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興復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76-01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關于圓周長的計算是圓的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有關面積計算的基礎,必須重點掌握。
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以合作實踐、討論交流的方法探究圓周率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理解圓周率的含義。
我是這樣設計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
1.導入新課
小游戲:師:同學們隨便給我一個圓的直徑或周長,我都能很快算出周長或直徑(學生試出題)。
師談話導入,你知道祖沖之嗎?(我國古代數(shù)學家)為什么說他偉大?(最早發(fā)現(xiàn)圓周率),知道為什么我剛才能很快的算出周長或直徑嗎?請你猜一猜,圓的周長可能與直徑有什么關系?
師:其實我們也能通過簡單的工具,發(fā)現(xiàn)圓的周長和直徑關系,我們也能成祖沖之。
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起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師:你認為我們該準備哪些材料,才能完成我們的研究?
2.自主探究
2.1學生到器材堆放處選擇工具,包括細繩、彩筆、米尺、呼啦圈、鐵環(huán)、一元硬幣等圓形物體(師事先準備好)。學生交流,指出圓的周長、直徑。動手嘗試測量選擇的圓形物體的周長、直徑。師引導學生交流測量方法。
2.2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用繞線法和滾圓法測量它們的周長。
2.3談話:回憶一下,我們以前是怎樣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引導:用繞線法和滾圓法測量圓的周長比較麻煩,測量的結果也不夠準確,有沒有更簡便的測量圓周長的方法?那么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什么有關系呢?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驗證。
3.驗證研究
師提出要求:(1)每個同學選擇一個圓形物體,分別測量它的直徑和周長,并計算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2)把你們小組測量和計算的結果整理在下面的表格里(教材63頁)。完成后思考回答: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讓學生把測量出的圓周長與直徑比一比,看看它們有什么關系?并讓學生小組合作量出不同大小圓的周長和直徑,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引導學生觀察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而且這個倍數(shù)是固定不變的,師引導說明:我們把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稱為圓周率。
4.推導公式
提問:根據(jù)圓周率的意義,怎樣求圓的周長?(板書:圓的周長=圓周率×直徑)。追問:如果用C表示圓的周長,怎樣用字母表示圓周長計算公式呢?板書:C=πd,并進一步的引導出C=2πr。
談話:你能運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嗎?
出示"做一做"(分成四大組每一組計算一個自行車輪的周長然后匯報結果)。
上述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借助材料自主操作親自去經(jīng)歷、去實踐,獲得的圓的周長公式,并把操作同觀察、思維、語言表達有機結合,逐步從具體的操作有效的轉化為內(nèi)部智力活動。親身體驗思維的樂趣,從而極大的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實踐,拓展學生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既能鍛煉學生的判斷力、分析力,又能活躍思維,培養(yǎng)學生逐漸形成猜想——嘗試——變換——證實這一普遍的探究規(guī)律。這比教師直接灌輸?shù)闹R理解得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現(xiàn)代教育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只用耳朵聽科學"。所以教學時我們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充分體現(xiàn)數(shù)學新課程表準中強調(diào)的"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這一理念。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放在學生操作驗證上,通過學生猜疑、測量,觀察、分析及等教學活動,使學生親歷圓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而教師將測量工具、材料開放,不把事先將準備好的材料發(fā)下,而是通過學生自主選擇操作工具,給其開放的空間,可以避免人為設限。沒有了對學生的暗示,學生的探索只要在教師即定的范圍內(nèi),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交流、動手操作,當想到要借助某工具時,學生自主領取。正是由于每個學生的經(jīng)驗不同,就會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思考,這種差異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求異欲望,能使他們更多投入到思考中,展示出學生間的更多不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