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課堂的邊界與有效教學
      ——以“三味書屋”為例

      2017-01-29 00:28:33陳俊平盧世林
      中學語文 2017年28期
      關(guān)鍵詞:三味書屋百草園園子

      陳俊平 盧世林

      課堂的邊界與有效教學
      ——以“三味書屋”為例

      陳俊平 盧世林

      所謂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客觀地說,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gòu)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nèi)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這一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的概念似乎是專門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出來的,只是國內(nèi)關(guān)于有效教學的討論雖汗牛充棟,但這些討論大多只停留于理論探討或教學體會層面,很少有人能舉出一個具體的案例(而不是一大堆理論)對你說:這就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作為一個概念雖“新”而“洋”,但事實上自有專門的學校教育以來,作為一種教學活動本身,它始終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我們沒有用這樣一個專有名詞來命名,沒有用這樣一個概念來加以集中討論。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繪的那位先生(壽鏡吾,名懷鑒,晚號菊叟,1849~1929年)的教學就是典型的有效教學:其效率不但在一定時空內(nèi)高于平均水準的教學(“三味書屋”當時是紹興最著名的私塾,除了周樹人、周作人兄弟,它培養(yǎng)出的文化名人還有壽孝天、壽洙鄰等),其教育理念也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gòu)。

      而后面這一點恰恰是最容易被誤讀誤解的。很多人在魯迅先生的這篇回憶性散文中沒有讀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深情眷念——如果三味書屋中的教學模式真的充分體現(xiàn)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束縛和損害,魯迅先生在時隔多年后還會以一種優(yōu)美的文字和品味的心情去“朝花夕拾”嗎?

      無論在什么時代,一位值得去懷念的老師必定是一位好老師,他的課堂必定是好課堂。魯迅離開“三味書屋”多年后還和他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保持著深厚的師生情誼,單憑這一點,你就不能認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包含了作者強烈的褒貶之情,認為百草園的清新、亮麗、神奇與三味書屋的所謂昏暗、枯燥、森嚴、無味形成了鮮明對比。

      誠然,對比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大特色。但這里的對比并沒有對立的意思,純真的自然情趣和醇厚的人文氣息,孩童的游戲與成長的教育——這種對比并不只是體現(xiàn)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之間,而是貫穿全篇。比如在對百草園自然景物的描述后關(guān)于美女蛇的的“教訓”,以及百草園冬天的“無味”和下雪捕麻雀的“有趣”。只是壽鏡吾先生不可能像長媽媽講美女蛇故事一樣去解釋“怪哉是怎么一回事”,他只能像閏土的父親教魯迅捕麻雀那樣告訴他無論做什么都要有耐心。

      當然,要確認三味書屋的教學是有效教學,我們還必須對其課堂模式進行更加深入和具體的分析說明。

      一、課堂的界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有效教學雖然重在效率,但這種效率的獲得需要一種真正的人文關(guān)懷,需要營造一種既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又能使其寧靜致遠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是通過“和諧課堂”(學生、老師、教學過程及其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的有機構(gòu)成體現(xiàn)出來的。你很難想象如果缺少了那些頑皮的學童、那位儒雅的先生以及同學們從園子里返回后“人聲鼎沸”的朗讀情景,三味書屋還能稱之為三味書屋。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p>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里的三味書屋并不是作為百草園的對立面存在的,而是它的自然延伸,就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必然要進入成人階段,二者之間并非是對立的一樣。事實上,從作者的描述來看,第一次走進三味書屋的感覺比他之前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不再把它當做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以及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所應受到的懲罰,這個被稱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并非那么陰森可怕,這里雖然沒有熟悉的蟋蟀們、覆盆子們和木蓮們,但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和桂花樹上尋蟬蛻,或者捉了蒼蠅喂螞蟻……

      這里該有的似乎都有:除了自然的,還有人文的,比如那幅“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這個可以有;不希望有的還真沒有:居然沒有孔子的牌位。死氣沉沉的東西在這里是沒有位置的,哪怕是至圣先師他老人家的牌位。顯然,作者是喜歡這樣一個所在的,不然他不會用一種輕松而又親切的口氣告訴你:“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從12歲開始直到18歲離開紹興外出求學,大約有六年時間魯迅是在三味書屋中度過的。六年時間面對的是同一位老師,同樣的課堂,同樣的教學方式,竟然一點厭煩的感覺都沒有,竟然在20多年后深情地回憶在三味書屋中度過的那些難忘的時光,可見三味書屋和先生的教學該有怎樣的魅力。今天的老師,在一個班上連上兩節(jié)課都很不容易了,如果你讓他整天面對同樣的班級,同樣的面孔,即便老師不崩潰,學生也早就受不了了。

      今天人們走進三味書屋,可能會感覺到它的狹小和昏暗,因為大家早已習慣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但對少年魯迅來說,這里就像百草園一樣永遠值得懷念。其實,對于教室和課堂而言,并不在乎它的硬件設(shè)施有多好,關(guān)鍵在于它的內(nèi)涵和氛圍,在于它能否吸引學生,能給學生帶來什么。那些批評三味書屋教育模式刻板的人往往只看到他們自己想象中的“枯燥乏味”,卻忽視了百草園其實也遠非其想象的那樣美好這一客觀事實,忘記了魯迅先生在文中所說的“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土”這一實情。

      一個面積其實也很小,而且其中確乎只有一些野草的園子為什么對孩子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今天的公園就像今天的學校一樣,一個比一個修得漂亮,一個比一個花的錢多。但有多少孩子能樂在其中呢?還不如小小的百草園:“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壽鏡吾先生顯然是知道其中的奧妙所在的,因為“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而且最重要的是,壽鏡吾先生并沒有將這園子和教室隔離開來,即便是在上課的時候,他也沒有關(guān)上那扇能讓學生偷偷溜到園子里的門。對今天的老師來說,在上課時關(guān)掉那扇門的確太容易了。但三味書屋卻并不存在那種嚴格的課堂邊界,如果你學累了需要休息一下,盡可以“偷偷”溜進園子里玩一會兒。只要溜出去的比例控制在大家默認的范圍里(整個三味書屋也就八九個學生),你肯定是不會被“發(fā)現(xiàn)”的。

      2.梅花鹿的意義

      關(guān)注和有效調(diào)節(jié)學生需求是有效教學的關(guān)鍵所在。雖然壽鏡吾先生沒有讀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但他了解他的學生,知道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所以當這些孩子們在教室里坐不住了,需要出去透透空氣時,故意讓他們“偷偷”溜進園子里玩一會兒。

      三味書屋通往園子的門始終是敞開的,這里的敞開不僅體現(xiàn)了壽鏡吾先生對自己課堂教學的自信,更是對孩子們的尊重和信任。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師生關(guān)系最重要的砝碼,一個教師如果不能做到尊重和信任學生并贏得他們的尊重和信任的話,他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是真正有效的,即便學生在壓抑和得不到尊重信任的課堂上學到了所謂的知識,但這些建立在以犧牲個體健康成長以及誠信、關(guān)愛、合作等社會交往基本準則的知識,其“有效性”是值得懷疑的,因為知識的效用和價值是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真正的課堂有效教學首先必須體現(xiàn)一種人文關(guān)懷,并使得課堂始終充滿一種綠色的、健康的、和諧的氛圍。

      和外面園子里的花壇以及梅樹、桂樹相對應的是書屋里那幅畫: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里原本是該供奉孔子牌位的,但壽鏡吾先生卻代之以這樣一幅畫,其意義是很耐人尋味的。學生第一次進三味書屋是要在這里行禮的,當新來的學生 (很可能會懷著一種惴惴不安的緊張心情,因為畢竟這里是傳說中的“全城最嚴厲的私塾”)看到這里竟然沒有孔子的牌位,而是一副充滿寧靜和悠然自得韻味的畫,相信他此前的那些疑慮和擔心即便沒有完全消去,至少也會在心里長長地舒一口氣。

      顯然這幅畫是壽鏡吾先生精心挑選出來的。這里的古樹作為一種智慧的象征,和園子里的臘梅、桂樹一樣是可以“攀折”的,而伏在古樹下那只肥大的梅花鹿不但顯示出一種寧靜、舒適與祥和的氣象,同時也和園子里的蟬蛻、螞蟻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恬靜而優(yōu)雅的梅花鹿既有梅花的從容淡定,又有鹿的活潑可愛,這是一種將植物的氣質(zhì)和動物的靈性結(jié)合得非常完美的生命體。正是這樣一幅既清新自然又富有人文韻味的畫使三味書屋外在的環(huán)境與其內(nèi)涵成為一個有機的和諧的整體,一個為有效教學創(chuàng)設(shè)物質(zhì)和精神條件的美好所在。

      優(yōu)雅、寧靜而又不失活潑的梅花鹿,人聲鼎沸的課堂,陶醉在書中自得其樂的老先生,飛速進步的“對課”:這里既沒有生理上的壓抑、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不會擔心溜到園子里會被老師發(fā)現(xiàn)或被同窗告發(fā)而受到懲罰),又能找到友愛、尊重和歸屬感;既能獲得學習上的自我成就感,又不失童年的快樂和天性——這樣的課堂,怪不得魯迅先生在這里一呆就是六年還依然戀戀不舍了。

      好的課堂是沒有外在的生硬的邊界的,這里不只是知識和智慧生發(fā)的地方,同時也是促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和諧統(tǒng)一的所在,一個造就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存的培植基地,不可能讓受教育者在自我隔離中去自我實現(xiàn)。

      二、規(guī)則與角色

      1.怪哉是怎么一回事

      三味書屋原本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富有開放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地方,許多批評者之所以認為它“昏暗、枯燥、森嚴、無味”,認為它是腐朽的、落后的封建教育模式的典范,主要是因為壽鏡吾先生在上課時對“怪哉是怎么一回事?”的回答太“壓制兒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望”了。

      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我們還是仔細分析一下當時的情形。按魯迅先生的描述,他之所以問這個問題,的確是出于好奇:“不知從那里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xiàn)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倍壬幕卮饎t一下子就打消了的這份好奇——“不知道!”先生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顯然,作者當時之所以會提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固然出于兒童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在長媽媽那些習慣了這種能滿足他的好奇心的“教育方式”:

      “長媽媽曾經(jīng)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guān)。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象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么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墻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xiàn)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p>

      且不說長媽媽講的這個故事是否“封建”“迷信”,單看其后果(一是從此多了一份恐懼心理,尤其夏夜乘涼時不敢去看墻上,二是“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種教育方式也不太值得去肯定,何況長媽媽講這故事的目的也是有“教學目的”的:一是要強調(diào)“長的草里是不能去的”,二是夏夜乘涼不要呆的太久,要按時睡覺,因為這園里不是有赤練蛇,就是有美女蛇。

      既然長媽媽“美麗的故事”都帶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三味書屋的先生在他的課堂上自然就更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更應做到“有的放矢”了。而且,正是因為先生的博學和睿智,才不會相信“怪哉”這種無稽之談,才不會認為滿足孩子這種荒誕的“求知欲”會有什么好處。如果你是壽鏡吾先生的話,你又能怎么去回答“怪哉是怎么一回事”呢?無論你怎么解釋,都只能越說離譜——不是偏離了科學知識,就是偏離了教學目標。即便你將這個問題用科學的方式回答了,誰知道課堂上還會不會冒出一連串別的奇奇怪怪的問題,如果是那樣的話,你的課還上不上?

      因而唯一正確的方式就是像壽鏡吾先生那樣,斬釘截鐵的說聲“不知道”,因為在先生看來,與其滿足這種荒誕的好奇心,還不如讓去園子里尋蠶蛻,或捉了蒼蠅喂螞蟻,那樣不但能讓孩子們好好放松一下,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事實上,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的不當行為真的傷害了學生的話,其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今天人們常常用來指責三味書屋打擊兒童求知欲和天性的所謂“怪哉門”事件不但沒有產(chǎn)生任何負面影響,反倒讓小小的魯迅知道了該怎么求知、該如何做人,因為“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這里也不應該還停留在百草園和長媽媽講故事的階段,于是“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薄M步可謂與日俱增。

      真正的有效教學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所謂“有效”,主要是指學生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后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設(shè)若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認真再“精彩”也是無效教學;或者學生想聽“擺龍門陣”一樣聽得“津津有味”但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智慧,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而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最客觀的指標。

      2.戒尺和刻在桌上的“早”字

      再怎么開明和人性化的課堂都必須有個尺度,所謂“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三味書屋當然不能例外。你可以在讀書讀累了的時候“偷偷溜進”園子里玩一會兒,或者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或用一種用“荊川紙”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但你不能隨便遲到曠課,不能不按時完成課業(yè),否則你就會嘗到“戒尺”的味道。

      不過三味書屋中擺放的那條戒尺其功能更多的在于它的警示意義而非實用價值,因為那條戒尺只是醒目地擺在那里,并不常用。三味書屋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也不常用。不常用并不等于沒有必要,讀書做學問和做人一樣,不懂規(guī)矩是不行的。即便是游戲也有它的規(guī)則,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必須有其比賽規(guī)則和界限,設(shè)立規(guī)則和界限的目的不是為了束縛競技,而是為了促使競技水平的提高,為了更好地超越自我和對手,實現(xiàn)“更新、更好、更高”的目標。

      魯迅13歲那年,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少年魯迅不得不常到當鋪賣掉家里值錢的東西,然后去藥店給父親買藥。據(jù)說有次父親病情突然加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再去三味書屋時先生已經(jīng)開始上課了,先生毫不客氣地警告他“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雖然事出有因,但魯迅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而是低著頭默默地接受,事后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從此以后他再也沒有遲到。

      以后的日子里,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去當鋪、跑藥店,家里更多的事情都落在了他肩上,只是他比以前起得更早。當他每次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相必都會有一種迎難而上而“自我實現(xiàn)”的成就感。

      三、邊際效應的最大化

      1.先生的為人

      教師的為人是決定有效教學成敗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如果一個學生不喜歡甚至討厭其老師的為人,即便這個教師的課講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離開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也就沒有意義了。很多學生之所以不喜歡某一門功課,之所以某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學得不好,并非是其缺乏這方面的天賦,也不是任課教師缺乏應有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技能,而是學生對教這門課的老師太失望太反感了。一旦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反感和厭惡情緒,他還能好好聽課嗎?即便他想學也很難學進去,何況他很可能會認為學不好并非是件壞事——至少不會成為老師這樣不受歡迎的人。

      三味書屋之所以能成為紹興最著名的私塾,少年魯迅之所以被送到這里,并且深深地熱愛上這里,就因為這里的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對一個家長、學生、社會都信得過教師來說,這三者都是必需的,一個都不能少。

      先說方正。所謂方正,亦即為人正直、正派,做事公平、公正。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論語·子路》)對教師來說,“方正”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公平和公正上面:“如果教師是公正的,那么學生就愿意接受他的教育,甚至他的衣著打扮、講話方式等,學生也愿意接受,如果教師是不公正的,學生認為他經(jīng)常偏袒一些人,那么學生就不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①三味書屋之所以成為紹興最著名的私塾,跟壽鏡吾先生“極方正”的做法及其良好的公眾形象是分不開的。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很難接受一個為人做事“不方正”的老師。

      而壽鏡吾先生之所以能做到“極方正”,主要在于他“質(zhì)樸”的本性。雖然一個有著公平、正直理念的人在思想和行為上也能做到“極方正”,但如果缺乏質(zhì)樸的本性,這種方正可能帶有刻意為之的痕跡。而壽鏡吾先生的行為不但極方正,而且很有親和力,魯迅第一次見到他,就感到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人:“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一個戴著大眼鏡的老先生對一個學童來說是很容易“望而生畏”的,但壽鏡吾先生卻不是這樣。正是因為他的質(zhì)樸和藹,少年魯迅才敢像問長媽媽那樣在“上完生書”后唐突地問他“怪哉是怎么一回事?”也正是因為先生的“方正”,他才收起平時的和藹,板著臉回答說“不知道”。

      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對學生進行一種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引導很重要?,F(xiàn)在有些教師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和所謂的“求知欲”,不是在課堂上東扯西拉、奇談怪論,就是兜售一些陳舊的、落后的低級趣味,還美其名曰“勇于創(chuàng)新”。有人認為三味書屋的先生 “很迂腐”,是封建落后的私塾教育的典型代表,但事實上,壽鏡吾先生不但不在課堂上搞科舉應試教育,甚至極力反對和阻攔他那位在科舉考試中名列三甲的兒子去京城會考。

      三味書屋之所以被公認為紹興城最好的私塾當然離不開壽鏡吾先生的博學,而先生的博學則來自他的好讀書,一個博學而好學的教師自然會給學生以很好的表率作用。學生們來三味書屋是干什么的?既然是來讀書的,那就應該多讀書、讀好書?!安W”不應該只理解為名詞,還應該把它看做動詞,因為作為知識積累結(jié)果的“博學”來自于知識積累過程的“博學”。相信每一個走進三味書屋的學生都希望成為像先生一樣博學的人,而先生則在他的課堂上真正營造了一種“人聲鼎沸”的讀書氣氛。不像現(xiàn)在很多老師,只讓學生讀,自己像局外人一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師自己都不愿讀書,還能指望學生去熱愛讀書么?

      壽鏡吾先生則不然,往往當“我們的聲音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今天的語文課堂教學在越來越富有現(xiàn)代科技含量、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的同時,卻漸漸失去了語文教學獨有的、原初的魅力,那就是好文章是讀出來的,而不是圖示和講解出來的。真正的語文有效教學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讀書的快樂。而要讓學生感到讀書是快樂的,老師首先必須做到這一點,老師必須讓他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學生,而不是口頭上大談“應該如何讀書”以及“讀書如何快樂”。你自己都做不到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干嗎要讓別人去做?

      2.園子和抽屜里的游戲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有效教學必須掌握好時間和節(jié)奏?,F(xiàn)在的課堂教學時間劃分得很整齊,這既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優(yōu)點是便于安排教學,缺點是缺乏彈性。因為什么時候需要休息因教學內(nèi)容、學習強度和學生自身的特點而異,于是這樣的現(xiàn)象在課堂上出現(xiàn)是常有的:學生已經(jīng)學不進了,下課時間未到;學生正聽得很投入很有收獲,下課的鈴聲卻突然響起。

      三味書屋則不然。三味書屋的課間休息時間是不固定的,如果你學累了或你的學習任務告一段落,你可以自己悄悄地溜進園子里換換腦筋,休閑一下:無論是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還是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都是可以的。當然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不至于影響書屋里其他同學的學習。不過同學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會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里去了!’”課間休息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于是同學們“便一個一個陸續(xù)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因為大家本來就不是一起溜出來的。

      除了去園子里玩,課堂里的“小動作”也是被允許的:“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于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后來,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p>

      三味書屋總共不到十個學生,在老師眼皮下做這樣的“小動作”不可能不被發(fā)現(xiàn),但奇怪的是從沒聽說有人在課堂里做游戲“被發(fā)現(xiàn)”并因此受到懲罰。水至清則無魚,壽鏡吾先生顯然是懂得學生心理的。

      因為游戲是人的本性,而且游戲并不就是——也不應該成為學習的對立面。游戲是可以幫助和促進學習的,這一點魯迅先生在文章中也說得很清楚:“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適當?shù)挠螒虿坏挥绊憣W習,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包括自立和經(jīng)濟能力,作者在文中提到“畫的成績”及其“經(jīng)濟效益”時,顯然有一種的頗為自得的成就感。

      游戲的教育意義魯迅在前面關(guān)于百草園的回憶中也提到過:“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么都沒有,費了半天力,促住的不過三四只。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里叫著撞著的。我曾經(jīng)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p>

      顯然,這個捕捉麻雀的游戲是要有耐心的。知識和智慧源于生活,而生活總是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游戲。盡管生活并不等于游戲,但一個不會游戲的人顯然缺乏必要的生存能力,因為很多生活經(jīng)驗和智慧都是通過游戲 (包括觀察其他生物的游戲活動)獲得的,尤其是在沒有專門的學校教育的時代。學校教育雖然比原始的游戲教育更加“科學”,但它畢竟是建立在原初的游戲教育基礎(chǔ)上,失去了游戲精神和游戲趣味,教育很容易走向其反面。

      不只是在園子里和抽屜里,在三味書屋的教學中也始終保持著一種“游戲”氛圍。比如對課:從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F(xiàn)今國人文字功底之所以普遍不高,跟現(xiàn)代語文教學缺乏“對對子”這種文字游戲環(huán)節(jié)大有關(guān)系。而即便是朗讀,三味書屋也是不同凡響,充滿自由自在的游戲色彩:“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的……”,先生自己更是全身心地陶醉在吟誦之中——整個三味書屋就是一首“歡樂頌”交響樂,一副美妙的吟誦圖,一座“讀書大比拼”的快樂大本營。

      總之,這里沒有嚴格的組織教學,沒有嚴格的課堂邊界,也沒有現(xiàn)代教學理念作為指導,但它卻體現(xiàn)了一種真正的有效教學精神,達到了一種高水平的有效教學效果——小小三味書屋之所以能走出魯迅等一批文化大家,在于它營造了一種能將課堂的邊際效應發(fā)揮到最大化 (“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和諧文化氛圍:三味書屋的有效教學是通過其“和諧課堂”整體功能發(fā)揮出來的,這樣的課堂教學如果還算不上是有效教學的話 (顯然它無法用“有效教學”的條條框框去套),那么“有效教學”或者只能存在于理論和假設(shè)之中了。

      [本文系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湖北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中心”(項目代碼:090-044035)的研究成果]

      ①朱小曼.《教育職場:教師的道德成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頁。

      [作者通聯(lián):陳俊平,武漢市第四十九初級中學;盧世林,湖北大學教育學院]

      猜你喜歡
      三味書屋百草園園子
      學校里的“百草園”
      小主人報(2022年3期)2022-03-11 08:26:44
      三味書屋
      快樂的園子
      樹的野園子
      我和祖母的園子
      園子匠
      吐魯番(2015年3期)2015-12-07 13:12:52
      以景寫情——探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情感
      語文知識(2015年12期)2015-02-28 22:02:08
      試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幾組對比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題再探
      語文知識(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0
      三味書屋
      辉南县| 高唐县| 甘孜| 阿图什市| 濮阳市| 龙陵县| 普陀区| 水城县| 祁阳县| 涪陵区| 从江县| 沂源县| 东乡族自治县| 佛学| 福海县| 永福县| 彰化县| 万全县| 兴安县| 阿合奇县| 邢台市| 老河口市| 玛曲县| 舟曲县| 娄底市| 石景山区| 易门县| 察隅县| 洱源县| 屏山县| 眉山市| 衢州市| 集安市| 萝北县| 清涧县| 宽甸| 芷江| 甘南县| 体育| 舒兰市|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