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
凌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里,燈火通明,座無虛席。人們開始思考人到底有怎樣的潛力,人的意志、才情以及理想為什么能在哈佛大學無限發(fā)揮。
在哈佛大學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著比薩、可樂坐下后,往往會邊吃邊看書或者是邊做筆記。沒有一個學生光吃不讀,更沒有一個學生邊吃邊閑聊。感覺哈佛大學的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學校100個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這就是為什么哈佛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有33位,美國總統(tǒng)有7位。每一個來到哈佛大學的學生都不是來混日子的。
央視《世界著名大學》制片人謝娟曾經(jīng)帶著攝制組到哈佛大學采訪,她說:“我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凌晨2點,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燈火通明,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里、圖書館里、教室里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他們不分白天黑夜地學習。那時我才知道,在美國,在哈佛大學這樣的名校學習,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p>
在哈佛大學,到處都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餐廳的長椅上也有人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人實在是太累了。
一個來自北京大學的女孩說:“我在哈佛大學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我在北京大學一年的閱讀量,哈佛大學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課,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修滿32門課并通過考試才可以畢業(yè)。一般而言,學校會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前兩年里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第三年開始進入主修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才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每學期的4門課就已經(jīng)忙得頭昏腦漲了。因為在課堂上,教授們講得飛快,不管你聽沒聽懂,課后都會留下一大堆閱讀材料,讀不完就根本完成不了作業(yè)?!?/p>
哈佛大學學生的壓力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平均每年都會有大約20%的學生因為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對學生的考評并不是在學期末才完成的,而是每堂課都要記錄學生的發(fā)言成績,并占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松。
在美國,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校會一點點加大學習任務。大學是學生最苦的階段,而所有的精英教育都要求學生必須能吃苦。在美國,大學的4年是人生中最勤奮的4年,是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的數(shù)量一直是世界范圍內最多的。
在哈佛大學,“征服學習”是每個人的口號。想要變得強大就得學習更多,因此哈佛大學的課程安排多而且緊張,這就練就了學生長時間超負荷學習的毅力。
在哈佛大學,教授會時常提醒學生要做好時間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當你停步不前時,有人卻在拼命趕路。成功與安逸是不可兼得的,你選擇了其一,就必定放棄另一個,而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大學告訴學生們:“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p>
那么,人到底可以有怎樣的意志力呢?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我們用一生來解答。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希望可以傳遞滿滿的正能量。
20世紀初,在數(shù)學界有這樣一道難題:2的76次方減去1的結果是不是人們所猜想的質數(shù)。很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地攻克這一數(shù)學難關,但結果并不能如愿。1903年,在紐約的數(shù)學學會上,一位名叫科爾的科學家通過令人信服的運算論證成功地證明了這道難題。人們在驚詫和贊許之余問科爾:“您論證這個課題一共花了多少時間?”
科爾回答:“3年內的全部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