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潔君 張慧琴
(1.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yī)院耳鼻喉科,湖北 十堰 442000;2.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貴州 貴陽 550004)
耳內鏡下清理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簡潔君1張慧琴2△
(1.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yī)院耳鼻喉科,湖北 十堰 442000;2.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貴州 貴陽 550004)
耳內鏡; 外耳道沖洗; 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耳部疾病, 好發(fā)于夏季,多見于氣候潮濕、 溫暖地區(qū), 發(fā)病率較高。致病的真菌以曲霉菌、 青霉菌及念珠菌等較為多見。 臨床治療過去多采用單純的外耳道沖洗,但療效欠佳,嚴重者甚至中耳感染可影響患者聽力及生活質量。 因此,為探討耳內鏡下外耳道清理聯(lián)合藥物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方法及效果,給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特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 10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 2012年 1月至2014 年 12月收治的 100 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實用耳鼻喉科學》中關于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診斷,其中男 58例,女 42 例;年齡 15~70 歲,平均(3 0.0±4.26)歲;病程 1 個月~3年,平均( 0.8±0.4 )年。 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 50 例,行外耳道沖洗+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療;實驗組 50例,行耳內鏡下清理+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療。兩組患者在性別、 年齡、 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外耳道沖洗治療,20 mL注射器裝滿溫生理鹽水行外耳道沖洗,洗凈外耳道痂皮及分泌物,1周后復診再次沖洗。實驗組在耳內鏡下檢查外耳道,并應用負壓吸引及棉試子、中耳鑷等清除外耳道真菌霉苔、痂皮、分泌物等,1周后復診再次耳內鏡下檢查及治療。所用患者均用棉拭子將硝酸咪康唑乳膏涂擦外耳道,2次/d, 7 d 為 1 個療程,兩組均治療 2 個療程。
1.3 評價方法 隨訪 15~20 d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1]。依據(jù)癥狀和細菌培養(yǎng)結果作為臨床療效評價標準,痊愈: 患者外耳道清潔,不良癥狀完全消失,外耳道正常,真菌培養(yǎng)陰性;顯效:患者外耳道清潔, 不良癥狀基本消失,耳道存在輕微糜爛或充血, 真菌培養(yǎng)示陰性;有效: 患者臨床癥狀得到緩解, 但真菌培養(yǎng)呈陽性; 無效: 患者癥狀無改善,真菌培養(yǎng)為陽性。計算總有效率, 即總有效率= (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另比較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2.1 兩組療效比較 隨訪期間兩組間相比,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 98% ,高于對照組的88%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見表1 。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對比
2.2 不良反應 隨訪期間兩組間相比,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總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真菌性外耳道炎為真菌侵入外耳道后生長繁殖所引起的一種皮膚感染,大都局限在外耳道,偶可侵及乳突或中耳。其以滲出性炎癥和局部瘙癢為主要特征。 目前常見的致病真菌種類較多,以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及青霉菌等較為常見,尤其是在外耳道潮濕(中耳流膿、游泳)、氣候濕熱、長期應用抗生素滴耳液時可誘發(fā)本病。而治療外耳道真菌病的原則是首先清除所有外耳道內的分泌物和真菌痂皮,保持外耳道干燥,一般不需要全身應用抗真菌藥,常局部用藥[2]。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外耳道沖洗不能全部清除外耳道內病變組織,且盲視下操作,當外耳道分泌物及痂皮較多時不能判斷鼓膜有無穿孔,如有穿孔時可能將病變組織帶入中耳導致中耳感染;且沖洗液溫度及沖洗速度不易控制,當溫度過高或過低、沖洗速度過快可致眩暈、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嚴重時可致鼓膜穿孔、中耳感染。隨著耳內鏡在耳鼻喉科門診普及應用,在耳內鏡下行耳部清理,可以直視下清理出細微病變組織和糜爛外耳道上皮,對鼓膜及正常組織無破壞作用,對鼓膜穿孔合并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無禁忌,可更好地保護鼓膜及中耳結構,防止醫(yī)源性感染及不良反應。再聯(lián)合硝酸咪康唑乳膏外用止癢消炎,對于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較快地緩解臨床癥狀,該方法無痛苦、簡單、費用低,適合在門診直接開展,較易被患者所接受[3]。總之,應用耳內鏡下外耳道清理聯(lián)合硝酸咪康唑乳膏外用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操作簡單、方便、快捷,可顯著減輕患者的癥狀,提高臨床療效,且能減少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
[1] 吳金毛 . 慢性彌漫性外耳道炎 30 例診治分析 [J]. 交通醫(yī)學,2011,25(1):91-92.
[2] 潘潔紅 . 耳內鏡下外耳道沖洗聯(lián)合派瑞松布藥治療霉菌性外耳道炎療效觀察 [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 ,(9):149-150.
[3] 楊瓊,高春生,孫彩波,等.耳部真菌病臨床分析(附 187 例報告)[J]. 中華耳科學雜志,2007,5 (2):161.
R764.1+1
B
1000-744X(2016)08-0859-02
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