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意圖
新課標強調(diào):“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比绾沃刈x經(jīng)典?如何滲透小說的語言知識?如何探索適宜的“語文知識”學習途徑?這是本節(jié)課切入的基本視角——擬主要圍繞 “看”字展開,利用“看/被看”的關(guān)系,揭示矛盾的根源,同時完成對小說主題的探討。
根據(jù)對教材的分析,采用主問題貫穿、矛盾語激疑、關(guān)鍵字詞還原比較、截取視頻片段再現(xiàn)“歷史”場景等方式,來落實重點,突破難點。采用品讀、還原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合作研討。注重多層次對話,全面挖掘課文各方面的資源,力求使學生在語言知識、文本品讀等方面都有收獲。
二、學習目標
1.借助關(guān)鍵字詞還原比較,凸顯人物性格,渲染場景氛圍,揭示小說主題。
2.能抓住獨特的“敘事結(jié)構(gòu)”“變換視角”,借助主問題,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豐富性。
3.找出作品中的兩三句矛盾言語,初步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的獨具匠心。
4.利用視頻片段再現(xiàn)真實場景,根據(jù)設置的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三、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小說的主題。
四、教學難點
理清文中“看/被看”的關(guān)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評 析】所有教學目標均指向了形式秘妙的揭示,作者言語表現(xiàn)智慧的體悟,強有力地守住了語文的體性?!叭S目標”沒有被生硬切割,做做擺設,而是更高明、更個性地融入上述目標,體現(xiàn)了教者獨特的語文教學智慧。
不過,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立有些含混。照理,重、難點應是上述目標的擇定,可教者在表述形式上與上述目標明顯分道揚鑣,而內(nèi)容上又密切關(guān)涉——教學重點便橫跨了目標和難點;教學難點中“看/被看”的關(guān)系屬于“敘述結(jié)構(gòu)”,“揭示矛盾的根源”似乎又回到了主題的探討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如此一來,重、難點其實是疊合的。
為何要兜那么大的一個圈子,而不直接亮出呢?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流程
(課前播放《孔乙己》配音視頻,渲染課堂氛圍。)
(一)圖片導入引課題
(出示昔日咸亨酒店的圖片)
導入:同學們,咸亨酒店的大門在我們面前緩緩打開,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誰?(生答“孔乙己”,出示今日咸亨酒店的圖片)現(xiàn)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為紀念魯迅一百周年誕辰而重新修建的。大家看看,是誰成就了咸亨酒店?(生:孔乙己)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魯迅走進他的小說《孔乙己》,聽聽小說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出示課題)
【評 析】好的導入,應該是“引橋”或“引線”,不論是情趣喚醒,想象開啟,還是思維引爆,都能讓學生比較迅捷、順利地進入教學內(nèi)容的核心。劉老師也有此追求,但整個過程比較“繞”:第一問“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誰”,純屬“為問而問”,對已經(jīng)預習、或即使不預習,正在聽配音視頻,也能心知肚明的學生來說,沒有任何的思維挑戰(zhàn);第二問“誰成就了咸亨酒店”亦無必要,因為成就者是孔乙己也好,魯迅也罷,與下文探討的內(nèi)容均沒有太大關(guān)系。
何不直接亮出呢?即使熱衷“慢熱”,先讓學生談談對小說《孔乙己》的了解,再趁勢扼要“點出”相關(guān)史料或資訊(如在小說史上的地位,魯迅本人的評價,孔乙己形象的價值,乃至虛構(gòu)的環(huán)境化為風景名勝的神奇),不斷刷新學生的眼光,使他們的認知貼地飛翔,豈不更好?
(二)具體的課堂研讀
環(huán)節(jié)一:初讀課文說感受
以下列句式理清人物關(guān)系與故事情節(jié):
在 (具體的段落),我從 的眼睛中,看到了一個 的孔乙己。
(設計意圖:磨礪學生“初步領悟作品內(nèi)涵”的能力,理清小說中復雜的“看/被看”的人物關(guān)系,并初步形成板書框架。)
環(huán)節(jié)二:再讀課文“看”人物
思考:成為“看”之焦點的孔乙己,最終命運如何?請找出具體的句子。
明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點睛: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句子,魯迅運用了他特有的“非語法性”修辭手法,揭示孔乙己的命運。
探究:
1.何以證明孔乙己“的確”死了?
(1)哪里“看”?
①等級森嚴的咸亨酒店:曲尺大柜臺外面是短衣幫,里面是長衫主顧(踱、坐喝);孔乙己是另類:穿著長衫站著喝酒。(暗示悲劇:讀書人的身份與科舉落第的對比。)
②多次被統(tǒng)治者打:(何大人與丁舉人),使得孔乙己身心均被推殘并喪失生活能力。
(2)被誰“看”?
一個敵對的“異己”環(huán)境,主要從四次哄笑中見出。第4、6、8、11自然段,描寫的實際上是眾人戲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孔乙己尷尬狼狽、窮于招架的樣子讓他們很開心。眾人的冷酷、麻木、對弱者的踐踏由此可見一斑。講述第一次與第四次哄笑時,播放電影視頻,讓學生真實感受孔乙己“排”“摸”的不同。根據(jù)眾人戲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來分析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①短衣幫:在封建社會中,處于備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可憐。(第4自然段:便、都;又、故意、嚷;引得、哄笑。他們有意無意地把孔乙己作為嘲弄與取笑的對象,專以揭開他的心靈傷疤為樂。)
②小伙計: 一個孱弱、飽受歧視卻又參與歧視的孩子。(第2、3自然段;揭露世風炎涼;只有……才……)
③掌柜:挖苦,并反復念叨孔乙己還欠他十九個銅錢。
④其他人:圍觀。(第11自然段,“看時又全沒有人”“此時已經(jīng)聚集了幾個人”“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
孔乙己是一個“被看者”,一個多余人(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一個在當時社會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作者用眾人的哄笑來貫串這樣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哄笑是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劇籠上了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意味。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以樂境寫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
(PPT展示鏈接資料)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shù)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zhàn)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魯迅《藤野先生》)
舊中國末世深陷在封建統(tǒng)治思想、秩序的重壓下,麻木、冷漠,沒有一點兒生氣和活力;人們對孔乙己的態(tài)度,表明他們精神的空虛、無聊,封建社會的病態(tài)特征暴露無遺。這就是當時的時代背景。魯迅多次抨擊當時國人的看客心理。
(3)孔怎“看”?
性格悲?。壕衽c現(xiàn)實的落差(固守讀書的人的“身份”,喪失生存的能力)。
正面寫孔乙己:第4、11自然段,寫孔乙己的外貌及綽號的來歷;第4、6、7、8自然段,寫孔乙己面對眾人嘲弄時的語言、表情和動作等。
結(jié)合黑板上解剖孔乙己形象的板書著重分析:“竊”與“偷”;滿口的文言詞匯;掏錢的動作。
(4)作者“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由這些描寫可以看出,孔乙己貧困潦倒卻又想保持讀書人的架勢,善良而又無能,可憐而又可氣,是一個時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也是當時冷酷社會的犧牲品。
2.何以證明孔乙己“大約”死了?
(提示:因為沒有親見,可以從時間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
(1)側(cè)面了解孔乙己。
第5自然段:好吃懶做,不肯自食其力;第10自然段:偷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腿喪失勞動力。推斷“許是死了”。
(2)長久不見孔乙己。
第12、13自然段,抓住時間詞:自此以后——到了年關(guān)——到中秋——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又到年關(guān)——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推斷孔乙己“大約”死了??梢娖浔瘎。B死也沒人知道,也不知死在何處,這就是一個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歸宿。
(設計意圖:課標指明“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通過分析小說中的矛盾言語,初步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匠心,滲透小說的語言知識,體現(xiàn)課標中對語文知識“隨文而教”的理念。)
環(huán)節(jié)三:今眼再看“孔乙己”
1.寫作背景
PPT:《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之后發(fā)表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自己最滿意的一篇小說,后來親自將它譯成日文。這篇小說寫于1918年冬天,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婆e制度雖于1905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這樣就有可能產(chǎn)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zhèn)的咸亨酒店,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啟發(fā)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xiàn)狀,思考當時的社會生活。
2.現(xiàn)實意義
孔乙己不只是生活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今天,從東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據(jù)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價值觀在生活,而他們自己又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狀況,他生活著的社會根本不能容納像他那樣的人。這樣,我們更能感受小說的普世意義。
魯迅的《故鄉(xiāng)》以家為縮影,事件發(fā)生在房屋內(nèi)。《孔乙己》以大門敞開的酒店為焦點,悲劇就在街邊的柜臺旁產(chǎn)生。表面是在咸亨酒店,其實反映的是整個魯鎮(zhèn),是舊中國的縮影。
3.小說主題
小說通過對孔乙己的悲慘遭遇的描寫,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的炎涼世態(tài)和人們麻木的精神。
4.小說概念
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和環(huán)境的描寫反映社會與個人生活,這就是小說。
(設計意圖:借助資料鏈接還原作品的寫作背景,揭示小說的現(xiàn)實意義,“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在此基礎上明晰小說的主題,并進一步強化對小說概念的理解,顯得水到渠成。)
【評 析】
圍繞“看”這個課眼,劉老師大體是按“人物形象的看(含孔乙己的自看)→作者的看——我們的看”這一線索經(jīng)緯教學的。這是教學的意脈,更是教者審美認知不斷深化與突破的標識。沒有深度的生命融合,扎實的文藝理論素養(yǎng),靈動的教學智慧,難有如此高屋建瓴、綱舉目張的大氣設計。
渾然天成地貫徹了扶放結(jié)合、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提供句式讓學生自由地替人物形象立心、立言,及時地引入相關(guān)史料升華學生的認知,由人物形象的歷史價值談到現(xiàn)實意義,再回歸到對小說文類特性的感悟上,由淺到深,總分結(jié)合,讓人不時有柳暗花明的閱讀驚奇,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型的知識觀——知識技能的本質(zhì)不在于其確定性,而在于通過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建構(gòu)新的意義。
無處不在的精致化的追求。無論是掘進式的思維推進(如三大環(huán)節(jié)的確立、探究題的選擇),還是扇面式的思維打開(如從社會環(huán)境、人物關(guān)系、性格悲劇三個層面來分析孔乙己“的確死了”),抑或跳脫式的宏觀審視(從寫作背景、現(xiàn)實意義、小說主題、小說概念四個層面切入),甚至連電影視頻播放孔乙己“排”“摸”的不同鏡頭,以烘托悲劇氛圍,揭示靈魂秘密的細節(jié)都能考慮到,體現(xiàn)的正是教者精密而深邃的審美考量。有了思維的精致化,教學的深刻化、扎實化、個性化才會有充分的保證。好課如精美的文章,就是這樣煉成的。我們渴望平等對話、深度溝通、化育裕如,教學能永遠在“和易思”之境中徜徉,與學生共同享受精神生命拔節(jié)的歡愉,可如果缺少了精致化的追求,一切都無從談起。黑格爾曾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一個面對自然美只知道喊美呀美的人,還是個野蠻人?!雹傥谋窘庾x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沒有精致、深入、獨到的闡發(fā),對“美點”的欣賞永遠只能停留在人云亦云的“美啊、妙啊”層面。這樣的野蠻人還少嗎?
不過,在涉及人物形象分析、背景介紹,現(xiàn)實意義的界定時,劉老師的某些結(jié)論還是有失偏頗的。比如,認為人們對待孔乙己的麻木、冷淡態(tài)度,表明了“精神的空虛、無聊,封建社會病態(tài)暴露無遺”,這其實在無形中否定了魯迅對人性劣根解剖、鞭撻的普世價值、超越價值;認為孔乙己“貧困潦倒卻又想保持讀書人的架勢,善良而又無能,可憐而又可氣,是一個時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卻忽略了孔乙己身上“書癡斗士”的特質(zhì)——善解人意,也知曉人情練達,為何執(zhí)迷不悟地對書一偷再偷?只要拋棄“之乎者也”,脫下破舊的長衫,就可以輕松將嘲笑扔到十萬八千里之外,為何苦苦堅守?這里不正有魯迅塑造的精神斗士的影子嗎?魯迅有意識地設置這一“個體象征”,正是為了突出孔乙己與異己環(huán)境的對抗,以及鮮活生命力被凌遲的悲劇命運②。
七、布置作業(yè):另眼假想孔乙己
請發(fā)揮你的想象,另眼假想孔乙己,任選一題完成。300-500字。
1.假如孔乙己考中了進士……
2.假如孔乙己沒有偷丁舉人家的東西……
3.假如孔乙己自己脫掉了長衫……
4.假如孔乙己打折的腿好了……
(設計意圖:讀寫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去探究人物悲劇的深層社會原因,并進一步深化對人物悲劇的認知。)
【評 析】此處設計等于是引領學生跳出文本看孔乙己,或者說是以另類的方式還原小說的創(chuàng)作秘妙——魯迅在其《不應該那么寫》一文中就說過必須知道“不應該那么寫”,才會明白原來“應該這么寫”。有學者考證過,孔乙己有兩個原型人物:一個叫“四七”,喜歡喝酒,抽鴉片,但能寫得一手好字。經(jīng)常穿著破舊骯臟的竹布長衫,頭上歪戴瓜皮帽,到處游蕩。好罵人,卻經(jīng)常被人打。一個叫“亦然先生”。迫于貧困,只得以賣燒餅油條為生。因不肯脫下長衫,又不愿意大聲叫賣,只好跟隨別的小販后面。人家吆喝一次,他低叫一聲“亦然”??墒堑搅唆斞傅墓P下,抽鴉片、好罵人、賣燒餅油條等形而下的生活化特征全部被剔除,一個勁突出的正是人物對書鴉片般的癡迷,對長衫、“之乎者也”話語系統(tǒng)命根子般的保護和堅守,其實就是別樣地表現(xiàn)在屈辱中以笑當哭的斗士品格,劉老師的第2、3題恰好命中了作者的寫作匠心,精妙至極。奇怪的是,在文本解讀的時候,劉老師并未認識到這一點。
將作業(yè)指向?qū)懽?,不僅可以深化對文本意蘊、形式秘妙的理解,也可以使占有式閱讀有效地轉(zhuǎn)化為存在式閱讀。
【總 評】
劉老師的這篇教學設計,顯然受惠于錢理群先生對魯迅小說結(jié)構(gòu)的分析——魯迅小說表現(xiàn)的深切,體現(xiàn)在《吶喊》《彷徨》里,就“演化為‘看/被看與‘離去-歸來-離去兩大小說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模式”③。以之為“課眼”,分析人物形象、情節(jié)、環(huán)境,以及基于其上的人物形象現(xiàn)實意義探究、小說類性特征認知,還有作業(yè)中對小說情節(jié)的重新假定,莫不是受“看/被看”結(jié)構(gòu)模式啟悟所作的個性化開掘。將抽象的文學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為具體的教學生產(chǎn)力,并借勢發(fā)展自我的思考,當然是一種創(chuàng)造。就像韓少功的小說《馬橋詞典》得力于塞爾維亞作家米洛拉德·帕維奇的《哈扎爾辭典》啟示一樣,借鑒的是詞條形式,創(chuàng)造的卻是對中國知青生活的獨特表現(xiàn)。劉老師的跨領域打通、化用和發(fā)展,使教學設計脫胎換骨,新意郁勃,亦然。
在借鑒中生成自家的教學智慧,也表現(xiàn)在獨特的教學設計上。麻木庸眾的窺視之眼,孔乙己孤獨而絕望掙扎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凌遲”一詞。其實,每個人嘲笑的目光都是一把刀,在無情地宰割孔乙己的尊嚴、自信、鋒芒,乃至善良。這與文本的深層結(jié)構(gòu)高度一致——小說中,孔乙己的肖像描寫,只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帶有輕傷的孔乙己,一次是被丁舉人打殘后的孔乙己??墒牵绻麑⒛贻p時代,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孔乙己形象,與在貧窮、傷殘、饑餓中凄慘離世的孔乙己形象在召喚結(jié)構(gòu)中還原出來,一個鮮活的生命力是如何遭遇凌遲而逐漸走向萎縮與衰亡的,不就一目了然嗎?劉老師在傳統(tǒng)的觀念“吃人”中,發(fā)現(xiàn)了目光“殺人”,頗有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創(chuàng)造之妙,只改動了唐代江為詩句中“竹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的一個字,便滿篇生色,境界自出。事實上,在播放孔乙己“排”“摸”不同鏡頭的時候,劉老師也觸碰到了“凌遲”這一涼薄而殘酷的現(xiàn)實,只是未能定格,做足文章罷了。
劉老師教學設計中的創(chuàng)造,還表現(xiàn)在對小說“悲劇”基調(diào)的把握上。在傳統(tǒng)的“科舉制度的犧牲品”認知之外,她看到了孔乙己的善良,固守讀書的人的身份,有自己的理想、幻想等特點,并認為孔乙己穿著長衫站著喝酒,是“暗示悲劇”;人們無聊的逗笑和取樂,是以樂境寫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確是忠于自我的細膩而獨到的體驗。
為什么這么說呢?抓住孔乙己的酸腐、邋遢、狡辯、之乎者也等,以為這是魯迅的諷刺,將課文上出喜劇色彩的現(xiàn)象太多了。這實在是荒謬至極!亞里斯多德早就說過,喜劇是“對于比較壞的人的模仿”,壞不是指一切惡,而是指丑,其中一種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種錯誤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傷害”④,可是我們讀《孔乙己》會沒有痛苦嗎?伯格森也認為,喜劇中的笑“是一種懲罰,也是一種警告,使可笑的人覺得自己笨拙,加以改正”⑤,可是孔乙己受到嘲笑改正了嗎?讀《孔乙己》,如果真發(fā)笑,也是一種“帶淚的笑”。這即使不從生命力被凌遲的潛在結(jié)構(gòu)中看出,也可從結(jié)尾處作者對孔乙己凄涼景象的工筆細繪中見出,這是體現(xiàn)了悲劇精神的——引起憐憫和恐懼,更何況魯迅明確說過是將孔乙己作為一個“苦人”形象來塑造的。劉老師從“看”字切入,揭示庸眾與孔乙己的感情錯位,還原人物殘忍的內(nèi)心深層,以及孔乙己的物性處境與命運,是契合文本的悲劇性內(nèi)核的。
當然,教學設計在某些認知和細節(jié)處理上的確有火候未到之感。不過,這難掩充盈其間的創(chuàng)造氣象:扎實而靈動,大氣而飽滿。如何在借鑒中創(chuàng)造,劉老師的這篇教學設計對我們頗饒啟發(fā)。
參考文獻
①王建疆:《修養(yǎng)·境界·審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24頁。
②汲安慶:《當鮮活的生命遭遇凌遲——試析孔乙己形象中的象征內(nèi)涵》,語文教學通訊(B),2011年第5期。
③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頁。
④亞里斯多德:《詩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頁。
⑤朱光潛:《談美書簡·談修養(yǎng)》,中國畫報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頁。
[作者通聯(lián):云南大理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