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翻譯理論提倡用注釋、評注、序言等方法對原文本進行深度闡釋,以補償翻譯過程中的文化損失,確保源語文化傳達的完整性,可以使目的語讀者尊重并深入理解源語文化。唐代孫過庭所撰《書譜》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部書論經(jīng)典,張充和、傅漢思的《書譜》英譯本中大量使用了注釋,是對深度翻譯理論的充分應用。
關(guān)鍵詞:張充和 傅漢思 《書譜》 深度翻譯
一、引言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在世界藝術(shù)寶庫中也是絕無僅有的,歷來被世人所推崇。唐代孫過庭所撰《書譜》墨跡不僅是經(jīng)典的草書法帖,也是一篇公認的傳世不朽的書論經(jīng)典。
近年來,對《書譜》文本的研究方興未艾,相關(guān)的漢語論文層出不窮。迄今為止,《書譜》的英譯本只有兩個版本,即收錄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古詩文英譯集》的孫大雨譯本和1995年由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張充和與傅漢思的合譯本。然而,目前研究《書譜》英譯本的文章很少,在CNKI上只有三篇相關(guān)論文,其中兩篇分別從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和書法概念的傳譯角度對兩個譯本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另一篇從符號學理論角度來研究孫大雨譯本。
深度翻譯理論作為文化人類學在翻譯研究領(lǐng)域的拓展,對典籍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自該理論出現(xiàn)以來,以此指導分析典籍翻譯的論文數(shù)不勝數(shù),如刊載于《中國翻譯》,王雪明和楊子撰寫的《典籍英譯中深度翻譯的類型與功能——以<中國翻譯話語英譯選集>(上)為例》;載于《外語與外語教學》,李雁的《<紅樓夢>法譯本的“深度翻譯”及其文化傳遞》等。本文以張充和、傅漢思的《書譜》英譯本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深度翻譯理論的應用。
二、深度翻譯
美國翻譯理論家奎姆·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基于人類學中的“深度描寫”(thick description),提出了“深度翻譯”(thick translation)這一概念。所謂深度翻譯,也就是厚語境化(thick contextualization),是指通過給翻譯文本添加注釋、評注和長篇序言,使得翻譯文本被置于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中,將被文字遮蔽的意義和翻譯者的意圖相互融合。換言之,就是在譯文中構(gòu)建原文產(chǎn)生的“文化網(wǎng)”,使目的語讀者在原文內(nèi)外文化信息交織而成的網(wǎng)狀意義下理解原文,避免因語言的轉(zhuǎn)換而將原文納入到本土文化的思維定勢和文化預設(shè)中,產(chǎn)生誤讀或曲解。從效果而言,這種類型的翻譯將翻譯同嚴謹?shù)膶W術(shù)研究結(jié)合起來,實際上屬于學術(shù)翻譯的范疇,適合翻譯涵納豐富文化信息的文化典籍、學術(shù)作品和少數(shù)文學作品,其接受對象也是對原文及其背后的文化感興趣的異域讀者和研究人員。
三、譯本解讀與翻譯策略
(一)譯本解讀
張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自幼入私塾學習,于詩詞、書法、昆曲領(lǐng)域皆有造詣,其書法師從沈尹默先生。1949年初隨丈夫——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遷居美國。隨后,傅漢思在耶魯大學東亞系執(zhí)教,張充和在哈佛、耶魯?shù)榷嗨髮W任教,專門講授中國書法和昆曲。在美國書法教學背景下,為了滿足學習中國書法的西方大學生的需要,張充和與傅漢思合譯了孫過庭《書譜》及姜夔《續(xù)書譜》,合稱Two Chinese Treatises on Calligraphy,1995年由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
孫過庭《書譜》是書法批評的經(jīng)典著作,其對書法發(fā)展史、學術(shù)過程、基本技法、書體功用、書法欣賞等諸多問題的獨到論述為世所公認,所以,《書譜》首先是一部信息性文本。同時,《書譜》辭藻華美,極富文采,也是一篇不朽的散文佳作,頗具審美情趣。因此,在理想狀態(tài)下,其譯作應兼具信息功能和審美功能。但是,當譯文無法兼顧原文的多重意義時,意義傳達就有了輕重緩急之分。
張充和不僅精通書法且從事書法教學多年,她翻譯《書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文學教學的需要,所以譯文信息的準確性是首要考慮因素。同時,出生于德國古典語文學世家的傅漢思具有德國傳統(tǒng)學術(shù)的科學精神,這必然對他們合譯的《書譜》產(chǎn)生影響。張充和、傅漢思的《書譜》合譯本崇尚科學性,力圖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將原文作為一種客觀事實呈現(xiàn)給讀者,拒絕加入譯者的主觀因素。簡言之,他們的譯本是偏重信息性的,不會因為審美的需要而影響信息的傳遞?!稌V》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在翻譯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語文化特色,同時讓譯文讀者準確理解與書法相關(guān)的中國文化概念與術(shù)語,張充和、傅漢思采用了深度翻譯法,通過注釋、術(shù)語表和長篇序言等方法將譯本置于一個豐富的文化及語言語境中,讓譯文讀者感受原文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
(二)翻譯策略
1.文本外的深度翻譯
為了使譯文讀者了解《書譜》原文中所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張充和、傅漢思在譯文正文外補充增譯了許多內(nèi)容,形式多樣。通過這種方法,譯文讀者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從而使讀者對中國文化有更充分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尊重。
a.介紹。譯本正文前有一篇介紹孫過庭生平及藝術(shù)成就的長篇序言。
b.注釋。譯本正文后附有相關(guān)歷史人物的簡介表,書法術(shù)語表,參考文獻,索引等。
c.圖片。譯本正文外附印了孫過庭《書譜》全篇原作墨跡,張充和小楷抄錄的《書譜》全文。
2.文本內(nèi)的深度翻譯
a.音譯加注釋
《書譜》中包含諸多人名,針對同一人物,文中時而從其姓,時而從其名或其字,甚至有時從其官銜。面對這一復雜現(xiàn)象,張充和、傅漢思采取音譯加注釋的方法來翻譯人名,即譯文中統(tǒng)一對人物姓名采取音譯,在附錄的歷史人物簡介表中作進一步解釋。不僅保留了中國古代人名特有的文化色彩,同時也不會對讀者造成理解障礙。
(1)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
The best calligraphers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include Zhong You and Zhang Zhi of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they are unexcelled; and Wang Xizhi and Wang Xianzhi of the late Jin—they are praised as marvels.
原句中出現(xiàn)的四個歷史人物此處從其姓氏,稱之為“鍾”“張”“王”,但后文中會從其字或官銜,稱之為“元?!薄安ⅰ薄耙萆佟薄白泳础薄坝臆姟钡?。張充和、傅漢思在翻譯時采用音譯法,分別譯作其姓名“Zhong You”“Zhang Zhi”“Wang Xizhi”和“Wang Xianzhi”,然后在附錄的歷史人物簡介表中作進一步說明。
此外,《書譜》中涉及許多書法專業(yè)術(shù)語,關(guān)于書法術(shù)語的翻譯,張充和、傅漢思也主要采取了音譯加注釋的方法,使譯文避免了原文文化意義的流失,而且更好地幫助讀者了解和學習中國書法文化,使得譯文符合讀者的閱讀期待。
(2)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
Zhang Zhis cao is still a little ahead of mine,but he refined his art through long practice, blackening a whole pond with ink.
原文中的書法術(shù)語“草”在正文中音譯為“cao”,然后在附錄的書法術(shù)語表中作具體闡釋:“cao(shu)草(書).Cursive script.An example is Suns Shu Pu autograph, reproduced in this book.”
b.直譯加注釋
對于《書譜》中出現(xiàn)的諸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故,張充和、傅漢思采取直譯加注釋的方法,力圖跨越文化鴻溝,以期完整地傳達源語文化,讓讀者在明白語義的同時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3)況乃假托神仙,恥崇家范,以斯成學,孰愈面墻!
Wang Xianzhi went still further when,ashamed to acknowledge that he had acquired the secret of his art through family tradition,he falsely claimed to have received it from immortals.Isnt such a concept of learning worse than turning ones face to the wall?
原句中的“面墻”出自《書·周官》:“不學墻面,蒞事惟煩”,比喻不學而識見淺薄。譯文直譯為“turning ones face to the wall”,后加腳注解釋:“An allusion to a passage in Shu Jing,section ‘Zhou guan周官:He who does not study [is like a man who] turns his face to the wall[so that he cannot see anything].”
c.音譯加直譯加注釋
關(guān)于《書譜》中涉及的書法專業(yè)術(shù)語,有時也需要在音譯后輔以直譯,然后再加以注釋,從而提高術(shù)語翻譯的準確性。
(4)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驚蛇之態(tài),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拒槁之形。
Consi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xuan zhen [“suspended needle”] and chui lu [“hanging dewdrop”]scripts,[and then consider]the marvels of rolling thunder and toppling rocks, the postures of wild geese in flight and beasts in fright,the attitudes of phoenixes dancing and snakes startled,the power of sheer cliffs and crumbling peaks,the shapes of facing danger and holding on to rotten wood.
“懸針”與“垂露”是書法術(shù)語,是“豎”的兩種形態(tài)。凡豎畫下行至底端提筆出鋒的,其勢如針之懸,叫作“懸針”;不出鋒回鋒的,其勢圓渾如露之垂,叫作“垂露”。譯文采用音譯加直譯,譯作“xuan zhen[‘suspended needle]”與“chui lu[‘hanging dewdrop]”,隨后在附錄的書法術(shù)語表中作進一步的闡釋:“xuan zhen懸針.‘Suspended needle, vertical downward stroke ending in a sharp point.”; “chui lu垂露.‘Hanging dewdrop, a vertical downward stroke ending with a rounded point.”
d.異化法
為了準確傳達源語異域文化,使譯文忠實可靠,張充和、傅漢思在翻譯《書譜》時嚴格采用異化法,對于中國古文的行文方法,一任其舊,不肯隨意增刪,拒絕加入自己的主觀因素,不增添或刪改字詞,在句式上也嚴格遵從原文。
(5)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通篇之準。
A single dot determines the outline of a whole character;a single character sets the standard for a whole piece.
譯文不僅在詞語的翻譯上和原文嚴格對應,而且在句式上也保留了與原文對稱的句法結(jié)構(gòu)。此外,從上文所舉其他五個例子中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異化法的運用,雖然異化法的代價是讓某些字句顯得生硬呆板,但是譯文忠實地傳達了原文意義,同時保存了源語文化的“異國情調(diào)”,使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原文的本來面貌。
四、結(jié)語
翻譯不僅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轉(zhuǎn)換,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闡釋。深度翻譯理論具有相當強的本體意識和文化意識,對于傳播語言文化和加深文化交流具有積極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張充和、傅漢思的《書譜》英譯本,得出結(jié)論:深度翻譯理論的應用可以對譯文進行深度描寫和深厚語境化,補償翻譯過程中的文化損失,確保源語文化傳達的完整性,促進目的語讀者尊重和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典籍翻譯和弘揚中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Appiah,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A].Lawrence
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417-429.
[2]Chang,Chung-ho and Hans Frankel.Two Chinese Treatises
on Calligraphy[M].Hew Haven&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3]Hermans,Theo.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J].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2003,(66):380-389.
[4]馬國權(quán).書譜譯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5]喬志強.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解讀[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
社,2012.
[6]孫寧寧.翻譯研究的文化人類學維度:深度翻譯[J].上海翻譯,
2010,(1):14-17.
[7]王宏印.新譯學論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8]王宏印.中國文化典籍英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
[9]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張充和,孫康宜.古色今香[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
(李夢琪 陜西西安 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 7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