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歐順芳 韋佼杏
摘 要 公安院校《人權法》課程教學事關警察人權保護理念和人權保護技能之養(yǎng)成,對“法治國家”與“法治公安”建設具有基礎性價值。但當前我國公安院校人權法教學整體發(fā)展滯后,并陷入觀念誤解,師資力量薄弱以及缺乏針對性強的教材等困境。本文認為若是能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深入研究破題之道,必將能夠激發(fā)公安院校人權法教學之活力與熱情,從而推動我國警察人權教育與人權保護事業(yè)穩(wěn)步前進。
關鍵詞 人權法 公安院校 人權法教學 人權保護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A386)、廣西警察學院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6JGZ03)“警察院校《人權法》課程開發(fā)探索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華,廣西警察學院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警察法學;歐順芳,廣西警察學院法律系講師,研究方向:法理學、警察法學;韋佼杏,廣西警察學院法律系助教,法學博士在讀,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警察法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111
在眾多國家權力中,警察權無疑是最具強制力的,警察權若是不當行使,無疑會成為侵犯人權的最大威脅。公安院校作為培養(yǎng)后備警察人才的特殊高校,培養(yǎng)具備人權保護觀念與人權保護技能的高素質執(zhí)法人才是其使命所在。為此,公安院校的學員應當更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接受人權教育,掌握好人權法相關知識,以利于在依法精準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時,真正擔負起“人權保障”的法治使命。
一、當前我國公安院?!度藱喾ā氛n程教學概況
我國的警察教育實行的是學歷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因而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成為公安人權法教學的兩種基本路徑。對普通高校而言,人權法相關課程開設已較為普遍,但對公安院校來說,已經開設人權法相關課程的院校屈指可數(shù)。據(jù)筆者了解,目前國內僅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警察學院、湖南警察學院和廣西警察學院等少數(shù)院校開設有人權法相關課程,而其他公安院校的學生則基本上是通過《法律基礎》、《法理學》、《憲法學》等課程概括式地學習人權保護的相關知識和理念。即便從已經開課的院校看,相比于傳統(tǒng)的法學骨干課程(如《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和公安學專業(yè)課程(如《治安學》、《偵查學》、《禁毒概論》等)而言,《人權法》并非主干課程,再加上政策環(huán)境和領導重視程度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人權法》課程在全國公安院校的生存現(xiàn)狀基本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從公安民警的在職培訓看,公安部多年來均十分重視執(zhí)法教育培訓,要求廣大民警“既認真學法、知法懂法,又嚴格執(zhí)法、善于用法,不斷增強法律素養(yǎng)、提高執(zhí)法能力”,近年來更是提出建設“法治公安”的目標和要求,提升執(zhí)法能力、規(guī)范執(zhí)法行為成為培訓教學的重點。“法治公安”的基本內涵是權利保護法治化,而人權法教學是將權利保護與法治精神相結合的最好方式,無疑對公安執(zhí)法規(guī)范化、法治化是大有裨益的。但由于各種原因,國內各地公安院校在職培訓中以“警察人權教育”或“人權法”為專題的講座、培訓并不多見,在職培訓層面的人權教育與訓練總體上仍處于較低水平。
二、當前我國公安院?!度藱喾ā氛n程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談“人權”色變之大環(huán)境仍未根本轉變
此處所指的“大環(huán)境”,既包括國家政策層面的政策環(huán)境,也包括社會層面的人文環(huán)境,還包括法律層面的法治環(huán)境。由于冷戰(zhàn)思維和計劃經濟遺留思想等原因,“人權問題”在國內被賦予了過多的政治標簽,被認為是涉及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所謂“敏感問題”,而其關注權利保護的法律屬性被弱化甚至忽視,這種思維領域的歷史慣性影響是深刻的,直至今日仍廣泛影響著人們、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思想。具體到公安院校中,作為一門學科,人權法教學首先需要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學校政策方面的支持無疑是學科正常、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然而在多數(shù)公安院校中,部分領導疏于理論學習,不了解“人權保障”的真實含義與價值,盡管法律早已明確了“人權保障”的憲法地位,中央會議也多次強調人權教育的重要性,但在他們的觀念中,“人權”仍然高度敏感的政治話題,避談人權或談人權色變。此外,由于公安人才培養(yǎng)強調紀律性和技術性,“權力神秘主義”在部分人頭腦中仍占有市場,他們天然地認為講人權就是反權力、反權威、甚至是反黨反政府,呈現(xiàn)出極強的“法治愚昧主義”狀態(tài)??梢哉f,在公安院校中,“人權”遠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和廣泛的認同,談“人權”色變之教學環(huán)境仍未根本得到轉變。這種觀念層面的誤讀反映到公安院校課程設置上,部分領導或害怕承擔所謂“責任”而否決人權法課程開設申請,或對已經開設的課程進行所謂的“嚴格控制”,使得公安院校人權法課程從設置到運作步履維艱。
(二)缺乏針對性強的人權法課程教材
當前,普通高校的人權法課程可使用的教材較多,并且大多立足于普通高校本科生或研究生法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內容系統(tǒng)全面,側重于學科理論知識的傳授,重在培養(yǎng)法學專業(yè)實務或研究型人才。但警務人才的培養(yǎng)有著與法學人才培養(yǎng)不同的定位、目標、方式、功能與要求,因此對于教材的需求自然不同于普通高校。公安院校之所以需要針對性更強的人權法教材,是由公安群體與一般民眾接受人權教育目標的異質性決定的。換句話說,對公民或在校學生進行人權教育,目標是“守護你的權利”,而對公安民警進行人權法教學,則是以“不侵犯他人權利”以至“保護他人權利”作為目標。故針對性強的教材編寫對于警察人權教育至關重要。截至目前為止,全國范圍內尚未出版一部專門面向公安院校警務人才培養(yǎng)的,能夠體現(xiàn)公安教育特色的人權法課程專門教材。雖然公安部一直重視公安高等教育教材的編寫工作,先后于2000年組織統(tǒng)一編寫31種“人民警察高等教育教材”、2004年組織統(tǒng)一編寫15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2012年新一輪公安專業(yè)規(guī)劃教材已啟動,確定了58種訓練大綱、120種統(tǒng)編教材,基本上已經覆蓋法學和公安學的所有學科,但是否包括編寫警察高等教育人權法教材,至今未有定論。
(三)缺乏專業(yè)、穩(wěn)定的人權法課程教師隊伍
由于大環(huán)境下的國內人權教育被“邊緣化”,人權法專業(yè)的研究生在國內高校各法學院原本就是稀缺資源,因此科班出身的人權法教師鳳毛麟角。即便從普通高校整體環(huán)境看,人權法教師隊伍都是“散兵游勇”狀態(tài),更遑論公安院校中的人權法師資力量。真實的情況就是,目前國內公安院校從事人權法相關課程教學的教師數(shù)量可謂“屈指可數(shù)”。以廣西警察學院為例,該院法律系目前共有任課教師35名(含聘用制教師),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5名,講師14名,碩士學歷以上教師25名(其中博士1名,在讀博士2名)。這些教師中,愿意長期從事人權法課程教學的教師僅3名(全部為碩士學歷、副高2名、講師1名),可見人權法學科教師儲備比較薄弱。而這也僅僅是數(shù)學意義上的統(tǒng)計,即便在能夠勝任授課任務的3名教師中,許多并非專職從事人權法教學的任課教師,而是在課程出現(xiàn)“用人荒”的情況下不得已而“兼職”的教師,其對課程教學持續(xù)投入的貢獻是要打折扣的,而且還要面臨著隨時可能放棄或調離人權法課程的可能性風險。因此人權法課程師資隊伍在人員構成的穩(wěn)定性方面同樣是非常脆弱的。與此同時,現(xiàn)有的授課教師全部都不是人權法專業(yè)科班出身,完全靠“自學成才”,屬于專業(yè)上的“半路出家”,這種“非專業(yè)化”的教師構成隊伍由于缺乏必要的專業(yè)性,再加上缺乏學科帶頭人,其教學和科研上投入的持續(xù)性同樣令人擔憂,所有這些因素的疊加無疑會深刻影響公安院校人權法課程教學的效果。總體上看,國內公安院校師資隊伍存在著數(shù)量不足、經驗不足、專業(yè)化不足、穩(wěn)定性不足等一系列急需改善的問題。
三、應對公安院?!度藱喾ā氛n程教學困境的幾點思考
(一)轉變觀念是《人權法》課程教學發(fā)展的前提條件
警察人權教育事關國家警察整體素質、執(zhí)法水平高低、執(zhí)法能力培養(yǎng)、執(zhí)法理念更新,還關聯(lián)著公安執(zhí)法規(guī)范化建設、“法治公安”建設的效果,在這個公民權利意識不斷覺醒的轉型期中國,警察人權教育的重要性幾乎是無需證明的“先驗性”邏輯。以往的改革經驗告訴我們,轉變觀念是開展任何改革的先導,公安院校人權法教學欲取得重大突破,在管理層面上正確認識、轉變觀念是關鍵。
1.賦予人權法學準確的學科定位。人權法中的“人權”,更側重將人權問題放置于“法律”視野之下,從價值、規(guī)范角度等方面研究其法律屬性,突出強調的是人權研究的“法律性”,這是其他學科尤其是政治學不具備的特性。尤其是在法治化國家建設背景下,將人權問題進行法律化、法治化研究是一項高度專業(yè)性的工作,其法律性是需要專業(yè)法律人才方能勝任的,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tài)度尊重這種專業(yè)。為此,長久以來對人權法學“政治化”的誤讀必須被糾正,還原其法律學科的屬性與定位。晚近的研究與實踐表明,人權法學是具有獨立學科品質的法學專業(yè)學科,“人權保護”絕不應只存在于政治口號、政策宣講以及普通民眾的觀念中,它應當走下神壇,揭去表面厚重的神秘面紗,以法律的形式世俗化、現(xiàn)實化??偠灾?,公安院校要正視《人權法》課程,賦予其法學專業(yè)課程的學科定位,它應當與憲法、刑法、訴訟法等課程一樣在公安院校占有一席之地。
2.重視并加大人權法教學投入力度。這里所講的學科投入,不僅包括教學設施、教學經費、科研設備等方面的硬件投入,也包括學科建設關注度投入、優(yōu)質人才資源、學時分配投入等方面的軟件投入。例如,在“短平快”辦學思維模式下,人權法課程因其理論性、基礎性、見效慢等原因不被重視。但是,公安院校辦學不光要考慮政治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沉淀也是應當兼顧的,而忽視憲法學、法理學、人權法學等基礎學科教學對要想取得長遠發(fā)展、構建自身人文特色的公安院校來說無異于“殺雞取卵”,是缺乏遠見的短視做法。
綜上所述,公安院校開展人權教育與人權法教學,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歷史的慣性同樣不可忽視,觀念的轉變亦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事。唯有通過持續(xù)不斷的宣傳,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培訓,以領導干部帶頭,從觀念轉變開始,正確看待人權法教學,在更多教師的參與下,推動公安院校的人權教育事業(yè)穩(wěn)步前行。
(二)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公安院?!度藱喾ā氛n程教學的落后局面欲尋求突破,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從兩方面入手:
1.大力引進人才,聘請人權法學博士或相關專業(yè)教授且能夠在一線為學生上課的專家型教師。當前國內各公安院校人權法教學普遍缺乏高層次學科帶頭人,而補強最快的方法就是改革人才引進政策,以優(yōu)惠的條件引進高層次人才。法學教授如今是各個公安院校亟需的高端人才類型,要引進以憲法、法理、人權法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教授非常困難,但是這類人才能夠為學校打出名師招牌,能夠帶動年輕教師的成長。人權法學博士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理論功底和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夠敏銳地洞察社會熱點所蘊含的人權法問題,科學研發(fā)的問題意識比較強,又能夠緊跟國內外學術研究前沿動向,引進這類人才能夠很好的彌補公安院??蒲蟹矫娴牟蛔恪5枰⒁獾氖?,無論是引進教授還是博士,前提是他們必須都走上講臺成為直接面對學生的一線教師而非僅僅是裝飾門面的舉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師資功能落實到實處,自下而上地推動公安院校人權教育和人權法教學的發(fā)展。
2.挖掘自身潛力,鼓勵并創(chuàng)造條件提高現(xiàn)有教師的科研層次。完善師資隊伍建設的另一條務實路徑是從現(xiàn)有教師隊伍入手,整合現(xiàn)有資源,合理配置各學科的任課教師,把原本人數(shù)扎堆課程中過量的師資引導到人權法學等冷門學科,并且把這種重置后的師資人員結構相對固定化,讓教師們有一個穩(wěn)定的教學科目。這樣做有利于教師把有限精力專注于少數(shù)幾門課程,將所授課程上好上精。從科研角度看,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內容有利于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