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生
教學幽默就是借助于新奇、巧妙、風趣的語言,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話、趣聞軼事、漫畫,有趣的故事、寓言,詼諧的歌謠、對聯(lián)、詩詞、歇后語,妙趣橫生的事例,以及雙關、反語、夸張等修辭手法,表達深刻的哲理、愛憎的情感、機智的褒貶、婉轉的勸慰和制止、委婉的諷刺和善意的嘲笑,從而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啟迪智慧、和諧關系、活躍氣氛、集中注意和組織教學的目的。
良好的教學幽默可以取得其他教學方式難以取得的教學效果。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常用的幽默形式有:
1.寓言幽默
寓言是帶有勸喻和諷刺的故事,把深奧的道理寓于簡短的故事情節(jié)之中,往往一個寓言寓有一個哲理和道德觀念。運用寓言可以借彼喻此、借古喻今、借遠喻近,使得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有些寓言詼諧風趣,在教學中加以運用,既可以增強教學的幽默性,又可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講明基本概念和原理。在講授“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時,我引用古希臘寓言家伊索的一則寓言故事《舌頭宴》加以分析說明:從一個方面考察,舌頭是最好的;從另一個方面考察,舌頭是最壞的,舌頭是“好”與“壞”的統(tǒng)一體。學生在會意的微笑中深刻地理解“任何矛盾都包含著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tǒng)一”。
2.比喻幽默
比喻就是用類似具體的、淺顯的、熟悉的事物去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從而使思想的表達和道理的闡述更具有趣味性、感染力和說服力,更易于讓人理解和接受。在講述“價值規(guī)律是客觀的”這一內容時,我打了個比喻:假如在某一商品的買賣上,消費者愿意高價買進,經營者愿意低價賣出,雙方都為對方的行為所感動并為此而爭論不休,你說最后結果會怎么樣?如果長期如此,這兩人的最終結局又會如何?這一比喻寥寥數語,既幽默含蓄,又頗具說服力,使學生一下子明白價值規(guī)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又不能被消滅,誰違背了規(guī)律,就會遭受規(guī)律的懲罰。
3.漫畫幽默
漫畫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是用簡單而夸張的手法描繪生活或揭露時弊的圖畫。它一般運用變形、比擬、象征的方法達到尖銳的諷刺效果,使人們從它那幽默的情趣、辛辣的諷刺和夸張的筆法中悟出不少道理,也會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如講授“市場秩序”知識內容時,我展示了《背后鏟球》的漫畫,引導學生分析企業(yè)在市場上的競爭如同進行足球比賽一樣,要求雙方隊員都要遵循公認的規(guī)則進行比賽,若一方采用故意犯規(guī)的方式取得比賽的勝利,就是不正當的競爭。通過漫畫引申,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不正當競爭”的內涵和規(guī)范市場秩序的重要性。
4.教態(tài)幽默
從表現形式看,教師的教學可分為有聲語言教學和無聲語言教學。教師的教態(tài)就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有聲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無聲則處于輔助的地位,但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賴、互為促進,構成課堂教學手段的整體。通常情況下,教師的教態(tài)語言對學生的情緒、心態(tài)、興趣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運用喜劇化的教態(tài)語言方式來制造幽默,則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一次提問學生的過程中,該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越來越小。這時,我做出側耳細聽的樣子,并將手貼在耳背上。這種幽默的姿態(tài)逗笑了學生,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fā)了學生的聽課情緒。
5.詩詞歌謠幽默
有些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謠不僅反映客觀實際,而且風趣詼諧。在教學中加以適當運用,既可以增強教學的幽默性,又可以說明深刻的道理。如講述“事物聯(lián)系的客觀性”時,我吟誦了一首打油詩:“頭鳴不是這頭名,皆因父母好功名;秋蟬識鳴不識名,迷信兆頭失功名?!闭f的是古時某縣正在進行秀才考試,突然考場蟬聲大做,循聲檢查發(fā)現這蟬聲來自考生張三的帽子里,問其原因,張三說:“家父說蟬在頭鳴會中頭名,便在頭上放了幾只蟬,蟬在頭上爬來爬去,頭癢難忍,便搔了幾下,蟬就大叫起來。”主考官聽完之后哭笑不得,當場宣布考生張三違反考場紀律,取消考試資格。這則故事既讓學生感到輕松可笑,又從中深受啟發(fā)和教育。
6.成語諺語幽默
成語、諺語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總結概括出來的,是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富有表現力而含義深刻的語句,它們言簡意賅,富有啟發(fā)性和說服力,有些很富有趣味性、幽默感。在教學中加以妥帖運用,深受學生喜愛。在講授“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也會引起質變”這一內容時,我引用了“朝三暮四”這一成語,老漢只是把給猴子的橡實由“早三晚四”改為“早四晚三”,就使得猴子由憤怒的情緒轉為高興。聽了這則案例,學生都發(fā)出了會心一笑,既體會到幽默,又感受到其中的哲理,生動形象,達到了教育目的。
總之,幽默是一門教學藝術,是趣味、知識、思想、智慧的和諧統(tǒng)一。要想在教學舞臺上成功地表演這門藝術,還需要我們廣大政治教師苦下功夫認真挖掘、長期積累幽默素材,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鉆研,探索出更多的符合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的幽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