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干福熹等《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史》評介

      2017-01-22 17:07:35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17年3期
      關鍵詞:考古玻璃研究

      何 強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 100048)

      干福熹等《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史》評介

      何 強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 100048)

      《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史》一書首次系統(tǒng)論述了我國古代玻璃技術的發(fā)展情況,并對我國古代玻璃技術的起源與體系、發(fā)展演變與國際交流等重大問題作了總結性回答,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玻璃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該書資料翔實,視野廣闊,問題意識強,極大提升了我國古代玻璃史研究的水平,為促進科技考古界與藝術史和歷史學界就古代玻璃研究加強合作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古代玻璃 玻璃技術 自創(chuàng)說 玻璃起源

      干福熹等:《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1月,348頁,總定價398元。

      玻璃是人類最早發(fā)明的人造材料之一,大約誕生于公元前20—前15世紀的兩河流域,距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對人類文明尤其是現(xiàn)代科技文明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曾言:“如果玻璃缺席,我們豐饒的現(xiàn)代文明就不可能存在?!盵1]近代中國有識之士也逐漸認識到“格致盛行,多藉此物(玻璃)”[2],并開始大力發(fā)展實業(yè),以求富求強,但這種實業(yè)之風并未引發(fā)中國學界對中國古代玻璃的科學研究。

      20世紀20年代以來,以紐曼(B.Neumann)、伯克(H.C.Beck)和賽里格曼(C.G.Seligman)等為代表的西方學者開始了對中國古代玻璃的科學研究,他們提出中國古代玻璃技術起源于西方的“外來說”影響很大,一直主導著玻璃史界[3—5]。而中國學者對于中國古代玻璃的科學研究直至20世紀50年代才逐步展開[6],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隨著玻璃科技界和文物考古界合作的加強,中國古代玻璃的科學研究駛入了快車道,古代玻璃的“科技考古”隨即大規(guī)模展開。

      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一大批具有初步總結性質的有關中國古代玻璃研究的著作相繼問世,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瑤的《玻璃器史話》[7],香港關善明的《中國古代玻璃》[8],中國科學院院士干福熹主編的《中國南方古玻璃研究》[9]、《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的發(fā)展》[10]和《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11]等。安家瑤《玻璃器史話》是考古學界研究古代玻璃的代表作,從考古的視角通論了古代玻璃的誕生與發(fā)展。關善明《中國古代玻璃》一書收集展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近50年內地出土的玻璃器的照片并分析其化學成分,并以朝代為綱作了相應的考釋。

      干福熹主編的《中國南方古玻璃研究》和《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古代玻璃進行區(qū)域研究的重要成果,2005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的發(fā)展》一書是干福熹與文物考古專家一起撰寫的有關中國古代玻璃出土、歷史背景、造型藝術和玻璃質地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成果。而2016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史》(以下簡稱《發(fā)展史》)一書,系在干福熹院士主持下,由中國文物考古界和玻璃科技界專家共同撰寫的又一部學術專著。

      較十年前的《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的發(fā)展》一書,《發(fā)展史》突出了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史”的論述,增補了最新出土的古代玻璃,參考吸收了玻璃科技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了最新的無損分析技術,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栋l(fā)展史》全書共有18章,論述精深詳備,就我國古代玻璃成分、起源和體系、制造年代、制備工藝和中外交流等學術界長期關注的重大問題作了總結性回答,在理論與研究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可謂是我國古代玻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拜讀之后,筆者獲益良多,現(xiàn)擬就其特點與學術價值略作論述。

      1 科技考古,探本求源

      何謂玻璃?我國古代玻璃起源于何時?這些問題是研究古代玻璃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它們長期困擾著學術界。20世紀30年代,胡肇椿等用歷史文獻的方法考辨過古代玻璃的名實問題[12],之后學界也多有討論,但由于文獻記載的缺失與相淆,通過歷史文獻解決玻璃的名實問題仍有很大的局限性([7],8—12頁)。因此,重構玻璃研究的概念基礎和方法論基礎無疑成為科學研究古代玻璃的起點,這就不得不依靠科技史界和考古學界的共同努力,《發(fā)展史》就是科技史界和考古學界合作的結晶?!栋l(fā)展史》運用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上的玻璃概念,揭示了玻璃的先驅體“玻璃態(tài)物質”,即呈玻璃態(tài)的釉砂(faience)和玻砂(frit)的本質與特征,可以說這對進一步探討古代玻璃技術的起源問題奠定了基礎。

      為更好地說明這一問題,該書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還專門就中國古代瓷釉技術和中國最早釉陶的形成與發(fā)展作了系統(tǒng)性的論述和科學的分析。通過系統(tǒng)分析和認真總結,著者首次提出了早期中國鉀鈣硅酸鹽玻璃與原始瓷的瓷釉,以及中國早期的鉛鋇硅酸鹽玻璃與早期低溫釉陶間存在一定關系的重要結論。這就為中國古代玻璃及其制造技術系“自創(chuàng)”的觀點提供了最新的論據(jù)。“自創(chuàng)說”是20世紀70年代末干福熹等人提出的關于我國古代玻璃器和玻璃技術的產(chǎn)生是我國人民獨立發(fā)明的著名論斷[13],一經(jīng)提出便得到了包括楊伯達等在內的許多學者的認可,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14]?!栋l(fā)展史》作為干福熹等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鉀鈣硅酸鹽玻璃和鉛鋇硅酸鹽玻璃的技術來源分別是原始瓷的瓷釉和早期低溫釉陶,因此可以說是“多源頭”的。在具體論述時,著者又根據(jù)不同地區(qū)出土的古代玻璃器成分的差異,適時引入?yún)^(qū)域分析的視角,將全國劃為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北方和西北、南方和西南三大區(qū)域,并分別探索了各區(qū)域玻璃的起源問題。

      綜上所述,《發(fā)展史》對我國古代玻璃技術起源的論述可概括為“多源頭、不同時、不同因”,這是對“自創(chuàng)說”最新修正與完善,進一步提高了“自創(chuàng)說”的說服力。

      2 國際比較,增識長見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伴隨中國文物不斷流失海外,20世紀20年代起西方學者就開始討論中國古代玻璃的起源問題,并出現(xiàn)了對我國古代玻璃的化學成分分析和研究[3]。可以說,中國古代玻璃科學研究的重要問題、研究方法等都是西方學者開創(chuàng)的。

      我國學者對古代玻璃的科學研究一開始就帶有對西方學者很強的回應與對話情節(jié),20世紀70年代末“自創(chuàng)說”的提出與發(fā)展就是這種回應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中西貿易、技術文化交流等就成為中國古代玻璃研究的重大問題?!栋l(fā)展史》一書對此著墨頗多,其中第六章就對古代西方玻璃的發(fā)展與交流歷史作了提綱挈領時總結,并制作了“各個文明時代西方玻璃制造技術的擴展”的表格,讀來一目了然。第十八章則對中國古代玻璃技術及文化交流等問題作了專門探討。著者深刻揭露了西方的玻璃器及其制造技術通過三條“絲綢之路”亦即北方(草原)絲綢之路、西北(沙漠)絲綢之路和西南(佛教)絲綢之路向中國傳播并影響中國各相關區(qū)域玻璃發(fā)展的歷程。

      同時,《發(fā)展史》也對我國古代玻璃器物和技術的對外傳播也作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對新疆考古出土的玻璃器的科學檢測與分析,證明了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玻璃器物和技術也通過西北陸路絲綢之路向西傳播的事實?!栋l(fā)展史》還充分利用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文獻和考古資料,論述了我國玻璃器和玻璃制造技術向東、向南傳播的歷史,并能通過對它們的研究來反證我國古代玻璃技術的發(fā)展,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不多見的。《發(fā)展史》雖以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史為題,但其中從不缺乏國際比較,可以說是一部“全球史”視野下研究中國古代玻璃發(fā)展史的經(jīng)典論著。

      3 區(qū)域分析,同條共貫

      我國地域廣袤,自然和人文區(qū)域差異明顯,歷史開發(fā)時間和程度更難一概而論,因此區(qū)域分析便成為研究我國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的合理路徑?!栋l(fā)展史》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并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和對古代玻璃成分的科學分析結果,將對我國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史的討論劃分為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北方和西北、南方和西南三大區(qū)域,以玻璃技術發(fā)展為共同條貫,分別探討了各自區(qū)域內古代玻璃的起源、發(fā)展、演變與國內外交流的歷史進程。

      《發(fā)展史》第九到十二章討論了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先秦至元明清玻璃技術的發(fā)展,第十三章討論了北方和西北的古代玻璃技術,第十四章討論了南方和西南的古代玻璃技術。不難看出第九至十二章是區(qū)域分析的重點,這無疑與有關這一地區(qū)的文獻和考古發(fā)掘等資料較多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玻璃技術代表了我國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的高峰,從玻璃成分及其演變的角度看也最具“中國特色”,理應著墨更多。而第十七章更是對我國古代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古代玻璃成分演變和制造技術起源作了提綱挈領式的概括與總結。

      首先,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著者認為在春秋時期該地就已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玻璃制品,到了戰(zhàn)國時期,以鉛鋇為主要化學成分的楚國玻璃興起。楚人掌握的早期玻璃制造技術,極有可能是從西周王朝那里學來的釉砂技術的影響,并在西方輸入的玻璃制品的刺激下發(fā)展起來的,而西方的玻璃制造技術并未隨玻璃器一道傳入中國。

      其次,北方和西北地區(qū)。其中新疆克孜爾出土的玻璃珠是目前我國出土的最早的一批玻璃,而國內外學界對新疆古代玻璃技術的認定和定位有很多分歧,《發(fā)展史》通過成分分析認為它們是利用本地礦產(chǎn)原料加工制作成的,其生產(chǎn)技術很可能與當?shù)劂~冶業(yè)有關。

      最后,南方和西南地區(qū)。這一地區(qū)是典型的高鉀硅酸鹽玻璃的產(chǎn)地,著者指出雖然也可以找到“自創(chuàng)”的某些來源,但也不排除受到國外和長江中下游楚國的產(chǎn)品與技術交流的影響,對其起源問題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

      此外,《發(fā)展史》加強了對以往不太重視的新疆等西北地區(qū)的玻璃及其技術發(fā)展的關注,發(fā)現(xiàn)新疆地區(qū)古代玻璃對于我國古代玻璃的起源和東西方技術交流方面有重要的價值,新疆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玻璃成分是對我國古代玻璃譜系的有效補充。通過對各區(qū)域玻璃器及其技術的系統(tǒng)研究,突出了各區(qū)域玻璃發(fā)展“史”的地位,建立了很強的脈絡觀,同時又不失歷史的大局觀。區(qū)域差異分明而又強調彼此交流,最終共同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fā)展史。

      4 資料搜尋,博征廣引

      不同學科的研究對象、方法和所憑依的研究資料等都有很大的不同?!栋l(fā)展史》屬“科技考古和科學史”類論著,考古發(fā)掘成果無疑是其最主要的研究資料來源。隨著考古發(fā)掘成果的不斷增多,有關我國古代玻璃的研究資料不斷擴展。《發(fā)展史》的著者在前人搜集的資料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搜集了目前所能看到的考古發(fā)掘成果,在對所搜集資料的整理上也是極其認真的。如論述某時代的玻璃技術發(fā)展的時候,會將本時期出土的玻璃器物制成簡表,就其類別、器物名稱、顏色與質地、化學成分、出土地點和文獻出處等作詳細的介紹。

      玻璃檢測與分析技術的進步也必定會從出土的有限玻璃器上讀取更多的信息,而《發(fā)展史》的著者們無疑站在了新時期玻璃檢測與分析技術的最前沿。第三章全面介紹了目前各種無損分析技術的種類以及在中國古代玻璃研究中的應用情況,解決了學界之前無法解答的一些疑難問題。全書附錄部分,在近10年來無損分析方法和改進測試設備的基礎上,把700余件各時期和不同地區(qū)玻璃器的測試結果羅列出來,并附上相應的文獻說明,用功之勤可見一斑。

      《發(fā)展史》在搜集歷史文獻上不遺余力,在引用時認真鑒別了文獻的真?zhèn)?,并考慮成書背景、成書時間等。豐富的研究資料,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都為《發(fā)展史》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 《發(fā)展史》的學術價值

      對論著學術價值的評定有很多不同的標準,而且這也與讀者對該論著的體會與對本學科研究狀況的認識水平密切相關。筆者認為可分以下幾個層面來認識《發(fā)展史》的學術價值:

      首先,進一步深化了對我國古代玻璃及其制造技術源流問題的認識。這一問題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玻璃研究的核心關切,20世紀20年代以來,國內外相關學者作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干福熹等人也在2005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的發(fā)展》中對此問題作了系統(tǒng)回答,但《發(fā)展史》還增補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進一步闡明了我國古代玻璃技術的起源與體系、發(fā)展演變與國際交流等重大問題。

      其次,揭示新問題,啟迪后學?!栋l(fā)展史》通過最新的科學檢測工具,對目前已出土的玻璃器物進行了大量的科學成分分析,揭示了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北方和西北、南方和西南等三大區(qū)域內玻璃成分的差異,并構建了不同歷史時期各大區(qū)域內有關玻璃成分變化的完整鏈條,從而明確了我國古代玻璃發(fā)展演變的軌跡??梢哉f《發(fā)展史》明確了我國古代玻璃發(fā)展演變“是什么”的問題,但由此牽引出來的“為什么”問題,即為什么會如此演變的問題,還是需要此后的研究者們進一步解答的深層次問題。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鉛鋇玻璃為何以及如何向唐宋以高鉛玻璃為主而變化的,魏晉南北朝西方玻璃器物及吹制玻璃技術對我國的影響,宋代玻璃器是否世俗化及其推動力量,中國古代玻璃制造長期滯后的原因及其能否藉由玻璃引發(fā)“科技革命”等。

      最后,夯實古代玻璃研究之基,促進多學科綜合研究。中國古代玻璃的研究起步晚,但進步較快,這自然離不開干福熹院士及其合作團隊所作的杰出貢獻,但“科技”本身的進步也為“科技考古”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從夯實古代玻璃研究的基礎,有效促進多學科綜合研究這一點講,《發(fā)展史》的學術價值其實已超越玻璃史界,具有巨大的學術貢獻?!栋l(fā)展史》可以說是玻璃“科技考古”的集大成之作,不論從理論、方法還是材料上看,都難以在短期再有較大突破。那么我們不禁要思考:中國古代玻璃研究未來的突破口在哪里?未來進行相關研究的可能性又有哪些?眾所周知,考古出土的玻璃器具有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價值,但有些玻璃器上因刻有文字等而具有了重要的文獻價值,因此,“走出科學”,注重科技考古界與藝術史界、歷史學界等的交流與互動,藉由上文所提諸“為什么”之問題或其它問題進行中國古代玻璃的綜合研究,無疑應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增長點。

      1 艾倫·麥克法蘭, 格里·馬丁. 玻璃的世界[M]. 管可秾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 216.

      2 傅蘭雅譯, 徐壽述. 造玻璃法[M]. 石印本. 上海: 鴻文書局, 1896(光緒丙申).

      3 Neumann B. Antike Glaser[J].ZeitschriftfurAngewandteChemie, Bd. 40, 1927, (40): 363.

      4 Beck H C, Seligman C G. Barium in ancient glass[J].Nature, 1934,133(6): 982.

      5 Seligman C G, Ritchie P D, Beck H C. Early Chinese glass from pre-Han to Tang’s times[J],Nature, 1936, (138): 721.

      6 袁翰青. 我國化學工藝中的制造玻璃問題[A]. 中國化學年會1957年度論文報告會[C]. 1957. 80—81.

      7 安家瑤. 玻璃器史話[M].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0.

      8 關善明. 中國古代玻璃[M].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2001.

      9 干福熹主編. 中國南方古玻璃研究[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3.

      10 干福熹主編. 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的發(fā)展[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5.

      11 干福熹主編. 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12 胡肇椿. 琉璃辨[J]. 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 1935,2(4): 1257—1263.

      13 干福熹. 我國古代玻璃的起源問題[J]. 硅酸鹽學報, 1978,6(2): 99—104.

      14 楊伯達. 關于我國古代玻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J]. 文物, 1979, (5): 76—78.

      AbstractTheHistoryofManufacturingGlassinAncientChina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glas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systematicall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rigin and system of glas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exchanges were also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the book. This book can be called as a masterpiece in China’s ancient glass study. It’s informative, broad vision and strong sense of the problem awareness, greatly changed the relatively weak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n China’s ancient glass. It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cooperation among archeology, arts and history on ancient glass research, which would have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Keywordsancient Chinese glass, glas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elf-invention theory, the origin of glass

      CommentingonTheHistoryofManufacturingGlassinAncientChina

      HE Qiang

      (SchoolofHistory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N092

      A

      1673- 1441(2017)03- 0371- 06

      2017- 01- 26;

      2017- 07- 18

      何強,1988年生,甘肅臨洮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宋代經(jīng)濟史、醫(yī)療政治史和中國古代科技史,Email: xizhilang1988110@163.com。

      猜你喜歡
      考古玻璃研究
      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52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三星堆考古解謎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樣煉成的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我不是玻璃熊
      搖籃(2016年19期)2016-12-01 06:32:52
      古田县| 游戏| 嘉荫县| 平谷区| 开远市| 宾川县| 恩平市| 邢台县| 囊谦县| 安图县| 自治县| 乳源| 普格县| 昌江| 谢通门县| 邵武市| 荃湾区| 通城县| 休宁县| 腾冲县| 安宁市| 桦南县| 平度市| 梁河县| 微山县| 朔州市| 疏附县| 鹤峰县| 滦南县| 江口县| 黄平县| 大兴区| 阿拉善右旗| 舟山市| 安平县| 尼木县| 宿迁市| 阿坝| 定州市| 花垣县| 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