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鄭州旅游職業(yè)學院,河南鄭州450009)
體驗式旅游下信陽禪茶文化資源開發(fā)述評
張斌
(鄭州旅游職業(yè)學院,河南鄭州450009)
茶文化是一種極具獨特個性和稟賦的文化類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多以崇茶為榮、品茗為道。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旅游有著非常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本文基于旅游體驗式視域下,對信陽禪茶文化內涵及禪茶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fā)進行述評。
信陽;禪茶文化;歷史文化名人;體驗式旅游;資源開發(fā)
據文獻記載,信陽有兩千多年的種茶歷史。在歷史衍變和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信陽茶形成了獨特的茶風茶俗,在中國茶文化歷史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旅游市場的急劇升溫,以及游客需求的不斷深化,“體驗式旅游”已愈來愈成為游客重要的選擇。自古以來信陽的秀美山水與獨具個性的茶文化,吸引并留下了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彌足珍貴的足跡、印記,其中有的是河南本省人,有的是在河南地域活動過的外地人,共同的是這些歷史文化名人與信陽茶結成了血肉聯(lián)系。筆者以為,深度開發(fā)信陽茶文化旅游,可著眼從禪茶文化內涵入手,將信陽茶與信陽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名人等人文資源融合開發(fā),以推動文化旅游與信陽茶文化產業(yè)的融合對接。
信陽茶文化底蘊深厚?!对娊洝む掞L·谷風》最早記載“荼”,“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茶學家陳椽在《茶葉通史》言,西周初年茶樹開始由云南傳入四川,后北至陜西,因氣候條件影響不易向北推進,便落地生根于氣候溫和的信陽。1987年考古學家在固始縣一座古墓出土的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茶,據考證距今2300年之久。漢代,人類對茶的認識逐漸完成了由食用到藥用、再到飲用的轉變,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荼,苦荼也?!蔽簳x時代,茶與道教結合,以阮籍等為代表的魏晉文人飲茶中有對生命的哲學認識。南北朝時期,不少名山大川寺廟開始載茶、制茶、講究飲茶,如建于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的信陽羅山西南的靈山寺、建于北齊天保年間信陽光山西南的凈居寺等。唐代,上至朝廷顯貴,下至黎民百姓,有“舉國之飲”的社會風尚。茶圣陸羽《茶經》開創(chuàng)了為茶著書立說的先河。陸羽在《茶經》中將國土劃分八大茶區(qū),信陽位列國家第二大產茶區(qū)。唐代文獻對信陽茶文化繁盛有所描述,如封演《封氏聞見記》描述,“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陸羽《茶經》贊:“淮南茶以光州上,……”。信陽茶在唐代被列為貢茶,據《方志分類資料》載,“唐代貢茶地區(qū):淮南道的申州義陽郡(今河南信陽)。”《新唐書·地理志》也載,“義陽土貢品有茶?!薄缎绿茣な池浿尽分袣W陽修言之,“貞元,江淮茶為大模,一斤五十兩不等。”宋代,飲茶成為人們生活常事,造成茶區(qū)面積、茶葉產量驟加。沈括《夢溪筆談》就描述了當時景況,河南信陽、光州、子安茶場年產茶935799斤,占全國13茶場賣茶總額的五分之一?!端问贰な池浿鞠挛濉份d,“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后之類十一等?!北彼翁K軾贊日:“淮南茶信陽第一”。宋徽宗趙拮在《大觀茶論》中將信陽茶位于名茶行列。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清代,信陽毛尖為一大名茶。信陽茶納入經典,曾受茶圣陸羽、大文豪蘇軾等眾多活躍于河南大地上歷史文化名人的高度贊揚,信陽茶與信陽人文相互滋潤、融合。
茶與禪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共鳴,相互滲透、影響,最終融合成禪茶文化的。信陽禪茶文化內涵外延豐富。信陽有大量寺廟,著名的有靈山寺、凈居寺、妙高寺、千佛塔等,禪宗的日常生活及佛教禮儀離不開茶,信陽禪茶尤以“靈山寺禪茶”、“凈居寺禪茶”、“妙高寺禪茶”為甚。
靈山寺禪茶“靈氣”十足。靈山寺位于信陽市羅山縣西南,建于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后經多次毀壞和重建。舊名霸山,因其“每有云氣覆頂必雨,驗之信然”改稱靈山。據傳,明太祖朱元璋與靈山寺有一段“茶緣”——“三上靈山寺”:第一次,朱元璋因極度貧窮曾到皇覺寺做和尚,又當其四處化緣中來過靈山寺,并得到庇佑;第二次,因傷躲避元兵追捕逃往靈山寺,得以僧侶用靈山茶敬之,以茶水擦洗傷口痊愈。第三次,稱帝后不忘救駕之恩,親臨靈山寺降香,將靈山封為“皇山”,并把靈山寺封為“國廟”,贊譽其“圣壽禪寺”,對靈山茶甚為贊賞。自古靈山寺香火繁盛、信者甚眾,善男信女不惜跋涉數(shù)千里,前來拜佛燒香許愿。靈山云霧茶吸收靈山之靈氣,也顯得靈動萬分。
凈居寺禪茶“靈凈”優(yōu)雅。凈居寺又名梵天寺,位于信陽光山縣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系佛教圣地天臺宗發(fā)祥地。高僧慧思曾在此辟荒種茶、以茶悟禪。蘇東坡留下有《游凈居寺詩并敘》,為凈居寺增添了無限人文內涵。據載,公元1080年,蘇東坡離京踏上孤寂被貶黃州之路,途經凈居寺對其清幽潔凈的環(huán)境心生歡喜停留幾日。無論是晨鐘、暮鼓,還是悠悠的茶香,都慢慢地驅散了蘇東坡失落的心情,于其煩躁不安中凈化了靈魂,幫其逐漸恢復了超然物外和積極進取的達觀態(tài)度。
妙高寺禪茶“靈韻”高妙。妙高寺位于信陽固始縣南。據記載,妙高寺“創(chuàng)于唐宋,盛于(明)成(化)弘(治)至(天)啟(崇)禎,戕于兵戰(zhàn)。賴盛朝順治初年,竺啟大祖建造”。寺古樸典雅,巍巍莊嚴,三院一體,僧尼合寺,高僧倍出,如:新羅國金喬覺金地藏曾在妙高寺傳經布道多年。妙高寺茶、竹、禪三位一體,早在唐宋期間,其茶憑借其色、香、型、湯、味俱佳的特點就成為朝廷貢品。如今所產綠茶吸納高山霧露之滋潤,吮奇花異草之靈氣,萬畝佛茶場秀色可餐,游客可親臨其境體驗采摘佛茶樂趣。
關于信陽禪茶文化軼事不乏其例。如唐天寶年間,陸羽路過固始祁門山紫陽洞,隨香客入洞內,掬石泉而飲,采嫩茶而食;白天采制茶葉,晚間作詩品茶。茶農為紀念陸羽在紫陽洞內茶仙子安像旁增設其神位,每年清明節(jié)敬茶祭祀,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試新火”習俗。周武則天一次患腸疾飲信陽茶后愈,大為高興,特降旨在產信陽茶的車云山建千佛塔,以彰茶功。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于其詩賦中有近百首膾炙人口的詠茶佳作?!盀跖_詩案”后,蘇軾經新息縣渡過淮河,來到義陽(今信陽)浉水河畔,以水煎茶,品茗“浉河中心水,車云頂上茶”,不僅將浉水評為“天下第四十六泉”,還留下“淮南茶,信陽第一”贊語。
信陽禪茶遐邇聞名,但“茶香也怕巷子深”。開發(fā)信陽茶文化旅游資源,可將信陽禪茶文化與名山勝水及歷史文化名人等人文資源有機結合、互動發(fā)展,不謂之好的發(fā)展路徑。
3.1 挖掘信陽禪茶文化內涵
挖掘寺廟文化與茶文化資源,如靈山寺,挖掘其“三奇”--廟門東開、僧尼同寺、帶發(fā)修行等傳說故事;唐明皇之女建寧公主出家靈山寺傳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與靈山寺的淵源關系等。凈居寺,整理其集豫南山水之寺院、園林、碑廊文化,整葺其清代花園及蘇東坡讀書堂、蘇山夜雨等古跡。整理出版活動在信陽地域的歷史文化名人軼事及與信陽有關聯(lián)的茶詩辭歌賦,將人物、地理、歷史與演義有機結合,烘托信陽古老燦爛歷史文化。
3.2 開辟禪茶文化旅游專線
以廟宇、禪茶、山水觀光、采摘、鄉(xiāng)村名俗等文化為一體,重點開辟信陽浉河區(qū)車云山千佛塔景區(qū)—信陽羅山縣靈山寺景區(qū)—信陽光山縣凈居寺景區(qū)—信陽固始縣妙高寺景區(qū)旅游專線。如游覽凈居寺風景區(qū),感受寺其“凈雅”,觀蘇山白茶基地、清代茶園,品茗“蘇山茗芽”、“凈居毛峰”,與東坡對話、追憶文化先賢的飄然性情。
3.3 開發(fā)禪茶文化
觀靈山寺老茶園,品靈山禪茶。旅游中可根據游覽線路安排游客參觀禪茶場,在寺廟中舉行佛學講座,適度向游客講述靈山佛學文化,講解有關的禪茶禮儀和文化,指導游客禪修,以開悟其智慧。還可進行靈山禪茶表演,游客可向僧尼學習禪茶茶藝、鑒賞禪書畫等。同樣,游客游凈居寺,可汲取平心靜氣的修身養(yǎng)性之道,也可回歸素食,甚至去體驗坐禪;還可在禪師引導中學唱禪曲,于佛樂中靜心,于冥心中靜氣,領悟禪茶一味。
3.4 豐富信陽茶道
信陽茶道融合儒、道、釋諸家思想精粹,信陽禪茶體現(xiàn)“和、美、清、敬、雅”精神。首先是沏茶之道。旅游開發(fā)時,可指導游客自己動手沏茶,掌握信陽禪茶沏茶要領。其次是賞茶之道。可指導游客正確進行干茶鑒賞,既介紹茶外形特點又解釋其含義,并告知如何欣賞信陽茶美觀外形及如何評判其美。三是聞茶之道。應向游客簡要說明,告知評判茶香基本指標。信陽茶香淡雅,于專心、靜心、誠心中仔細感悟,方能聞吸生命之香,品其世間“和、美、清、敬、雅”之韻味。四為品茗之道。游客可自身體驗潔具、置茶、煎煮、品飲過程,或借茶言志,或為詩、為畫、為文,于一杯清香禪茶中舒緩和凈化焦躁不安的心靈。
3.5 建設禪茶文化旅游示范景區(qū)
深入挖掘,科學整合,重點建設好一批茶文化旅游基地。應在現(xiàn)有的信陽茶葉生態(tài)觀光園、茶養(yǎng)生體驗園、茶印象園等系列茶文化旅游景點基礎上,重點建設一批融旅游觀光、禪茶修身、生態(tài)休閑等為一體的禪茶文化旅游示范景區(qū)。
總之,要從禪茶文化內涵挖掘入手,利用與茶有關的文化元素,借助體驗式、互動式、參與式的開發(fā),不斷豐富信陽禪茶文化內涵,推動信陽禪茶文化的產業(yè)化發(fā)展,為繁榮地方經濟和服務社會發(fā)展拓展出一條新的有效的開發(fā)途徑。
[1]梁子.中國唐宋茶道[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11.
[2]孫振玉,梁艷.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及對外傳播[J].中國茶葉,1995 (5):38-39.
[3]陳椽.茶葉通史[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8-09.
[4]何躍青等.中國茶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08.
[5]于蘭蘭.信陽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fā)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5.
[6]肖勇.試論茶文化的產業(yè)化開發(fā)-以河南“信陽毛尖”為例[D].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5.
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河南省歷史名人文化與旅游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2400410279
張斌(1971-),男,河南光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