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貴凱
中醫(yī)針灸治療冠心病臨床效果分析
●佟貴凱
目的:研究分析針對冠心病患者運用中醫(yī)針灸的療效。方法:從本院選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的冠心病患者108例,對其開展中醫(yī)針灸治療模式。結果:在完成治療之后,運用心電圖實施檢查,對患者的療效進行確認,其中獲得顯著療效的患者有21例,有效療效的患者有69例,無效患者僅18例,總體治療有效率為85.19%,全體患者均未發(fā)生任何不良反應。結論:臨床上對冠心病運用中醫(yī)針灸模式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對患者身體功能影響小,無不良反應現象,具有極大地發(fā)展優(yōu)勢以及發(fā)展空間,勢必會在未來獲得主流的醫(yī)療模式的支持,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冠心病的方式。
針灸;中醫(yī);效果;冠心病
冠心病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管腔狹窄,以及冠狀動脈的供血不足,心肌短暫性、急性缺血和缺氧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在中醫(yī)學上屬于“心痛”“胸痹”“真心痛”等范疇。冠心病是由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引起的復雜的疾病,已經成為全世界致殘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因此,治療冠心病的方法成為醫(yī)學界研究的熱點。下面對該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的冠心病患者108例冠心病患者進行中醫(yī)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評價,現報道如下。
從本院選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的冠心病患者108例,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比例為73:35,整體年齡分布在56歲至75歲之間,平均年齡(62.53±3.88)周歲。經過確診108例患者均帶有明顯的冠心病臨床病癥。同時,中醫(yī)診斷的標準要參照《中醫(yī)內科學》來制定,西醫(yī)診斷的標準要參照《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來制定。
常規(guī)針灸模式,結合108例患者臨床資料,通過藥物刺激效應,輔助常規(guī)針刺治療,以內關、足三里、心俞、三陰交為實施范圍,穴位深度為1~1.5寸,施針次數為1~3次/d(維持10min),留針30min后結束行針。其中,對待陰虛、血虛患者可實行平補、平瀉方式,對足三里、三陰交行深入針灸,留針30min,維持在兩周時間之內,15次為一療程。針罐結合模式,常規(guī)針刺對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具有實際輔助作用,而在針灸的基礎上,輔以拔罐治療可達到驅除寒氣、消腫止痛的功效?,F代醫(yī)學認為,冠心病界屬于心臟疾病種類,針灸與拔罐對機械性刺激、溫和治療具有實際功效,有助于患者發(fā)揮自身肝臟修復功能,與硝酸甘油藥物治療相配合,可適當降低心絞痛發(fā)病概率。針推結合模式:對于冠狀動脈病變在80%~100%(急性閉塞)、病變部位較為局限的患者,經由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論證,行常規(guī)針刺治療后,采用針推結合方法,以心俞、內關穴、夾脊穴為實施范圍,以保持動脈暢通,并恢復正常血流。本研究選取的108例患者均伴有氣血不暢、心肌弱化癥狀,行針灸療法,伴有一指禪推法、指揉頸夾肩,旋轉復位偏向于錯位頸椎,1~3次/天、10天為一療程,配合三陰交用瀉法并留針20~30min,治療5~6個月最佳。穴位注射模式,本研究對10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針藥結合的方式,以阿司匹林腸溶片為衡量標準,通過觀察患者的病癥狀態(tài),輔助針灸治療手段。目前,復方丹參注射液、鹽酸罌粟堿注射液作為常用的冠心病心絞痛治療藥物,具有活血痛經、祛瘀止痛功效,且含有水溶性酚酸種類成分,便于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養(yǎng)血量。穴位注射又稱水針療法,專用于治療一些常見病疼痛癥狀,也同樣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病、心梗等病癥,立足于心俞、厥陰俞交替方式進行穴位注射,注射穴應達到1mL,1次/天、隔天一次最佳,便于提升患者的適應期治療效益。
顯效:心電圖恢復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ST段的降低,即經過治療回升0.05mV以上,但仍未恢復正常水平,以及在主要導聯倒置后T波從平坦變直立,或T波改變變淺,房室或室內的傳導阻滯有所改善;無效: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無效:經治療ST波段的降低加重,T波從平坦變倒置或改變加深。
在完成治療之后,運用心電圖實施檢查,對患者的療效進行確認,其中獲得顯著療效的患者有21例,有效療效的患者有69例,無效患者僅18例,總體治療有效率為85.19%,全體患者均未發(fā)生任何不良反應。
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在中醫(yī)上簡單來說就是不通則痛,相對的治療方法既是通則不痛。一般來說,中醫(yī)治療冠心病要以活血化瘀、扶陽益氣、宣陽通痹為主。通過該研究所述的治療過程及效果可以看出,利用針刺內關、膻中、膈俞以及心俞能改善心肌供血,有效地緩解心絞痛,從而治療冠心病。膻中屬八會穴,為任脈的胸部腧穴,是足太陽、任脈、手少陰、手太陰經的交會穴,也是宗氣聚集,氣之所止支出。它主要功能有理氣散瘀、通暢氣機、活血化瘀、舒經通絡。膈俞也屬八會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血會。經補之有能攝血止痛、補養(yǎng)陰血、強壯筋脈之效;而瀉之則有去瘀生新、調血活血、通經止痛、寬胸理氣之效。膻中與膈俞相結合,則有行氣導滯、調理氣血以及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心俞為足太陽膀胱經穴,背部腧穴。主治驚悸、心胸悶亂等。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穴,別走于手少陽三焦經,同是八脈的交會穴。主治胸肋痛、胸部煩悶、心暴痛等。艾葉為苦辛、生溫熟熱及純陽之性。由于它的辛可發(fā)散,苦可泄熱,溫可行氣活血,熱可勝寒;又由于它的氣味芳香,能升能降,行血中之氣與氣中之滯。它與火同炙,能借助火力增強藥效,將炙火直送于病證所在之地,從而調理氣血以及平衡陰陽。針灸后加炙,能保持經絡通暢,氣機條達血脈和利,氣血宣行流暢,因此在臨床上治療冠心病效果顯著。
(作者單位:七臺河市德泰心腦血管病醫(yī)院)
[1]毛道明.針灸治療用于防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中的臨床研究進展[J].雙足與保健,2017,02:26-27.
[2]于宏晶,蘇和,張瑞芬,黃新生,張雪峰,賈敏.冠心病中醫(yī)治療綜述[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6,07:140-142.
[3]趙姣姣,董建業(yè),柴麗麗,杜晨光,丁培杰,王志文,董玉山.冠心病心絞痛中醫(yī)證型分布與中藥用藥規(guī)律系統(tǒng)綜述[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7,02:1-5.
[4]朱文莉,盧圣鋒,朱冰梅.針灸治療冠心病研究中高引用率論文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05:173-177.
[5]張迪,梁繁榮.針灸療法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情況綜述[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10:2249-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