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清
摘 要: 高中語文課堂教育與生活教育有著密切的而聯(lián)系,語文教學源于生活,歸于生活。本文主要從高中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的切入點著手,重點對高中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的相關策略進行了分析和闡釋。
關鍵詞: 回歸生活 高中語文教學
1.引言
高中語文教學追求的是理論價值取向與實踐操作方式的協(xié)調性和統(tǒng)一性,簡而言之就是有效實現(xiàn)高中語文教學方式與價值取向的統(tǒng)一。高中語文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語文課堂教學與生活教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生活是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學生帶著生活體驗和經歷學習語文,那么對他人、對社會、對人生的態(tài)度和看法就會提升到相應的高度。同時,語文教學還要以生活為起點,扎根于生活,這就要求中學語文老師選用科學的生活教育理念進行語文教學,從而建立完善的、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教學模式,為高中語文教學范圍的拓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高中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的主要切入點
2.1語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或總結。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任何語文案例中都能夠看到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部分,這就需要教師對這點予以高度重視,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注意將課堂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有機聯(lián)系,切實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意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將現(xiàn)實生活案例融入高中語文課堂教育中,有效提升學生對人生、對整個社會的認知。具體來說,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字、詞、句式等基礎知識的教學予以重點關注,尤其對課文字里行間蘊含的中國文化及其與當代社會的聯(lián)系予以高度重視。比如,在對諸子散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舉辦一系列講座、辯論賽等課外活動,對諸子百家的學說思想進行介紹,同時也對儒家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導思想的原因進行分析和闡述,著重對儒家學說對我國當代社會發(fā)展與建設的各方面影響進行講解,有利于學生對古人古籍形成客觀、正確的評價,并將這些觀點有效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和適應社會的能力[1]。
第二,在現(xiàn)代文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與現(xiàn)實社會聯(lián)系。比如在講授《內蒙訪古》一文的過程中,可以聯(lián)系內蒙野生動物因其生存條件的變化而產生的影響進行講述,并從內蒙古地理環(huán)境的簡述入手,由最近的新聞消息引進課文內容,拉近課文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環(huán)境保護意識在無形中滲透到學生的心里。
2.2激情演繹,再現(xiàn)生活。
生活是語文教學最寶貴的資源。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對生活場景進行模擬的情景化教學模式,從而將語文課本中靜態(tài)的文字表述轉變?yōu)閯討B(tài)的生活再現(xiàn),寓生活于教學。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場景之中可以分派給學生不同的角色,演繹不同的人物,對不同的生活進行體驗,這樣學生就能在這種歡快、夸張的表演過程中學到很多語文知識,同時這種身臨其境的場景演繹也能大力調動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的積極性,大大提升高中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3.回歸生活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分析
3.1大力創(chuàng)造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學習功能過于強調,卻忽略溫馨、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極易形成緊張的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和全面發(fā)展產生嚴重的阻礙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能夠讓廣大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生活場景中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充分進行思想交流。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在教師中布設相應的“學習角”[2],讓生活中的鳥獸魚蟲進駐教室,在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增長學生的語文知識。
3.2全面創(chuàng)設富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新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方法,將整個語文課堂“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盡情地遨游,為此廣大教師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予以高度重視,積極引導學生依據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對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加以感悟。比如,在講授《我與地壇》一課的過程中,可以選用閻維文的《母親》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聽歌的過程中逐漸進入角色,同時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自己母親的形象對作者的情感加以反復體會,讓枯燥的文字變成深情的生活情境[3]。
3.3對教材中蘊含的生活因素進行深挖。
隨著語文教學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高中語文教材內容變得更具生活氣息,很多文章內容都極具生活趣味。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將課堂作為教學的起點,將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大力提倡學生用生活標準對其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詮釋,對生活底蘊進行判斷,說積極說出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比如在講授《紀念劉和珍君》一文時,因為學生對歷史知識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他們很難對魯迅先生那種悲憤的情緒予以深刻的理解,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資料,對當時魯迅先生的生活背景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從而實現(xiàn)對教材中生活資源的有效挖掘。
4.結語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引導,讓學生對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進行充分的領悟,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此外,語文教師也要善于捕捉生活現(xiàn)象,讓語文教學更生活化,切實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利利.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服務生活——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語文生活化”教學嘗試[J].考試周刊,2012(93):89-90.
[2]朱科意.高中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實踐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03):112-113.
[3]何曉燕.文本·生活·心靈——談語文對話式教學的三個層次[J].文理導航(下旬),2010(0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