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徐國君
楊華,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山東濟南 250100);徐國君,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山東濟南 250100)。
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第53批面上二等資助(項目編號:2013M531627)”和“山東省博士后創(chuàng)新項目專項資金(項目編號:201203083)”的階段性成果。
王韜對歐洲民俗的體驗和認識
楊 華 徐國君
1867-1870年,王韜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以個人身份出訪并旅居歐洲的知識分子,隨后出版《漫游隨錄》。王韜對歐洲民俗積極體驗,形成許多理性認識。王韜對歐洲城市的現(xiàn)代性日常生活進行體驗,對歐洲的城市文化景觀和文化生活進行參驗,并在異文化下積極進行人際交往和宣傳儒家文化。王韜對歐洲民俗的體驗和認識,對他個人思想和事業(yè)的發(fā)展意義非凡,同時具有東學(xué)西傳和西學(xué)東漸的雙向文化交流意義,值得我們珍惜與重視。
王韜;《漫游隨錄》;歐洲民俗體驗;儒道西傳;歐游影響
王韜(1828-1897),初名利賓,字蘭卿,后改名韜,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重量級人物。在中國近代早期維新思想家中,王韜的人生經(jīng)歷獨特而卓然。在70年的人生歲月中,他經(jīng)歷了激烈、動蕩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空間的雙重轉(zhuǎn)換,在失意、逃離、漫游和回歸中,書寫了自己的卓越和傳奇。
1845年,年僅18歲的王韜考中秀才,然而第二年卻名落孫山,此后再沒有獲得科舉考試的功名。1849年,在上海設(shè)館授徒的父親王昌桂去世,22歲的王韜為了養(yǎng)家,接受傳教士麥都思的邀請,到墨海書館工作,從此在上海一住13年。在墨海書館工作期間,王韜結(jié)識了一些傳教士并友好相處,主要有麥都思、雒魏林、偉烈亞力、艾約瑟、慕維廉、合信等。他協(xié)助翻譯的《圣經(jīng)》中譯本,頗受好評,流傳廣泛。他還參與翻譯了一系列介紹天文、地理、物理、化學(xué)等科學(xué)技術(shù)的書籍,主要包括《格致新學(xué)提綱》《光學(xué)圖說》《重學(xué)淺說》《華英通商事略》和《西國天學(xué)源流》五種,為西學(xué)在中國的傳播和開啟民智做出了可貴的貢獻。1862年,王韜化名“黃畹”上書太平天國,獲罪清廷,在傳教士的幫助下逃離上海,在香港和歐洲度過了23年的流亡生活。這段流亡歲月頗具歷史意義,“當(dāng)命運之神把他推上流亡之途的時候,也就是把王韜推向了世界,從而為中國現(xiàn)代化造就了一位不可或缺的引航員和吹鼓手。”①張海林:《王韜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96頁。在香港期間,王韜進入英華書院工作,協(xié)助著名漢學(xué)家理雅各將《四書》《五經(jīng)》翻譯成英文,為中國儒家經(jīng)典在西方的傳播做出重要貢獻。1867-1870年,王韜受理雅各之邀前往歐洲參與譯書工作,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以個人身份出訪并旅居歐洲的知識分子,后將所見所聞輯成《漫游隨錄》出版。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王韜“午夜一燈,迅筆瞑寫”,在香港《華字日報》上連載發(fā)表文章,后編纂成《普法戰(zhàn)紀》。與此同時,他還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國通史《法國志略》?!镀辗☉?zhàn)紀》使王韜聲名大振,在日本引起很大轟動。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chuàng)辦了《循環(huán)日報》并任主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報紙,被稱為“中國新聞報紙之父”。
王韜在《循環(huán)日報》上發(fā)表大量提倡“變法改革”的文章,開報刊政論文體之先河,并成為蜚聲海內(nèi)外的西學(xué)專家和杰出的改良思想家。1879年,王韜受日本文化學(xué)界邀請,訪問日本,后著有《扶桑游記》。1884年,王韜結(jié)束流亡生活,回到上海,成為《萬國公報》特約撰稿人,出任《申報》編纂主任,創(chuàng)辦印書館“弢園書局”。1885年,出任上海格致書院山長,推行新式教育改革。1897年,王韜去世。
在19世紀前到訪過歐洲并留下有關(guān)歐洲的著作中,頗有影響的是謝清高的《海錄》。謝清高(1765-1821),廣東嘉應(yīng)州(今梅州市)人,年輕時“遍歷海中諸國,所至輒習(xí)其言語,記其島嶼、阨塞,風(fēng)俗、物產(chǎn)”*楊炳南序,見(清)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錄、安京校釋:《海錄校釋》,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第329頁。。1820年,謝清高在澳門經(jīng)商時遇到楊炳南,楊炳南將其所述海外見聞?wù)沓蓵!逗d洝酚浭龅臍W洲國家主要有西班牙、荷蘭、瑞士、比利時、法國、英國等。書中介紹法國,“民情淳厚,心計奇巧,所制鐘表甲于諸國。酒亦極佳。風(fēng)俗土產(chǎn)與西洋略同,亦奉天主教?!?(清)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錄、安京校釋:《海錄校釋》,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第217頁。介紹英國,“樓閣連綿,林木蔥郁,居人富庶,匹于國都,有大吏鎮(zhèn)之”;英國“女人所穿衣其長曳地,上窄下寬,腰間以帶緊束之,欲其纖也”。*(清)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錄、安京校釋:《海錄校釋》,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第250-251頁。雖然《海錄》在當(dāng)時有一定的影響,但由于謝清高是生意人,受教育不高,所以書中關(guān)于歐洲國家的介紹非常簡單,有的字數(shù)很少,多為浮光掠影,不很深刻。
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人普遍對世界缺乏了解。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的慘敗深深刺痛了一批有識之士,面對千古未有的大變局,他們逐漸意識到“夷夏之辨”的觀念不足取,“開眼看世界”的思潮在知識界翻騰激蕩,林則徐著《四洲志》、魏源著《海國圖志》、徐繼畬著《瀛寰志略》、姚瑩著《康輶紀行》、梁廷枏著《海國四說》。在這批著作中,魏源的《海國圖志》和徐繼畬的《瀛寰志略》對歐洲民俗有所介紹。
《海國圖志》有關(guān)歐洲民俗的介紹不多,曾提到一些有關(guān)英國的民俗,如英國男女平等,女子有受教育權(quán),“國中無論男女皆習(xí)文藝,能詩畫,兼工刺繡?!蹦信橐鲎杂桑瑹o父母包辦,在教堂舉行儀式,并且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必男女自愿,然后告諸父母,不用媒妁。惟拜教主,祈上帝,婚則以戒指插新婦之指,即為夫婦。因上帝原初止造一男一女,故不能娶二婦,亦不許出妻?!薄疤冗`禁娶兩女者,其罪流?!?(清)魏源:《海國圖志卷五十一·大西洋·英吉利國廣述上》,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1406頁?!跺局韭浴穼W洲一些國家的習(xí)俗有較多介紹,且很詳細。書中寫道,“歐羅巴之開淳悶、通文學(xué),實自希臘始”*(清)徐繼畬:《瀛寰志略》,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174頁。,希臘“士女儀容多秀美,男好華冠麗服,女子美發(fā),髻樣巧幻多式。藏書之富,甲于西土,人多博覽,各操鉛槧,述事立言。其宮殿古跡,為泰西創(chuàng)造棟宇之初式”*(清)徐繼畬:《瀛寰志略》,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175頁。。法國巴黎為歐洲第一大都會,“建于塞納河兩岸,城垣方廣,居民九十余萬。王居殿闕巍峨,層樓復(fù)閣相望,文彩精麗,西土殆無其比,城外離宮別苑,歷代陸續(xù)修建,凡數(shù)十處。其街衢盤繞環(huán)匝,列肆密如蜂房,往來者轂擊肩摩,晝夜不絕。”*(清)徐繼畬:《瀛寰志略》,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206-207頁。
魏源和徐繼畬是中國近代早期出色的啟蒙思想家,《海國圖志》和《瀛寰志略》是“開眼看世界”思潮中有重要影響的著作。雖然他們有關(guān)歐洲民俗的介紹比較貼切,然而書中的記載主要源于參考資料,并非親身游歷、親眼所見,終歸有一種“隔霧看花”之感。
王韜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個出游歐洲的個人,“登宗愨引風(fēng)之筏,乘張騫貫月之槎”*(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42頁。,勇敢跨出國門,直接接觸歐洲文化,近距離觀察歐洲社會,這行為本身就有很大的意義,正如王韜在《漫游隨錄》的自序中所言,“余之至泰西也,不啻為先路之導(dǎo),捷足之登;無論學(xué)士大夫無有至者,即文人勝流亦復(fù)絕跡。”*(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43頁。王韜的此次“泰西汗漫游”,縱橫數(shù)萬里,途經(jīng)數(shù)十國,經(jīng)新加坡、檳郎嶼、蘇門答臘、錫蘭,入紅海亞丁灣至開羅。從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到達意大利墨西拿,經(jīng)法國馬賽到巴黎。經(jīng)過英吉利海峽到倫敦,再由倫敦最終抵達理雅各的家鄉(xiāng)蘇格蘭杜拉村。王韜旅歐三年,經(jīng)常到各處游歷參觀,“英法名區(qū)勝境,悉數(shù)之而更仆難終;惟得之目擊身親者,珥筆而記之?!?(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42頁。由此可見,《漫游隨錄》對歐洲民俗的記載,相比前人的“隔霧看花”,確實有很大的進步。
1866年3月,在王韜出游歐洲的前一年,受清政府之命,斌椿率領(lǐng)兒子廣英和包括張德彝在內(nèi)的三個同文館學(xué)生,前往歐洲“游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訪歐洲的官方代表團。斌椿一行于同年11月回國,除去來回往返時間,在歐洲大概四個月的時間,共出訪了法國、英國、荷蘭、德國、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比利時等國家。有關(guān)這次游歷,斌椿著有日記《乘槎筆記》和詩稿《海國勝游草》《天外歸帆草》,張德彝著有日記《航海述奇》。
面對從未見過的異國景象和風(fēng)土人情,63歲的斌椿和19歲的張德彝都感到驚訝和好奇,一路記述。斌椿記道,“西俗相見,以握手為禮,間有接吻者,無分男女也?!?(清)斌椿:《乘槎筆記》,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8頁。倫敦寓所,“浴室有銅管二,水由管中出,一熱一涼,隨意增減。廁屋亦用水法,時時洗滌,極精潔?!?(清)斌椿:《乘槎筆記》,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20頁。海上放煙花,五色燦爛,“有起至半空,如中國俗名‘起火’者,高數(shù)十丈,化為明燈萬盞,光照海水,作紅綠色,真奇觀也?!?(清)斌椿:《乘槎筆記》,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24頁。西洋照相法,“攝人影入鏡,以藥汁印出紙上,千百本無不畢肖也?!?(清)斌椿:《乘槎筆記》,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13頁。張德彝的《航海述奇》,對歐洲民俗的記述可謂巨細無遺,包羅萬象。書中提到了各種新鮮事物,大到輪船、火輪車、地鐵,小到手提箱、鐵裁縫(即縫紉機)、印度擦物寶(即橡皮)、腎衣(即避孕套),一一記述。
斌椿和張德彝作為清朝派往西方的第一個代表團的成員,在短短四個月內(nèi),為人們了解歐洲的風(fēng)土人情,提供了大量豐富有趣的親身記述,如果站在“跨文化書寫”的立場上,他們二人的著作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如果站在“現(xiàn)代性啟蒙思想”的立場上,他們著作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他們更多的是“走馬觀花”的記述,而缺乏有關(guān)思想觀念和現(xiàn)代性文明的深層思考。正如有學(xué)者指出的,“斌椿對公園、動物園的興趣,壓過了工廠,對獅子、河馬和林木花果的興趣,壓過了現(xiàn)代機器,對馬戲、魔術(shù)的興趣,壓過了政治辯論?!?尹德翔:《東海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51頁。
王韜在歐洲雖然也喜歡休閑娛樂,然而他每到一地最喜歡去的是博物館、圖書館、書院等場所。王韜訪歐前對西方文化比較熟悉,加上他有很深厚的憂國憂民情懷,所以與斌椿、張德彝相比,王韜的思想更深刻,抱負更宏遠。王韜曾寫下詩句:“尚戴頭顱思報國,猶馀肝膽肯輸人?”*(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98頁。表達了希望中國早日變得強大的熱切心愿。王韜在各地參觀時常常認真請教,希望中國能向西方多多學(xué)習(xí)。如他在參觀愛丁堡的博物院時,發(fā)現(xiàn)一種新式武器,不禁惋惜道,“倘我國仿此鑄造,以固邊防而御外侮,豈不甚美?惜不遣人來英學(xué)習(xí)新法也。”*(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26頁。他參觀倫敦的電信總局,見其“樓閣崇宏,棟宇高敞,左為郵部,右為電房,室各數(shù)百椽”,屋中“字盤縱橫排列,電線千條,頭緒紛錯。司收發(fā)者千馀人,皆綺年玉貌之女子”,不禁對西方電學(xué)的廣泛運用心生感慨,“電學(xué)創(chuàng)于明季,雖經(jīng)哲人求得其理,鮮有知用者。道光末年,民間試行私制,而電線之妙用始被于英、美、德、法諸國。”*(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9頁。王韜對歐洲現(xiàn)代文明的認真介紹,啟發(fā)了當(dāng)時國人有關(guān)現(xiàn)代性的想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有關(guān)現(xiàn)代世界的文本,在當(dāng)時具有一定的啟蒙意義。
1867-1870年,在歐洲近三年的時間內(nèi),王韜游歷了法國的馬賽、里昂、巴黎,英國的倫敦、愛丁堡、利思、阿貝丁、敦提、格拉斯哥及蘇格蘭的很多地方。他每到一處,“覽其山川之詭異,察其民俗之醇漓,識其國勢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強弱?!?(清)王韜:《弢園老民自傳》,海青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王韜卷》,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第132頁。王韜對歐洲民俗積極體驗,形成很多理性認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歐洲城市現(xiàn)代性日常生活的體驗
18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發(fā)生工業(yè)革命,隨后波及整個歐洲。工業(yè)革命的興起促進了歐洲的城市化運動,蒸汽機的發(fā)明、采煤業(yè)的發(fā)展、鐵路的出現(xiàn)推動了歐洲的城市化進程。19世紀歐洲的許多村莊變成了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變成了城市,許多城市發(fā)展成為大都市,比如倫敦和巴黎。對西方民眾來說,城市生活成為新的常態(tài)。城市出現(xiàn)很多新的工廠、貨棧、船只和鐵路,建造了自來水和下水道系統(tǒng),街道被拓寬,建有很多高樓、大型公園和花園。
王韜旅歐前,曾在上海和香港兩個城市居住了近20年,然而在見到歐洲大城市的華麗時,仍不禁感到震撼。初見馬賽,他感嘆道,“至此始知海外阛阓之盛,屋宇之華”,寓所皆有七八層高,金碧輝煌,“畫檻雕闌,疑在霄漢;齊云落星,無足炫耀”,而寓所“供奉之奢,陳設(shè)之麗,殆所未有”。見到巴黎,更是驚呼,其繁華氣象和宏遠規(guī)模,遠超馬賽。巴黎當(dāng)時有居民百余萬,“其人物之殷闐,宮室之壯麗,居處之繁華,園林之美勝,甲于一時,殆無與儷?!?(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82-83頁。到了倫敦,又別有一番洞天,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高至數(shù)層者,干霄入云”,憑欄遠眺,幾乎疑為天際真人,可望而不可即。還建有地下室,“最下一層,入地數(shù)尺,開漏天一線,以取光明,通接氤氳清淑之氣,亦頗爽朗?!泵繉铀闹車詸跅U,“排列花卉盆玩,以娛觀眺?!?(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0頁。而蘇格蘭的首都愛丁堡,巍峨豪華,不比倫敦差,其房屋都有七八層高,有的甚至高達十五層。
除了居所的華麗,歐洲大城市的街道也令王韜印象深刻。馬賽、巴黎、倫敦、愛丁堡的街道都寬廣整潔、車水馬龍,夜晚燈火輝煌,亮如白晝。倫敦的街道有六七丈寬,兩旁砌以平石,中間有的鋪以木柱,“以便車轂往來,無轔轔隆隆之喧。”*(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1頁。每日清晨,有灑水車清掃街道,十分干凈,并建有排水溝。王韜還發(fā)現(xiàn),巴黎和倫敦的很多街上都建有花園,以供人們休閑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減少生病。歐洲人很喜歡種樹,“人家稍得半弓隙地,莫不栽植美蔭?!?(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9頁。
當(dāng)時的歐洲城市生活已實現(xiàn)了自動化和電氣化,王韜對此細心觀察并詳加介紹。倫敦民眾用水,不需要鑿井,而是建有自來水管道,“長短曲折,遠近流通,互相接引”,各家都裝有自來水管,“有塞以司啟閉,用時噴流如注,不患不足?!眰惗孛癖娪秒?,每晚不用點蠟燭,而是“以鐵筒貫于各家壁內(nèi),收取煤氣,由筒而管,吐達于室。以火引之即燃,朗耀光明,徹霄達曙,較燈燭之光十倍”*(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1頁。?;疖嚨陌l(fā)明使用,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王韜對此有切身體會。如,王韜從法國馬塞到首都巴黎,一千八百多里的路程,乘火車僅用七八個小時,速度非??欤芍^“輪車之迅捷,真如飚飛電邁矣”*(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83頁。。王韜專門介紹了火車的結(jié)構(gòu)、特點、座次、車速?!捌渲坡匀缇薰瘢笥覇㈤T以通出入,中可安坐數(shù)十人,下置四輪或六輪不等。行時數(shù)車聯(lián)絡(luò),連以鐵鉤,前車置火箱。火發(fā)機動,輪轉(zhuǎn)如飛,數(shù)車互相牽率以行。車亦分三等,上者其中寬綽,幾席幃褥光潔華美,坐客安舒;中者位置次之;下者無篷帳遮蔽,日曝雨飄,僅可載粗重貨物或棲息仆役而已。其行每時約二百里或三百余里。”*(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8頁。
王韜發(fā)現(xiàn),在當(dāng)時歐洲的一些大城市密布很多酒樓。如在巴黎,酒樓食肆,鱗次櫛比,“客至呼肴,咄嗟立辦?!?(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84頁。如在倫敦,酒樓遍布城中,備有很多好酒,最好的酒為葡萄佳釀,“色如琥珀,味極芳醇”,最上等的葡萄酒,一瓶就價值數(shù)金。酒樓住宿客人,早晚飲食,都很豐盛,“酒炙紛陳,奢于自奉”,最貴的每月吃飯要花“百數(shù)十金”。飯店里“司庖廚掌烹調(diào)者,法蘭西人為最精”*(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6-107頁。,不僅飲食精致,容器也很講究。王韜的朋友也曾在酒樓招待過他。友人璧滿在巴黎著名的“飛鷹酒樓”為他餞行,酒樓不僅烹飪精美、布滿佳肴異饌,還有多種酒水,“味并甘洌,不減公瑾之醇醪?!?(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94頁。
19世紀60年代,巴黎有很多咖啡館和小酒館,如“云香咖啡館、花園咖啡館、多托尼咖啡館、殉教者小酒館”*[英]彼得·霍爾:《文明中的城市》(第一冊),王志章等譯,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第313頁,吸引著不同的人群。王韜對此的觀察是,巴黎的“馬達蘭街、義大廉街加非館星羅棋布,每日由戌初至丑正,男子咸來飲酌。妓女亦結(jié)隊成群聯(lián)翩入肆,游詞嘲謔亦所不拒”*(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83-84頁。。
(二)對歐洲城市文化景觀和文化生活的參驗
王韜旅歐期間正值歐洲文化鼎盛時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城市文化景觀,民眾的城市文化生活也很豐富。很多大城市如巴黎、倫敦、愛丁堡和格拉斯哥都有博物館(王韜書中稱其為“博物院”),以供民眾游覽。王韜對此非常喜歡,經(jīng)常去參觀。
巴黎的博物館誕生于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后,主要用來收藏皇室、貴族、教會等珍藏的藝術(shù)品和藝術(shù)文物。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巴黎共有5家博物館,分別是盧浮宮、法國歷史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藝術(shù)與工藝文物館、軍事博物館。19世紀中期以后,巴黎多次舉辦世界博覽會(1855年、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世博會的召開極大地促進了博物館的發(fā)展。博物館逐漸成為巴黎一個重要的文化景觀,為人們提供文化教育和休閑娛樂的空間。
巴黎最著名的博物館是盧浮宮,可謂藝術(shù)和科學(xué)的殿堂。王韜對盧浮宮進行了認真參觀并加以介紹,他寫到,盧浮宮巍峨華麗,物品眾多,分門別類,“廣搜博采,務(wù)求其全,精粗畢貫,巨細靡遺”*(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90頁。,主要包括各種鳥獸蟲魚、名葩珍木、古物珍奇、世界名畫、各種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各種兵器。博物館的管理很精細,對各種古器如杯、碗、瓶、盎,各種牙器、螺器、鈿釵環(huán)釧,都編列時代、名字及作者姓氏,使參觀者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王韜雖未趕上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卻有緣參觀了世博會的場館。1867年的巴黎世博會展館,主要建在塞納河左岸的戰(zhàn)神廣場,是一座橢圓形建筑,包括7個同心圓的展廳,最外層是機器廳,向內(nèi)5個展廳依次展示服裝、家具、原材料、勞動史和藝術(shù),中心展廳是一個有棕櫚樹和雕塑的花園。王韜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世博會,院內(nèi)有各種各樣的樓臺亭榭,有的宏壯堅固,以雕石筑成;有的高聳入云,雕檻晶窗,縹緲云外。王韜遍歷各處,感到千門萬戶如入迷樓,不禁稱贊道,“在地球列國中,無有如是之矞皇典麗、工整恢奇者也?!?(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92-93頁。
王韜還參觀了倫敦一家古老的博物館。他介紹道,該院建于1753年,占地廣闊,“構(gòu)屋千楹”,院中藏書豐富,有五大洲地圖、古今歷代書籍,總共52萬部。各國的書都分別排列、整齊有序。大廳放有桌椅,可坐數(shù)百人,桌上筆墨俱備,四周圍以鐵欄。讀書的男女,“日有百數(shù)十人,晨入暮歸,書任檢讀,惟不令攜去。”*(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2頁。在王韜看來,博物館對于開闊民眾眼界、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他對此發(fā)表過很有見地的評論,“此院各國皆有。英之為此,非徒令人炫奇好異、悅目怡情也。蓋人限于方域,阻于時代,足跡不能遍歷五洲,見聞不能追及千古;雖讀書知有是物,究未得一睹形象,故有遇之于目而仍不知為何名者。今博采旁搜,綜括萬匯,悉備一廬,于禮拜一、三、五日啟門,縱令士庶往觀,所以佐讀書之不逮而廣其識也,用意不亦深哉!”*(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3頁。
需要指出的是,王韜還有幸參觀了倫敦的著名建筑水晶宮。1851年倫敦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展館是一座美輪美奐的水晶宮。水晶宮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鋼鐵和玻璃建造起來的大型建筑,它的出現(xiàn)轟動一時,被稱為是“一場建筑學(xué)的革命”*[荷]曲培醇:《十九世紀歐洲藝術(shù)史》,丁寧等譯,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348頁。。世博會結(jié)束后,水晶宮被拆成散件,運到倫敦南部鄉(xiāng)村重新裝配,并新增了兩座高塔,王韜見到的水晶宮應(yīng)該是重建后的水晶宮,可惜它于1936年毀于一場火災(zāi)。王韜筆下的水晶宮宛若仙境,令他目眩神迷,他描寫道,水晶宮“地勢高峻,望之巍然若岡阜。廣廈崇旃,建于其上,逶迤聯(lián)屬,霧閣云窗,縹緲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漢。北塔凡十一級,高四十丈。磚瓦榱桷,窗牖欄檻,悉玻璃也;日光注射,一片精瑩。其中臺觀亭榭,園囿池沼,花卉草木,鳥獸禽蟲,無不畢備”*(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99頁。。
歐洲民眾能歌善舞,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王韜和友人參加了當(dāng)?shù)匾恍﹦e具風(fēng)情的文化活動,主要包括參觀蠟像館,觀影戲,觀法蘭西歌舞劇、魔術(shù)、馬戲,游覽聚珍大會,觀看秋千勝會、舞蹈集會等。
王韜曾和友人在巴黎大劇院觀劇,頻頻稱奇。巴黎大劇院宏大壯麗,可容納三萬人,每逢節(jié)日座無虛席,所演劇目“或稱述古事,或作神仙鬼佛形”,奇詭恍惚,不可思議。舞臺布景很奇妙,“山水樓閣,雖屬圖繪,而頃刻間千變?nèi)f狀,幾于逼真?!北硌莨?jié)目的陣容也很強大,多達二三百人,甚至四五百人,“服飾之瑰異,文采之新奇,無不璀璨耀目。”*(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88頁。王韜還被神奇的魔術(shù)表演者所吸引,他們能將大的東西置于小的空間,能把有的變成沒有,能將禽鳥蟲魚從籠中快速放出,幻化無窮。“他若剪布再續(xù),無異故體;用索縛人,立能自解;以及吞刀吐火,緣繩走壁,藝術(shù)勇力,皆臻絕技?!?(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88頁。
在蘇格蘭的杜拉,王韜和媚梨一起觀看了杜拉書院舉辦的舞蹈大會。參加舞蹈大會的女子盛裝華服,男子衣裳楚楚。王韜對各種舞法進行傳神描述,令人如臨其境,他寫道:“其舞法變幻不測,恍惚莫定,或如魚貫,或如蟬聯(lián),或參差如雁行,或分歧如燕翦,或錯落如行星之經(jīng)天,或疏密如圍棋之布局?!?(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43頁。這些舞女都穿著素色的鞋子,當(dāng)被離地輕舉時,宛如千朵白蓮花涌現(xiàn)在地上,真是美輪美奐!同時伴有琴瑟諸樂,音韻悠揚。王韜看得目眩神搖,恍然不知身在何處。
(三)異文化下的人際交往和儒道西傳
王韜作為近代第一個到歐洲的知識精英,處在一種和中國完全不同的異文化環(huán)境中,他的出現(xiàn)引起了當(dāng)?shù)孛癖姷暮闷婧蛧^。據(jù)王韜記載,有一次他在英國鄉(xiāng)村行走,被男女聚眾圍觀,堵塞道路,竟有數(shù)百人跟在他的后面,并不斷發(fā)出驚嘆聲,后來被巡丁前來驅(qū)散。*(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29頁。在亨得利時,當(dāng)?shù)貎和箤⑼蹴w看作“Chinese Lady”,誤以為他是好友詹五的妻子,他對此頗感無奈,慨嘆道:“余本一雄奇男子,今遇不識者,竟欲雌之矣!”*(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33頁。對于被圍觀,王韜雖也有時尷尬,但總體表現(xiàn)得落落大方、不卑不亢,頗具紳士之風(fēng)。如,他在馬賽偶入一小館買酒,因來自中國、著裝華麗,被館內(nèi)侍女圍觀和稱奇,王韜對此大方應(yīng)對,稱贊女子端來的酒為“葡萄美酒夜光杯”*(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82頁。。
在異文化的歐洲,王韜在被當(dāng)?shù)孛癖姟坝^看”的同時,他也在“看”當(dāng)?shù)氐拿耧L(fēng)、民俗。王韜對歐洲特別是英國的醇厚民風(fēng),十分欣賞。他看到,英國的平原曠野多供牧畜,春夏之際都不圈養(yǎng),散置郊外,無人看管,卻從未有偷竊之事發(fā)生,可見民風(fēng)純樸。在參觀倫敦水晶宮時,他看到雖然游人眾多,卻“無喧囂雜遝之形”*(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0頁。。他在水晶宮看到一對戀愛中的男女,每次來回同車,并觀察到當(dāng)時的歐洲社會男女平等,“婚嫁皆自擇配,夫婦偕老,無妾媵”*(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7頁。,這比中國社會奉行的“男尊女卑”和“一夫多妻”明顯進步許多。他看到,英國民眾謙遜禮讓,“心多愨誠”“國中士庶往來,常少斗爭欺侮之事。異域客民族居其地者,從無受欺被詐,恒見親愛,絕少猜嫌”。*(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7頁。王韜由此得出深刻的認識,即英國“以禮義為教,而不專恃甲兵;以仁信為基,而不先尚詐力;以教化德澤為本,而不徒講富強”,故“歐洲諸邦皆能如是,固足以持久而不敝也”。*(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27頁。
處在異文化下的王韜,走訪故友、結(jié)交新知,多方面體驗當(dāng)?shù)匚幕兔袼?,正如其所言“閱歷河山,訪問風(fēng)俗,擇其地士大夫之賢者而交之,雖游歷而學(xué)問寓其中焉”*(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22頁。。王韜譯書之余,常和理雅各一起出游。他們一同拜訪朋友;一同游覽山水;一同參觀英國倫敦、蘇格蘭愛丁堡的博物院、英國圣保羅大教堂等勝地;一同走訪理雅各的故鄉(xiāng)—蘇格蘭的亨得利,理雅各為他講述蘇格蘭的歷史。除了理雅各,王韜還見到了曾在墨海書館一起共事的雒魏林、慕維廉和麥都思的家人,或一起出游,或居家做客,相見歡然。慕維廉陪同王韜一同參觀愛丁堡的書院,當(dāng)天為書院的考試期,“掌院者于群學(xué)中甄別其高下,取其優(yōu)者立為牧師。其論學(xué)以論識各國之方言文字為長,而于臘頂、希百來上古之文,亦當(dāng)貫通?!?(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25頁。書院負責(zé)人了解到王韜為中國儒者,便邀請他前往觀試。第二天,這件事被登到報紙上,并稱他為學(xué)士,一時傳遍全城。
王韜在異國他鄉(xiāng),結(jié)交了一些有才情的女性,她們精通琴棋書畫,常和王韜一起飲酒賞花、彈琴奏樂、做詩觀畫,頗為風(fēng)雅。王韜曾和“周西魯離”成為好友,兩人一起游遍了愛丁堡的博物院、花會園囿、畫館書樓。王韜曾住在士班時先生家,士班時的長女愛梨,十分聰慧,擅長彈琴、唱歌和作畫,曾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本畫冊送給他。每天晚宴后,愛梨為王韜“曼聲度曲,彈琴以和之”*(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36頁。,并教他彈琴;王韜則教她唱誦白居易的《琵琶行》。王韜和理雅各的三女兒媚梨交往最多,他們經(jīng)常一個做詩一個繪畫,雅興盎然。他們曾一起游覽杜拉山的一處瀑布,王韜作長歌以抒發(fā)情感,“巖深澗仄勢幽阻,飛泉一片從空懸;我臨此境輒叫絕,頓洗塵俗開心顏……媚梨女士工六法,定能寫此圖其全,勝情妙墨發(fā)奇想,盍將造化形神傳。嗟予窮厄世所棄,胸貯萬斛憂愁煎,山靈出奇為娛悅,令以文字相雕鐫……”*(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18-119頁。
王韜與這些歐洲女性的交往,一方面反映了王韜天性風(fēng)流、心態(tài)開放,沒有中國士大夫的迂腐之氣,另一反面則反映了19世紀英國中上層女性受教育的情況。19世紀英國的工業(yè)現(xiàn)代化和科學(xué)技術(shù)的進步,為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中上層的女性受到良好的教育。當(dāng)時英國女性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她們的女性魅力,讓她們擁有含蓄、謹慎、貞潔、節(jié)儉的品格,使她們成為有教養(yǎng)的妻子,因此,女孩子主要學(xué)習(xí)唱歌、跳舞、彈琴、繪畫等技巧。這和王韜在實際交往中的感受相契合,如王韜到愛丁堡友人家做客,就深為當(dāng)?shù)孛沦F婦的逢迎之禮與教化之功所感動。這些女子們初次與他見面時,并不回避,“食則并席,出則同車,觥籌相酬”,毫無嫌隙。她們不僅“花妍其貌而玉潔其心”,而且“秉德懷貞,知書守禮,其謹嚴自好,固有毫不可以犯干也”。*(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26-127頁。
王韜在歐洲進行民俗體驗時,多次寫詩作文,不遺余力地傳播中國文化,積極宣講孔孟之道,幫助西方民眾更多了解中國文化,為中國文化西傳起到了寶貴的促進作用。如,導(dǎo)游璧滿的妹妹媚黎在巴黎做女塾師,她的女學(xué)生們見到王韜便乞求他寫詩相贈,并將他的詩“珍為珙璧”*(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94頁。。再如,有一個教堂每七天舉行一個聚會,特意招待貧家女子午餐,有一次,主持者請王韜發(fā)言鼓勵一下這些女子,王韜為她們吟誦唐詩《貧女》,理雅各為之翻譯,眾女子聽后都相視微笑。又如,在蘇格蘭的愛丁堡,理雅各邀請王韜到一所會堂,連續(xù)兩晚宣講孔孟之道,男女聽眾非常多。他演講完,很多女士表示想聽中國詩文,王韜便為她們吟誦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華的《吊古戰(zhàn)場文》,“音調(diào)抑揚宛轉(zhuǎn),高抗激昂,聽者無不擊節(jié)嘆賞,謂幾如金石和聲風(fēng)云變色?!彼茏院赖卣f:“此一役也,蘇京士女無不知有孔孟之道者?!?(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45頁。
值得一提的是,王韜曾受邀到牛津大學(xué)做演講,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牛津大學(xué)講演。有英國大學(xué)生問王韜,中國孔子之道與西方所傳天道有何區(qū)別?王韜做了十分精彩的回答,他說:“孔子之道,人道也。有人斯有道。人類一日不滅,則其道一日不變。泰西人士論道必溯源于天,然傳之者,必歸本于人。非先盡乎人事,亦不能求天降福,是則仍系乎人而已。夫天道無私,終歸乎一。由今日而觀其分,則同而異;由他日而觀其合,則異而同。前圣不云乎:東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請一言以決之曰:其道大同?!?(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97-98頁。
1867-1870年的歐洲之旅,使王韜對歐洲社會、文化和民眾生活有了真切的感受,這對王韜日后思想和事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滄海歸來的王韜無論在思想還是事業(yè)方面都呈現(xiàn)出一片新氣象。正如柯文所述,19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有人呼吁開辦鐵路和現(xiàn)代工業(yè),但與他們不同的是,“王韜本人實際乘坐過火車并參觀過范圍極廣的各種不同工廠。隨著王韜越來越下力向中國人寫作介紹西方,這種直接的切身實感使他優(yōu)于同時的其他‘西化論者’?!?[美]柯文:《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雷頤、羅檢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8頁。
第一,王韜旅歐回來后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新聞事業(yè)。1873年,他和黃勝集資購買英華書院設(shè)備,創(chuàng)辦中華印務(wù)總局。1874年,創(chuàng)辦《循環(huán)日報》。王韜從事新聞事業(yè)與他的歐游經(jīng)歷有很大關(guān)系,他認識到西方報紙在形塑國家政治體制和促進社會良好風(fēng)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日報之于泰西諸國,豈泛然而已哉?所載上關(guān)政事之得失,足以驗國運之興衰;下述人心之事,亦足以察風(fēng)俗之厚薄。凡山川之形勝,物產(chǎn)之簡番,地土之腴瘠,邦國之富強,莫不一覽而了然,其所以見重于朝野,良有以哉?!?(清)王韜:《重訂法國志略》卷二十一,清光緒十五年(1889)弢園老民校訂本,第29頁。王韜在歐洲時參觀過愛丁堡的一家印刷廠,發(fā)現(xiàn)其規(guī)模宏大,設(shè)備機器化,印刷速度快,印刷質(zhì)量好。他詳細記載了整個印書的流程,印書館“屋宇堂皇,規(guī)模宏敞,推為都中巨擘”,“其中男女作工者,約一千五百余人,各有所司,勤于厥職。澆字、鑄板、印刷、裝訂,無不純以機器行事。其澆字蓋用化學(xué)新法,事半功倍,一日中可成數(shù)千百字”,“其鑄板則先搗細土作模,而以排就字板印其上,后澆以鉛,筆畫清晰,即印萬本亦不稍訛,此誠足以補活字版之所不逮?!蓖蹴w當(dāng)日曾希望,“茍中國能仿而為之,則書籍之富可甲天下,而鐫刻手民咸束手而無所得食矣。”*(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27頁?;馗酆?,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為中國新聞報紙業(yè)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林語堂稱其為“中國新聞報紙之父”。洪深認為,“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新聞界也很難找出比王韜更有水平的人?!卑兹鹑A稱:“王韜為香港早期中文報紙的領(lǐng)袖,其在報業(yè)的地位足與后來梁啟超在雜志業(yè)的地位相頡頏。”*轉(zhuǎn)引自張海林:《王韜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162頁。
第二,王韜在《循環(huán)日報》上發(fā)表大量政論文,介紹西方的政情民事,直陳中國的種種弊端,倡導(dǎo)“變法自強”,并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改革方案。在政治方面,王韜十分推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泰西諸國,以英為巨擘。而英國政治之美,實為泰西諸國所聞風(fēng)向慕,則以君民上下互相聯(lián)絡(luò)之效也?!?(清)王韜著、李天剛編校:《弢園文新編》,中西書局,2012年,第24-25頁。他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心向往之,“英國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親,本固邦寧,雖久不變。觀其國中平日間政治,實有三代以上之遺意焉?!?(清)王韜著、李天剛編校:《弢園文新編》,中西書局,2012年,第59頁。在經(jīng)濟方面,王韜批判傳統(tǒng)的“重農(nóng)輕商”的觀念和政策,提出“重商”“興利”等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主張。他寫道,“英之國計民生全恃乎商”*(清)王韜著、李天剛編校:《弢園文新編》,中西書局,2012年,第61頁。,“商富即國富,一旦有事,可以供輸糈餉。此西國所以恃商為國本歟?”*(清)王韜著、李天剛編校:《弢園文新編》,中西書局,2012年,第133頁。王韜在旅歐時了解到西方的專利制度,“西國之例,凡工匠有出新意制器者,器成上稟,公局給以文憑,許其自行制造出售,獨專其利,他人不得仿造。須數(shù)十年后乃馳此禁,其法亦良善也?!?(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91頁。所以,他后來主張“實行專利”“獎勵工商”。王韜在歐洲參觀了紡織廠、制糖廠、印刷廠、造紙廠等很多工廠,發(fā)現(xiàn)這些工廠,“無一不以機器行事,轉(zhuǎn)捩便捷,力省功倍。水火二氣之用,至此幾神妙不可思議矣。”*(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37頁。王韜堅信引入機器是中國工業(yè)振興的前提,他主張“興利”活動的新行業(yè),如輪船、火車、鐵路、礦山、制造、加工、兵器、電信等,都屬于機器大生產(chǎn)。
第三,王韜批判舊的科舉體制,主張廢除“八股文”,提出新的教育改革思想,并在晚年積極實行新式教育改革。王韜在歐洲游歷時,曾參觀多所學(xué)校,留心考察歐洲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和教育制度,他發(fā)現(xiàn)英國的教育體系很完善,值得學(xué)習(xí)。英國人從小接受教育,很多底層人都知書識字。女童和男童一起接受教育,“凡書畫、歷算、象緯、輿圖、山經(jīng)、海志,靡不切究窮研,得其精理。”*(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07頁。王韜認為英國人之所以制造驚奇,原因在于,“英國以天文、地理、電學(xué)、火學(xué)、氣學(xué)、光學(xué)、化學(xué)、重學(xué)為實學(xué),弗尚詩賦詞章?!?(清)王韜:《漫游隨錄》,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修訂本),岳麓書社,2008年,第116頁。所以,王韜后來大力提倡要注重實學(xué)和培養(yǎng)專門人才。從1885年起,王韜任上海格致書院山長12年,大膽改革教學(xué)內(nèi)容和教學(xué)形式,大力推行新式教育改革。上海格致書院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專門研究和傳播西方自然科學(xué)的新型學(xué)校,采取分班授課,專門教授外語和自然科學(xué)。王韜還創(chuàng)立了考課制度,圍繞西學(xué)新知和時事政務(wù),舉行有獎?wù)撐母傎?,影響深遠。王韜主持的格致書院,是“中國近代新制教育之濫觴”和“近代科學(xué)教育之先驅(qū)”,并且對“激發(fā)思想”和“陶鑄治世專才”,有重大貢獻。*王爾敏:《上海格致書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1980年,第90-91頁。
第四,王韜旅歐歸來后,創(chuàng)作了一些題材新穎的海外小說,塑造了新的異國女性形象,展現(xiàn)了西方的新風(fēng)光和新事物,開啟了國人對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想象。王韜旅歐時結(jié)識了一些才情俱佳的西方女子,主要有理雅各的三女兒媚梨、士班時先生的長女愛梨和“周西魯離”女士。王韜的海外小說多以這些女子為原型,有的甚至連名字都相同,如《媚梨小傳》中的媚梨、《海外壯游》中的周西等。這些海外女性美麗聰慧、技藝高超、敢愛敢恨,如《媚梨小傳》中的媚梨就是這樣的女子,她能過目成誦,會多國語言,尤其擅長算學(xué),“于算法中尤善測量,能令槍炮命中及遠,無一虛發(fā)”*(清)王韜:《媚梨小傳》,海青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王韜卷》,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第340頁。,并且勇敢追求自由幸福。這些海外小說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歐洲景觀和新鮮事物。如《海外壯游》中的錢思衍,先到了英國的伊梨,遇見閱兵儀式,見識了西方武器的精良;又到了蘇格蘭的愛丁堡,參加了盛大華麗的舞會,觀看了西人美輪美奐的舞蹈;后又到了倫敦,參觀了博物院、圖書館、機器局、制造局、玻璃屋等場所,眼界大開。錢思衍這一路的所見所聞,與王韜本人的參觀、游歷,幾乎如出一轍。
王韜在歐洲所體驗到的民俗是一種現(xiàn)代性的體驗,他對歐洲民俗的介紹有助于開闊國人的眼界,增加國人對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了解,促進國人走出狹隘閉塞的狀態(tài),以平等、開放的心態(tài)向西方學(xué)習(xí)。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個旅歐知識分子,王韜對歐洲民俗的體驗和認識,具有雙向文化交流意義,為西學(xué)東漸和東學(xué)西傳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此,王韜對歐洲民俗的體驗和認識,值得我們珍惜和重視。
[責(zé)任編輯 趙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