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告訴人們他鄉(xiāng)的“俗”?
文 司馬一民
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尤其是去不同民族的區(qū)域、去不同的國家,尊重人家的習俗,遵從人家基本的行為習慣是起碼的道理。古人用“入鄉(xiāng)隨俗”這句成語來概括這個道理,應當說很精當。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并不是不愿意入鄉(xiāng)隨俗,而是不知道入鄉(xiāng)如何隨俗,或者沒有意識到入鄉(xiāng)要隨俗。比如國人去外國旅游,或在公共場合呼朋喚友,或在酒店客房開著門隔著走廊聊天,或自助餐后沒有把用過的餐具放到回收處,或在車站空港坐在了空閑的殘疾人專用座位上,在巴士上隨意吃食物,等等。這些行為,在我們這里司空見慣,在人家那里就會遭到側目而視,甚至引來怨言。
這就引出了一個話題——入鄉(xiāng)如何隨俗?
因此,得設法讓外出的人了解目的地的習俗和基本的行為習慣,也算簡短的“培訓”。這樣的“培訓”千萬不要說教,而是需要制作播放目的地的生活場景片段視頻:看人家如何在地鐵里安安靜靜地看書,看人家自助餐后把用過的餐具放到回收處,看人家陌生人在電梯里相遇微笑著打招呼,看人家寧可站著也不去坐空閑的殘疾人專用座位……這種情景式傳播,讓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人家的習俗和基本的行為習慣。了解了人家的“俗”,入鄉(xiāng)時才會“隨”。
前些天,有網(wǎng)友在微博發(fā)照片,兩位外國人坐在杭州西泠橋旁武松墓前的供桌上,談笑風生。這張照片在網(wǎng)站論壇引起數(shù)萬多點擊量。有網(wǎng)友說,兩位外國人坐著的是武松墓前的供桌,是人們祭祀用來供設香爐、蠟竿和擺放供品的,供桌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所以坐在供桌上是非常不文明的行為。更多網(wǎng)友則認為,從照片看,這兩位外國人應該是游客,他們對中國文化風俗不太了解,情有可原,供桌的高度和樣式看上去都和石凳很像。他們一定以為是石凳子,走累了就坐下休息休息。
對這樣的行為沒有指責,而是持寬容的態(tài)度,入情入理的分析,這是一種文明。所謂不知者不怪,對外國游客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氣度。相信這兩位外國游客知道了供桌的用途以后,不會再當作凳子坐上去。不過,誰來告訴他們供桌的用途呢?假如沒有人告訴他們,那他們很可能還會在中國其他地方坐供桌。
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的人有文化差異、有不同習俗、有不同行為習慣,都正常,和諧相處的前提是要相互了解,了解“俗”以后,入鄉(xiāng)隨俗就容易了。
誰來告訴人們他鄉(xiāng)的“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