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潔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
蘭州城市符號的文化解讀
李玉潔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城市符號是一個城市的根,城市的文化乃至城市的生命。作為一名蘭州人,筆者決定以蘭州為研究對象,探尋蘭州的城市符號,并從符號學的角度分析其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喚起現(xiàn)代人對于城市的記憶,并引起人們保護城市符號的重視。
符號;蘭州;城市符號;自然符號;人工符號;純符號
符號,傳播關系中用來指稱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要素,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1]。在語言學中,它涉及的領域就要更為廣泛,甚至連肢體發(fā)出的小動作、面部表情、文學藝術作品或者城市的建筑物都是符號。符號一般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同樣舉足輕重。非語言符號是以肢體或其他感官等符號為傳遞信息載體的符號系統(tǒng)。符號是人們共同規(guī)定好的用來指代事物的標志物,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過感覺來顯示意義的全部現(xiàn)象[2]。其實符號本身并沒有意義,因為它被用來指代一定的事物,所以賦予了它意義,這個意義也是約定俗成的。即符號是意義的載體,是人類精神外化的呈現(xiàn)。另一方面,要想將人類的精神以外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就必須借助、依附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事物,這樣的事物是可以被人類感知,被人類觀察到的。所以,符號也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觀形式[3]。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類的生活從最初的生存到達了高級階段,因此出現(xiàn)了城市,這也標志著人類的進一步成熟。城市是伴隨著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而發(fā)展起來的,它在人類發(fā)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增大了在社會中的比重,這時候人們就開始注重尋找、建造有別于其他城市特色的特征。這種特征往往是使這座城市具有代表性,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僅僅是一種概念,這就形成了一個城市的城市符號。通俗的來說,城市符號就是人們一提起一座城市的地標建筑或具有代表性的東西,人們在腦海里就能聯(lián)想到這是哪座城市。城市符號就是一張體現(xiàn)這座城市魅力的“名片”,它的目的就是為了凸顯出這座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特點。中國學者趙毅衡先生將符號定義為“作為被認為攜帶著意義而接受的感知”[3]。也就是說,任何存在的符號,不論是具體事物還是抽象精神,都具有攜帶符號意義的能力。所以在此理論之上,他將符號根據(jù)“物源”分為自然符號、人工符號以及表達藝術意義的純符號三種。在這篇論文中,我們采用張毅衡先生的分類來進行研究。
自然符號就是指,大自然中本來就存在的東西,原本不具有任何意義,由于所處環(huán)境的文化特性賦予了它特殊的含義,因此將它看作是攜帶該意義的符號并將其稱為自然符號。蘭州市位于青藏高原東北側的黃河河谷盆地內(nèi),南北兩側群山環(huán)繞,黃河自東向西從中間穿過。蘭州市位于黃河的上游,在人們的印象中,黃河原本應該是波濤洶涌、雄偉壯觀,有著九曲十八彎的景象,但站在黃河上方的橋上可以看出,蘭州段的黃河卻是意想不到的安靜、平穩(wěn),像是睡著了一樣。黃河的這種陽剛與柔美的結合也造就了黃河沿岸人民的性格,蘭州人民和黃河一樣直來直去,剛毅直率,從不拐彎抹角;但為人也謙遜、低調(diào),像黃河一樣平靜、不張揚。但是別看表面上黃河在蘭州沒有那么波濤洶涌,其實暗處卻蓄積力量,默默孕育了中華文明,這也就形成了蘭州特有的文化精神與內(nèi)涵。蘭州也隨著黃河這一點,默默地培養(yǎng)了許多有志青年,人才輩出。比如說中央電視臺著名的主持人朱軍、李修平、水均益等等。毋庸置疑,黃河為蘭州人民創(chuàng)造了文化,是蘭州文化的原型。這也就印證了“黃河搖籃說”的說法,黃河就是在西北這樣粗獷的地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當之無愧的孕育出燦爛的中華文明。
人工符號就是指人工制造的器具或創(chuàng)造的物品。與自然符號相似,它們原本都并不具有任何意義,但由于處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下,所以攜帶了與該文化背景相適應的意義。中山鐵橋,原名為“蘭州黃河鐵橋”,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將此橋的名字改為“中山橋”,距今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因為當時建造這座橋時造價極其高,原料都是進口而來,而且這也是在黃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橋,所以它也享譽“黃河第一橋”的美稱。趙毅衡先生認為,符號從發(fā)出到接受的傳達過程必然占用一定的時間[4]。也就是說,當一個事物發(fā)展成為符號,并攜帶特定的意思是需要時間的。自中山鐵橋的建立一直到今天,它見證了蘭州這百年間的興衰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當時中國在建造橋梁時的技術水平以及后續(xù)發(fā)展,它當之無愧是最能代表蘭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最終在時間中成為蘭州的核心城市符號。伴隨著黃河應運而生的人工符號還有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以及最古老的提灌工具水車,它們都是蘭州黃河文化的最好象征。它們的價值不可估量,因為它們的創(chuàng)造攜帶了蘭州人民共同的人文意義,那就是在面對自然界的挑戰(zhàn)時,蘭州人民不畏艱險,勇敢地和自然設置的困難進行抗爭。這不僅體現(xiàn)了人民樸素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智慧,更反映出生活在黃河岸邊的人民順應自然,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狀態(tài),因此它們當之無愧的成為了蘭州民俗文化的遺產(chǎn)。
蘭州有三個標志:一條河,一本書,一碗面。這里的一本書就歸《讀者》莫屬了?!蹲x者》是甘肅出版社于1981年創(chuàng)刊,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三十多年了,期間獲得了無數(shù)獎項。但是蘭州人民秉乘著不驕傲、謙虛的作風,繼續(xù)奮發(fā)前進,始終在讀物的前端引領潮流。蘭州人民不僅對飲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于文化知識的傳遞和教育的力量也十分看重。也正是因為蘭州人有理想、有抱負,所以才會在文化方面下功夫;而這種堅忍不拔,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精神也正是中華民族具有的特性。一碗面毋庸置疑就是蘭州的牛肉面。在蘭州,正宗的味道好的牛肉面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所謂“一清”就是指這個牛肉面的湯清味兒濃;由于牛肉有膻味,所以在煮湯時要往里面加白蘿卜去膻,所以“二白”指的就是湯里的蘿卜白凈;西北人口味偏重,所以吃飯必然要加辣椒,“三紅”指的就是辣椒油紅艷;“四綠”指的是牛肉面里面的香菜和蒜苗翠綠;最后的“五黃”指的就是面條柔滑透黃。現(xiàn)如今,中國各地都有蘭州牛肉面館,但是味道卻和蘭州本土的牛肉面大相徑庭,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水。在蘭州,人們吃的水就是黃河水,和面加的水也是黃河水,而外地沒有黃河水的滋養(yǎng),所以味道就是截然不同。對于蘭州人來說,不論走到哪里,最牽掛、最想念的就是家鄉(xiāng)的這一口味道,一下飛機、火車,第一件事就是“扎”一碗牛大。蘭州人民因地制宜,借用哺育世世代代子孫的黃河水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城市特色和口味的小吃,不僅吸引了大批游客,也讓遠游在外的游子有了家鄉(xiāng)的牽掛。這不僅體現(xiàn)了蘭州人民勇于創(chuàng)新的智慧,也說明了蘭州人民不愿將就而又挑剔的味覺。
所謂純符號,就是指文學藝術符號。人類創(chuàng)造純符號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意義。我想現(xiàn)如今,最能代表蘭州純符號的藝術作品就是《蘭州蘭州》這首歌曲了[5]?!短m州蘭州》是蘭州本土樂隊——低苦艾樂隊在2011創(chuàng)作的歌曲,在這首歌中,蘭州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隨處可以聽到蘭州的文化符號。整首歌的曲風是那么的悲傷,仿佛訴說了幾個年輕人對家鄉(xiāng)蘭州的思念,也喚起了記憶中最美好的童年?!澳阕叩臅r候沒有帶走美猴王的畫像,說要把他留在花果山之上”,這句歌詞中的“美猴王”雖然出現(xiàn)在每個中國人的童年中,但是對蘭州的小孩來說“美猴王”尤其特殊,因為在蘭州南濱河馬路上有一座雕像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jīng),小時候每經(jīng)過這里都要逗留玩耍一番?!靶心依镏挥锌湛盏木票陀螒驒C,門外金沙般的陽光它撒了一地。再不見俯仰的少年,格子襯衫一角揚起,從此寂寞了的白塔,后山今夜悄悄落雨”,低苦艾是一群70、80后組成的樂隊,“行囊里只有空空的酒杯和游戲機”,酒杯是成人世界里的東西,而游戲機是小孩的玩伴,而行囊的出現(xiàn)再一次說明這群孩子長大了,要離開家鄉(xiāng)去外面的世界打拼,但是又對蘭州童年的記憶有萬般的不舍。“從此寂寞了的白塔,后山今夜悄悄落雨”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了白塔生命。年輕人離開家鄉(xiāng),就意味著他們再也不去白塔山上了,而白塔山也依依不舍,偷偷地在晚上落下了無奈而又不舍的眼淚?!拔礀|去的黃河水打上了剎那的漣漪,千里之外的高樓上的你徹夜未眠”,這句歌詞借用黃河水的泛漣漪的特征來抒發(fā)作者自己心里的感受。遠在他鄉(xiāng)的你如此思念家鄉(xiāng),所以徹夜未眠,并且在心里泛起層層漣漪,不舍之情涌上心頭。不論走到哪里,總有蘭州這個你曾經(jīng)生長的城市藏在心里,也只有經(jīng)歷了這種離別,才會更珍惜、更懷念下一次的再見。
城市符號是認識一座城市的鑰匙,它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而是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與時間的考驗逐漸形成的特性。雖然蘭州比起大都市來說是毫不起眼又相對閉塞的三線城市,但是城市中充滿了文化符號,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在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記錄也追尋這些帶有蘭州特點的文化符號,喚起人們對城市符號的重視以及對城市文化的保存。
[1]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張桂榮.關于羅蘭·巴特符號學理論的簡述[J].雞西大學學報,2010(10).
[3]張毅衡.符號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張毅衡.符號與傳媒[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5]孫海芳.符號學視域下的蘭州城市形象[D].西北民族大學,2014.
J
A
1006-0049-(2017)11-0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