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福建師范大學 350007)
簡述靜物畫題材的時代特征
楊 琳 (福建師范大學 350007)
靜物繪畫無法像米開朗基羅或者畢加索這樣的英勇無畏的藝術家,把神話世界栩栩如生的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暫時的擺脫現(xiàn)實,把我們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偉大的靜物畫家是另外一種菜,他們能讓我們高速運轉的身體放松下來,讓我們頭腦平靜下來,向我們展示也許我們從未意識到的現(xiàn)實。畫家的動機正是對某樣不起眼的東西產(chǎn)生了興趣。
圖像時代;題材的拓展;新媒體繪圖
時代的特征是會對這個時代的藝術品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像洛可可時代的風情萬種必然會產(chǎn)生風格上富麗堂皇的,很鋪張的藝術作品。而工業(yè)時代的不斷復制重復,流水線,也必然會對那個時代的藝術家產(chǎn)生影響。但并不是所有藝術家都能成為那個時代標志性風格的代表,找到出人意料的合適題材就顯得特別重要。韋恩.蒂博堪稱工業(yè)時代的靜物畫代表。他的作品體現(xiàn)了總的時代特點:乏味、重復。當然韋恩?蒂博也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他似乎想向我們證明不動聲色的講笑話是一門藝術,蛋糕、熱狗或者口紅,被莊嚴肅穆的排列起來。
在蒂博的人物畫中,也傳遞出了工業(yè)時代的人與人之間的陌生與疏離。他可以在一個看似浪費時間的活動中,一個極其平凡的場合捕捉到他想要的藝術,比如在機場候機,或者排隊買東西的人,他們看起來百無聊賴,面無表情,木納。雖是精細刻畫細節(jié),確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就像你頭一次看到一個陌生人,你看到他的外貌及著裝的特點,但是對他沒有任何特殊的感覺,你不需要強迫自己進入到一個陌生人的內心,因為不可能去了解他,這就是作者要說的。當你看到很多張這種肖像時候,你會很奇妙的被這種冷漠打動,因為你確認了你自己的這種集體意識,確認了自己的經(jīng)歷和回憶,“他”作為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經(jīng)驗而被重新喚起,因此產(chǎn)生一種奇怪的親切感。
這個在同時代的一些畫家作品中也有體現(xiàn),懷斯、霍珀、科爾維爾,都有這種疏離和孤寂,人和人的隔閡。但卻各有側重,懷斯的與世隔絕的鄉(xiāng)村增強了傷感和避世。霍普像電影劇照一樣的場景,強化了平凡世界中的寂寥??茽柧S爾的作品中的人看似有交流,但卻在預先設計的構圖中埋下伏筆,打斷了交流,使最終的隔閡的不可避免。雖然都是表達孤獨與疏離感,懷斯與科爾維爾一樣是表達私人的,而霍珀與蒂博表達的更多是一種集體經(jīng)驗。
在任何時代總有這樣一類畫家,他們不為時代所動,只表達自己熟悉的眼前的事物,不管在別人眼中這個事物多么平凡。這些畫家的作畫方式,審慎溫和、間接而含蓄,從不說教,挖掘出自然中的一種深刻的真實。如果畫的是人物則是那樣全神貫注做自己的事情,如果畫的是靜物,也像它的存在與你毫不相關。夏爾丹生活在17世紀,他的作品以古典的嚴謹性為人們稱道,他擅長描繪有尊嚴的靜物在他畫里找不到任何的放縱和任性,一根蔥就是一根蔥,并不代表別的。他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作品提供一種細節(jié),這種細節(jié)真是記錄了細致入微的、觀察世界的價值,也許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東西,或者微小的細節(jié),但是生活中許多簡單的事實一樣,真理往往就是這樣簡單奇妙而不可思議。
與夏爾丹相對應阿利卡筆下靜物的特點是殘缺的、破碎的、即將消逝的。與夏爾丹的嚴謹?shù)那f嚴的古典構圖不同,阿利卡的畫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就像隨意一瞥,畫面中不入調的色彩,完全不像夏爾丹那樣有著統(tǒng)一的色調。不完整的造型(斷開的邊界),像毛筆皴擦一樣的筆法,讓造型顯得更不完整了,都為了強調這種即時興(一個瞬間)的。夏爾丹的精確與分寸,阿利卡這里完全看不到了。沒有肅穆的暗色調,幾乎都是亮色調,不是對于他所描繪的事物像夏爾丹那樣賦予尊嚴和永恒性。他似要強調一種即時的存在性,所以取消掉光影的統(tǒng)一,強化了各自的固有色,也強調了這種即時感和斷裂感。尖尖的三角形頂著大提琴,在畫面正中傾斜著,造成提琴要掙脫出空間的感覺。畫面暗示著事物如在真空中懸浮的微塵,充滿不規(guī)則的偶然運動,這樣來看人亦如此與微塵何異?
博納爾是另一位安逸的躲在自己小花園里的畫家,幾乎與世隔絕卻能飽含熱情和愛意的去描繪自己生活狀態(tài),在他的靜物畫中反復出現(xiàn)的,是將靜物包裹住的人、寵物、自己屋外的花園,表達他對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評價。人物在畫的邊緣閃爍不定,時而慵懶,時而幽暗,時而暢然,時而呆滯,給無生命的靜物帶來生的情緒。西班牙繪畫巨匠洛佩茲以冰冷的,不帶個人情緒的描繪方式給我們呈現(xiàn)了另一個世界,帶有一點點虛幻的凝滯的超現(xiàn)實空間
20世紀圖像時代席卷而來,這必然對繪畫的形式提出更多的要求。新的形式美感帶來又會帶來題材的延伸首先圖像時代會產(chǎn)生新的觀看方式比如說電視播放圖像,電視這個播放媒介也也史無前例的成為了某些畫家的題材。
美國畫家賽爾敏斯用報紙或者照片來創(chuàng)作。電視中在播放的內容甚至電視本身也經(jīng)常成為她畫中的主題?,F(xiàn)如今我們面對媒體圖像的狂轟濫炸,這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現(xiàn)時代一部分,賽爾敏斯忠實的記錄了電視媒體的圖像特征:無限放大的特性。
陳丹青近期的畫冊油畫作品把古今中西的畫冊作為圖像展示的媒介入畫,其意義基本與賽爾敏斯一樣,加入對比。不同時空、不同文化的對比,畫的繪畫又入畫冊。
在數(shù)碼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也產(chǎn)生了一些利用數(shù)碼技術高像素的清晰度來作畫的畫家大多是強調事物物理特性的相似性,簡單說事物都還原成分子,管你人物還是靜物都當分子那么畫只有像素大小沒有主次之分,體現(xiàn)了赤裸裸的照片性。之前講阿利卡在乎的是存在感,強調事物在一起的偶然性,存在的東西就是偶然的。而照片的細節(jié)在這里成為了是必然的。
數(shù)碼時代不但會催生新的繪畫語言也會形成新的繪畫工具。英國畫家霍克尼就利用數(shù)碼工具在創(chuàng)作上的便利性,用Iphone畫畫。首先數(shù)碼繪圖工具很便攜,裝口袋里就成,也不需要畫筆和顏料,用手在屏幕上涂抹即可。其次Iphone就像一張無窮盡的紙,可以隨意調節(jié)尺寸調。Iphone還能隨意節(jié)亮度,能隨時與人分享。總之對霍克尼來說電子繪圖工具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他在這個圖像時代的視覺日記。
隨著圖像時代的來臨,人們觀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在產(chǎn)生著巨大的變化,其中首當其充的就是視覺工作者。以靜物畫為例,面對圖像的沖擊有人選擇直視有人選擇繞過。但不管怎么選他們沒有放棄靜物畫這種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并不斷的豐富著或重新解釋著這個古老題材,使靜物畫在圖像時代的沖擊下不但沒有沒落反而迸發(fā)出新的活力。
[1]基默爾曼(美).碰巧的杰作(李靈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
[2]羅杰?弗萊(英).弗萊藝術批評文選(沈語冰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3]勞倫斯?韋施勒(美).忠于生活——與大衛(wèi)?霍克尼25年的談話錄(夏存譯)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4]達尼埃爾?阿拉斯(法).繪畫史事(孫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