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點
武漢市鑲貼工陶猛從一名普通的80后農民工泥瓦匠起步,歷經20年的磨練,終于變身為如今裝修行業(yè)里的“鑲貼大師”,并且以20萬元的年收入碾壓許多白領。(3月23日 央視網)
點評:
對于“鑲貼大師”陶猛年收入達到20萬元并且碾壓白領這件事情,公眾其實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也不應該將一名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建筑工人與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都市白領們放在一起來比較。畢竟分工不同,所從事的行業(yè)性質也有著天壤之別。
況且,如此硬性比較的背后,我們也很容易看到一種十分明顯的社會職業(yè)歧視心理。
時代飛速發(fā)展至今天,社會職業(yè)之間除了行業(yè)分工以及工作方式不同以外,其實已經早就沒有了高低貴賤之分。隨著社會經濟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分配方式也正在變得日漸公平,出“苦力”的農民工也早就不應該是低收入者的代名詞。建筑工收入碾壓白領,這種現象的出現實為一種社會良性發(fā)展的好兆頭,它不僅較好地體現出了普通勞動者的價值所在,更表明了我們社會分配方式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公平與合理。
進入3月,全國各高校陸續(xù)發(fā)布自主招生簡章。記者發(fā)現,90所自招試點高校已發(fā)布的招生章程里,有近半的大學將“在刊物上發(fā)表文章或論文”列為自主招生報名資格條件之一。(3月25日《北京青年報》)
點評:
高校設置此條件的初衷是好的,想通過設置這個門坎,限制自主招生報名人數,能夠一針見血地考察學生的創(chuàng)作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但仔細想想,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是對知識的攝取、消化、吸收,而不是研究、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眼里,只要能夠“湊夠”條件,擠進自主招生的大門,難保不想法設法、不惜重金,找熟人、尋刊物、上版面,從而讓自主招生拼實力演變成拼父母、拼關系、拼門路。
可想而知,這種變異的論文發(fā)表不但有違自主招生“選拔符合本校特色的學生”的初衷,更會助長學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和學術造假的歪風,并成為某些刊物新的生財之道。
高校應該明白要招什么樣的學生,需靠自己“眼見為實”,靠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去考查察學生,進而給出綜合的錄取意見。如此,既不失高校科學嚴謹的作風,更能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個求真務實的好形象。這點,高校不會不明白,只是不應再繼續(xù)裝糊涂。
日前,網上流傳一份書面材料,曝光了徐州市鼓樓區(qū)某部門發(fā)文“拉票”的行為。該份材料要求,在2016年度徐州市“行風熱線滿意度評議”活動中,轄區(qū)內各單位要明確專人負責,宣傳推廣到位,確保讓大家投票。(3月24日 澎湃新聞網)
點評:
《光明日報》曾經發(fā)文稱微信朋友圈變成了“拉票圈”,說老百姓一打開微信,諸如“這是我家親戚的孩子,麻煩投一票”……遍布朋友圈到底是不是最美、最佳,看來和自身素質沒有多大的關系,和社會關系廣不廣有很大的關系。所謂的最美、最佳其實是關系的最佳,拼的是誰的好友最多、最鐵。
普通老百姓誰會每天樂此不疲地給某個單位的行風評議投票,而且是毫無例外地投上“非常滿意”的一票?那些得分比“宣傳發(fā)動”了的徐州市鼓樓區(qū)政府還高得多的政府和單位,是因為他們工作確實做得好,讓人非常滿意;還是當地的老百姓覺悟非常高,積極參與投票;還是有他們有自己的“宣傳發(fā)動”招數,甚至“買票”的行為,筆者確實不敢妄下斷言。
“連參選對象基本情況都無法了解的投票,不再能真實反映民意?!边@是一個曾經多次組織參與網絡投票人的評價。這個評價是公允的。這種評議活動中,所得的“非常滿意”投票中,又有多少是真滿意,還是被滿意,可能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楚。這樣的投票意義何在?
一些基層干部表示:上級部門連續(xù)借調骨干,基層“失血”嚴重,很多工作難以開展。(3月24日《安徽日報》)
點評:
“借調”是一種人事安排,常見于政府機關及各種公立機構中。被借調人員會由原單位暫時“借”到其他單位工作。由于工資、人事關系沒有變動,所以只是在原單位領工資,在借調單位干活,這種關系導致借調人員“在夾縫中生存”。在新單位,由于編制和工資關系都在原單位,仿佛低人一等;另一方面也導致基層單位人才流失,編制被占用,致使工作推進困難。
“借調借調,最怕的就是借而不調?!蹦承┥霞壊块T,之所以愿意借調人員,就在于工資不需要給,也不用考慮其職務升遷,相當于免費勞動力,不用白不用。而對于鄉(xiāng)鎮(zhèn)而言,人員被借走了,工資照發(fā),編制被占用,還不能新招人,長期借調必然會讓基層政府怨聲載道。然而,再大的怨言也沒處發(fā)泄,因為往往敢于借調人員的單位,都是強勢部門,一個都得罪不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黜棿笳结樀穆鋵?,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地,均需要基層來推動和完成。要破解“借調”亂象,必須夯實基層基礎,眼光向下,從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方面向基層傾斜,真正體諒基層的困難,關心關愛基層干部,讓基層更具吸引力,從根本上切斷鄉(xiāng)鎮(zhèn)干部被“借調”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