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16)
基于互文性角度的傳統(tǒng)茶學典籍翻譯障礙點分析
李燕
(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16)
從“互文性”角度出發(fā)對我國傳統(tǒng)茶學經(jīng)典著作進行翻譯,有利于將我國幾千年茶文化的內(nèi)部成分、價值構成等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文化體系,向世界展示出一種全新的價值形象。翻譯理論中的“互文性”內(nèi)涵包括這樣幾點:互文性的本質是尋求一種文本的知識網(wǎng)絡;互文性翻譯的重心是強調(diào)對文本所處特殊語境的展現(xiàn);互文性翻譯的重要原則是“引用”?;ノ男越嵌认挛覈鴤鹘y(tǒng)茶學典籍翻譯的主要障礙點包括茶文化價值整合的障礙、茶學專業(yè)詞匯表達統(tǒng)一的障礙、語法結構呈現(xiàn)的障礙、援引典故方面的“文化貧乏”障礙、互文性下的中華語言美感之喪失等。
互文性;傳統(tǒng)茶學典籍;翻譯障礙點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的延伸,對于我國“軟實力”的構建來講,如何用“中國話語”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越來越成為一種具有現(xiàn)實緊迫感的文化責任。無論是對于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來講,還是對于當代構建出來的新型茶文化來講,都集中代表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當代茶文化創(chuàng)新變革的精髓。在當前這樣一個跨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時代,從我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經(jīng)典著作入手向國外文化界傳達我國茶文化本身承載的“儒家”、“道家”、“禪宗”思想以及其“修身、養(yǎng)性、怡情、尊禮”的社會價值,有利于西方社會在品嘗“茶水”這種飲料的同時加深對中華文明價值理性的認知。
在現(xiàn)代學術界,最早創(chuàng)造“互文性”這種分析框架的學者是法國著名文藝批評家朱莉婭·克麗斯蒂娃,她屬于典型的后結構主義思想家?;谝粋€后現(xiàn)代主義的視角,她認為“互文性”指的是“每一個文本都是由對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構成的鑲嵌圖案,每一個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換”。后來,“互文性理論”在巴特、里法泰爾等人的建構中逐步成為一個復雜且有機的理論體系。概括起來,從翻譯的角度來分析“互文性”的主要精要,包括以下幾點:
1.1 互文性的本質是尋求一種文本的知識網(wǎng)絡
作為對傳統(tǒng)占據(jù)主導地位的“主體性翻譯理論”的一種批判和超越,“互文性”翻譯理論認為,翻譯工作的開展不應該以翻譯者這種主體為中心展開,而是應當基于文本本身的知識網(wǎng)絡及其背后所承載的價值背景、知識背景和相互關涉的文本展開一種“大翻譯”。因為,在互文性看來,“文學文本與非文學文本的現(xiàn)在、過去與將來互參互滲、你我交織,形成一個巨大而開放的符號網(wǎng)絡,具有無限的表意潛能”。對互文性的進一步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深層次上,翻譯工作不是純粹的兩種語言的溝通和轉換,也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對話,而是兩種文化價值體系、兩種生活方式的“文本互換”和換位思考。
1.2 互文性翻譯的重心是強調(diào)對文本所處特殊語境的展現(xiàn)
俄國“互文性”翻譯學家哈提姆認為,互文性翻譯實踐展開的一個重要邏輯前提和價值導向是對“文本語境”的正確定位。其所構建出的語境主要包括三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強調(diào)文本交際對話的特殊環(huán)境;二是強調(diào)交際對話的意圖和動機、目的;三是強調(diào)對話和互動的社會符號。也就是說,無論是基于一種跨文化的視角還是一種同質性文化內(nèi)部的對話,翻譯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要件就是要向讀者交代出文本發(fā)生的背景、遵循的價值導向和特殊的邏輯思維、一定的背景知識等,使讀者能夠在“身臨其境”和“換位思考”中理解文本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和來龍去脈。因為不存在孤立的文本和孤島式的文本,所有的文本都處于一個基于學科或者基于研究領域、基于話題、基于特定屬性的連接網(wǎng)絡中。
1.3 互文性翻譯的重要原則是“引用”
基于對文本持有的“一切文本都具有一定的互文性特點”這種價值判斷,互文性理論倡導在對文本的翻譯過程中,要采取引用、拼貼加注解的方式開展翻譯,也就是要通過對相互關聯(lián)的文化主題、文化表達、文化價值、文化符號等進行綜述和提及,在一種“大文化體系”中實現(xiàn)對特定主題的全方位、立體式認知,給讀者呈現(xiàn)出一個生動的“新文本”。當然,在這種解構之后重構出來的新的文本系統(tǒng)中,與互文的文本大多具有一定的重合痕跡,這種重合就是一種“文化脈絡”和網(wǎng)絡。
當前我國學術界對“互文性”的關注主要集中于“商務英語翻譯”、“翻譯理論”、“文藝理論及其批評”等領域,當然隨著近年來我國“復興茶學”的實踐之深入,在跨文化、跨共同體的茶文化傳播中也有少數(shù)學者開始關注“互文性”在我國茶學經(jīng)典著作翻譯中的應用等相關問題。概括起來,我們認為在一個互文性的視角下,對于我國《茶經(jīng)》、《續(xù)茶經(jīng)》等經(jīng)典的茶學著作之翻譯來講主要存在這樣幾個障礙點:
2.1 茶文化價值整合的障礙
任何文化系統(tǒng)都是分層次、分結構的一種分布形式。當采取“互文性”翻譯策略的時候,為了向西方受眾呈現(xiàn)出一種獨具特色、具有中國農(nóng)耕文明屬性的“茶文化”,有必要向受眾提供一些背景性的、知識性的茶文化歷史知識等,但是這些文化的對話和符號的交流充其量只屬于一種表層的范疇。往深層次來講,互文性要解決的一個核心的困難在于茶文化的價值層面。事實上,我國茶文化融合了儒家思想的“和諧”、道家思想的“自然”、禪宗思想的“靜寂”等內(nèi)容,其本身就是一個復合型的、包容性的價值體系,如何清楚地向西方受眾解釋這種“核心茶文化價值”的互文性是一個重要的障礙。
2.2 茶學專業(yè)詞匯表達統(tǒng)一的障礙
我國茶文化屬于典型的大陸文化和農(nóng)耕文化,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復雜性和多元性的特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最富有生活氣息的部分,我國茶文化本身呈現(xiàn)出來的“博大精深”一方面可以視為我國古代文化燦爛的明證,但是在一個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翻譯障礙。舉個簡單的例子,對于同一部茶學經(jīng)典著作而言,我國古代不同朝代對“茶”這個詞匯的表達就呈現(xiàn)出十幾種表達方法,常見的表達比如有“茗”、“葭萌”、“蔎”、“甘露”、“滌煩子”、“嘉木”等,當我們統(tǒng)一使用“Tea”來表達和呈現(xiàn)這些詞匯時難免會對我國茶文化形成一種“閹割”;另一方面,即便是針對同一種固定茶語表達的翻譯,當我們在一個互文性、多引用的語境下開展翻譯時也會遇到中文中的“固定搭配”在英語中沒有“統(tǒng)一表達”的障礙。畢竟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或者藝術,不是科學,不講究實證和標準化,因此不同的翻譯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知識特長在翻譯不同的茶學經(jīng)典著作時會將同一個詞匯翻譯為不同的外語表達。
2.3 語法結構呈現(xiàn)的障礙
中華古代茶文化的書面記載均是“文言文”,這種文體的表達特點是講究簡潔、對稱、惜字如金、講究文字與文字之間的固定搭配、講究引用古代諺語或者典故等,因此,以文言文記載的茶文化經(jīng)典著作大多具有晦澀難懂、語法結構不清晰、具體指代不明等特點,未專門受過文言文訓練的人很難一下子讀懂這種表達。因循著互文性的翻譯理念,當我們在跨語境中向國外讀者展現(xiàn)這些文言文時,我們的翻譯工作面臨著語法結構呈現(xiàn)上的障礙,比如:“主語具體指誰”、“謂語的對應英語表達該如何選擇”、“賓語的最恰當表達是什么”等。
2.4 援引典故方面的“文化貧乏”障礙
互文性翻譯的中心在于圍繞著“背景知識”和“文本語境”展開翻譯,給讀者營造出一定的“旁征博引”的文化積淀感。例如,當我們在翻譯“大紅袍”這種相關的茶學典籍時,無論采取音譯法將其翻譯為“Da Hongpao Tea”或者直譯法下的“Red Robe Tea”,都需要采取備注的方式告訴讀者“大紅袍”屬于一種專屬于福建省武夷山的“巖茶”,同時還與明朝的皇帝御賜茶名有關。但是國外的讀者即便是通過閱讀注釋或者增譯內(nèi)容了解了“大紅袍”的歷史典故,但是由于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仍然不具備一個體系化的認知,也會很難去理解這種文化的來龍去脈。
2.5 互文性下的中華語言美感之喪失障礙
講究押韻和對稱是我國古代茶學典籍在語言表達上的一種專屬特點,這種特點明顯地區(qū)別于英國的“十四行詩”等藝術形式,一定程度上是我國茶文化的個性之一。當我們圍繞著互文性的翻譯要求通過增譯、注釋、標注、引用等手段對茶學典籍進行翻譯的時候,很有可能會破壞掉我國茶學經(jīng)典著作中那種押韻的文字美感。比如《茶譜》開篇就用到了一句由排比句押韻而來的表達“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園之茶也。冷然而清、鏘然而聲,涓然而流者,南澗之水也。塊然而立,晬然而溫,座然而鳴者,東山之石也。癯然而酸,兀然而傲,擴然而狂者,渠也”,如何處理好排比表達、對稱表達、對聯(lián)關照、互文視角等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語言美感”課題。盡管當前在翻譯學術界還存在著諸如“翻譯目的論”、“語言順應論”、“接受美學理論”等體系,但是無論如何進行“語言順應”、如何界定“翻譯目的”和強調(diào)“受眾的接受與認可”,我們都必須基于一種互文性的視角向國外受眾展現(xiàn)中華茶文化價值體系、生活理念等,同時還應該最大限度地將我國古代茶學典籍的經(jīng)典表達、語言美感等相對統(tǒng)一地“用一個符號,用一個聲音”傳遞給國外受眾,給他們提供一種“整合營銷傳播”的文化享受。
[1]姜欣,姜怡,汪榕培.以"外化"傳譯茶典籍之內(nèi)隱互文主題[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87-90.
[2]祝朝偉.互文性與翻譯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4): 71.
[3]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J].外國文學,1996(1):72-76.
[4]趙瑩.茶典籍翻譯中障礙點的互文性研究[J].福建茶葉,2016(4): 392-393.
[5]董靜.《茶譜》翻譯實踐互文性問題解決方案[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李燕(1978-),女,河北邢臺人,英語文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