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義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單簧管教學的技術與藝術處理
李君義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單簧管教學是一個全方面、是將單簧管的演奏技術、音色的演奏機理、藝術的表現(xiàn)、音樂修養(yǎng)等綜合起來的教學方法。目前,我們國家單簧管藝術事業(yè)取得飛躍發(fā)展,對單簧管演奏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在逐漸提高,所以在單簧管的教學中,不能只停留在單一的技巧練習,而是要從音樂表現(xiàn)的根本出發(fā),把單簧管的演奏技術與藝術修養(yǎng)等方面綜合起來,貫穿在教學過程中,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才能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掌握單簧管的表演藝術。
演奏技術;藝術性;處理
單簧管是一種廣泛使用于世界各國交響樂、室內樂和軍樂的單簧樂器,又稱黑管。管體由木料,硬橡膠或金屬制成,有一個鳥嘴形的吹口和圓形的空心,管身是可拆裝及圓形的喇叭口。經過修整的蘆制哨片由一個箍卡固定在吹嘴上。演奏者通過哨片和吹口吹氣,哨片尖部產生振動,使樂器管內的空氣柱開始振動發(fā)出聲音。世界單簧管藝術的發(fā)展促進了我國單簧管藝術的向前推進。單簧管在中國傳播已有近百年之久,文針將單簧管的演奏技巧、演奏技術與音樂藝術修養(yǎng)相互結合,綜合起來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使不同階段的學生在演奏上都能夠做到形象的表現(xiàn)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演奏能力。
目前,我國學習單簧管的學生有兩種階段,一,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社會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家長們意識到音樂素養(yǎng)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業(yè)余從事單簧管學習的中小學生占有一定比例;二,是普通高校從事專業(yè)單簧管學習的大學生。目前我們國家高校的教育的方向由培養(yǎng)精英型人才向普及大學生的方向轉變,多數師范類高校的單簧管專業(yè)學生都是從高中才開始學習的,起點低,在學習中經常將技巧與藝術脫節(jié)、沒有正確的音色概念、忽視了音樂表現(xiàn)和情感表達等。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無論是對業(yè)余從事單簧管演奏的中小學生還高校專業(yè)的大學生,都應注重教學上的整體性、科學性和實效性,用它們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
演奏技巧是音樂表現(xiàn)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單簧管演奏技能的體現(xiàn),對于技巧練習,盡管有時是純粹機械式的,但是我們要明白,即使練習的是運指和音階,他們同樣是音樂,要和音色、藝術、修養(yǎng)結合起來同時教學。在技巧學習中運指與運舌技術是很重要的演奏技術,在學習練習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單簧管的音域寬廣,相對于其他管樂器來說,其指法是相對復雜的,基本是一個指法對一個音,這樣對演奏者的運指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流暢、準確的運指,需要注意兩點。1:要選擇托樂器的指托位置。這個位置要因人而異,通常是在右手大拇指的指甲根部與第一指節(jié)中間,穩(wěn)定的支撐樂器,使得其他手指保持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2:運指時,每個手指都有各自負責的按鍵,手指要自然的放在按鍵上,左右手的虎口要保持橢圓形,不要突出指關節(jié),避免指關節(jié)凸起,保持手指成圓弧形的狀態(tài);手腕在運指中要保持放松,避免關節(jié)僵硬失去靈活性。
在教學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們按音孔的位置常常是用手指的尖部,導致關節(jié)凸起,使手指處于僵硬緊張的狀態(tài);手握管的力量很大,緊緊地抓住按鍵,這樣容易使按鍵變形,影響運指的速度。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按音孔的位置應盡量用手指肚,因為手指肚的面積大,厚而富有彈性,這樣對有效的封堵音孔,防止漏氣有很好的效果,同時改變了指關節(jié)的凸起;在演奏過程中手指應該是放松的,因為右手的大拇指拖住了管體,嘴部固定了笛頭和演奏時管與身體成45°角,這些條件可以保證吹奏者已經把握住了管體,手腕、手掌、手指可以盡量做到放松的狀態(tài),只有這樣手指才能做到快速準確的運行。
運指的整個過程是一個放松的狀態(tài),過度的緊張會影響演奏的音色和音樂的藝術表現(xiàn)。手指的運行與作品中每一個樂句的音樂表現(xiàn)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教學中必須將技巧、音色、藝術表現(xiàn)緊密結合進行教學。這樣運指技巧才會有效地提高。運指的是單簧管演奏技巧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演奏技術發(fā)展的重要前提,需要有正確的方法,通過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在放松自然的狀態(tài)中掌握運指技術,發(fā)揮單簧管的藝術表現(xiàn)功能。
舌頭在單簧管演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運舌是舌頭在演奏過程中的運動過程,具體表現(xiàn)為吐音。吐音是是一項把運舌與運指、氣息綜合起來的練習,練習吐音時要做到清晰、準確、有彈性、有顆粒性。吐音的發(fā)音原理是氣流進入管體發(fā)出聲音,舌尖頂住哨片的尖部,阻斷了氣流,使聲音停頓下來。在教學中常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吐出的聲音帶“勾”:主要表現(xiàn)為音色不干凈,沒有顆粒性,聽覺上是一種似吐非吐的印象。原因是氣息壓力不夠、嘴角周圍的肌肉過于平拉、且過于緊張。舌頭與手指配合出現(xiàn)現(xiàn)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在運指中吐出的聲音與手指按鍵出現(xiàn)時間差。原因是:舌頭與哨片互相接觸的位置不對。
針對以上現(xiàn)象我們在教學吐音時需要注意幾個發(fā)面,1:演奏時要有足夠的氣壓;2:嘴角周圍的肌肉要放松;3:口型的狀態(tài)是發(fā)“O”音而不是發(fā)“E”音,這樣有助于舌頭快速的運動;4:舌頭的位置是舌尖而不是舌面,舌根要保持不動,因為舌尖的面積小,運動起來靈活。5:舌頭接觸哨片的位置是哨片的尖部,而不是中部,因為尖部薄,承受的力量小,能增強哨片的回彈速度。
在實際運舌的過程中,包括各種各樣的技巧,如:重音、斷音、保持音等,盡管他們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不一樣,但演奏的基本規(guī)則是一樣的??梢酝ㄟ^吐出的聲音來判斷吐音方法和吐音效果的正確。只有掌握好基本的方法,才能在各種吐音形式中靈活運用。吐音練習需要長時間、循序漸進的練習,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時刻要求、提醒學生注意吐音與其它演奏技巧相結合,而不是需要的時候再單獨強調,要將吐音效果與音色和作品特有的藝術特點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演奏意識上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這樣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演奏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演奏單簧管最終目的是要實現(xiàn)音樂作品的藝術性。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單簧管教學中必須面臨的重要問題。單簧管的技術是指演奏者的身體各機能通過訓練后在演奏單簧管作品樂音方面的一種能力,吹奏者必須通過大量練習音階、和弦分解、琶音、練習曲等才能得到。我們不可能用機械的方法來演奏這些練習曲和音階,在練習的過程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做到又準備的工作。
音樂表現(xiàn)的最終目的是要體現(xiàn)音樂的藝術性。藝術是建立在技術之上的,著重現(xiàn)作品的藝術性,演奏者的演奏風格,是音樂表現(xiàn)的最終目的。學習有技巧的演奏一首曲目只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在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有些學生在演奏音樂作品時,只是機械的做到了音符的演奏,有嫻熟的技術,可以演奏各種難度很高的作品,但他們沒有想象力,在演奏的整個過程中,力度上沒有對比、感情上沒有變化、情緒上沒有低落也沒有高潮,沒有音樂內容,沒有情感表達和藝術表現(xiàn)力,甚至歪曲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主要是因為演奏者沒有將藝術融入到作品中,沒有把握好技術與藝術的關系,不理解音樂實質,他們的演奏空洞乏味,只能算是機械的聲音。在單簧管教學中,演奏技巧是很重要的,要求具有科學性和時效性,要對待不同學生因材施教,已具備綜合的演奏技術能力,以應對作品中對技術的要求,是實現(xiàn)音樂表現(xiàn)的重要基礎。在具備演奏技術的同時與音樂藝術表現(xiàn)相互融合,使之對作品的理解和詮釋通過技巧展示和完全融入到音樂作品中,這就要求單簧管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演奏技術與音樂藝術的關系處理好,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技能的同時,要把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富有感情的演奏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引導學生去不斷的探索,將演奏技術與藝術完全的融合,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演奏員?!?/p>
[1] 卿烈軍,劉長河.單簧管藝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2] 陶存孝.單簧管藝術[M].北京: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單簧管學會會刊.
[3] 白鐵.單簧管吐音演奏法.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4] 張準.配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7.
[5] 尤德義.單簧管基礎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6] 陶純孝.單簧管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李君義(1980-),河北陽原人,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單簧管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