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斌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探析
劉慧斌*
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異化在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馬克思借此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合理性及國民經濟學的弊端,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與其勞動和產品、資本家與工人的勞動和產品的關系。本文著重闡述了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的產生及其內容,同時對其現(xiàn)實意義進行了初步分析。
異化;異化勞動;和諧社會
雖然異化是一個出現(xiàn)很早的概念,但直到19世紀的黑格爾,人們始終是從唯心主義角度來理解和使用。馬克思首次對異化現(xiàn)象做了唯物的、科學的說明,并進行了歷史的創(chuàng)新。馬克思以大量歷史事實為依據(jù),提出并結構了異化勞動,極大地推動了勞動學說的科學進程。
異化理論萌芽于文藝復興以來的近代西方哲學,社會契約說最早觸摸異化實質的理論形態(tài)。荷蘭法學家格勞修斯是用拉丁文alienatio描述權利轉讓的第一個人?;舨妓购吐蹇朔謩e從各自的認識出發(fā),闡述了與格勞修斯類似的觀點。隨后盧梭從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兩重關系出發(fā),進一步豐富異化概念的內涵,使異化理論向德國古典哲學漸進。
德國古典哲學把“異化”上升到哲學范疇。馬丁·路德最先把希臘文圣經中表明異化思想的概念譯成德文hat sich gesaussert。黑格爾的異化思想,基于對基督教“實證性”的批判,并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對異化理論進一步深化。黑格爾認為“存在即是合理”,并把存在的一切歸因于“自我意識”,同時把異化認為是“自我意識”的異化,是一切發(fā)展的中介。但黑格爾把“自我意識”作為異化的前提和歸結點,又使得異化理論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義。費爾巴哈試圖從唯物主義來說明異化,但也只是辨析了人創(chuàng)造上帝,對于黑格爾唯心主義異化理論其他更深次的內容,費爾巴哈并未作過多的揚棄。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是不斷深化發(fā)展的過程。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論猶太人問題》等著作中,馬克思主要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異化問題。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首次提出了異化勞動這一歷史性概念,解釋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同其勞動產品及勞動本身的關系,揭開了馬克思主義異化勞動理論的序章。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從異化勞動理論出發(fā),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異化形式——“私有制異化”。在《經濟學手稿(1857一1858)》和《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角度進一步闡明了異化的本質。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等人的異化思想進行了揚棄,提出了唯物的勞動異化理論,并從工人階級角度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此后,他將政治經濟學與哲學結合起來,研究影響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大問題,為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奠定了思想基礎。
(一)異化是勞動對象的異化
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是獨立于生產者本身的異己力量。在正常情況下,勞動者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勞動產品,并自主地享有勞動產品。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無法自由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勞動相對于勞動者,淪為異化的、外在的、脫離了人的本性的東西。在此情況下,工人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的財富越多越貧窮,物的世界的增值與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
(二)異化是勞動本身的異化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勞動者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的一種活動,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和肉體力量集中反映在勞動產品上,并通過財富的創(chuàng)造獲得精神上的愉悅。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是被迫的、被強制的,精神上是壓抑的,隨著勞動的深入,勞動者越加的否定自己。
(三)異化是人和人的異化
根據(jù)異化是勞動對象和勞動本身的異化,馬立思進一步指出,既然勞動者同產品和活動不具有從屬性,那就一定還有個占有者。這個占有者不是其他勞動者,只能是資本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活動、勞動產品由勞動者創(chuàng)造,卻不歸勞動者所有,而由資本家占有和支配。因此,異化表現(xiàn)在人和人的關系上,本質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剝削和被剝削、壓迫和被壓迫的關系所決定的。
異化勞動理論已經誕生一個多世紀,眾多學者和專家不斷豐富其深刻的內涵。特別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具有問題指示作用
馬克思指出,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代性異化的根本途徑在于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當前,我國已基本解決私有財產的產權歸屬問題,而如何公正、公平、合理地分配社會資源,實現(xiàn)社會和諧是一項重大的時代命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逐步消除各類社會“異化”現(xiàn)象,實現(xiàn)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勞動產品、他人以及社會的全面和諧。
(二)具有價值導向作用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特別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目標,與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受經濟體制的改革、社會結構的調整、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國外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異化現(xiàn)象在我國不同程度上存在,影響著社會和諧發(fā)展。借鑒馬克思異化理論中關于人的觀點,從人自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三個維度構建和諧社會,找到了科學依據(jù)和現(xiàn)實可能。
構建和諧社會,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我們要充分認識人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千方百計為人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提供便利條件,最大限度激發(fā)人的潛能,從而使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進而推動全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1]楊建華.發(fā)展的異化與異化的反思明.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1):35.
[2]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王雨辰.略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價值觀.新華文摘,2006(20):94.
[4]楊豹.馬克思異化 勞動”思想的啟示.蘭州學刊,2006(5):37-38.
[5]林秀玲.試論“異化勞動”理論的時代價值.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6):105.
[6]趙士發(fā).論異化與發(fā)展.甘肅理論學刊,1999(2):65.
[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9.
[8]王平.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當代價值.四川師范大學,2009.
劉慧斌(1986-),男,中共黨員,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A
A
1006-0049-(2017)22-0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