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真真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淺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接受機制的構建
任真真*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馬克思主義接受是在理論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選擇有效的信息傳授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根據自身需要在一定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通過某種媒介對教育信息的反映,進行對其選擇、整合、吸收,并運用到實踐中,評價和反饋,不斷連續(xù)的活動過程。其包括傳播者、接受主體、接受客體、接受媒介和接受環(huán)境,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接受機制就是在這個系統(tǒng)中運行的,各組成要素的各自功能,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及發(fā)揮的整體性功能。
(一)接受機制運行中的互動性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接受機制的運行是傳授者與接受主體雙邊互動的過程。傳授者教師若單向地傳授和灌輸理論知識,而作為接受主體的大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達不到理論教育預期的效果。在理論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對理論信息進行選擇吸收并及時反饋于教師,傳授者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而通過合理的方式傳授給大學生。
(二)接受機制運行中的同一性
理論教育是傳播者和接受主體雙邊互動的過程,具有雙主體的同一性。傳授者要具備高深的理論素養(yǎng)、個人魅力等,諸多因素不僅對接受主體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學習作用,同時,還要與接受主體接受的最終目標達到一致性。因此既要尊重傳授者的主體性,又要承認接受者的主體性,促使理論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接受機制運行中的循環(huán)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接受活動是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反復循環(huán)的過程。其一,接受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有效的傳遞信息,但是由于認知能力、自身經歷的差異性,在某種環(huán)境下接受主體會出現被動接受的情況;其二,接受主體處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會受到各種錯誤的思想的侵蝕。二者因素決定了接受機制運行的循環(huán)性。
(四)接受機制運行中的聯(lián)系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接受機制運行于統(tǒng)一整體中,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每個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同其他要素處于一定的相互聯(lián)系之中。若孤立存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接受機制無法正常運行。
(五)接受機制運行效果的實效性
我國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在貫徹落實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理論教育的組織領導和教師隊伍沒有形成合力,二是接受主體脫離實踐,沒有將理論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以至于難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問題。因此,努力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接受機制,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勢在必行。
(一)加強傳授者的建設
理論教育傳授者是整個接受活動的起點,起著主導作用。傳授者不僅決定整個接受活動的發(fā)展,還決定著傳授的質量和效果。首先,提高傳授者的理論水平,要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重點等。其次,提升傳授者的教學能力,教育者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根據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接受水平、自身心理需要,進行因材施教。最后,要塑造傳授者的人格魅力。傳授者只有具備以上三點,才能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接受機制的順利運行提供基本的保障。
(二)培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接受主體
在理論教育接受活動中,作為主要接受主體的大學生之間存在著知識儲備、接受能力等差距。傳授者根據接受主體的自身特點,激發(fā)大學生自覺接受的動機,提升大學生的接受能力。一是激發(fā)大學生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動機。只有激發(fā)大學生的接受動機,讓大學生主動接受,認識其自身價值,才能實現大學生的主動參與。二是提升大學生接受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包括知識儲備、理解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等,傳授者可通過紅色基因教育、參觀博物等各種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接受的能力。
(三)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接受客體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會出現某些“假馬克思主義”,因此必須保證馬克思主義的真實性,即保證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內容的本質。傳授者必須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并掌握其精髓。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接受客體必須要滿足時代的要求。同時,接受客體也要符合接受主體的特點,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化、學術化轉化為生活化、日?;?,貼近接受主體的實際。
(四)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接受媒介
理論教育的接受媒介分為兩類:傳統(tǒng)媒介與新型媒介。教學課堂、廣播、報紙等屬于傳統(tǒng)媒介。微信、微博等屬于新型媒體。傳授者向接受者通過多種媒介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豐富接受媒介,讓接受者能夠感受到理論教育形式的多方位影響。傳授者可以結合學生的喜好、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對媒介的掌握程度,選擇合適的接受媒介,實現理論教育接受的最大化。
(五)優(yōu)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接受環(huán)境
接受環(huán)境作為接受機制的一部分,對接受機制的有效運行產生一定的影響。有利環(huán)境會起到促進作用,反之,起到阻礙作用。為了接受機制的有效運行。首先,創(chuàng)造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發(fā)布錯誤信息,誤導接受者。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其次,優(yōu)化學校環(huán)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會對理論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可以定期開展新睿論壇、沙龍等,使馬克思主義真正走進大學生的生活。另外,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貼近實際,從而引發(fā)接受主體的心靈共鳴。再次,營造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形成和諧的家庭氛圍。
[1]王利.淺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機制[J].吉林農業(yè),2015(04):114-115.
[2]車嫣,張萬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受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J].河南教育(高教),2014(09):20-21.
[3]馬寒.略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心理及促進策略[J].長春大學學報,2014(06):787-791.
任真真(1991-),女,長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研究。
G
A
1006-0049-(2017)19-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