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鐳
(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黃岡438002)
翻譯目的論視閾下茶名的英譯研究
萬鐳
(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黃岡438002)
中國茶史悠久,品種繁多,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中國每年茶葉的出口量非常之大,而茶葉同時作為我國文化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在對外宣傳時,會特別注意。特別是對于茶名的英文翻譯上,會更加的小心翼翼。然而,由于我國茶葉的品種頗多,在對于茶葉翻譯的問題上,至今仍然存在著不少爭議和問題。本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首先介紹了翻譯目的論的概述,并詳細的分析了我國目前茶名翻譯存在的問題,最后在此基礎(chǔ)上研究了翻譯目的論視閾下對茶名的英譯問題,希望能夠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存在的茶名翻譯問題。
茶文化;翻譯目的論;茶名英譯
當代,我們已然處在一個信息透明,文化交融的時代。在如此公開化的時代里,所有的東西都是大家共享的,這無疑給了全世界人民巨大的福利和便利,同時也給了各國的商品帶來了不同的考驗。茶葉一直是具有中國特色化的商品,茶文化更是我國文化體系中的瑰寶。自茶葉對外出口以后,就在世界的市場上激起了千層漣漪。但是,由于我國的國際貿(mào)易還缺少足夠的經(jīng)驗,因此,面對紛雜的茶葉品種,我國茶葉的名字往往不能統(tǒng)一,這也給我國茶葉的對外宣傳造成了不小的困擾。解決茶葉的英譯問題迫在眉睫。
1.1 翻譯目的論的起源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翻譯界存在著多種翻譯的方法。大家眾說紛紜,各抒己見,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體系。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功能性翻譯的出現(xiàn),才使得翻譯界有了比較可依的理論,也讓它擁有了一大批愛戴者。而當漢斯.費米爾提出了目的論后,翻譯開始真正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的這一理論中,翻譯具有三個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性原則。這三個原則互相補充,相輔相成,共同構(gòu)成了比較完整的翻譯方法論。如果這三個原則出現(xiàn)分歧時,則以目的性原則為先。因此,目的論的主旨也在于將翻譯進行的有目的、有方向,不偏離原文的內(nèi)容。有了這個原則,翻譯不僅變得更加準確,也變得更加具有真實性。而有了它的指引,翻譯開始有了自己的發(fā)展軌跡。
1.2 翻譯目的論的發(fā)展
翻譯目的論一經(jīng)問世,就引起了空前的反響。面對之前眾說紛紜的說法,目的性不僅有了自己的理論依據(jù),更在過程中幫助譯者解決了許多實際存在的問題。而在之后,又有好幾位學者在目的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較著名的有霍爾茲.曼塔里的翻譯行動理論。19世紀末,諾德在繼承了幾位學者的理論基礎(chǔ)上,經(jīng)過了大量的研究,又將翻譯的方法分為兩種,即工具性翻譯和文獻性翻譯。工具性翻譯強調(diào)了譯者自身對于翻譯環(huán)境以及語感等敏感程度的重要性,而文獻性翻譯則更加注重源文與譯文之間的某種密切的關(guān)系。自此以后,翻譯已經(jīng)成為了一門比較專業(yè)學問,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它,研究它。他們?yōu)榭s短各國之間的語言和文化等差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眾所周知,茶葉生于中國,養(yǎng)于中國,綻放于中國。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環(huán)境,茶葉成為了中國具有特色的寶貴財富。而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茶葉也成為了世界人民共同喜愛的商品之一,隨著茶葉在世界各國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對于茶葉在對外出口時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這其中,最主要的就要數(shù)茶名的翻譯問題了。由于我國對外貿(mào)易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因此,在短時間之內(nèi)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也給我國茶葉的出口帶來了很多的麻煩。
2.1 茶名難以分類
中國的茶葉品種高達千種,要將這些茶葉品種意義翻譯出來絕非易事。由于品種太多,有的茶葉在發(fā)音或者字義上差別甚小,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底,是很難將其翻譯出來的,這也成為了茶名翻譯的一個難題。比如綠茶和青茶在英文中可能都會直接翻譯成“green tea”,但是從實際上來說,它們無論從口感還是外形,都是有差距的,這些差距會造成外國人的不解。又比如功夫茶和工夫茶,前者說的是一種我國喝茶比較講究的茶藝方法,而后者則代表了紅茶的一個品種。這些在發(fā)音上極其相似,在文字上又容易混淆的名字都加劇了外國人區(qū)分我國茶名的復雜度。而如果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于茶葉本身沒有做好充足的功課,也許根本就不會意識到這些差異的所在。但是,以這些茶名傳遞出去的茶文化,卻令外國人對于中國的茶文化更加摸不著頭腦,更別說從中領(lǐng)悟到精髓的茶藝文化了。因此,過多的茶名成為了譯者頭疼的問題,若不能適當處理,則失去了茶葉對外宣傳真正的意義。
2.2 錯誤的翻譯加劇了理解的難度
茶葉作為具有特色的商品,帶動了我國茶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像西湖龍井茶、嶗山綠茶、信陽毛尖茶等都有這個特點。因此,在翻譯的時候,譯者往往不能做到準確無誤。如果翻譯的太過于復雜,會破壞了茶名的美感;而如果翻譯的太過于簡單,又無法體現(xiàn)當?shù)氐奶厣?,也無法促進當?shù)禺a(chǎn)業(yè)的發(fā)展。有的譯者直接將西湖龍井茶翻譯成xihulongjing tea,這樣的翻譯顯然大大的破壞了茶名的韻味,而外國人對于longjing這個詞,也沒有太多的認知。如此夢幻的茶名在翻譯的過程中變得黯然失色,不再具有任何的吸引力,更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因此,如果中國獨有的地方特色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加以靈活運用,是不會得到盡如人意的結(jié)果的。
2.3 翻譯中存在“一茶多譯”
與其他商品相比,我國關(guān)于茶名的翻譯的研究實在少之又少,更沒有專門的學者來研究此類的問題。而針對茶葉的地方性的特點,不僅存在著錯誤的翻譯,更存在著一茶多譯的現(xiàn)象。就拿信陽毛尖茶來說,市面上存在的翻譯名稱就有xinyang tea、xinyang fresh tea、xinyang souchong等幾種不同的說法。這些翻譯名稱的不統(tǒng)一,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茶名的獨特性,也讓消費者喪失了購買的興趣。
由于中國茶名目前所處的尷尬局面,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付出格外的心力,才能夠使得譯文變得通俗易懂。
3.1 靈活的使用翻譯方法和技巧
我國繁多的茶葉品種擁有各種各樣的命名方式,有的茶葉的命名是根據(jù)茶葉自身的特點,而有的茶葉則在其中添加了地方名或者地方特色的名字,有的茶葉的命名甚至還與地方的風俗習慣、歷史故事等有關(guān),這都讓茶葉的命名方式變得多種多樣,因此,在對茶名進行翻譯的時候,譯者最好準備多種不同的翻譯方法。有的茶名可能需要直譯的翻譯方法,而有的茶名可能需要采用音譯或者多種方式結(jié)合的方法。如果僅僅靠單詞的力量不足以將茶名的特色突出,那譯者也可以采用小注的方法,將比較復雜的引申義寫進注解里,這樣不僅能夠方便消費者理解,也能夠讓茶葉顯得格外有內(nèi)涵。
3.2 充分的理解茶文化的內(nèi)涵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財富。作為一名中國人,有義務(wù)繼承和發(fā)揚這些優(yōu)秀的、具有正能量的傳統(tǒng)文化。而作為文化的傳遞者,譯者不僅需要向外國人準確的進行翻譯,更應該將這些精髓傳達出去,影響更多的人。因此,如果想要將茶名翻譯的盡善盡美,除了扎實的翻譯功底,譯者還需要對我國的茶文化的內(nèi)涵理解得非常透徹。在實際案例中,有很多錯誤的翻譯都是因為譯者對于我國茶文化了解的不夠而引起的。由于他們對茶文化中的專業(yè)詞語并沒有多加研究,只是憑借著些許的翻譯經(jīng)驗就將茶名翻譯出來,給茶葉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而如果譯者能夠在平日里對于茶葉的背景以及來歷進行多加的了解,多方考證,就能夠最大程度上避免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斷章取義的現(xiàn)象。當然,這不僅需要譯者具有極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需要譯者用心的體會茶文化的真諦,感受茶文化的內(nèi)涵。
3.3 考慮到中西雙方文化格局的差異
翻譯是一門十分高深,難度頗高的學科,這不僅體現(xiàn)在對多樣的翻譯技巧和方法的選擇上,更體現(xiàn)在譯者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上。對于茶名的翻譯而言,除了茶名本身的復雜多樣,譯者更要考慮到中西雙方的文化差異。由于歷史背景的不同,中西雙方在人文、風俗、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都是在茶名的英譯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譯者除了要對本國的茶文化全盤皆知以外,對于西方文化的風俗文化也需要頗有見地。中西結(jié)合的方式不僅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西方消費者理解的偏差,更能夠避免在翻譯的過程中觸碰到敏感的文化邊界,造成西方消費者心理上的不適。而為了避免一茶多譯的情況頻繁出現(xiàn),在對于專業(yè)名詞的命名上,譯者也應該做出相應的努力。當然,這不是譯者自己就能解決的問題,政府部門和茶協(xié)會等也應出面給予一些幫助和支持。只有這樣,茶名在西方人的眼中才不像是一盤錯綜復雜的棋,而是一首美妙絕倫的詩歌。
綜上所述,在經(jīng)濟互通的今天,任何封閉的生存方式都將不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為了能夠我國的茶葉在世界范圍內(nèi)迎來更好的市場,也為了我國的茶文化能夠發(fā)揚光大,我們必須致力于做好茶名的英文翻譯工作。在不違背原義的基礎(chǔ)上,運用翻譯目的論的理論,將我國的茶名變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標志,一直閃耀在世界的舞臺上。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能夠給目前的茶名翻譯一些幫助,也希望我國的茶文化能夠永遠閃耀。
[1]張倩.基于翻譯目的論下我國茶產(chǎn)品說明書的英譯[J].福建茶葉, 2016(6):44-45.
[2]柳菁.目的論指導下的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4)51-54.
[3]趙軍.目的論視閾下的英譯茶葉廣告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6 (3):55-56.
[4]康翠鏈.目的論視閾下的廣告翻譯——以英譯茶葉廣告為例[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1):194-195.
[5]卞建華.略論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與變譯理論的異同[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632-635.
萬鐳(1979-),女,湖北黃岡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