳中往哲記》;徐禎卿(常熟)《異林》;袁褧(吳縣)《前后四十家小說》;徐昌齡(吳門)《如意君傳》;楊儀(常熟)《高坡異纂》;陸粲(長洲)《庚巳編》;侯甸(蘇州)《西樵野記》;顧元慶(長洲)《檐曝偶談》《云林遺事》;蔡羽(吳縣)《遼陽海神傳》;戴冠(長洲)《濯纓亭筆記》;陸延枝(長洲)《說聽》;連鑲(常熟)《筆記》;王世貞(太倉)《艷異編》;張鳳翼(長洲)《談輅》;陳禹謨(常熟)《說儲》《說儲二集》;徐昌祚(常熟)《燕山叢錄》;伍袁萃(吳縣)《林居漫錄》;王禹聲(吳縣)《續(xù)震澤紀聞》;沈瓚(吳江)《定庵筆記》;錢希言(常熟)《獪園》《戲瑕》;王穉登(長洲)《雨航記》《虎苑》;王世懋(太倉)《二酉委譚》;馮夢龍(長洲)《情史類略》《太平廣記抄》《笑府》《智囊》《智囊補》;張大復(fù)(昆山)《梅花草堂筆談》;史玄(吳江)《舊京遺事》。馮舒(常熟)《虞山妖亂志》;汪琬(長洲)《說鈴》;陸壽名(長洲)《續(xù)太平廣記》;張尚瑗(吳江)《石里雜識》;近魯草堂主人(常熟)《養(yǎng)疴客談》;鈕琇(吳江)《觚?!罚唤鹳?吳縣)《雷譜》;戴整(常熟)《熙怡錄》;戴延年(長洲)《吳語》;張貴勝《遣愁集》;王應(yīng)奎(常熟)《柳南隨筆》《柳南續(xù)筆》;嚴有禧(常熟)《漱華隨筆》;孟瑢(長洲)《半暇筆談》;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沈起鳳(吳縣)《諧鐸》;朱象賢(吳縣)《聞見偶錄》;破額山人(吳江)《夜航船》;張元賡(昆山)《張氏卮言》;楊復(fù)吉(吳江)《夢闌瑣筆》;郭麟(吳江)《樗園消夏錄》;西溪山人《吳門畫舫錄》;個中生《吳門畫舫續(xù)錄》;屈振鏞(常熟)《云峰偶筆》;沈復(fù)《浮生六記》;俞樾(客居蘇州)《右臺仙館筆記》《薈蕞編》《五五一卷》《一笑一卷》《耳郵》《廣楊園近鑒》;王韜(長洲)《遁窟瀾言》《淞隱漫錄》《淞濱瑣話》《艷史叢抄》;俞達(長洲)《艷異新編》。
南京:姚福(南京羽林衛(wèi)千戶)《青溪暇筆》;陳沂(客居南京)《語怪錄》;洪應(yīng)明(鎮(zhèn)江金壇?寓居南京)《仙佛奇蹤》;潘之恒(流寓南京)《亙史》《曲中志》;顧起元《說略》《客座贅語》;焦竑《玉堂叢話》;也閑居士《輪回醒世》;周近泉《萬選清談》;余懷(流寓南京)《板橋札記》《東山談苑》;仙池山人《新編閨閣完人傳》;袁枚(流寓南京)《子不語》《續(xù)新齊諧》;捧花生《秦淮畫舫錄》;劉因之《讕言瑣記》。
常州:邵寶(無錫)《對客燕談》;張袞(江陰)《水南翰記》;施顯卿(無錫)《古今奇聞類記》;徐常吉(武進)《諧史》;梁溪無名氏(無錫)《游翰稗編》;徐充(江陰)《曖姝由筆》;談修(無錫)《避暑漫筆》;鄒之麟(武進)《女俠傳》;華淑(無錫)《說雋》。黃永(武進)《姍姍傳》;陳鼎(江陰)《留溪外傳》;陳維崧(宜興)《婦人集》;楊望秦(武進)《巽繹編》;徐昆《遁齋偶筆》;趙翼(武進)《檐曝雜記》;孫洙(無錫)《排悶錄》;董潮(武進)《東皋雜抄》;屠紳(江陰)《六合內(nèi)外瑣言》《蟫史》;吳德旋(宜興)《初月樓聞見錄》《初月樓續(xù)聞見錄》;金捧閶(江陰)《客窗偶筆》;錢泳(無錫)《履園叢話》;徐壽基(武進)《續(xù)廣博物志》;鄒弢(無錫)《三借廬贅談》;薛福成(無錫)《庸庵筆記》。
揚州:冒襄(如皋)《影梅庵憶語》;李清(興化)《女世說》;張潮(流寓揚州)《虞初新志》;李斗(儀征)《揚州畫舫錄》;焦循(江都)《憶書》;李澄(江都)《夢花雜志》;夏昌祺(儀征)《雪窗新語》。
淮安:朱維藩《諧史集》;阮葵生《茶馀客話》;印垣《南峰語乘》。
鎮(zhèn)江:張明弼(金壇)《董小宛傳》;曹宗璠(金壇)《麈馀》;史震林(金壇)《西清散記》;周伯義(丹徒)《揚州夢》;狄葆賢(溧陽)《平等閣筆記》(清末)。
太倉直隸州:婁東羽衣客《鏡花水月》;陸云錦《芝庵雜記》。
通州直隸州:戴蓮芬《鸝砭軒質(zhì)言》。
其次,我們重點看江蘇明清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的分布。
南京:薛居士(南京?)《唐書志傳通俗演義》;羅懋登(寓居南京?)《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李春芳(創(chuàng)作于南京?)《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紀振倫《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陳玉秀《古今律條公案》;甄偉《西漢通俗演義》;許仲琳《封神演義》;方汝浩(流寓南京?)《禪真逸史》《禪真后史》《掃魅敦倫東度記》;吟嘯主人(創(chuàng)作于南京)《近報叢譚平虜傳》;東魯落落平生(創(chuàng)作于南京?)《玉閨紅》;黃周星《西游記正道書》;曹去晶(流寓南京)《姑妄言》;蔡元放《東周列國志》;古棠天放道人(六合?)《杏花天》;吳敬梓(移家南京)《儒林外史》;曹雪芹(出生于南京)《紅樓夢》;金陵云崖主人《龍圖剛峰公案合編》;江南隨園主人(?)《繡戈袍全傳》;王寅《今古奇聞》;澹秋生《雍正劍俠奇案》。
蘇州:馮夢龍(長洲)《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新列國志》《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難錄》;天然癡叟(蘇州?)《石點頭》;古吳金木散人吳某《鼓掌絕塵》;袁于令(吳縣)《隋史遺文》;吳門嘯客《孫龐斗志演義》《鎮(zhèn)海春秋》。抱甕老人(吳江?)《今古奇觀》;天花藏主人《平山冷燕》《玉嬌梨》《人間樂》《梁武帝西來演義》《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玉支磯小傳》《金云翹傳》《錦疑團》《麟兒報》《古今烈女傳演義》《百煉真海烈婦傳》《兩交婚小傳》《飛花詠》《畫圖緣》《定情人》《賽紅絲》;墨憨齋《醒名花》《十二笑》;佚名《梧桐影》;酌玄亭主人(吳縣?)《閃電窗》《照世杯》;徐衟《三教同源錄》;古吳素庵主人《錦香亭》;古吳憨憨生《飛英聲》;顧石城(?)《吳江雪》;癡情士《鬧花叢》;笑花主人(?)《雙姻緣》;江左誰庵(?)《醉春風(fēng)》;禇人獲《隋唐演義》《鳳簫媒》(?)《醒風(fēng)流》(?);娥川主人《生花夢》《世無匹》《炎涼岸》;呂熊(昆山)《女仙外史》;煙霞散人(?)《巧連珠》《幻中真》《鳳凰池》;天花主人(?)《云仙嘯》《驚夢啼》《二度梅全傳》;天花才子(?)《后西游記》《快心編》《隔簾花影》;九容樓主人松云氏(震澤)《英云夢傳》;惜陰堂主人(?)《金蘭筏》;如蓮居士《說唐小英雄傳》《說唐薛家府傳》《反唐演義傳》;梅庵道人《四巧說》;恂莊主人《異說征西演義全傳》;杜綱(昆山)《娛目醒心編》《北史演義》《南史演義》;寓情翁(?)《虞賓傳》;丁秉仁《瑤華傳》;落魄道人(?)《常言道》;寄生氏(?)《爭春園》;翁桂(蘇州,寄籍安徽蕭縣)《明月臺》《清風(fēng)亭》;吳中夢花居士《蜃樓外史》;俞達《青樓夢》;唐蕓洲《七劍十三俠》;徐念慈(常熟)《情天債》;歐陽巨源(客籍蘇州)《負曝閑談》《維新夢傳奇》;曾樸(常熟)《孽?;ā?;孫景賢(常熟)《轟天雷》;徐卓呆《分割后之吾人》;觀我齋主人(元和)《罌粟花》;沈伯新《探險小說》;包天笑(吳縣)《碧血幕》;田鑄(吳江)《美人魂》《幻夢奇冤》;叔夏《新意外緣》;葉小鳳(吳縣)《新兒女英雄》;彭養(yǎng)鷗(長洲)《黑籍冤魂》;新陽蹉跎子《最近女界鬼域記》《新三笑》《續(xù)倭袍》;吳縣單鎮(zhèn)(吳縣)《蘇空頭》;高太癡《夢平倭奴記》。
揚州:施耐庵(興化?)《水滸傳》;李清(興化?)《梼杌閑評》;李漁(出生于揚州如皋)《肉蒲團》《無聲戲》《十二樓》;石成金《雨花香》《通天樂》;李百川《綠野仙蹤》;鄒必顯《飛跎全傳》;浦琳《清風(fēng)閘》;竹西逸史(?)《雅觀樓》;邗上蒙人《風(fēng)月夢》;李涵秋(江都)《瑤瑟夫人》《雌蝶影》。
淮安:吳承恩(?)《西游記》。
常州:某公(南蘭陵?)《金瓶梅詞話》;許曦(武進)《放鄭小史》《大英雄傳》。
鎮(zhèn)江:于華玉(金壇)《岳武穆盡忠報國傳》;李文燭(丹徒?)《幻影》;吳拱宸(丹徒?)《鴛鴦針》《一枕奇》《雙劍雪》;嗤嗤道人《催曉夢》《警寤鐘》《五鳳吟》;古潤野道人《捉拿康梁二逆演義》;劉鶚(丹徒)《老殘游記》;彭俞(溧陽)《泡影錄》《閨中劍》《情天瑣記》《三家村》《殲鯨記》《雙靈魂》《天上大審判》;陳春生《五更鐘》。
徐州:沛國樗仙(沛縣,創(chuàng)作于杭州?)《一片情》。
通州:徐述夔(?)《五色石》《八洞天》《快士傳》。
海州:李汝珍(流寓海州)《鏡花緣》。
松江:陸應(yīng)旸(青浦?)《樵史通俗演義》;楊景淐(華亭)《孫龐演義七國志全傳》;張南莊(上海)《何典》;訥音居士(?)《三續(xù)金瓶梅》;郭松友(婁縣)《玄空經(jīng)》;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略光緒二十一年之后小說作品85部。
其三,我們再看江蘇明清小說評點家的分布。
蘇州:袁無涯《新鐫李氏藏本忠義水滸傳》;馮夢龍(長洲)《新鐫李氏藏本忠義水滸傳》《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石點頭》;朱篁《春秋列國志傳》;王承父(吳江?)《繡榻野史》;陳氏尺蠖齋《南北兩宋志傳》;陳仁錫《鐘伯敬先生批評三國志》;袁于令(吳縣)《隋史遺文》;金圣嘆(長洲)《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周之標《香螺卮》;天花藏主人(?)《平山冷燕》;天花才子(?)《后西游記》;顧石城《吳江雪》;青門逸史《生花夢》《世無匹》《炎涼岸》;毛綸、毛宗崗《四大奇書第一種》;拼飲潛夫《春柳鶯》;褚人獲(長洲)《隋唐演義》;王希廉(常熟)《新評繡像紅樓夢全傳》;周綺(王希廉副室,常熟)《新評繡像紅樓夢全傳》;黃小田(祖籍當(dāng)涂,于上海、蘇州評點?)《儒林外史》《紅樓夢》;煙水散人(吳縣)《明月臺》;陳得仁《何典》。
南京:秣陵陳氏《東西兩晉志傳》;朱之蕃《三教開迷歸正演義》;杜濬(流寓南京)《無聲戲》《十二樓》《連城璧全集》;黃周星《西游證道書》;蔡元放《東周列國志》《水滸后傳》。
常州:葉晝(無錫)《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鄒弢(無錫)《青樓夢》;李伯元(武進)《活地獄》。
揚州:李云翔(?)《封神演義》;董恂《兒女英雄傳》。
鎮(zhèn)江:于玉華(金壇)《岳武穆盡忠報國傳》;吳拱辰(丹徒?)《鴛鴦針》;劉鶚(丹徒)《老殘游記》《鄰女語》。
徐州:張竹坡(銅山)《第一奇書金瓶梅》《東游記》。
據(jù)以上羅列,以文言小說創(chuàng)作而論,明代蘇州居首,作家38人,作品60部;其次常州,作家9人,作品9部;其三南京,作家8人,作品10部。另外鎮(zhèn)江作家2人,2部作品;淮安作家1人,1部作品。清代蘇州依然居首,作家27人,36部作品;常州作家15人,17部作品;揚州作家7人,7部作品;南京作家5人,7部作品。此外鎮(zhèn)江作家3人,3部作品;太倉直隸州2人,2部作品;淮安2人,2部作品;通州直隸州1人,1部作品。
就白話小說而言,南京在明代居首,作家10人,10部作品;其次是蘇州,作家5人,10部作品;常州作家2人,3部作品;鎮(zhèn)江作家2人,2部作品;揚州作家2人,2部作品;淮安作家1人,1部作品。清代江蘇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蘇州作家最多,47人,83部作品;松江作家21人,87部作品;常州作家13人,19部作品;南京作家10人,10部作品;揚州作家8人,12部作品;鎮(zhèn)江作家6人,16部作品;海州作家1人,1部作品;徐州作家1人,1部作品;通州作家1人,3部作品。江蘇明清各地作家作品合計,蘇州作家52人,作品93部;松江21人,87部作品;南京20人,20部作品;常州15人,22部作品;揚州10人,14部作品;鎮(zhèn)江8人,18部作品;淮安1人,1部作品;海州1人,1部作品;徐州1人,1部作品;通州1人,3部作品。
就白話小說評點而言,江蘇明清小說評點最為集中的區(qū)域是蘇州,明代9人,12部作品,清代13人,14部作品,合計22人,26部作品;其次為南京,明代2人,2部作品,清代3人,6部作品,合計5人,8部作品;其三為常州,明代1人,3部作品,清代2人,2部作品,合計3人,5部作品;其四為鎮(zhèn)江,明代1人,1部作品,清代2人,3部作品,合計3人,4部作品;其五為揚州,明清各1人,各1部作品,合計2人,2部作品;其六徐州,清代1人,2部作品。
以上江蘇明清小說創(chuàng)作、評點,涉及江蘇蘇州、南京、常州、揚州、鎮(zhèn)江、淮安、徐州、海州、太倉直隸州、通州直隸州、松江等11個府州。其中,松江府轄下區(qū)域,今屬于上海。從其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情況看,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zhàn)爭以前,僅有陸應(yīng)旸(?)《樵史通俗演義》(順治年間)、楊景淐(華亭)《孫龐演義七國志全傳》(乾隆六十年刊本)、張南莊(上海)《何典》(乾嘉時期)、訥音居士(?)《三續(xù)金瓶梅》(道光元年小引)、郭松友(婁縣)《玄空經(jīng)》(光緒十年)、韓邦慶《海上花列傳》(光緒二十年刊)等6人6部小說,更多的作家作品,產(chǎn)生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太倉直隸州,文言小說2人,2部作品,分別為嘉慶六年刊婁東羽衣客《鏡花水月》、嘉慶八年刊陸云錦《芝庵雜記》。
今日江蘇轄區(qū),徐州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1人,1部作品,即順治年間署名沛國樗仙創(chuàng)作的《一片情》,然其可能是創(chuàng)作于杭州,或者沛國樗仙即流寓此地??梢源_定的是,小說評點有銅山縣張竹坡評點的《第一奇書金瓶梅》和《東游記》?;窗驳貐^(qū)文言小說3人,3部作品,即朱維藩《諧史集》(萬歷二十三年)、乾隆進士阮葵生創(chuàng)作《茶馀客話》、乾嘉間人印垣創(chuàng)作《南峰語乘》,白話小說1人,1部作品,即吳承恩(?)《西游記》。通州地區(qū),文言小說1人,1部作品,即清代戴蓮芬《鸝砭軒質(zhì)言》(光緒五年序本),白話小說1人,3部作品,即徐述夔(?)《五色石》《八洞天》《快士傳》。海州地區(qū),白話小說1人,1部作品,即李汝珍《鏡花緣》。
顯而易見,江蘇明清小說創(chuàng)作的分布極不均衡,集中涌現(xiàn)的地區(qū)是在文化意義上的江南范圍。1.蘇州:文言小說65人,96部作品;白話小說52人,作品93部;小說評點合計22人,26部作品。2.常州:文言小說24人,26部作品;白話小說15人,22部作品;小說評點3人,5部作品。3.南京:文言小說13人,17部作品;白話小說20人,20部作品;小說評點5人,8部作品。4.揚州:文言小說7人,7部作品;白話小說10人,14部作品;5.鎮(zhèn)江:文言小說5人,5部作品;白話小說8人,18部作品;小說評點3人,4部作品。五個地區(qū),情況也千差萬別。
具體分析,蘇州地區(qū),一是產(chǎn)生了小說大家、準專業(yè)作家,如馮夢龍編輯創(chuàng)作《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新列國志》《新平妖傳》《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難錄》;天花藏主人創(chuàng)作《平山冷燕》《玉嬌梨》《人間樂》《梁武帝西來演義》《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玉支磯小傳》《金云翹傳》《錦疑團》《麟兒報》《古今烈女傳演義》《百煉真海烈婦傳》《兩交婚小傳》《飛花詠》《畫圖緣》《定情人》《賽紅絲》;禇人獲創(chuàng)作《隋唐演義》《鳳簫媒》(?)《醒風(fēng)流》(?);煙霞散人創(chuàng)作《巧連珠》《幻中真》《鳳凰池》;天花主人創(chuàng)作《云仙嘯》《驚夢啼》《二度梅全傳》;天花才子創(chuàng)作《后西游記》《快心編》《隔簾花影》;杜綱創(chuàng)作《娛目醒心編》《北史演義》《南史演義》。二是成為才子佳人小說的重鎮(zhèn),天花藏主人創(chuàng)作《平山冷燕》《玉嬌梨》《人間樂》《玉支磯小傳》《金云翹傳》《錦疑團》《麟兒報》《兩交婚小傳》《飛花詠》《畫圖緣》《定情人》《賽紅絲》,墨憨齋創(chuàng)作《醒名花》,佚名創(chuàng)作《梧桐影》,酌玄亭主人《閃電窗》,古吳素庵主人創(chuàng)作《錦香亭》,顧石城創(chuàng)作《吳江雪》,癡情士創(chuàng)作《鬧花叢》,笑花主人創(chuàng)作《雙姻緣》,江左誰庵創(chuàng)作《醉春風(fēng)》,禇人獲(?)《鳳簫媒》《醒風(fēng)流》,娥川主人創(chuàng)作《生花夢》《世無匹》《炎涼岸》,煙霞散人(?)創(chuàng)作《巧連珠》《幻中真》《鳳凰池》,天花主人(?)創(chuàng)作《云仙嘯》《驚夢啼》《二度梅全傳》,天花才子(?)創(chuàng)作《快心編》《隔簾花影》,九容樓主人創(chuàng)作《英云夢傳》,惜陰堂主人(?)創(chuàng)作《金蘭筏》等。三是話本小說創(chuàng)作取得驕人成績,如馮夢龍編輯“三言”,天然癡叟創(chuàng)作《石點頭》,古吳金木散人創(chuàng)作《鼓掌絕塵》,抱甕老人編選《今古奇觀》,墨憨齋創(chuàng)作《十二笑》,酌玄亭主人創(chuàng)作《照世杯》,杜綱創(chuàng)作《娛目醒心編》,梅庵道人編選《四巧說》等。四是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小說成績可觀,如袁于令創(chuàng)作《隋史遺文》,吳門嘯客創(chuàng)作《孫龐斗志演義》《鎮(zhèn)海春秋》,天花藏主人創(chuàng)作《梁武帝西來演義》《古今烈女傳演義》,禇人獲創(chuàng)作《隋唐演義》,呂熊創(chuàng)作《女仙外史》,如蓮居士創(chuàng)作《說唐小英雄傳》《說唐薛家府傳》《反唐演義傳》,恂莊主人創(chuàng)作《異說征西演義全傳》,杜綱創(chuàng)作《北史演義》《南史演義》等。四是代表了中國古代小說評點的最高成就,如金圣嘆《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毛氏父子《四大奇書第一種》自是經(jīng)典之作,馮夢龍、王希廉等有關(guān)評點也都在小說批評史上享有一席之地。當(dāng)然,在我們所謂的“蘇州小說家”中,也存在未能確證為蘇州人(或在蘇州創(chuàng)作),或如晚清徐念慈、歐陽巨源、曾樸等曾寓居上海進行創(chuàng)作的情況。但整體而言,江蘇明清時期,蘇州小說創(chuàng)作的成就,堪稱翹楚。
鎮(zhèn)江地區(qū),一是出現(xiàn)了多部話本小說集,如李文燭(?)《幻影》(崇禎末),吳拱宸(?)《鴛鴦針》《一枕奇》《雙劍雪》,嗤嗤道人《警寤鐘》。二是在晚清誕生了小說大家劉鶚和他的《老殘游記》。三是溧陽高產(chǎn)作家彭俞和眾多的小說創(chuàng)作(《泡影錄》《閨中劍》《情天瑣記》《三家村》《殲鯨記》《雙靈魂》《天上大審判》)。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1.江蘇明清小說創(chuàng)作從數(shù)量到質(zhì)量,均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謂之高地,實至名歸;2.江蘇明清小說創(chuàng)作的分布,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現(xiàn)象,整體而言,文化層面的江南是小說創(chuàng)作集中涌現(xiàn)的區(qū)域;3.江南各地比較,蘇州居首,南京其次,常州第三,揚州第四,鎮(zhèn)江第五,其他如淮安、徐州、海州、太倉直隸州、通州直隸州也有小說創(chuàng)作。清代松江府屬,今上海轄區(qū),其小說創(chuàng)作,在清代中期以前,為數(shù)寥寥,更多的作品產(chǎn)生于晚清,特別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而這一時期的小說,較之古代小說,已經(jīng)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嬗變,非嚴格意義上的古代小說范疇。
注釋:
①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983-1984頁。
②③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10頁。
④ 張虹編《明清小說與江蘇》,《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增刊。
⑤ 王永健《明清小說與江蘇論綱》,《蘇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0年第1期。
⑥ 許振東《17世紀白話小說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以蘇州地區(qū)為中心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
⑦ 韓春平《明清時期南京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與刊刻研究》,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
⑧ 葛永海《古代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
⑨ 蘇保華《揚州文學(xué)鏡像研究》,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⑩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xué)》,中華書局2004年版。
(責(zé)任編輯:倪惠穎)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江南文化視野下明清通俗小說研究”(項目編號:14BZW096)階段性成果。
馮保善(1963—),男,河南新鄉(xiāng)市人,文學(xué)博士,江蘇第二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明清文學(xué)與中國古代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