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己
在這個世界中,曾經(jīng)有那么一批狂人,企圖造出一種核飛機,帶著大量的核炸彈,常年盤旋在天空,從不降落,直到戰(zhàn)爭爆發(fā)的一刻,它才會帶著毀滅沖向地面……
美國的核飛機項目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因為裁軍潮而痛感軍費不足的美國軍方,找到了新的理由來與國會討價還價:蘇聯(lián)威脅巨大,巨大到有可能爆發(fā)“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
雖然蘇聯(lián)第一顆原子彈要在四五年后方才造出來,但這并不妨礙美國軍方提前渲染蘇聯(lián)的“威脅”,美國軍方說:要是蘇聯(lián)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話,那么我們的轟炸機大約根本等不到起飛,就在襲擊中盡數(shù)被擊毀于地面了。所以很有必要研發(fā)核飛機,因為不燒油,“燒核能”的話,完全可以做到升空以后在天上長期飛行,幾百克核燃料就足夠飛好幾個月,造出這樣一支核飛機機隊,常年圍著蘇聯(lián)飛,光是震懾的效果就一定很不錯。
說干就干,在十億美元的經(jīng)費支持下,核飛機所用的反應堆研制頗為順利,很快便裝到了飛機上。那是用康維爾公司所造B36轟炸機改裝而來,按照美國人對于保密事物的習慣,弄上了“X”的代號,稱之為X-6。這個X-6在1955年9月首次上天試飛。但試飛的主要目的并非為了測試核動力,而是為了測試核輻射。事實上,在測試過程中,反應堆根本就沒有啟動。在這架X-6接下來的數(shù)十次飛行中,反應堆也一直處于關閉狀態(tài)。即便如此,那核輻射的數(shù)據(jù)也是相當?shù)捏@人。
不過,幾年之后,一個真正的“對手”冒了出來——彈道導彈。隨著技術的進步,彈道導彈的打擊精度和打擊距離在不斷提升。在X-6試飛了幾十次還不敢啟動核反應堆時,美國最新型的彈道導彈“宇宙神”已經(jīng)能用五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打擊一萬公里外的目標了。
彈道導彈如此爭氣,核飛機如此不給力,美國國會那邊更是對這個花錢驚人的項目早就不耐煩了。結(jié)果,在1961年的預算中,核飛機項目被砍掉了。
蘇聯(lián)緊緊跟隨
在軍備競賽這件事情上,美國從來就不缺少“伙伴”,那就是蘇聯(lián)。通過克格勃特工挖來的情報,得知美國正在研究核飛機,而且很可能是核轟炸機,蘇聯(lián)方面自然焦慮。于是,在1955年8月12日,也就是美國那架X-6即將上天前,蘇聯(lián)部長會議通過決議,正式啟動核飛機項目。
參與核飛機項目的主要單位為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圖波列夫設計局、庫茲涅佐夫設計局、留里卡設計局,前面兩家負責設計飛機,后面兩家負責設計發(fā)動機。
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的掌舵者是五十余歲的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米亞西舍夫,此人的設計風格素來大膽前衛(wèi),加上才華過人,屢屢有超越時代的作品問世。
在核飛機上,他也是讓許多人大吃一驚,從最開始改裝普通轟炸機到研制一種全新的核飛機,最后甚至發(fā)展到了將這種核飛機設計成無人駕駛型,以徹底解決乘員核輻射防護問題。但就在米亞西舍夫準備進一步優(yōu)化設計,計劃制造樣機試飛時,他卻接到噩耗:項目下馬,設計局關閉,本人調(diào)任中央茹科夫斯基空氣流體動力研究所,去當所長。
與米亞西舍夫不同,圖波列夫設計局的負責人安德烈·圖波列夫比米亞西舍夫年長十多歲,曾經(jīng)在斯大林的“大肅反”中差點被槍斃,蹲了幾年監(jiān)獄后變得小心謹慎,設計上也是中規(guī)中矩,充分考慮圈外人特別是政治人物的航空知識水平。圖波列夫拿其曾經(jīng)設計出來的圖-95轟炸機進行改裝。三年之后,蘇聯(lián)的第一架核飛機便造了出來,兩年后成功上天,當然也是在核反應堆關閉的狀態(tài)下。不過,在完成了回應美國核挑釁的主要目的后,這架飛機的壽命也就到頭了。
瘋狂的“冥王星”號
就在美蘇核飛機匆匆上天又匆匆下馬時,有一種無人駕駛型的核飛機也在秘密地研制之中,那是一旦落地就是毀滅的“恐怖怪鳥”——“冥王星”號。
“冥王星”號的設計初衷就是通過扔氫彈的方式,向大地“播撒”毀滅。發(fā)明者是誰?五角大樓。
起初五角大樓的構想是用這種超高音速無人機來應對蘇聯(lián)的同行,帶上幾顆核彈頭,在“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到來時,率先撲向?qū)Ψ降闹匾繕?。不料在研制過程中,那群瘋狂的科學家們將其轉(zhuǎn)化為了攜帶多達十六枚氫彈,常年游弋在公海上空,到戰(zhàn)爭爆發(fā)時再猛然一頭扎向蘇聯(lián)的恐怖版本。更加恐怖的是,他們似乎覺得這還不夠,還要將其設計成能實現(xiàn)邊飛邊噴出核廢料。
也就是說,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全是輻射。那么當這種喪心病狂的武器要從美國本土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升空時,在進入蘇聯(lián)之前,它飛過的地方怎么辦?難道要讓所經(jīng)路上的美國人民或者歐洲人民或者日本人民都先去犧牲?
這自然難不倒那些瘋狂的科學家,他們有“萬全”的方案:發(fā)射時不啟動核發(fā)動機,而是用火箭助推器,助推到一定高度和一定距離之后,再打開核發(fā)動機。
看來這個“萬全”方案實際上也至多能讓美國人民暫時逃過核污染,在這只“恐怖怪鳥”飛行路徑上其他國家的老百姓,似乎根本就不在考慮之列了。
瘋狂科學家的構想,還有額外“贈送”,那就是讓這種無人機扔完氫彈后,在蘇聯(lián)上空來回不停地飛,兜圈子,將大量的核廢料撒到盡可能寬的土地上。最好還是超低空飛行,用四倍音速的速度激蕩起猛烈的沖擊波,摧毀普通建筑和人的聽覺與內(nèi)臟系統(tǒng)……
1964年5月,在美蘇的核飛機項目基本上都已經(jīng)壽終正寢時,這種喪心病狂的核動力無人機研制工作卻取得了重大突破,其核發(fā)動機在地面試驗中成功地運轉(zhuǎn)了五分鐘,而在改進型版本中,預計其速度將超過四倍音速。
瘋狂科學家欣喜若狂。然而不到兩個月后,就有一個“晴天霹靂”打到他們頭上——項目立即終止。
按照來自五角大樓的公開說法,項目終止的原因,除了此種武器過于喪心病狂外,還在于他們擔憂,這會迫使蘇聯(lián)人也如法炮制出一類同樣的東西來,結(jié)果就是同歸于盡。
(摘自《國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