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玉喬,沈 瑩
(湖南師范大學 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長沙 410081)
【倫理學研究】
論價值觀自信
向玉喬,沈 瑩
(湖南師范大學 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長沙 410081)
價值觀自信是價值觀主體對自身建構與堅持的價值觀的真理性所抱持的確信態(tài)度,價值觀自信可區(qū)分為個體價值觀自信與集體價值觀自信。個體價值觀自信與集體價值觀自信的主體和內(nèi)涵不同,但兩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并在發(fā)展中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價值觀自信的確立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我們必須擁有屬于自己的價值觀,二是我們必須能夠充分認識自己所擁有的價值觀的存在價值。人類社會生活需要價值觀的引導,更需要價值觀自信的支撐;價值觀能夠為人類生活提供價值目標,價值觀自信則為人類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提供強大動力。
價值觀;價值觀自信;個體價值觀自信;集體價值觀自信
價值觀自信是人類自信心的核心,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支柱,是人類能夠在存在世界中持久生存和發(fā)展的最強大動力來源。改革開放時代,既是當代中國人再次創(chuàng)造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輝煌的時代,也是當代中國人重新樹立價值觀自信的時代。在從現(xiàn)代化大國向現(xiàn)代化強國轉(zhuǎn)型升級的時間節(jié)點,對價值觀自信問題展開深入系統(tǒng)的理論探索,不僅有助于深化我們對“價值觀自信”這一概念的豐富內(nèi)涵、本質(zhì)特征、建構途徑等的認識和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們樹立價值觀自信的實踐能力。
自信是人類在自然界中謀求生存和發(fā)展的漫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心理品質(zhì)。人類從生物圈中脫穎而出,但我們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對自己的存在狀態(tài)滿懷信心的。在高深莫測的大自然面前,遠古時代的人類感受最深切的主要是自身的渺小和自卑,特別是當大自然以狂風暴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形式“耀武揚威”的時候,由于與大自然抗衡的手段非常有限,遠古時代的人類在“強大”的自然面前一定經(jīng)常性地表現(xiàn)出強烈的無奈感。讓我們慶幸的是,雖然早期的人類與大自然博弈的過程充滿艱辛,但是他們最終憑借頑強的毅力和斗志在自然界繁衍了下來。這應該是人類擁有自信心的自然原因。
人類在自然界成功繁衍的后果有兩個:一是人類的存在獲得了可持續(xù)性特征,二是人類社會作為自然界的一個特殊領域得以形成。人類社會在自然界中的誕生是以文化或文明作為根本標志的。凡是社會的,即是文化的或文明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人類感到自信或驕傲的一切成就,本質(zhì)上就是被我們稱之為“文化”或“文明”的東西。所謂文化或文明,就是與“自然”不同的東西,就是人為創(chuàng)造的東西。對于人類來說,因為我們是文化動物或文明動物,所以我們才感到無比自信和自豪。這就是我們?nèi)祟愐淮忠淮鶕碛械奈幕孕呕蛭拿髯孕拧?/p>
價值觀自信是人類所擁有的文化自信中的核心領域。它反映的是我們?nèi)祟悓ψ约旱乃妓牒退魉鶠榈膬r值確信。作為理性存在者,人類不僅僅像其他動物那樣自然而然地存在著,而且知道自己通過與后者相區(qū)別的方式存在著。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會對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進行道德價值認識、道德價值判斷、道德價值定位和道德價值選擇;或者說,我們不僅建構道德價值觀念,而且用它們衡量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人類是時時刻刻都心懷著一把道德價值尺度的理性存在者,并且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qū)ψ约盒闹械牡赖聝r值尺度抱持確信的態(tài)度。換言之,我們傾向于相信自己抱持的道德價值觀念是可靠的真理,價值觀自信就是因此而產(chǎn)生的。
確切地說,價值觀自信是人類對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的道德價值所抱持的確信態(tài)度。所謂“道德價值”,就是善的價值。善的價值就是人類道德價值觀念認可的價值,就是被人類相信具有善性質(zhì)的價值。雖然不同的人對“善性質(zhì)”的認識、理解和解釋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總是存在某些反映人類普遍訴求的維度。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觀自信折射的是人類對道德價值的普遍性認識、判斷、定位和選擇。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可能對不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價值抱持確信的態(tài)度,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觀自信。它充其量只是盲目的價值觀自信或主體中心主義意義上的價值觀自信。價值觀自信是基于人們對某種或某些道德價值的普遍認同而在人類身上展露的自信。
“價值觀自信”是黨中央新近提出的一個概念。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體學習時說:“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1]同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文中也談到了價值觀自信的來源問題,并強調(diào)價值觀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重要支撐。習總書記和劉云山同志對“價值觀自信”這一概念所作的論述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尤其是激發(fā)了我國學術界對價值觀自信問題的研究興趣。但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該問題展開的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系統(tǒng)化的理論研究成果也還沒有出現(xiàn)。
黨中央之所以大力倡導價值觀自信,主要針對兩個現(xiàn)實問題:一方面,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之后,我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急劇加速,以工業(yè)化、城市化、網(wǎng)絡化、信息化、全球化等標示的現(xiàn)代性內(nèi)容快速深入人心,而對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一直發(fā)揮著巨大作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則遭到日益嚴重的忽略,甚至否定。這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具有忽略、甚至否定中華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核心價值觀取向,具有片面強調(diào)現(xiàn)代價值觀念的明顯特征。另一方面,我國在改革開放時代,還出現(xiàn)了相當嚴重的西化主義思潮。改革開放之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產(chǎn)品在我國普遍受到了歡迎,它們的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觀念也受到了很多國人的盲目推崇。西方發(fā)達國家倡導的現(xiàn)代價值觀念本身無所謂好壞,但它們是西方國家在發(fā)展資本主義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西方人的特殊價值訴求,如果我們將它們不加批判地引進來,其結果必然會對我們自己的本土性、民族性價值觀念產(chǎn)生巨大的沖擊和損害。由于存在崇洋媚外的西化主義傾向,很多國人在國際交往和交流的舞臺上缺乏價值觀自信,言必稱西方,不敢表達本民族的價值觀訴求,因而在國際社會上難以掌握必要的價值觀話語權。
當今中國已經(jīng)開始實施文化強國戰(zhàn)略。這一戰(zhàn)略的實施建立在當代中華民族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所形成的高度認識、深刻理解和長遠把握基礎之上。在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逐漸認識到了經(jīng)濟全球化的雙面性:它一方面使人類經(jīng)濟活動的國際性得到了空前加強,另一方面也使世界各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經(jīng)濟全球化絕不意味著“世界大同”或“世界一體化”。事實上,在經(jīng)濟全球化條件下,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生存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強國對弱國的打壓現(xiàn)象甚至呈現(xiàn)愈演愈烈之勢。在這一大時代背景下,如果一個國家徹底背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一味地融入所謂的全球化潮流,它的唯一命運只能是自我毀滅。中華民族融入經(jīng)濟全球化潮流的事態(tài)已經(jīng)不可逆轉(zhuǎn),但只要我們在這一潮流中始終保持民族本性、民族特色和民族尊嚴,就不至于陷入自我毀滅的深淵。要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是必須擁有本民族的價值觀自信。既應該看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價值,也應該具有在國際舞臺上敢于講中國故事和傳播中國聲音的自信。中華民族不僅具有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的能力,而且應該具有在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捍衛(wèi)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彰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能力。堅信這一點,中華民族就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展露價值觀自信。
價值觀自信是一個專屬于人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有人類才會遭遇價值觀自信問題。這不僅意味著我們應該從“人”的角度來看待和理解價值觀自信問題,而且意味著我們必須對“人”有深刻的認識、理解和把握。
根據(jù)歷史唯物論觀點,人的存在既具有個體性,又具有社會性。一方面,現(xiàn)實中的人類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生命有機體,具有各自不同的欲望、需要、興趣等個體性生命要素;另一方面,我們的生命又必須通過與家庭、單位、組織、民族、國家等集體形式相聯(lián)系的方式才能彰顯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是說,我們既是個體的存在者,也是集體的存在者。當然,個體性和集體性并不是截然分離的,而是集于一身,難解難分地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人性本質(zhì)。從本質(zhì)上來看,人類個體即是人類集體,反之亦然。因此,如果人類是能夠擁有價值觀自信的動物,那么其所能擁有的價值觀自信就一定具有兩種形式,即個體價值觀自信和集體價值觀自信。
價值觀自信總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價值觀自信,這種認識基于我們對價值觀的主體性的認知和理解基礎之上。有國內(nèi)學者指出:“價值觀的形成從來也不能脫離一定的主體而抽象地存在及進展,這些由不同主體所表呈出來的價值觀主要有個體價值觀、群體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和國家(甚至超國家的)價值觀四大類。而價值觀主體最初的體現(xiàn)就是個體,即存在著個體的價值觀。而這種個體的價值觀一旦被這一個體所存在的某個群體接納,就可能轉(zhuǎn)為群體價值觀,而這種群體價值觀的作用范圍如果不斷擴展而被社會采納時,就轉(zhuǎn)為社會價值觀,最后,這種價值觀被國家這種高級形態(tài)的政治共同體采用后,就會成為一個國家所推崇的價值觀,這種過程也被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和后來的《精神哲學》中加以學理化的描述?!盵2]價值觀主體既可能是個體的,也可能是集體的,由此決定了價值觀自信的主體也可以區(qū)分為個體和集體。個人價值觀自信的主體是個人,集體價值觀自信的主體是指家庭、單位、組織、民族、國家等集體形式。
個體價值觀自信指個人對自身建構與堅持的價值觀念的真理性所持的確信態(tài)度,它包含兩層意蘊:第一層意蘊指個人作為價值觀的主體對自身的價值觀抱持一種自我認同、堅信不疑的態(tài)度;第二層意蘊指個人作為價值觀主體通過與他人的價值觀進行比較,對自身建構與堅持的價值觀流露出的自豪感、榮耀感。
集體價值觀自信指家庭、單位、組織、民族、國家等人類集體對自身所倡導和堅持的價值觀念的真理性所持的確信態(tài)度。例如,當代中國人就可以通過“民族”的集體形式表現(xiàn)出集體價值觀自信?!熬彤敶袊裕瑑r值觀自信就是特指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具體包含三層意蘊:第一,價值觀自信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種自信;第二,價值觀自信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自信,這也是價值觀自信的根本內(nèi)容;第三,價值觀自信還是基于‘三個自信’基礎上的一種自信?!盵3]
需要指出,個體價值觀自信與集體價值觀自信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它們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并且在發(fā)展中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一方面,個體價值觀自信與集體價值觀自信確實存在區(qū)別。前者主要反映人類個體對待自身所堅持的價值觀的確信態(tài)度。由于人類個體的生命存在很容易受到其自身的主觀性因素的影響,個體價值觀自信也往往具有主觀性強的鮮明特征。具體地說,個體價值觀自信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個體價值觀自信主要與個人堅持價值觀的意向性、目的性等主觀因素相聯(lián)系。相比較而言,集體價值觀自信主要反映人類集體對待自身所堅持的價值觀的確信態(tài)度。由于人類集體是由一定數(shù)量的個人組建的,它的存在必須具有一定的集體意向性和目的性基礎,因此,集體價值觀自信更多地體現(xiàn)集體性特征。與個體價值觀自信一樣,集體價值觀自信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但它主要依靠集體意向性和目的性來建構。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個體價值觀自信和集體價值觀自信混為一談。
另一方面,個體價值觀自信與集體價值觀自信又是相互依存的。這兩種價值觀自信是構成人類價值觀自信的兩個維度,彼此相互依賴而存在,而不是兩個可以截然分開的東西。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個體價值觀自信和集體價值觀自信都是相互貫通的,個體對自身的價值觀所持的確信態(tài)度中不可避免地具有集體價值觀自信的內(nèi)容,集體對自身的價值觀所持的確信態(tài)度中也必定具有個體價值觀自信的內(nèi)容。
個人總是集體中的個人,集體又總是由個人構成的集體,因此,個人和集體所堅持的價值觀通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個體價值觀自信和集體價值觀自信也通常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所具有的價值觀自信實際上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自信,而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所具有的價值觀自信,實際上也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價值觀自信。當代中國人可以在個體和集體兩個維度上同時展現(xiàn)價值觀自信。當然,這需要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條件上,即我們的個體價值觀和集體價值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有在我們當代中國人所堅持的個體性價值觀和集體性價值觀高度一致的情況下,我們在國際舞臺上所展現(xiàn)的價值觀自信才能體現(xiàn)個體性與集體性的統(tǒng)一。
自信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心理品質(zhì)。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類的自信心總是基于自身的某種卓越性而確立。我們或者因為自己外貌優(yōu)美而自信,或者因為自己智力超群而自信,或者因為自己富于雄辯而自信,或者因為自己善于交際而自信,或者因為自己行動敏捷而自信??偠灾绻覀儞碛幸环N被稱為“自信心”的東西,那是因為我們具有自信的資格,資格就是條件。我們不是無緣無故地自信,也不是無緣無故地不自信。所謂自信,只不過是我們因為具備了某個或某些資格或條件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心理品質(zhì)而已。
作為文化自信的核心,價值觀自信的樹立也需要人類達到一定的條件。作為價值觀自信的主體,人類必須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擁有價值觀自信呢?歸納起來,我們必須達到兩個條件:其一,我們必須擁有屬于自己的價值觀;其二,我們必須能夠充分認識自己所擁有的價值觀的存在價值。
價值觀都是人類建構的產(chǎn)物,因此,要擁有屬于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必須付出建構價值觀的努力。無論我們?nèi)祟愂亲鳛閭€體而存在,還是作為集體而存在,我們建構價值觀的路徑或過程都是有規(guī)可循的。總體來看,人類個體和集體建構價值觀的過程會經(jīng)歷三個環(huán)節(jié):(1)形成價值認識和判斷能力的環(huán)節(jié);(2)形成非系統(tǒng)化價值觀念的環(huán)節(jié);(3)形成系統(tǒng)化價值觀的環(huán)節(jié)。
價值認識和判斷能力是人類個體和集體建構價值觀的心理基礎。它說明人類能夠依據(jù)自己的個體意向性和集體意向性對存在世界的存在價值予以認知、評判、定位的能力;或者說,它說明人類具有將自己的價值認知、評判和定位投射到一定對象的能力。這一心理基礎的形成是人類的心理世界達到完善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一旦具有這一心理基礎,人類就能夠朦朦朧朧地將存在世界區(qū)分為事實世界和價值世界,并且將其自身的存在朦朦朧朧地區(qū)分為兩個維度,即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前者指人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自身的動物性,并且能夠模糊地意識到自己存在的自在性;后者指人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自身的文化性或文明性,并且能夠模糊地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自為性。不過,具有價值認識和價值判斷能力的人類不一定有能力建構價值觀念,更不用說有能力建構系統(tǒng)化的價值觀。
建構價值觀念是人類在具備價值認識和判斷能力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種理性思維能力。一般來說,人類的價值認識和判斷能力在始發(fā)的時候主要反映人類對存在世界或具體對象的感性反映形式。例如,有的人喜歡看悲劇,有的人喜歡看喜劇;有的人喜歡吃零食,有的人不喜歡吃零食,等等,這些事實說明人類具有朦朧的價值意識,但這樣的價值意識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并且具有不穩(wěn)定性,因而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性態(tài)度。如果這些情緒性態(tài)度能夠得到不斷強化,它們就可能提升為一定的價值觀念。也就是說,擁有價值認識和價值判斷能力是人類形成價值觀念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雖然人類在價值認識和判斷能力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念一開始可能還不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價值觀念,但是它們畢竟已經(jīng)從感性的反映形式上升到理性的抽象思維層面。
價值觀不同于價值觀念。價值觀是人類的價值觀念進一步達到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產(chǎn)物;或者說,價值觀是人類的價值觀念進一步升華的產(chǎn)物。一般來說,價值觀念是具體的、零散的,而價值觀是人類對其自身所具有的具體的、零散的價值觀念進行進一步抽象概括、整合的結果。對于人類來說,無論是處于價值認識和判斷能力的始發(fā)階段,還是處于建構非系統(tǒng)化價值觀念的階段,我們的價值思維主要處于感性思維的水平上。只有當人類能夠?qū)⒆约旱膬r值觀念轉(zhuǎn)化為價值觀的時候,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才臻于完善,并且獲得了難以動搖的穩(wěn)定性。也只有到了這一環(huán)節(jié),人類才算真正具備了能夠樹立價值觀自信的心理品質(zhì)。
擁有系統(tǒng)化的、穩(wěn)定的價值觀是人類樹立價值觀自信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系統(tǒng)化的、穩(wěn)定的價值觀,人類的價值觀自信就無從談起。因此,有國內(nèi)學者強調(diào):“隨著個體的成長,價值觀體系逐漸形成,逐步有了穩(wěn)定內(nèi)化的自我評價標準,逐漸累積內(nèi)化起個體的自信,這時的自信較為穩(wěn)定,個體以自我價值觀體系為基準,篩選出與自身價值觀一致的東西作為評價標準,對自我進行評價。個體將現(xiàn)在自我與過去自我加以比較,將自己的追求與成就加以比較,將自己與他人加以比較,并根據(jù)自身行為對自己作出客觀判斷,在現(xiàn)實生活體驗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長處和短處,從而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自我實現(xiàn)方向。正是通過這種長期的生活體驗意義整合,才逐漸形成了個體穩(wěn)固的自信心。”[4]人類個體必須在擁有價值觀的前提下才能樹立價值觀自信,人類集體亦如此。
要樹立價值觀自信,人類除了必須擁有穩(wěn)定的價值觀之外,還應該對自身的價值觀的存在價值具有確信的態(tài)度。價值觀的存在價值是什么?就是它的真理性。人類個體和集體都可能擁有屬于自己的價值觀,但它們所擁有的價值觀并不一定是具有真理性的價值觀。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觀自信應該建立在人類對其自身的價值觀的真理性基礎上。如果人類所堅持的價值觀本身是謬誤,則我們難以真正樹立價值觀自信,這就好比人類看待和評價謊言的情況:如果一個人撒了謊,那么他在謊言基礎上樹立的自信總是脆弱的。
上述分析對我們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自信之間的關系具有啟示。在實施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今天,當代中華民族無疑需要不斷強化價值觀自信,但這種價值觀自信的樹立取決于兩個條件:其一,中華民族必須擁有屬于自己的價值觀;其二,我們還必須對自己所擁有的價值觀的存在價值持高度認同的態(tài)度。前者說明在當代中華民族不僅有必要充分認識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存在價值,而且有必要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后者則說明中華民族有必要對自己所擁有的傳統(tǒng)價值觀和新建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予以高度的價值認同。只有先達到這兩個條件,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呼吁當代的中華民族樹立價值觀自信。
價值觀自信是人類自信心的重要內(nèi)容。人類社會生活需要價值觀的引導,更需要價值觀自信的支撐。價值觀能夠為人類生活提供價值目標,價值觀自信則為人類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提供強大動力。
價值觀是人類對存在世界的存在價值進行深刻認識、判斷、定位和選擇而形成的系統(tǒng)化思想、理論的總和。價值觀自信則反映人類對自身堅持的價值觀的真理性所抱持的確信態(tài)度。價值觀的確立,有助于人類發(fā)現(xiàn)存在世界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價值觀自信的確立,有助于人類形成樂觀主義人生態(tài)度。
擁有價值觀自信是人類精神健全、精神強大的重要表現(xiàn)。價值觀自信問題關系到人類個體和集體的興衰成敗。價值觀自信的內(nèi)核是道德價值觀自信。對個人而言,道德價值觀側(cè)重于反映一個人生存的道德信念狀況,對個人的道德生活發(fā)揮著行為導向、情感激發(fā)和評價標準選擇的作用;對集體而言,道德價值觀是集體性文化體系的內(nèi)核和靈魂,對集體道德生活發(fā)揮著無形的杠桿作用,能夠起到凝聚價值共識的巨大功能。如果一個人缺乏價值觀自信,他就無法對自身所建構的價值觀抱持確信的態(tài)度,就無法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也就無法成為一個精神獨立、精神強大的人;如果一個集體缺乏價值觀自信,它就缺乏維系自身存在的精神紐帶,就難以形成共同的價值目標,就無法凝聚強大的集體精神。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價值觀自信是我國應對價值觀多元化局面的強大精神支撐。一個國家要真正強大,就必須充分認識和肯定本民族傳統(tǒng)價值觀的存在價值,就必須培育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就必須致力于提高國民的價值認同,以樹立本國、本民族的價值觀自信。當前,我國已經(jīng)處于多種價值觀激烈碰撞和爭鳴的時期,正確價值觀與錯誤價值觀、傳統(tǒng)價值觀與現(xiàn)代價值觀、先進價值觀與落后價值觀之間的對峙和爭鳴非常激烈。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但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華民族就多次遭到西方列強的武力入侵。不可否認,那些接二連三的侵略極大地打擊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自信。在西方列強的強大武力面前,中華民族在對自身的經(jīng)濟、軍事和科技的落后狀況痛定思痛之余,對自身曾經(jīng)引以為豪和長久堅持的傳統(tǒng)價值觀的存在價值開始持懷疑態(tài)度。也就是說,我國飽受西方列強欺凌的近代史嚴重消解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自信。歷史地看,新中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的民族尊嚴重新挺立了起來,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解決了溫飽問題,這些是中華民族應該引以為傲的歷史事實。在解決了民族尊嚴和溫飽問題之后,當代中華民族最應該解決什么問題?重拾價值觀自信!
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不再是以武力交鋒為主的時代,而是價值觀碰撞和爭鳴的時代。在當今世界,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價值觀競爭,因此,能否展現(xiàn)價值觀自信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尤為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價值觀自信,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就沒有話語權。當然,一個國家的價值觀自信必須依靠本國的深厚文化底蘊來建立。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chǎn),蘊含著豐富歷史記憶、獨特文化精神的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是當代中國人樹立價值觀自信的底氣和歷史依據(jù),也是當今中國能夠在價值觀激烈碰撞的當今世界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中華民族是能夠適應新時代需要建構時代性價值觀的偉大民族。正因為如此,在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當今中國開始倡導與中國國情相符的價值觀念體系,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志著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它使當代中華民族樹立價值觀自信有了前提條件,但我們不應該止步于此,而是應該站在歷史文化、科學理論的高度上,進一步提升當代中華民族的價值認識和判斷能力,在廣泛借鑒和吸收人類歷史上的優(yōu)秀價值觀傳統(tǒng)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和完善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尤其是應該加快進一步提煉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步伐,以不斷強化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自信。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2] 邱柏生.試論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過程[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5(1):20-26.
[3] 楊振聞.價值觀自信論綱[J].毛澤東研究,2016(1):106-118.
[4] 車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86-89.
[責任編輯 王銀娥]
On Value Self-confidence
XIANG Yu-qiao, SHEN Ying
(CenterforMoralityculturalResearch,ChineseCharacteristicSocialistMoralandCulturalInnovationCenter,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Value self-confidence refers to the subjects’ attitude towards their self-construction and truthfulness of their values, being classified into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value self-confidence their relationship is that of unity and opposites, being different but complementary, and mutually restricting and promoting. Two condition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one’s value self-confidence, one is that we must have our own values, the other is that we must be fully aware of their existence values. People’s social life needs to be guided by values, more importantly, it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value self-confidence; values can provide value goals for people’s social life while value self-confidence can supple a strong power for the values, strongly held by people.
values; value self-confidence; individual value self-confidence; collective value self-confidence
82-051
A
1001-0300(2017)01-0029-06
2016-11-15
向玉喬,男,湖南麻陽人,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政治倫理學、經(jīng)濟倫理學、西方倫理學研究; 沈瑩,女,湖南衡陽人,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倫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倫理學基礎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