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育卿
摘 要: 語文課堂本應是生動有趣的,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下,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學生毫無積極性。因此,確立“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新觀念,真正做到讓高中課堂“活”起來,是關鍵。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讓課堂教學活力四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造,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讓語文教學課堂生動起來。
關鍵詞: 高中語文 點撥引導 課堂生動
學生都是一個個活蹦亂跳的生命個體,呆板的程式化教學只能培養(yǎng)一群呆滯的木頭人。只有還文歸真,讓語文教學活起來,語文教學才能變得快樂,成為一種享受。因此,語文教學要拋棄“以本為本”的舊觀念,確立“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新觀念,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筆者認為要努力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發(fā)展,使課堂真正“生動”起來。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逼湟馑际钦f,不到學生想不通說不清的時候,就不啟發(fā)開導,這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有關“點撥”的闡述。而“點撥法”的正式生成則源于安徽省蕪湖一中的語文特級教師蔡澄清。
什么是“點撥”呢?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以達到掌握知識并發(fā)展能力的目的。所謂“點”,就是點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適時點撥引導,可使學生疑竇大開,智慧閃爍,讓課堂生動起來,充滿活力。
1.點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因為有了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地獲取知識、追求真理。心理學實驗表明,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動因,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關鍵在于促使外在動機轉化為內部需要,使學生樂而求之。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實施點撥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感到上語文課有興趣,甚至興趣盎然。如在教授《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時,在講到虛與實的時候,由于虛的內容較空較玄,于是我先給學生看了兩幅畫,這兩幅畫的主題都是《踏花歸去馬蹄香》,其中一幅只畫了一個人騎著馬,馬蹄起落處,有幾只蝴蝶繞著馬蹄翻飛,另一幅則是畫了一個人騎著馬踐踏花叢,然后讓學生比較兩幅畫得好差,圖畫非常直觀,大家都能評出前者更優(yōu)。在追問為什么的時候,學生難以一下子說清,我加以適當點撥,道出虛與實的關系。學生則能很明確地點出這是藝術表現里的虛,后者過于寫實反而失去美感,失去趣味。接著在進一步講到什么是虛的時候,我請學生繪制一幅畫,表達深山藏古寺的主題。大家非常踴躍,一名學生在黑板上非常形象地繪出一條曲折蜿蜒的山路,一個和尚沿著山路汲水,很好地領悟什么是藝術表現里的虛。
在這里我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入手點撥引導,達到很好的效果,讓整個課堂動起來。
2.點撥可以設疑釋疑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認識運動過程,它往往要經歷一個無疑—生疑—解疑—領會的過程。因此我們要運用點撥法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在探索過程中相機引導,適時指點,幫助學生逾越障礙,充分調動自覺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在講授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時,我給學生首先設疑,文章內容寫的是宴游西山的情況,為什么要加上“始得”二字,另外在文中有無與題目中“始得”相照應的語句。經過這樣的設疑,學生趕緊閱讀文章,很快從文中找到相應的內容,即“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于是還是扣住“始”字,讓大家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有關的寫作背景探討答案。由于有了設定的疑問,大家有明確的探尋目標,學生都非常積極地思考,首先由學生想到西山之游給作者全新的感受和震撼,接著我追問西山為何能給作者全新的觀感,這樣的一問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而后有學生講出是由于西山具有“怪特”的特點,西山之“怪特”與作者卓爾不群的人格具有相似之處,引起作者強烈的共鳴,漸漸地作者不知不覺地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飲觴滿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深切地體會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認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覽山水的開始,以往的游覽算不上真正的游覽,文題“始得”恰好點明此游之意義。在我的點撥之下,學生經歷了生疑—解疑—領會的過程,享受了一個探尋答案的奇妙之旅,可以說這樣的點撥讓學生都參與問題的思考與討論,讓這節(jié)課堂沸騰起來。
3.點撥可以帶領學生入境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如能根據作品的描寫,喚起對課文中人物、景物和情境的想象,那么就會在閱讀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有些文章所展現的意境,學生由于涉世不深、學歷膚淺,因此很難理解。這時教師要及時點撥,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實現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比如在講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我原先采用誦讀法,但學生通過單純的誦讀很難讀出作者深切的悲哀之情,很難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后來我順勢點撥,讓學生看看文章有沒有寫悲哀之事,若有寫了哪幾件事。在這樣的點撥之下,學生很快找出文中共寫了這樣幾件可悲之事:叔伯分家導致項脊軒的變化,是可悲事之一;回憶母親遺事,是可悲事之二;回憶祖母遺事,是可悲事之三;懷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接著提示學生思考項脊軒對作者的意義,到了此處學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回答,項脊軒不僅僅是作者成長的地方,更是它見證了作者的悲歡離合,在這里有作者很多的回憶,有慈母對自己的深切關愛,有老祖母對自己的殷切期盼,有夫妻恩愛生活的場景,而如今的一切都已經遠離作者,所以文中流露出的是一種深層的物是人非的傷痛之情。通過此處的點撥,把學生完全帶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一起感受著作者的悲喜,所以在最后學生朗讀課文時唏噓不已。
4.點撥還可以啟智,引發(fā)想象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呢?我認為,教師要善于在學生似乎感到無疑之處,揭示矛盾,提出問題,并引導他們自行解決,激活思維,展開想象,幫助學生發(fā)聰迪睿,啟智敏思。如教《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面對賈母和賈寶玉同樣的發(fā)問:“讀了些什么書?”林黛玉前后兩次的回答是:“只剛念了《四書》。”“只讀了一年書,些許認得些字?!痹谶@里,我設計了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林黛玉前后兩次的回答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那么不同在哪里?面對同一個問題,林黛玉的回答為什么要改口?從中表現了林黛玉怎樣的性格?通過組織討論,學生明確了林黛玉前后回答的不同是因為賈母對女子讀書的態(tài)度,她的改口正好體現了其進賈府的心態(tài)“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惟恐被人恥笑了去”,也表現了林黛玉的聰明和機智。諸如此類問題,如適當加以誘導點撥,則能開啟學生智慧的門扉。再有在教《雷雨》時有這樣的情節(jié),侍萍以轉述他人的悲慘遭遇的方式揭露周樸園三十年前的罪惡后,周樸園讓魯侍萍下去,魯侍萍說:“老爺,沒有事了?”括號里的舞臺說明寫道:望著樸園,淚要涌出。我問學生:侍萍為什么要流淚?請根據人物性格、身份合理想象,領悟淚光背后的心理活動。學生通過想象,解讀出人物的心酸,理解兩者之間的深刻矛盾,從而在思維中綻放出智慧的花朵,有利于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點撥要讓它在課堂教學中更具成效,在課外閱讀中要拓寬文本。語文教學是讓學生“走進生活”,讓“文本”活起來、生動起來,即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上,特別強調擺脫“課堂空間”的束縛,整合一切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生活課程資源。強調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背景和對生活的理解,個性化、生活化地“解讀”文本,而不局限于文本或教學參考書提供的“解釋”。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收集材料、通過網上查閱獲得資料、通過廣播電視汲取信息,或者是通過走訪交談捕捉信息……接受更多的現代信息,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隨著學生課外閱讀文本的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會拓寬,各種信息資料的搜集整理不再是難題。課堂上,學生有話可說,課堂教學就不會遭遇“尷尬”。學生的信息交流就會非常豐富,課堂教學也會因此而生動起來、“活”起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讓語文教學課堂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