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面積報告利好油脂繼續(xù)夯實底部
6月30日,美國農業(yè)部公布兩份報告,分別為大豆種植面積和季度庫存。報告顯示,2017/2018年度美豆種植面積為8951.3萬英畝,較3月種植意向預估的8948.2萬英畝提高0.03%,較2016/2017年度的8343.3萬英畝提高7.3%。報告公布前,華爾街對于種植面積的預估為8994.6萬英畝,而實際數據低于市場預期,被解讀為“意外”利好,其表面上對美盤走勢構成支撐,大豆期價從920美分/蒲式耳反彈至990美分/蒲式耳。
市場將美豆播種面積數據解讀為利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本次農業(yè)部數據不同于3月的種植意向預估,帶有明顯的確定性。2017年年初至今,美豆價格低迷,運行重心下移,美豆種植面積增加以及單產水平較高都是束縛價格的重要因素。一些數據的預期必然導致價格“水分”的參雜,也許市場的過度悲觀過分壓制了價格,而本次種植面積的確定,形成了“擠水”效應,使價格得以修正。
第二,美豆種植面積持續(xù)增加,庫存不斷提升,這種客觀壓力需要時間來消化,其無法回避。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1日,美豆季度庫存為9.63億蒲式耳,2016年同期為8.72億蒲式耳,提升10.4%。報告公布前,華爾街預期為9.81億蒲式耳。實際數據公布后,也被市場解讀為“意外”利好。
不過,也要看到,即便數據超出預期,大豆基本面也并未改善。在近20年的時間里,美國二季度大豆庫存只有2006年和2007年超過目前的9.63億蒲式耳,其他年度都低于這一水平,足見目前的庫存壓力。
北京時間7月6日凌晨,美國農業(yè)部公布了最新的作物生長情況。數據顯示,美豆出苗率為98%,基本與2016年同期一致,且高于5年均值;開花率為18%,2016年同期為20%,5年均值為17%。出苗率和開花率與2016年同期甚至5年均值僅存在細微差別,證明目前大豆生長基本正常。
數據還顯示,美豆優(yōu)良率為64%,市場預期為65%,2016年同期為70%。對于優(yōu)良率的變化,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雖然優(yōu)良率與單產沒有直接聯系,但還是構成影響。2016/2017年度美豆單產為51蒲式耳/英畝,而農業(yè)部對2017/2018年度的預估是48蒲式耳/英畝,從起步較低的優(yōu)良率水平考慮,單產預估下調既符合市場整體預期,也便于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第二,在18個主產州中,超過一半的州,大豆優(yōu)良率達到甚至超過70%,與2016年同期無差異,只有4個州,優(yōu)良率水平相對偏低,對整體均值構成拖拽效應。
第三,目前的優(yōu)良率水平是通過模型預估得出的,特別是所謂的天氣“問題州”,其大豆優(yōu)良率只能作為關注和觀察的重點,而不能作為炒作的依據,畢竟其尚未產生實質性影響。
根據統(tǒng)計的船期數據,2017年6月大豆到港量為900萬噸,7~9月的大豆到港量分別為910萬噸、850萬噸和700萬噸。雖然時間較長,船期可能出現變化,但大豆進口熱情不減。2016/2017年度,我國大豆進口量有望達到9300萬噸,較2015/2016年度增加11.8%。
大豆的強勁進口,在源頭保證了油脂原料的充足,進而從宏觀層面限制油脂價格上漲空間,除非大豆進口源頭成本提升。
目前,國內進口大豆不僅為了保證食用油脂的供應,更是為了獲取植物蛋白,這就很容易使豆油、豆粕成為油脂壓榨企業(yè)挺價、博弈的資本。為了保證養(yǎng)殖業(yè)的消費需求,粕類供應將成為主體,豆油可能成為壓榨過程中的“副產品”。另外,天氣炎熱,油脂消費需求轉弱,進入傳統(tǒng)淡季,也不利于油脂價格提升。中短期內,粕強油弱格局將持續(xù)。
同時,也要看到,進口節(jié)奏的變化也會受國內壓榨利潤的影響。
從盤面利潤和加工費用綜合考量,2005年至今,山東、江蘇和廣東的壓榨企業(yè),多數時間的壓榨利潤都在-300~300元/噸。2017年年初開始,大豆壓榨利潤整體下滑,從最初的300元/噸降至3月初的零利潤。6月初,國內三大地區(qū)進口大豆壓榨利潤甚至為-300元/噸。之后,才有所反彈。目前,大致在-200元/噸。
壓榨利潤呈負值,說明油脂市場供應的充足和消費的低迷。壓榨企業(yè)為了保證經營,必須對油脂和豆粕進行通盤衡量,確保整體利潤的實現。一段時間內壓榨利潤為負,企業(yè)壓榨沖動將下降,進而縮減油脂供應,這也是近期油脂價格止跌反彈的主要原因。不過,隨著壓榨利潤的修復、大豆到港量的增加,特別是增值稅的下調,油脂價格反彈空間受抑制。
基金對行情的理解、布局以及多空倉位的調整,都會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并成為影響價格波動的關鍵。美國大豆、豆油管理基金的多空持倉對于行情的影響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最為直接的,即多空倉位調整;第二個層面是基于預期、研判做出的,是對第一層面的指導。
從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每周公布的2009年至今的大豆多空凈持倉走勢看,多空凈持倉在20萬~25萬手,屬于較高水平,此時多頭有較重的話語權;多空凈持倉在-10萬手,屬于較低水平,此時空頭占據絕對優(yōu)勢。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美國大豆期貨和期權多空凈持倉為-11.9萬手,為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市場釋放出極度悲觀情緒。
一般情況下,當凈持倉觸及歷史低位時,倉位將出現調整。加之進入7月,大豆處于重要的天氣炒作期,基金在此時調整倉位,“重新”布局,順理成章。這也是近期美豆價格突然轉強的重要原因。
與大豆倉位變化稍顯遲緩不同,豆油凈持倉在2017年4月就開始調整。數據顯示,2014年1月28日,美國豆油多空凈持倉為-6.3手,為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17年4月11日,多空凈持倉為5.1萬手,之后多單快速增加。大豆市場近期可能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需要明確的是,目前,大豆、豆油多空凈持倉只是由極限階段向中性平衡階段轉變。在此過程中,空頭勢力依舊不可小覷。
近一年來,多數時間內,棕櫚油價格走勢都是強于豆油的,但2017年6月初以來,豆油反彈力度明顯強于棕櫚油,二者價差也不斷擴大。
2016年7月3日,豆油與棕櫚油的價差觸及階段性高點,達到1300元/噸,之后趨勢性回落,其間伴隨著一定幅度的反彈。2016年7月~2017年6月初,豆油和棕櫚油價差整體收窄,說明棕櫚油走勢偏強。
其一,印尼和馬來西亞庫存偏低,產量恢復需要時間,棕櫚油價格受到支撐。
其二,國內現貨庫存偏低,貨權較為集中,為挺價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棕櫚油現貨價格的相對強勢存在人為因素。
其三,進口長期倒掛,進口“窗口期”短暫,阻礙了國內庫存的補充,變相支撐了棕櫚油現貨和期貨價格。
2017年6月開始,國內豆油和棕櫚油價差拉大,從420元/噸擴張到820元/噸,棕櫚油弱勢顯現,重要原因就是產量提升。根據馬來西亞棕櫚油局的數據,2017年5月,棕櫚油產量為165萬噸,月度產量已經得到有效恢復,庫存重建正在進行中,這也意味著未來油脂市場的供應壓力是持續(xù)增強的。
馬來西亞棕櫚油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1月開始,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持續(xù)回落,從291萬噸一路下滑至2016年8月的146萬噸,降幅接近100%。目前,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企穩(wěn)回升,在156萬噸,較低位時增加6.8%。未來,庫存上升將成為趨勢。
對于美豆市場來說,天氣是最直接的外在影響因素。截至目前,美國18個大豆主產州雖然不能用“風調雨順”來形容,但整體天氣良好、土壤墑情適宜,大豆生長基本正常。
根據美國氣象部門公布的報告,美國中西部大豆產區(qū)干燥和干旱情況基本正常,不會對作物構成威脅。目前,市場較為擔憂的是北部區(qū)域,包括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和內布拉斯加州。該區(qū)域土壤墑情不佳,已經出現嚴重干旱。根據美國農業(yè)部給出的數據,在31個大豆種植州中,2017年種植面積增加的州有22個,占71%。其中,種植面積變化最大的州是北達科他州,2017年大豆種植面積增幅接近20%。如果該州天氣情況惡劣,種植面積增幅無法彌補產量缺失,那么將對價格構成潛在利好。
此外,美國氣象部門公布的另一份報告顯示,該國北部地區(qū)作物水分指數偏低,生長肯定受到影響;南部地區(qū)作物水分過分充足,生長也有可能受到影響。不過,南部并不是主要的大豆種植產區(qū),其對行情的潛在指引性偏低一些。
綜合以上分析,近期油脂油料價格快速拉升,是受國際市場天氣炒作升溫以及資金“重新”布局等因素提振,而非基本面出現實質性好轉。國內市場屬于被動跟隨,在基本面沒有改善的情況下,油脂價格的反彈預計是“曇花一現”,不具有趨勢性。未來,美豆產區(qū)天氣情況和馬來西亞復產速度成為影響油脂價格運行的關鍵因素。
(來源:元邦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