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功海
本專題的主要任務(wù)是引導(dǎo)同學(xué)們探討“是什么讓我們感動”,即抒情散文的“感動之源”,以及優(yōu)秀的抒情散文是如何讓我感動的,即寫作藝術(shù)。專題文章,情感至純,思想至深,而寫作藝術(shù)手法嫻熟。
一、知人論世,尋思味情
本專題五篇抒情散文感情至純,思想至深。它們的寫作者郁達夫、劉亮程、馬步升、蕭紅、埃爾文·懷特,個性鮮明,文風(fēng)獨特。法國博物學(xué)家、作家布封說,風(fēng)格即人。要尋味這五位作家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須知人論世,了解他們的人和他們所處的時代,以及由此形成的文風(fēng)。
徐志摩(1897—1931)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人,1921年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參與發(fā)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xué)研究會。他是北京大學(xué)教授,曾在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佳作。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
山居閑游的特殊情境下,作者故意過濾掉了其他情感,只留下與自然的靈魂擁抱和精神對話。感情“堅決”“純粹”,思想“純樸”“深邃”。作者閑話不閑,談風(fēng)論景的閑話中有“微言大義”——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我們用自由的身心融入自然,才能領(lǐng)會它的內(nèi)涵,而自然也會給我們以豐厚的回報——這就是讓我們感動的地方!
劉亮程(1963— )當(dāng)代散文家,出生于新疆沙灣縣一個叫黃沙梁的小村莊,在那里,度過童年和少年時期。長大后種過地、放過羊,當(dāng)過十幾年鄉(xiāng)農(nóng)機管理員。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響,被譽20世紀(jì)最后的文學(xué)景觀。
《寒風(fēng)吹徹》敘述了他在“一個人的村莊”中,關(guān)于冬天和寒冷的遭遇、思考和感悟,用沉靜而憂郁的文字表達了他對生命和人生的一種守望與無奈,一種超越與關(guān)愛。
蕭紅(1911—1942)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現(xiàn)為呼蘭區(qū))的一個地主家庭,原名張廼(乃的異體字)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19歲時因逃婚,離家出走;25歲時,只身旅居日本;29歲時,旅居香港,31歲,病死于香港。
《春意掛上了樹梢》,一方面,依托云彩、暖風(fēng)、樹芽、花草等“物”和人們因春天來臨而笑語盈盈的社會世象,寄托向往春天,贊美盎然春意的感情;另一方面,它又依托有人狂歌濫舞、紙醉金迷,有人卻乞討度日、賣藝為生(或有人歡笑,有人哀哭)的社會之“象”,抒發(fā)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懣和譴責(zé)之情。
作者以樸素而略顯冷峻的筆調(diào)“抒發(fā)她對生活在底層的勞動人民的悲憫與同情”(肖風(fēng)語),充分表現(xiàn)了蕭紅“悲天憫人的善良”。
馬步升(1963— ),甘肅合水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邊界》和《天干地支》等。馬步升的散文對歷史如數(shù)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鮮明,加上瀟灑的文筆、思辨的氣質(zhì),歷史感、現(xiàn)實感、生命感共同織出馬步升散文綿長的意味,繪出了隴東黃土地活的靈魂。
《絕地之音》記敘了作者在一次文化考察中所聆聽到的絕地天籟,這讓作者靈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引發(fā)了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他以一種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了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頑強求生的西北農(nóng)民的艱苦而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正是在這塊幾乎不適于人類繁殖生衍的地方,人們不僅頑強地生活下來,而且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文化,有哲思,有銅鼎銘文,有秦腔,有花兒,有長城。
埃爾文·懷特(1899—1985),美國當(dāng)代著名散文家、評論家,以散文名世,曾先后擔(dān)任編輯、專欄作家和自由撰稿人,1960年曾獲美國文學(xué)藝術(shù)協(xié)會金獎。懷特以文筆犀利,諷刺尖刻,思維獨特,風(fēng)格高雅而在美國文壇享有極高聲譽。
《大海和吹拂著的風(fēng)》以虛實相生的表現(xiàn)手法,賦予“船、風(fēng)、大海”等象征意義,形象地表達了這樣的主題:人生需要夢想,有夢想的人生便是天堂。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二、解題釋目,推首敲尾
《說文》曰:“題,額也;目,眼也。象形?!蔽恼碌摹邦}目”就像一個人的額頭和眼睛。一個人的眼睛和額頭顯現(xiàn)了,那么這個人的容貌就顯現(xiàn)了。文章的額頭和眼睛——題目——顯現(xiàn),它的容貌——文意——即可推敲而出。這里的“推敲”關(guān)涉到標(biāo)題文字的本義、引申義或象征義。
《翡冷翠山居閑話》:“翡冷翠”是作者對今天意大利名城“佛羅倫薩”的個性翻譯,這個譯名充滿詩意,給人以美的遐想。“山居”就是“作客山中”的意思,作者曾經(jīng)漫游歐洲,在佛羅倫薩山中待過一段時間。“閑話”,顯現(xiàn)著行文的口吻,親切自然,自由靈活。
《寒風(fēng)吹徹》:文中“寒風(fēng)”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既實指北方自然環(huán)境的艱苦惡劣,也虛指人生旅途中的種種磨難,還指在生老病死規(guī)律中的脆弱和無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帶來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種心境。“吹徹”兩個字含義非常豐富,可從時間、空間、程度和廣度四個層面上分析理解。
《絕地之音》:絕地,指人類生活的絕境。無論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塊奇絕的平地,還是幾年后所闖入的“與生命無緣的荒漠”,對于人類來說,都是生活的絕境。絕唱,則是絕地生命力的張揚。或者可以這樣說,聲音只是作者賦予生命力的某種具體的形態(tài),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人類在絕境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這首歌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它無詞,就如作者說的那樣“每一個音符里都透射著生命的全部內(nèi)涵”,所以它雖然無詞,而“飽含萬有”。它無調(diào),卻從古至今展示著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續(xù),所以又說它“調(diào)兼古今”。
《大海和吹拂著的風(fēng)》“大海、風(fēng)、船”等皆有象征義?!按蠛!毕笳魃鐣睿松??!帮L(fēng)”象征實現(xiàn)夢想驅(qū)動人生前進的動力?!按毕笳髦松幕孟搿粝?、理想。
散文閱讀,還講究看頭看尾。因為散文作家往往在開頭或結(jié)尾,或首尾,將自己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或明或暗地顯現(xiàn)了。
《翡冷翠山居閑話》:結(jié)尾段中“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在他每一頁的字句里”“讀得最深奧的信息”“心靈上不長蒼瘢,眼不盲、耳不塞”等等,莫不顯現(xiàn)著文旨。
《春意掛上了樹梢》:文章開篇寫春意來到了哈爾濱,風(fēng)暖人笑,花開草綠。在這樣春意盎然的背景下,卻出現(xiàn)了不協(xié)調(diào)的一面。汪林等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盡情地享受春意,而乞丐們艱難討飯、賣藝,這兩方面形成強大反差。再看那夜晚掩蓋下的罪惡吧。一邊是少數(shù)人徹夜狂歡、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狂歌瘋舞,一邊是大街上隨處可見的乞丐們饑餓交迫、貧病交加、哀號動地,這地方已沒有真正的春天。蕭紅以“春意掛上了樹梢”為題,正是用飽含憂慮的筆觸抒寫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著真正的人間春意掛滿樹梢。
《大海和吹拂著的風(fēng)》:1、2節(jié)文字,即出現(xiàn)文眼句:“無論是在睡夢中或是醒著,我總要想到船——通??偸窍氲侥切┍环⑽恳分南喈?dāng)小的船?!贝菈舻妮d體,是作者精神探險、追求自由的憑借,亦真亦幻。
三、尋章摘句,品語賞言
《翡冷翠山居閑話》:全文5段,由自然及人生,由自身及他人,由“形”及“靈”依次展開。第1自然段摹繪自然的純美誘人;第2、3、4自然段描述人生的灑脫自由。前4自然段側(cè)重說“形”不必受到任何約束,第5自然段則側(cè)重說“靈”也不必受到任何羈絆:遨游山中不必帶書,因為“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在他每一頁的字句里”,都可以使我們“讀得最深奧的信息”。我們只須耳聰目明,性靈健全,就可以永遠享用這世界上最大的一部書——自然帶給我們的無限風(fēng)光。
(1)“風(fēng)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為他是從繁花的山林里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淡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著你的顏面,輕繞著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的愉快。”
風(fēng)是無影無蹤、無形無味的,可是作者卻擬風(fēng)為人,賦予晚風(fēng)以人的性格情態(tài),把山居晚風(fēng)寫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形有影,有情有態(tài),可聞可嗅,可感可觸。沐浴晚風(fēng),簡直令人心花怒放。
(2)“但在這春夏間美秀的山中或鄉(xiāng)間,你要是有機會獨身閑逛時,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時候,那才是你實際領(lǐng)受,親口嘗味,自由與自在的時候,那才是你肉體與靈魂行動一致的時候?!?/p>
鋪陳排比,一氣呵成,寫盡了獨身閑逛、不受牽絆的自由愜意,也可看出作者縱情自然、靈魂愉悅的心情。
(3)“我們渾樸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嬌柔,一經(jīng)同伴的抵觸,它就卷了起來。”
把“天真”比作含羞草,嬌柔脆嫩,容不得半點“抵觸”和破壞,它需要在陽光下、和風(fēng)中,無阻無礙地生活,才能保持它的自然本真。可見作者對這種“渾樸的天真”是小心呵護,苦心追求。
(4)“尤在你永不須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tài);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薄敖葍?nèi)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p>
善用整句和比喻,典雅,優(yōu)美。
(5)“只要你認識了這一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zé),迷失時有南針?!?/p>
妙用排比,擴展思維,啟發(fā)心智。我們徜徉自然,閱讀山水,參悟天地,不也會如徐志摩一樣感悟得很多嗎?
《寒風(fēng)吹徹》:(1段)交代了寫作的時間、地點和作者的心境:雪與寒冷又一次降臨村莊,“我”開始了關(guān)于寒冷的漫想與沉思。(2—4段)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農(nóng)村里簡單質(zhì)樸的生活,回顧自己青少年時代經(jīng)歷的寒冷歲月,表達自己對生命和人生的感悟。(5—41段)面對寒冷的無力,道出了生命中的許多的無奈和悲傷。主要寫了兩件事:冬夜在雪路上凍壞了腿,姑媽和母親生命中的冬季。(42—43段)作者的思緒回到漫雪飄飛的今夜,整理全部的記憶,得出一個結(jié)論:人生四季中的寒冷冬季無從逃脫,也不會忘記;也表達了對親人們的關(guān)愛和擔(dān)憂。
(1)“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樣用自己那只冰手,從頭到尾地撫摸自己的一生?!?/p>
指人在中老年時,總要回憶往事,感悟人生哲理,總結(jié)一生切膚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2)“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場雪,都會懷著莫名的興奮,站在屋檐下觀看好一陣,或光著頭鉆進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讓雪知道世上有我這樣一個人,卻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
我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困難與挫折的力量巨大,總是懷著一種好奇的心情面對困難與挫折,我已變得成熟,我知道儲藏溫暖來面對寒風(fēng)吹徹。
(3)“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而后整個人生?!?/p>
由個別擴展到一般,強調(diào)惡劣生存環(huán)境下生命脆弱的普泛性。困難與挫折,先是從肉體上對人進行摧殘,接著再對人的精神進行摧殘,而后直到摧垮一個人的斗志,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4)“我圍抱著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余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fēng)吹徹。”
我的親人,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改變,他們還是孤獨地生存,依然經(jīng)歷寒風(fēng)吹徹,他們還需努力,他們還需幫助,他們還需反省,他們才能走過冬天。
《絕地之音》:作者以一種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了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頑強求生的西北農(nóng)民的艱苦而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作者用絕地之音表現(xiàn)了人類在絕境中生命力的張揚,絕地之音本身就是生命力的彰顯。第一部分(第1段):追憶絕地之音。第二部分(2—6段):邂逅絕地之音。第三部分(7—10段):捕獲絕地之音。
(1)“那是一片什么樣的土地呵,大溝橫斷,小溝交錯,溝中有溝,原本平展開闊的黃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猙獰的黃土林?!薄斑@一帶的長城在修筑時,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因高而置險,因險而置塞,因溝而開塹,因塹而起壘,千百年來,由于洪水沖刷,原來較為和緩的溝壑現(xiàn)多為絕壁危溝,有些區(qū)段的長城高懸于數(shù)十米、甚至百米的溝崖之上,使殘存的一線土壘,倒顯得格外威風(fēng)壯觀。”
正是黃土林的猙獰和險要、長城的威風(fēng)和壯觀給作者心靈造成了強烈的震撼。
新高考·語文學(xué)習(xí)(高一高二)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