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馮美德
摘要:1350年,高麗后期的倭寇興起,其侵掠規(guī)模大、危害極深,持續(xù)了40余年,成為高麗后期與日關系的主要問題。這一時期倭寇問題的產(chǎn)生主要源于日本的國內(nèi)動亂,同時高麗后期整體秩序的混亂為其提供了客觀條件,而蒙元的興起又是其不可或缺的因素。面對倭寇問題,高麗積極與日交涉,請求禁倭;同時,通過制定獎懲補救政策、鼓勵官員獻治倭良策、向明朝和元朝請求援助等,增強其內(nèi)部的防御能力。高麗王朝采取的措施雖有成效,但直至其1392年滅亡,仍未能根本解決倭寇問題。
關鍵詞:倭寇問題;高麗后期;應對措施
倭寇是指13世紀初至16世紀末,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沿海乃至內(nèi)陸,進行武裝劫掠活動的,主要由日本漁民、農(nóng)民、商人、武士、浪人等組成的海盜集團。目前,對于高麗后期的倭寇問題,國內(nèi)學界的關注不足。鑒于此,筆者對高麗后期朝鮮半島的倭寇問題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加深對其的認識。
一.高麗后期倭寇問題產(chǎn)生的緣由
高麗后期的倭寇問題與當時日本和高麗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
自11世紀以來,日本便與高麗貿(mào)易活動頻繁。雙方的私商貿(mào)易較為活躍,僅從1073年到1093年的20年間,日商去高麗的就有28次之多。到了13世紀中葉,高麗對日本前來貿(mào)易的進奉船并不歡迎,限定其每年來一次,每次不過兩艘。嘲可見自11世紀至13世紀中葉的麗日貿(mào)易,多為日本商人前往高麗,其在貿(mào)易中表現(xiàn)主動。當時的貿(mào)易活動多在高麗慶尚南道的金州一帶進行,其交易物品,日本以稻米、織物、刀劍、染料、金屬工藝品等為主,高麗則主要是絲織品、麻布、人參、藥材、佛教典籍、瓷器等,表明從11世紀到13世紀中葉,日本商人通過主動與高麗貿(mào)易,滿足了其自身的經(jīng)濟利益和國內(nèi)的一些生活物資需求。然而,到13世紀后期高麗被迫協(xié)助元朝征伐日本之后,麗日關系惡化,兩國斷絕了交往,致使長期以來的日麗貿(mào)易斷絕。日麗貿(mào)易的斷絕,使日本原先通過貿(mào)易獲取物資的渠道不復存在。日本的進奉船也因被高麗拒絕,隨時有轉(zhuǎn)變?yōu)楹1I的可能性。為了追求經(jīng)濟利益和解決糧食等物資不足的問題,日本北九州原先與高麗貿(mào)易的一些商人和對元、麗征日懷限的武士、浪人等自發(fā)組織起來,暴力掠奪高麗的物資。到14世紀3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進入了動亂的南北朝時期,加上麗日貿(mào)易早已斷絕,其國內(nèi)物資變得日益緊缺。為了生存,在中央權(quán)力無力掌控地方的時局下,加之受當年元、麗聯(lián)軍未能征服日本的民族優(yōu)越感的激發(fā),日本一些下層武士、貧困農(nóng)民、漁民、名主、莊官、地頭、守護、寺僧以及商人等組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海賊或土匪團伙,以搶劫為生。他們多以對馬島、壹岐、北九州的松浦和瀨戶內(nèi)海等日本近海地區(qū)為據(jù)點,成群結(jié)隊地橫行海上,頻繁出沒于較為富庶的高麗邊境,對高麗人進行燒殺搶掠,高麗倭患由此興起。
面對倭寇入侵,高麗王朝因漸為沒落而無從應對,致使倭患持續(xù)至1392年其滅亡。高麗中后期,在經(jīng)濟上,權(quán)門世族、寺院大肆吞并土地,導致其土地制度紊亂,國庫收入減少,無以支付官吏俸祿,更無力加強海防建設;同時,禾尺、才人等賤民為了生存,也趁機冒充倭寇在國內(nèi)大肆搶掠。在軍事上,由于經(jīng)濟疲敝,高麗的府兵制崩潰,府兵既無衣食,又沒有休息,相繼逃亡。在政治上,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在“事元”與“親明”的外交政策上矛盾不斷,削弱了國家實力。
此外,高麗的衰弱也與蒙元勢力的興起及其帶來的東北亞格局的變動有關。蒙古強勢崛起后,其鐵騎自1231年至1257年為期27年間,對高麗進行了多達7次的進攻,極大地破壞了高麗的社會經(jīng)濟。在1274年的“文永之役”和1281年的“弘安之役”中,元朝又脅迫高麗派兵遠征日本,使得無數(shù)高麗將士殞命。而在1359年和1361年,在高麗正值倭寇侵襲之時,元末的紅巾軍武裝兩次越過鴨綠江侵入高麗,甚至占據(jù)開京,迫使國王南逃??傊诿稍獎萘Φ拈L期影響下,本已疲敝的高麗,處境更為窘迫,使其難以應對倭寇的侵掠。
綜上可知,日本的南北朝動亂使海賊團體產(chǎn)生,而動亂引起的經(jīng)濟困難及麗日貿(mào)易的斷絕又促使倭寇把相鄰的高麗作為了侵掠的對象,這是高麗倭患興起并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而當時高麗國內(nèi)的經(jīng)濟、政治上的紊亂和軍事上的虛弱,又為其倭患持續(xù)40多年提供了客觀條件。此外,蒙元勢力對高麗的長期侵擾,不僅使高麗疲敝,而且使麗日交惡,東北亞格局為此動蕩,可以說蒙元因素的影響客觀上誘發(fā)并加劇了倭寇對高麗的侵掠。
二.高麗后期倭寇的侵掠及其特征
忠定王二年(1350年)二月,“倭寇固城、竹林、巨濟、合浦,千戶崔禪、都領梁瑁等戰(zhàn)破之,斬獲三百余級,倭寇之侵始此?!边@可以視為高麗后期倭寇問題的肇始。這一時期的倭寇問題持續(xù)時間長、侵掠規(guī)模大、危害極深,成為高麗后期的重要憂患。
據(jù)《高麗史》載,1350年至1392年之間,倭寇入侵高麗時,其船只多時達三百多艘,少時也有二十來艘,表明倭寇來犯大都結(jié)成船隊,其侵略性和防御性很強。而當時高麗國防卻很虛弱。恭愍王元年(1352年)三月,為了抵御倭寇,恭愍王“令宰樞至吏胥人備弓一矢五十劍一戈一,閱于崇文館”,即要求享有一官半職者皆備武器,可見高麗平時武備不足。不僅如此,高麗軍隊的抵御能力也差,即使在倭船侵入規(guī)模較小時,其也難以應付。如恭愍王元年(1352年)三月,“捕倭使金暉南以戰(zhàn)船二十五艘御倭,至楓島遇賊船二十艘,不戰(zhàn)而退至喬桐,又望見賊船甚盛,還西江請濟師”。此外,高麗軍隊的組織能力亦較差。恭愍王十五年(1366年),“倭屠喬桐,留屯不去”,恭愍王命令贊成事安遇慶和評理池龍壽率領三十三名兵馬使及其所部軍士對之進行征討。他們率軍駐屯于東、西江舁天府,然而由于朝廷未讓兵卒武裝起來,所有的軍隊只能待命觀望,任由倭寇滋擾。由上可見,由于高麗武備的虛弱,結(jié)成船隊的倭寇每每侵掠多是達其目的而歸,如此反復,其氣焰愈發(fā)囂張。辛禍王三年(1377年),倭寇甚至派出騎兵,“百余騎寇南陽”,侵入內(nèi)陸肆意進行搶掠。
而且,倭寇多侵掠高麗的漕船、糧倉以及較為富庶的地區(qū),可見知倭寇的侵略目的主要在于獲取糧食等生活物資。然在其侵略目的滿足之時,倭寇亦會有殺人、屠城、燒軍營、焚戰(zhàn)船之舉,危害極大。據(jù)《高麗史》載,恭愍王二十年(1371年)三月“倭入海州,火官廨,擄牧使妻及女以歸”,七月“倭寇禮成江,焚戰(zhàn)船四十余艘”,恭愍王十五年(1366年)和辛禍王四年(1378年),倭寇屠喬桐和全州城。隨著倭寇氣焰的愈發(fā)囂張和掠奪野心的變大,其掠奪區(qū)域由距離日本較近的南部沿海逐漸擴大到高麗北部地區(qū),并且深入內(nèi)陸,甚至到達高麗北部的龍州。
在倭寇的參與者中,除了日本人以外,也有少量的高麗人,即假倭?!陡啕愂贰分?,假倭于辛禍王八年(1382年)四月首次被提及,“禾尺群聚,詐為倭賊,侵寧海郡”。辛禍王九年(1383年)六月,“交州江陵道禾尺、才人詐為倭賊,寇掠平昌、原州、榮州、順興、橫川等處?!笨梢娂儋炼酁楹坛吲c才人等高麗的賤民階層。辛禍王八年(1382年)正月,高麗“賑慶尚、江陵、全羅道饑”,可知這些地區(qū)的人民難以果腹,這迫使禾尺、才人等賤民假稱倭賊,進行掠奪以求生存。而且在高麗后期,私人田產(chǎn)額增長侵蝕著官方的土地資源,從而造成國家歲入枯竭,國庫無力支付官吏俸祿,致使各級吏治效率低下;加上田柴科制度的崩潰,高麗百姓的徭役比奴隸負擔還重,致使他們紛紛逃散流亡。這種社會環(huán)境為禾尺、才人等賤民假冒倭寇進行掠奪活動提供了充分的社會條件。需要注意的是,從倭寇的成分來看,雖然高麗后期的倭寇不只是日本人,也有高麗人所冒稱的假倭,但其并不是主流。《高麗史》中僅在辛禍王八年和九年有高麗人詐為倭賊的記載;且在人數(shù)上,辛禍王八年捕獲假倭八十余人,辛禍王九年捕獲假倭五十余人,共計一百三十多人,這與日本每次幾十甚至數(shù)百倭船所載的倭寇數(shù)量相比,實屬九牛一毛。因此,侵掠高麗的倭寇應是日本人占主導,高麗百姓詐為倭賊者只是極小的—部分。
三.高麗對倭寇問題的應對
“倭賊日甚,深入為寇,殺掠人民,焚毀廬舍,州郡凋敝,田野荒蕪”,高麗百姓因之苦不堪言;“因倭寇,漕運不通,倉庫虛竭”,高麗的糧倉多被掠奪,漕運無法正常進行,使得日漸衰微的高麗王朝的經(jīng)濟更為殘破,甚至連官吏的俸祿都無法正常發(fā)放,國家整體運作受阻;而“倭寇喬桐,京城戒嚴,說明倭寇侵掠已經(jīng)威脅到了高麗王朝的統(tǒng)治中心。對此,高麗采取了多方面的應對措施,主要如下:
1.制定獎懲補救政策,鼓勵官員獻治倭良策
恭愍王元年(1352年)二月公布了解決朝政懸案的教示,恭愍王認為,倭寇之所以敢于屢犯邊境、燒毀民宅和搶劫租稅船,都是因為防御失策。故他于教示中宣告:凡是獻計獻策者必受獎賞,御寇有功者加官晉爵,招兵殲寇者官升三級,如系賤民賞給錢財;州郡受到倭寇侵擾后,要派官吏前往,調(diào)查受害情況,酌情予以減稅;軍人逃避兵役者,處以笞刑;官吏在這方面有罪者,也責之以笞杖。這一教示的公布,旨在振作士氣,加強防范,做到賞罰分明。
教示頒行之后,恭愍王對官員賞罰分明。恭愍王二年(1353年)十月,“下教慶尚道都巡問使,日??苓B年為邊患,每念何日報平。今省卿申報擒倭至十余級,予嘉甚之。賜卿酒及銀五十兩,所管軍士有功者,以名聞予將祿用。”對擒倭者,恭愍王賞賜豐厚;而對防倭不利者,刑罰卻是相當殘酷。恭愍王二十二年(1373年)九月,“倭寇海州,殺牧使嚴益謙,命誅吏之不救者。丁巳以西海道萬戶許子麟不能御倭,遣體覆使三司左尹鄭丹鳳杖之?!辟量芮秩牒V?,殺害了牧使嚴益謙,于是朝廷誅殺了坐視不管的官吏;十六天后,又對御倭不利的許子麟施以杖刑。十月“崔瑩以楊廣道都巡問使李成林,不能御倭,杖配峯卒,斬其都鎮(zhèn)撫池深?!贝蕃搶官敛焕睦畛闪痔幰哉刃?,并發(fā)配其為放烽火的烽卒;對都鎮(zhèn)撫池深則斬首示眾??梢姽ы鯇τ谟翗O為重視,御倭有力者大加獎賞,而不力者則嚴加處罰。
同時,恭愍王也鼓勵官員獻治倭良策。檢校中郎將李禧獻策,恭愍王感嘆道,李禧位雖卑卻能獻計獻策;其后,中郎將鄭地也獻治倭策。恭愍王分別給李禧麾下的六十七名軍人和鄭地麾下的八十五名軍人封了官職,還給了他們千戶空名牒二十張,百戶空名牒二百張。在恭愍王的鼓勵之下,李穡、侯長壽等人也積極進行獻策。
然而,由于倭寇的侵略氣焰甚囂塵上,而高麗軍民的士氣與防倭御寇的意志漸趨消沉麻木,恭愍王的獎懲與鼓勵獻策措施并未收到成效。如李穡曾提出的陸守海戰(zhàn)、重賞有功者的建議,在當時的政治現(xiàn)實中無異于紙上談兵。
此外,高麗官員還對倭寇侵害的地區(qū)進行了調(diào)查補救。諫官因全羅道漕運常被倭寇掠奪,而請求陸轉(zhuǎn)。喬桐多次被掠奪,而遷移喬桐縣民。同時,又有免賦稅賑災之舉。辛禍王二年(1376年),“因倭寇,水路阻梗,罷漕運,蠲全羅、楊廣、慶尚、(氵+公)滃海州郡徭賦?!毙恋熗跛哪辏?378年),“江華府屢被倭寇,民失其業(yè),給榖三百石賑之?!毙恋熗跗吣辏?381年),“全羅道饑民多餓死,諸戍卒及人民逃散過半,崔瑩請蠲濱海州郡三年租稅,從之?!边@些皆為根據(jù)受害情況,酌情減稅賑災之舉。
2.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請求禁止倭寇
鑒于自身無力御倭,高麗朝廷便想通過與日本執(zhí)政者交涉來根絕倭患。于是便向日本派遣使者,請求禁倭。
恭愍王十五年(1366年)十一月,“遣檢校中郎將金逸如日本,請禁海賊”。然日本答函卻表示,侵略高麗的是四國、九州的海盜,在京都的朝廷對之無法加以制止,也無法對之進行懲罰。恭愍王十七年(1368年)十一月,對馬島萬戶崇宗慶遣使來高麗,高麗朝廷贈其米一千石,并叮囑其根絕倭寇侵略。辛禍王元年(1375年)二月,高麗第二次派使者羅興儒到日本,要求禁止倭寇出海作亂。辛禍王二年(1376年)十月,羅興儒從日本帶回答函,其內(nèi)容為:“唯我西海一路九州亂臣割據(jù),不納貢賦且二十余年矣。西邊海道頑民對釁出寇,非戰(zhàn)所為。是故朝廷遣將征討,深入其地,兩陣交鋒,且以相戰(zhàn),庶幾克服九州,則誓天指日,禁約??堋!眱纱吻彩购笕毡镜幕卮鸨砻鳎敃r處于南北朝動亂中的京都朝廷無力控制地方,愛莫能助。辛禑王三年(1377年),高麗又先后兩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六月,判典客寺事安吉祥到日本,致國書要求禁止倭寇;九月高麗派前大司成鄭夢周到日本致國書,再次要求禁止倭寇肆虐。日本當局采取了回避態(tài)度,“云草寇之賊是逋逃,畢不遵我令,未易禁”,倭寇之患無法禁絕。然高麗朝廷并沒有放棄,辛禍王四年(1378年),再遣版圖判書李子庸、前司宰令韓國柱到日本,請禁倭賊和歸還被擄人。
高麗多次遣使日本,意在禁倭,然而當時日本正處于南北朝動亂時期,中央政府無力控制地方,因此高麗前幾次遣使收效甚微。但在高麗朝廷的一再堅持下,其請求最終得到了日本的一些援助。辛禍王四年(1378年),“日本九州節(jié)度使源了浚,使僧信弘,率軍六十九人來捕倭寇?!毙恋溚醢四辏?382年),“日本歸被擄男女百五十人?!毙恋溚蹙拍辏?383年),“日本國歸被擄男女一百十二人。”辛禑王十年(1384年),“日本國遣使歸所擄男女九十二人?!?
3.增強自身軍備,向元朝和明朝請求援助
國防的虛弱是高麗頻繁遭受倭寇侵擾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強武備成為高麗御倭的重要方面。
由于常備武器的嚴重不足與落后,面對倭寇的肆意侵掠,高麗加緊增強自身軍備。恭愍王元年(1352年)四月,應高麗之請,元朝“賜王弓三百、矢三萬、劍三百”;同年六月,元朝又應其請求把武器送到開城。之后,明朝也受到倭寇侵擾,故也積極支持高麗御倭。恭愍王二十三年(1374年)六月,明朝派人將高麗所請求的火藥、硫磺和焰悄等送到開京。此外在高麗國內(nèi),崔茂宣積極研究火藥的制作方法,終獲成功。1374年之后,高麗逐漸開始自己制造火藥武器,至辛禍王時,其設立了火藥局。
辛禍王時期,高麗進一步增強自身軍備。辛禍王二年(1376年),恐軍器不足,辛禍王令諸各司監(jiān)造軍器。翌年,又募各道僧侶負責建造戰(zhàn)艦,京山募集三百人,楊廣道一千人,交州、西海和平安道分別為五百人,并下令一切僧徒膽敢逃避者一律受軍法處治。辛禍王四年(1378年)二月,“趙仁璧帥師放火炮習水戰(zhàn)”,同時重用李成桂、崔瑩等御倭大將,主動嚴打倭寇。這一時期,高麗增強自身軍備的努力收到一些成效,加上日本南北朝動亂接近尾聲,其御倭態(tài)勢漸由消極轉(zhuǎn)變?yōu)榉e極,倭寇的囂張氣焰遭到了沉重打擊。到了辛昌王元年(1389年),慶尚道元帥樸葳擊對馬島,高麗已把御倭的戰(zhàn)場推進到了日本本土。
除上述措施之外,高麗還采取了懷柔政策和進行了土地制度改革?!陡啕愂贰吩诠ы跏四辏?369年)出現(xiàn)投化倭人的現(xiàn)象,“巨濟、南海縣投化倭,叛歸其國”;十一月“倭掠寧州、溫水、禮山、沔州漕船,初倭人愿居巨濟,永結(jié)和親。國家信而許之,至是入寇?!笨梢姼啕惍敃r對倭寇采取了懷柔政策。然而部分倭寇投化不久,又開始寇掠漕船,“叛歸其國”,故這一政策以失敗告終。而土地制度的改革,則是李成桂在辛禍王十四年(1388年)開始實施的。辛昌王二年(1390年),李成桂將所有公私田冊檔燒毀,于第二年頒布管理新土地制度的基本法令——科田法,其有利于穩(wěn)定生產(chǎn),增加國庫收入。然而這一土地制度的實施之時已是高麗之末,故其對御倭的有利影響體現(xiàn)在了之后的朝鮮王朝。
綜上可見,高麗王朝應對倭寇的舉措可謂較多,然而其倭患沒能得到根絕。分析其原因,這不僅是因為高麗后期的國力衰落,其根本原因更在于日本國內(nèi)的南北朝動亂。進入14世紀90年代后,倭寇之擾變少,雖有高麗御倭得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日本將軍足利義滿相繼消滅了國內(nèi)尾張、山陰和中國等地方的守護勢力,奠定了將軍的權(quán)力,逐漸消弭倭寇作亂的根源。1391年“日本國源了浚遣使來獻方物”;1392年日本實現(xiàn)統(tǒng)一,結(jié)束了南北對立。但此時高麗王朝的氣數(shù)已盡,這一時期的倭寇也隨其滅亡而告一段落,而朝鮮王朝和明朝則繼續(xù)展開了與倭寇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