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晨馨 (重慶城市職業(yè)學院 402160)
淺析西方現代主義建筑中的音樂元素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啟示
——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與朗香教堂
戴晨馨 (重慶城市職業(yè)學院 402160)
本文以西方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為例,分析朗香教堂設計中的音樂元素及其對建筑藝術設計教學的啟示。研究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目的在于了解音樂的元素是如何建筑中體現和應用的,并且適應當下社會以及人們的需求。
現代主義建筑;建筑藝術設計;柯布西耶;朗香教堂
西方現代主義建筑,作為現當代建筑的開端,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思想的進步,人對于環(huán)境藝術設計有著返樸歸真的心態(tài),即從繁復趨于簡單,體現出人內心對于自然世界的向往?,F當代建筑藝術設計也從古時期的崇尚繁富,精美趨向于生態(tài),自然。 西方現代主義運動中最具世界影響力之一的大師——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不僅僅體現出了建筑的神秘與浪漫,更是將新的元素——音樂,融入到了設計當中,為建筑藝術設計創(chuàng)造了更多可能。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出生于瑞士,是西方20世紀最重要的建筑大師。在《走向新建筑》一書中,柯布西耶提出“未來世界是機器的時代”、“房屋是居住的機器”等觀點.他對新型現代材料,特別是混凝土的特性非常重視,形式上他大力發(fā)展立體主義的簡約美感,將機器形式視為最高理想和表達。然而,相隔不過二十五年,竟推出了一個出乎人們意料,粗獷原始的建筑——朗香教堂,一座初看怪誕,不可思議的教堂。使得柯布西耶的建筑風格從贊美機器轉向原始,從有序轉向無序,從理性主導轉向非理性主導,使得這樣一座充滿自然藝術的新元素教堂得以顯現。
朗香教堂(The Pilgrimage Chapel of Notre Dame du Haut at Ron-champ)(圖一)。位于法國東部索恩地區(qū),坐落于一座小山頂上,1950—1953年由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設計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設計對現代建筑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譽為20世紀最為震撼、最具有表現力的建筑。
這座教堂的外觀設計除了金屬門扇外,幾乎再沒有什么現代文明的痕跡。粗厚敦實的塊體,餛飩的形象,巖石般穩(wěn)重地屹立在群山間的一個小山包上。這樣的形象設計不但超越現代建筑史,近代建筑史,而且超越文藝復興和中世紀建筑史,似乎比古羅馬,古希臘建筑還早,更像是原始社會的巨石建筑,但是卻又不同,讓人匪夷所思它的怪誕與遠離時代的特征,像是在繁復的現代建筑設計中出現的一朵奇葩的花,像從悠遠的遠古時代傳來的贊歌,厚重,古典,美好……
德國哲學家謝林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句話歌德說過,黑格爾和貝多芬也說過。來不及了解這些偉大的哲學家,藝術家是如何說出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樣的話,但在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中音樂得以真實的體現。朗香奇特的設計,呈現在人面前的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連想都想不到的模樣。因此,它是一座引起最多爭議的紀念碑,如一個感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首動人的樂曲。
初看這座教堂怪誕,不尋常;再看原始,簡單;了解后更親近,浪漫,自然,游走在教堂的每一個房間,在光與影的結合下形成它自己獨有的節(jié)奏,彎曲的墻壁如同五線譜,柔軟的光線穿過窗戶進入室內猶如音符侵入耳朵與心靈。柯布西耶曾在他的書中說到:“我把這個小教堂當做一個聽覺器官,所以它像人的耳朵那樣復雜,彎扭,曲里拐彎,在這個像聽覺器官的小教堂里,信徒們的祈禱似乎能更容易、更直接地達到上帝那邊?!笨虏嘉饕牙氏憬烫靡曌魅说亩湟话?,他說他要把朗香教堂變成一個“視覺領域的聽覺器件”,它應該象(人的)聽覺器官一樣的柔軟、微妙、精確和不容改變”?;蛟S再他心中這是他為人們提供的一個更加接近上帝的場所,是上帝的耳朵。
教堂體積雖小,但四個立面卻各不相同(如圖二,三,四,),假若單看到一個面絕不會想象到其他三個面會是什么樣子。每個面都帶來的不同感受,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來,它們仿佛是有生命的,仿佛感受得到它們心臟的跳動。像是合攏的雙手,在向上帝祈禱;像浮水的鴨子,在水中嬉戲;像小蘑菇帶著帽子;像鍋底;像船幫像攀肩并立的兩個修士,又像柯布西耶譜下的動人樂曲,到處呈現出偶然性和隨意性。與音樂一般,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將帶來怎樣的驚奇與震撼。與此同時,朗香教堂的體型沉重,似乎在互相頂撐,互相拉扯,互相較勁,在掙扎,在扭曲。面對這樣一個建筑物,回蕩在腦海里的形象就像一首磅礴蕩漾的交響曲,時而激蕩,時候婉轉,再也找不到一個更適合的比喻去形容,只有音樂,才能那么恰如其分的表達出內心所感所受。
這樣浪漫自由的建筑藝術,總能帶給人們源源不斷的聯(lián)想和如同音樂般的感受。陌生、驚奇感、突兀感、困惑感、復雜、怪誕、奇崛、神秘、朦朧、恍惚,就像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各有各的性格、脾氣,從波瀾不驚到震懾人心,從悠揚婉轉到波瀾壯闊,此起彼伏的情緒一浪高過一浪。細細品味,令人思索,讓人回味。能帶來這樣錯綜復雜的視聽感受的,想必只有朗香教堂可以做到,柯布西耶可以做到。
建筑與音樂是有共通之處的。日本大畫家東山魁夷曾在《唐招提寺之路》中激動地描述自己對寺廟建筑的體驗:“人們說建筑具有音樂要素。面對正殿,我仿佛從波瀾壯闊的交響樂第一樂章聽到第一主題果敢而強勁的奏鳴?!边@無疑是對建筑藝術的音樂感的一種絕好的回應。
通常情況下,建筑物的外觀都是規(guī)則且對稱的,體現出一種普遍性和實用性。在建筑的外觀設計上融入布局與形式感,凸顯出建筑物的特點這個理念已經開始成為潮流。這是從理性到非理性的轉變,如同藝術家譜寫樂譜一樣自由,但它有著鮮明的節(jié)奏和旋律,大至建筑群布局,小到細部安排,都能顯示出不同節(jié)奏和內在的旋律,有著極其強烈的空間音樂感。雖然簡單,恰恰是我們當今這個浮躁社會下,人們真正渴望的狀態(tài)的一種設計樣式態(tài)。
建筑設計與音樂一樣,它的藝術形象是象征的,能夠從正面激起觀賞者朦朧而豐富的情緒。在欣賞建筑史,必須通過人們的聯(lián)想、體驗、才能發(fā)揮藝術感染力量。建筑物新穎的形式感,出乎意料的造型,給人以無限制的想象,且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受,并且每一個角度所帶來的視覺感受都是在意料之外的,像是在品味一首奇異的歌曲,帶給聽眾無限遐想的空間。觀賞建筑不像繪畫那樣,可以通過某一固定的視點,某一種情緒,某一種觀念,一瞬間就能大致把握畫的造型,了解畫的思想核心。建筑作為一門空間藝術,只有隨觀賞角度在空間景物的不斷更替中,才能喚起流動不斷的感情,進而產生一種“音樂在其中”的感受。
建筑設計與音樂一樣,許多的藝術處理手法:如協(xié)調、基調、主題、節(jié)奏、高潮、休止、重復等,這些手法都是建立在合理的關系上得以表現感情。就像是在進入建筑的的大門,再到內堂,再到每一個房間,每一個細部,如同欣賞音樂一般,基調,主題,高潮,是一個時間的過程,發(fā)生在建筑這里,就轉化成了空間上的表現,但實質是一樣,都可以稱作是一門時間的藝術。
建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我們是從建筑的形式,外觀,布局等各種方式欣賞、體驗他的美感。在設計的同時,將建筑賦予音樂的節(jié)奏感與形式感,從欣賞它的外部造型到他的內部結構再過渡到人內心的感受,建立起一個連貫的過程。在欣賞中加深對建筑的印象,因此建筑不再只是水泥鋼筋混凝土堆起來的居住工具,建筑藝術設計也在音樂的元素中得到升華。
[1]吳煥加.劉先覺.《現在主義建筑20講——新世界巡禮:混凝著上帝語法的鐵石群落》.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3.
[2]梁旻.胡筱雷. 中國高等院校建筑學科系列教材《外國建筑史》.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4.
[3]吳煥加.《現代西方建筑的故事》.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7.
戴晨馨(1989- ),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藝術學,建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