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建
一、用問題引領交往,使交往更有深度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強化滲透,不少語文教師開始改變一講到底的“一言堂”教學方式,課堂上不時地拋出一兩個問題,或要求學生思考后回答,或要求同桌、前后桌討論后回答,課堂好像也比以往熱鬧了許多。但細加觀察分析就會發(fā)現,不少問題難以引發(fā)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或失之于膚淺,難以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勇于發(fā)言的欲望;或寬泛無當,學生很難找到研究分析的切入口,討論時便只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隨意性很大。教師既不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加以適度引導,也不在學生回答問題后予以恰當評價,這樣的課堂交往價值不大,甚至是在白白的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
要用問題來引領交往,更要用有質量的問題來引領有深度的交往。有質量的問題哪兒來?一是來自語文教師精心備課后的精當選擇。一堂課必須要有一兩個核心問題,幾個相關而有梯次的二三級問題。比如教學《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設計的核心問題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如何具體呈現的?而附屬的小問題則有: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作者選擇了哪些材料來突出劉和珍這個人物的?作者為什么要詳細描寫執(zhí)政府前的血腥場面?這樣的一組問題可以引領學生,圍繞著“寫什么”和“怎么寫”這兩個文本研讀的關鍵問題,展開熱烈而又集中的讀和議。二是來自學生自學過程中形成的若干真問題。教師要主動、及時地收集和選用學生課前或課上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常常更能引發(fā)學生展開有深度的探討。比如教學《我有一個夢想》一文,核心問題是:馬丁·路德·金宣講的主張可以濃縮為哪幾個關鍵詞?又是用怎樣有效的手段鼓動起人們強烈情緒的?這樣可以引導學生突出重點展開學習。同時必須關注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形成的下列有價值的問題:梳理文本,似乎有若干個夢想,但為什么本文題為“我有一個夢想”呢?奧巴馬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能否作為美國已消除種族歧視、實現人人平等的有力證據?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可看出學生的文本閱讀是認真仔細的,而且拓展思路、聯(lián)系現實,很快拉近了與文本的閱讀距離。
二、用評價激勵交往,使交往更有效度
課堂交往的效度如何,語文教師必須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合理積極的評價往往更能促進師生間、同學間的課堂交往,不斷提高交往效度。
評價標準要科學,不能隨意??蓢@學生課堂交往的參與度和達成度這兩個一級指標來設立二三級指標:積極響應老師的課堂引導,積極參與小組的問題討論;發(fā)言的主動性,內容的準確性,表達的流暢性等。評價一定要量化,有對學生交往次數的要求,更有對學生交往質量的判斷;有基本要求分,還要有獎勵性賦分。
評價過程要規(guī)范,不能過當。一要向學生解讀清楚評價標準,讓學生明了常態(tài)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二要認真執(zhí)行好標準,雖說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度有點差異,如多些表揚、少些批評,多給些后進生展示的機會和超常的加分,但切忌按照自己的好惡和情緒的變化隨意給分,失去評價標準應有的公平公正。
評價一定要及時,不能拖拉。每堂課上的每個問題的結果都應有其相應的量化評分,以便學生能根據老師和同學的評價進行自我判斷、自我矯正,教師還要指定專人(科代表和小組長)分別(科代表面向全班各小組,小組長面向本組各成員)做好記錄,以便按月、按學期統(tǒng)計分析后再作階段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
評價雖以教師為主導,但一定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而不能讓學生總是被動受評。教師可指導學生定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要允許學生針對老師或同學的評價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學生會在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評價的量化結果具有鞭策激勵作用,但總是亮分數和口頭表揚是肯定不行的,可適時適度地附加物質獎勵進行有效刺激。譬如可以發(fā)一些文學書籍、筆記本或其他文具等小獎品,對表現突出的學生或小組可以授予榮譽稱號或開辟班報、校報、櫥窗、網站專欄予以推介宣傳等,這樣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持續(xù)高漲,能始終處于主動參與狀態(tài),以至形成一種自覺交往狀態(tài)。
做學生的常常會期待著老師的鼓勵、同學的認同,他人的積極評價能滿足學生這種積極的學習心理需求,并能不斷激勵學生更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更自覺地參與課堂交往。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寶應安宜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