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1975年生于天津,1998年畢業(yè)于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F(xiàn)任教于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人物系。
獲獎:作品《清涼處》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當代青年藝術家精英提名展”中榮獲精英獎。
個展:
2015年,“‘莫非情性馬駿水墨作品展”(大寶堂,北京)。
2014年,“君不見——馬駿水墨作品展”(河南省美術館,鄭州);“一剎空明——馬駿水墨作品展”(杏壇美術館,北京)。
2012年,“馬駿2012作品展”(久久畫廊,德國):
“馬駿新作展”(后天畫館,北京)。
2009年,“馬駿作品展”(久久畫廊,德國);“馬駿人物畫展”(鑒藏藝術沙龍)。
2006年,“馬駿水墨作品展”(經(jīng)典藝苑畫廊,北京)。
群展:
2015年,“學院-傳承——高等美術院校名師邀請展”(養(yǎng)墨堂,南京);
“六城紀——當代水墨大展”(山東省美術館,濟南);
“穿行——水墨七人展”(寬云美術館,成都);
“2015南北當代中國畫展”(微園美術館,南京);
“中國水墨現(xiàn)場——2015天津”(三遠當代藝術中心,天津);
“心印——中國畫當代名家學術提名展”(有潤藝術館,南京);
“無極——當代中國畫九人展”(時代美術館,北京);
“魯東大學當代水墨研究中心成立暨當代水墨邀請展”(煙臺畫院陳列館,煙臺);
“‘清涼境”馬駿作品品鑒會”(觀禾藝苑,北京);
“虛白館開館暨2015當代中國畫名家精品展”(虛白館,北京);
“水墨SHUIMO——紀變革與藝術新路”(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北京);
“后傳統(tǒng)起源”(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2014年,“首屆70水墨大展”(金陵美術館,南京);
“雙重視界——2014中國新水墨邀請展”(美第奇-里卡迪宮,意大利);
“中國當代水墨狀態(tài)·鴻蒙變——玉衡藝術中心開幕展”(玉衡藝術中心,上海);
“明月清風——當代中國畫名家宮扇作品邀請展”(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
“新水活墨現(xiàn)代水墨展(香港海事博物館,香港);
“像由心生——新水墨藝術展。(團城藝術館,北京):
“出——水墨系列展之傳統(tǒng)的‘維”(芥墨藝術館,南京);
“男兒·本色——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品鑒”(水墨空間美術館,北京);
“畫為心生——當代水墨邀請展”(金陵美術館,南京);
“中國未來——十竹齋畫院2014年度青年藝術家提名展”(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
“西湖畫——2014名家邀請展”(恒廬美術館,杭州);
“墨向·非常態(tài)——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
2013年,“‘春風紈扇70雅集”(養(yǎng)墨堂美術館,南京);
“‘春天來了”2170中國畫精英展”(養(yǎng)墨堂美術館,南京);
“界·限水墨五人展”(頂峰美術館,濟南);
“正觀·文脈——中國畫邀請展”(正觀美術館,北京);
“諸子·癸巳印象70先鋒當代水墨邀請展”(先鋒藝術中心,南京);
“第八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關山月美術館,深圳):
“‘古月今塵”秦修平、馬駿作品展(第二回)”(唐云藝術館,杭州)。
2012年,“澄懷雅集·手卷展”(澄懷美術館,南京);
“‘至人無法中國畫當代青年名家邀請展”(芥墨藝術館,南京);
“澄懷雅集‘君不見中國畫邀請展”(澄懷美術館,南京)。
2011年,“名家四條屏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澄懷雅集·高士集”(澄懷美術館,南京):
“‘和而不同中國畫邀請展”(揚州美術館,揚州):
“‘古月今塵秦修平、馬駿作品展”(養(yǎng)墨堂美術館,南京):
“‘南腔北調(diào)中國畫當代青年名家邀請展(芥墨藝術館,南京)。
2010年,“印·象——當代中國藝術家十人展”(時代美術館,北京);
“數(shù)風流人物2170中國畫邀請展(養(yǎng)墨堂美術館,南京);
“水墨品質(zhì)中國畫邀請展”(山東省美術館,山東):
“‘回望的高度新學院派國畫作品展”(十竹齋,南京)。
2009年,“數(shù)風流人物2170中國畫邀請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
“創(chuàng)變與經(jīng)典中國畫名家作品展”(北蘭亭藝術中心,北京)。
2008年,“數(shù)風流人物2170中國畫邀請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
“‘片羽吉光當代書畫名家小品展”。
2007年,“‘水墨品質(zhì)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山東省美術館,濟南);
“二月書坊推薦畫家作品展”(二月書坊,北京);
“‘永恒的經(jīng)典當代中國畫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北京)。
2002年,作品《屏障》入選“紀念‘講話60周年全國美展”;
“‘水墨立場首屆中國畫邀請展”。
1999年,作品《智取生辰綱》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
出版:
《好畫家書系馬駿卷》,四川美術出版社:《年度水墨·2009·馬駿》,河北美術出版社;作品多次發(fā)表于《美術觀察》《中國畫藝術年鑒》《畫風》《品逸》《東方藝術·國畫》等專業(yè)刊物。
繪畫作為我的生活方式,調(diào)整與改變是漸變的。這種改變是很微妙的,是對審美狀態(tài)的調(diào)整與重新認知,繪畫圖式與手法也會隨之做出相應調(diào)整。我認為真正的提升并不是一種特殊技法的掌握或形式上的突變,目的也并不在于刻畫有形的可見物,而是借助自然形態(tài)傳達作品的精神活力,并用恰當?shù)恼Z言予以表達。
傳統(tǒng)元素中渾厚,質(zhì)樸的藝術語言,如早期的中外雕塑,陶瓷,各種繪畫都是我一直以來喜歡并用心挖掘的重要創(chuàng)作元素。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地域性和時代性,不同的材質(zhì)和手法,但都能準確,生動地傳達著它所處時代的審美信息。這些對于長期處于學院學習中的我在藝術的理解方面是一種極大的豐富和補充,想來還是它們高度自由,元氣淋漓的語言傳達在吸引我,這種充盈飽滿的情緒和我所理解的繪畫是一致的。這種情緒是對畫面“生意”的傳達,繪畫過程有一種應聲落地的感覺,不刻意,獨具匠心而了無痕跡。這些貌似粗枝大葉,實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繪畫中最鮮活且本真的東西。就是一個質(zhì)地極好的原料等待著我們精神上的深加工。
近期作品更關注畫面氣質(zhì)上的調(diào)整,并不關心去“畫什么”內(nèi)容,而是注重畫面的清簡與單純力量的傳達。這種“簡”不單是形式,更是精神上的單純與厚重,清簡就意味著畫面的去濫,去濁,單純也不僅僅是畫面“簡”的問題,更是心的凈化與體通,是由技向心的轉(zhuǎn)變過程。這種清簡是對多元繪畫元素的沉淀,是本乎自然,不假修飾的一種體現(xiàn)。
繪畫是一個求“真”的過程,“真”包含了事物內(nèi)在的生命與本質(zhì),荊浩于《筆法記》中對真?zhèn)斡薪?jīng)典的論述:“偽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zhì)俱盛?!睔赓|(zhì)俱盛是由內(nèi)而外的,是技法與精神的完美統(tǒng)一。好的作品神完氣足,具有升騰之氣,有一種抑制不住的生命力。語言又是精煉質(zhì)樸的,往往本真的審美并不好異尚奇,而是平中出奇,是本乎自然、不假修飾的,一種體現(xiàn)作者精神風度胸次的美。很多真正至純的美,若以現(xiàn)下的尺度衡量或許是不起眼的,因為它們往往沒有常人眼中絢麗的技法,但這種深沉、內(nèi)斂是要被發(fā)現(xiàn)的,簡約的外形下,分寸,火候和法度不容半點閃失,這是真正的細膩,這種處理是很險絕的。
繪畫之余,我喜歡欣賞,收藏一些高古器物,這種審美上的感知與繪畫是極其一致的。物的“真”與“偽”的本質(zhì)是差口氣的,繪畫亦如此,這口氣是生意與元氣,是標本和鮮活生命的區(qū)別。收藏與欣賞是為了整合心中對不同時期局部、分散的審美理解。不在于占有,與其說收藏倒不如說是在整理審美思緒,調(diào)整審美理念。借收藏驗證審美,而藏品也就如同自己的精神作品。正如繪畫不是在講述“畫什么”,而是通過對各個時期不同的點的挖掘與嘗試,斷續(xù)地打磨自己所理解的畫面,不斷賦予畫面新的理解與判斷,突破形役、物役種種囿于,返還到繪畫的本性,本真和情性。這時圖式、形象、線條、色彩都會一點一滴地向作品的精神深處匯集,渾然呈現(xiàn)在作品中,這是有別于一些貌似精細,實則缺乏畫意生機的萎靡之作。這種氣息不是刻意追求而得,更非一個表面的形式,一個蒼白的殼。
越來越喜歡鮮活,生意與沉實質(zhì)樸的繪畫氣息,相較于為了改變而改變,不動情感的空洞制作,這種繪畫精神愈發(fā)珍貴。沉浸于自己的審美感受當中,并能不斷地調(diào)適,在貌似沒有太大改變的形式下做著畫面提純過程。畫“真”的作品,一直是我理想的繪畫狀態(tài),所有語言不過是傳情達意的手段而已,所有的畫面也是畫家的精神外化。正所謂“吐納英華,莫非情性”,用樸素,簡正的手法傳達繪畫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