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曉
龍泉市人民檢察院,浙江 龍泉 323700
論一起人身傷害案件的定性分析
雷曉曉
龍泉市人民檢察院,浙江 龍泉 323700
人身傷害案件中的定性問題,無論是在法學理論,還是在司法實踐中,均是不可避免、值得探討的話題。不同的案例,微小的細節(jié),也會導致案件的定性的天壤之別。本文以一個真實的案例為端口,由表及里,剖析人身傷害案件中行為人的主觀形態(tài)。
人身傷害;定性;主觀
某日上午7時許,嫌疑人李某某(60歲,保安)上完夜班后回到家中休息,并將他的電動車停在家門口附近的小弄內(公共通道)。被害人潘某某(81歲,系李某某鄰居)見狀表示不愿讓李某某將電動車停放此處,并用她手中的拐杖敲打李某某的電動車。后李某某走到自己的電動車旁準備移車,而潘某某一路跟隨責罵李某某并舉起手中的拐杖向李某某上半身戳去。李某某見狀,便用手撇開拐杖,導致潘某某屁股著地摔到地上,李某某沒有管她,移完車后便回到家中。當日上午8時許,李某某得知潘某某受傷,遂同潘某某兒子等人將潘某某送往醫(yī)院救治,經(jīng)診斷,潘某某右股骨頸骨折,李某某支付了醫(yī)療費用。經(jīng)鑒定,潘某某的損傷達輕傷一級。
對于本案中嫌疑人李某某的行為是否構成故意傷害罪存在分歧,其中,對于嫌疑人的行為與被害人的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沒有異議,但對于嫌疑人的主觀上系故意、過失還是沒有預見能力存在爭議。
(一)首先排除的三種情況
1.首先排除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本案中李某某并沒有希望損害結果的發(fā)生,也沒有積極追求損害結果發(fā)生的行為。
2.其次排除意外事件。意外事件是指對危害結果不能也不可能預見,而本案中李某某與被害人潘某某系多年鄰居,其明知潘某某已八十高齡,平常身體不好,且腿腳不便,雖然潘某某欲用拐杖戳嫌疑人存在一定過錯,但李某某用力將拐杖向另一側撇去,他對該行為會對潘某某造成身體傷害是有預見能力的,因此李某某主觀上對潘某某的損害結果是具備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否具備間接故意要求的“明知”,還是過失的“應當預見”,有待商榷。
3.排除過于自信的過失。過于自信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jīng)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危害結果的主觀心態(tài)。即行為人認為憑借自己熟練的技術、敏捷的動作、高超的技能、豐富的經(jīng)驗、有效的防范,完全可以避免發(fā)生危害結果,但實際上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因而,未能防止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而本案中李某某未對危害結果的產(chǎn)生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并且李某某已年滿六十歲,年過半百,客觀上也不具備其過于自信的條件。
(二)具有爭議的兩種觀點
1.李某某具有傷害潘某某的間接故意,構成故意傷害罪,理由如下:(1)李某某在于潘某某發(fā)生爭執(zhí)時,對自己用力將拐杖向另一側撇去的行為會造成年過八旬的潘某某身體傷害的結果是明知的;(2)李某某具有放任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在潘某某倒地的同時以及倒地后,李某某沒有采取任何的防止其倒地以及施救的措施,從中可以看出李某某對潘某某受傷的結果是持“聽之任之”的放任的態(tài)度。
2.李某某對潘某某的傷害系疏忽大意的過失,不構成故意傷害罪,理由如下:(1)李某某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對潘某某造成身體傷害,但李某某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沒有預見;(2)李某某對潘某某的損害結果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不希望該損害結果發(fā)生,而且事后已積極送潘某某前往醫(yī)院進行身體檢查。
上述兩種觀點的爭議焦點在于:(1)在認識因素上是“明知”還是“應當預見”。間接故意比疏忽大意的過失的認識程度更深,更能明確預見到將要出現(xiàn)的危害結果,不僅包括“確已明知”的實然狀態(tài),還包括“應當明知”的應然狀態(tài)。(2)在意志因素上是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還是對危害結果持否定的態(tài)度。疏忽大意過失比間接故意更加排斥危害結果的發(fā)生。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認為李某某對潘某某的傷害系疏忽大意的過失,理由如下:1.李某某當時并不知道潘某某受傷,直到事后李某某與潘某某兒子送其去醫(yī)院檢查后才知道李聯(lián)芝受傷的事實,因此,不能認定李某某當時“確已明知”危害結果的發(fā)生。2.李某某當時并不能明確預見潘某某受傷的可能。因為李某某只是用手推了下潘某某快戳到其身體的拐杖,雖然潘某某已八十高齡,但其拿著拐杖想往李某某身上戳,表明其離開拐杖仍能獨自站立,并且從常人的認知來看,只是推下拐杖并不具備很大的危害程度,不能認定李某某“應當明知”危害結果很可能發(fā)生,尤其是對于潘某某右股骨頸骨折這一嚴重后果。3.如果達不到“確已明知”或者是“應當明知”的認識程度,“放任”的意志因素就無從談起,因為認識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前提。4.潘某某所受到的傷害結果系李某某怕自己被戳到而去推拐杖所致。李某某對潘某某的損害結果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并沒有放任該損害結果發(fā)生,事后已積極送潘某某前往醫(yī)院進行身體檢查。
行為人主觀上是過失的情況下,只有造成被害人死亡或重傷的危害結果,刑法才加以定罪處罰。本案中,被害人潘某某的損傷程度為輕傷,李某某的行為的不構成犯罪。
D
A
2095-4379-(2017)25-0174-01
雷曉曉(1992-),女,浙江龍泉人,本科,龍泉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