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宏
【關(guān)鍵詞】 閱讀;意義;困境;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055—01
教師之自主創(chuàng)新包含著一個不可回避的意義:有意識地開展教學活動,并打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這條道路,基于新課程實踐,教學應致力于構(gòu)建氣氛活躍的課堂,達到教與學的雙向愉悅。其中,從閱讀到會閱讀,承擔著重要任務,這也是體現(xiàn)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從“我會讀”等新課標任務來看,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變化。而閱讀的基本功需要從小學時期就加以鍛造,所以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才能引導他們逐步走向閱讀勝景。
一、學生閱讀的意義與現(xiàn)實困境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學生應“多讀書、讀好書”,埋下頭,屏息凝神,伴隨偶爾翻動書頁的美妙之音,讀與思齊頭并進。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很有必要將學生的閱讀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加以調(diào)查研究,以便我們更加清楚地知道當前學生課外閱讀的現(xiàn)狀,并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加以引導、矯正,以幫助學生重新回到那一片閱讀的蔚藍天空,在清脆的翻書聲中,重拾閱讀帶來的收獲與喜悅。
古語有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n外閱讀就是“活水”的源頭,就是智慧的源泉。但現(xiàn)在的關(guān)鍵問題是,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以網(wǎng)絡為載體的電子書的大量充斥和以娛樂趣味取勝的快餐類書籍的大量涌現(xiàn),給學生課外閱讀帶來了極大挑戰(zhàn),“網(wǎng)絡閱讀”成為無法避免并十分流行的一種閱讀方式,“淺閱讀時代”早已到來,并給學生帶來深刻影響,連小學生也無可避免。
閱讀方式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課外閱讀的意義,閱讀在重新構(gòu)建中失去了它應有的吸引力。甚至,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家長在給孩子引導閱讀或講故事時,也習慣用手機或其他電子產(chǎn)品,這給學生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
“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學生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jīng)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學科的。”在此,“把心靈獻給孩子們”的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科學,筆者更多將此理解為一種實用的生活方式,一種輔以人成長并發(fā)展的科學態(tài)度。那么,此種愛好更多地需要從閱讀中獲得,并轉(zhuǎn)化為人自身的內(nèi)在,以及可以與生活與世界打交道的能力,這是他們成長和生活的“火種”。
二、如何讓學生成為讀書“低頭族”
引導并培養(yǎng)學生科學地進行課外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務。但如何引導學生走上從“我讀”到“我會讀”的道路呢?只有正確選擇了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通過閱讀擴大視野,才能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結(jié)合學生實際,以下幾種方法可供學生在閱讀中借鑒。
1. 有出有入,課堂教學喚醒閱讀興趣。南宋學者陳善曾提出“出入閱讀法”。陳善之讀書法在于“有出有入,出入得當”。“入”實際上就是我們前面所論述的進入情境,“進入”就是從直觀感受到深刻領(lǐng)悟的理解過程。當閱讀者被作品中的人物命運、情節(jié)故事所吸引時,他們會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不由自主與作者以及作者塑造的人物共命運、同呼吸;“出”就是走出文章,在“入”的基礎上對文章再創(chuàng)造——分析、評價或接受。對后者而言,首先更注重“入”,通過故事、情境帶領(lǐng)他們感同身受。
2. 語言傳情,引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興趣是走進閱讀的“敲門磚”。我國的教育曾經(jīng)歷了“由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過渡,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成了這種過渡,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加強和體現(xiàn),引導下的學生自我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情感的力量,教給學生“釣魚”的本領(lǐng),實現(xiàn)“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3. 三步閱讀法,幫助學生練好基本功。讀書方法本來因人而異,但有些基本功是相同的?;竟毑缓?,其他的一切方法都將不會收到好的效果,而基本功的鍛造,需要從小學時期就開始引導。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創(chuàng)造的“三步閱讀法”便是其中之一。
總之,閱讀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促使學生各項語文能力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功。引導學生閱讀,并實現(xiàn)“我會讀”是教師面臨的新任務,面向全體學生,內(nèi)心充盈期許,并將期許與信任傳遞給每一位學生,促使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主動地投入閱讀及語文學習活動中,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愉悅,不斷積蓄自主學習的動力,從而使學生樂于讀書,樂于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樂于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