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杰
【摘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是目前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根據生命學科的特點闡述了培養(yǎng)學生課外自主獲取信息的方法。
【關鍵詞】課外;自主學習;獲取信息;能力;培養(yǎng)方法
新的生命科學課程標準強調: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課外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根據這一要求,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實踐與探索:
一、引導從傳播媒體中自主獲取現代前沿信息
新教材雖然反映了生命學科的前沿知識,但在越來越短的知識更新周期面前,生命學科的新觀點、新技術、新發(fā)現等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而教材的內容難以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為此,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媒體關注生命科學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的報道來了解生命科學的新進展。
具體操作如下:以學生個體為主,一般以二個星期為時間單位,在教師適當提示下,學生以班級、個人、家庭、學校閱覽室訂閱的的報刊、雜志以及互聯網、電視節(jié)目、廣播新聞、圖書館、新華書店為途徑,收集相關信息,并從中篩選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進行摘錄、整理、復印或下載。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內交流,在組內完成對本組成員各種信息歸類工作。最后,以小組為單位,推薦每個小組中的一位同學,在課堂上設置的“課前3分鐘信息交流”小欄目中上講臺進行交流發(fā)言。交流內容可推薦給班級宣傳委員,可在班級的學習墻報或黑板報上展示,也可作為素材進行積累,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容中。
二、引導從日常生活實際中自主獲取信息
生命學科知識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生活中處處能接觸到,只是有的學生視而不見,沒有對它們更多的關注。如果能夠把生命科學理論知識同日常生活的生命科學知識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收集相關的學科素材,用于學科學習,那么就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在教學中,我嘗試把生活實際中的生命科學日常知識細化到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知識點中,引導學生從這一途徑來獲取相應信息。如講解《生命的化學元素》時,課前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一些食用品、保健品(如金施爾康、鈣片、補鋅劑、加碘食鹽等)的說明書或廣告,從中了解人體所需的一些微量元素,了解元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在教《生命體中的化合物》時,讓學生觀察商場中的各種果汁、維生素類營養(yǎng)品、藥店中各種維生素類藥劑等,了解維生素的種類及作用;引導學生關注與酶有關的日常生活用品,觀察加酶洗衣粉使用說明,了解酶的特性;從酸奶、培菲康藥品中,讓學生了解人體腸道內存在的有益菌……。
三、引導從社會熱點中自主獲取信息
生命學科不僅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聯系,還與許多社會事件、社會問題密切相關,而這部分知識往往是學生最容易忽視的。在教學中,根據知識點,有機地與相關社會熱點、事件相聯系,拓展知識,使學生對某一熱點問題有較全面的認識。
在高一生命科學內容中,可選取有代表性的知識點,與之熱點問題結合部分,如細菌與學生飲用課間奶中毒事件聯系;病毒與12月1日世界艾滋病的主題活動相聯系;基因與DNA發(fā)現50周年這一紀念活動的聯系。對于上述實踐活動,我預先提示學生要關注的內容,如參觀農業(yè)開發(fā)區(qū)要求學生了解生物學的現代技術:無土栽培、組織培養(yǎng)、轉基因技術等。至于了解每項技術的哪些具體內容,由學生根據興趣自己確定,并做好相應記錄。
再如,聯系學生的學農實踐,要求學生了解農村大棚種植蔬菜、瓜果技術,了解薄膜顏色對農作物生長的關系,了解在農作物種植方面提高光能利用的常識、方法等等,使學生每次活動都有所收獲。還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某一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如根據教學內容(神經調節(jié)),選擇了“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為主題的學生小組探究活動。在教師統(tǒng)籌安排的基礎上,學生圍繞主題,自擬活動內容,制定計劃、實施方案,通過查找資料,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向有關醫(yī)院、派出所、監(jiān)獄調查,咨詢,收集相應的材料、圖片、主題宣傳等,掌握主題活動的第一手資料,完成系列活動,并在課內交流。
三、探索的成效
1.增強了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意識。經過近一年的實踐,許多學生從原來只看課外傳播媒體中的文體新聞、時事報道、娛樂節(jié)目、文學作品到現在有意識的關注生命科學的報道和資料,有的學生還告訴我:現在看報、看雜志、上網、陪父母逛超市買東西,都要留意有關生命學科的相關知識,如產品介紹、說明。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進步,說明學生已有意識開始關注獲取課外的信息,這必然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
2.加強了關注社會的責任感。以前學生認為艾滋病、吸毒、非典、炭疽病、流感等,只是個人的健康問題,但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社會事件之后,學生非常驚訝,它們產生的危害,如同一場戰(zhàn)爭,一場自然災害,使人們產生恐慌心理,足以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生命學科與社會問題密切相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了解相關生命科學知識,學會保護自身,愛護他人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3.拓展了獲取信息的途徑。通過引導學生從課外不同渠道獲取信息以后,使學生信息來源多樣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
四、應注意的問題
1.及時交流總結,反饋調控。學生從習慣于被動接受課內知識到課外自主學習,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這期間學生必然有一個適應過程。所以,剛開始學生對于信息獲取途徑、信息篩選、整理、完成信息收集的時間安排等方面難免會出現一些困難和問題。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獲取信息的動態(tài),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并作適當的引導,推廣其他同學好的經驗和方法,及時反饋調控。
2.要循序漸進。通過課外途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長期持久連續(xù)的過程,它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所以,教師不應追求它的即時效果,不能操之過急,提出不切合學生實際的過高要求,而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逐步培養(yǎng)。
3.指導學生判別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如某些廣告中出現的廣告詞有夸大其詞之嫌,片面擴大其作用,也有些網站給出的某些專業(yè)名詞的解析并不一定是科學。所以,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時,一定要結合學科內容,用科學眼光判別信息的可靠性,學會選擇,學會分析。
總之,引導學生課外自主獲取信息,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此,我們務必要高度重視,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