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強 陳 杰 婁四龍 毛德強 戴勤弼
(重慶市腫瘤研究所/醫(yī)院/癌癥中心神經(jīng)外科,重慶 400030)
神經(jīng)內鏡在老年梗阻性腦積水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王世強 陳 杰 婁四龍 毛德強 戴勤弼
(重慶市腫瘤研究所/醫(yī)院/癌癥中心神經(jīng)外科,重慶 400030)
目的 探討內鏡下第三腦室造瘺術(ETV)在老年梗阻性腦積水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利用神經(jīng)內鏡行ETV,對21例老年梗阻性腦積水患者進行療效評價。結果 19例臨床癥狀明顯好轉,1例術后癥狀緩解不明顯,1例術后8個月癥狀加重,復查磁共振成像(MRI)提示造瘺口閉合,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后癥狀有所好轉。結論 神經(jīng)內鏡行ETV治療梗阻性腦積水安全、有效,在梗阻性腦積水治療中已逐漸成為首選的一種治療方法,未來有取代傳統(tǒng)腦室腹腔引流術手術的趨勢。
神經(jīng)內鏡;第三腦室底造瘺術;梗阻性腦積水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神經(jīng)外科理念的提升和影像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神經(jīng)內鏡設備有了很大的改良,內鏡手術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神經(jīng)內鏡下第三腦室底造瘺術(ETV)的成功率已越來越高,并發(fā)癥越來越少,目前已成為梗阻性腦積水的首選手術方式。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應用ETV共治療21例老年梗阻性腦積水患者,男12例,女9例,年齡60~77歲〔平均(62.52+5.24)〕歲。21例術前均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評估基底池間隙。
臨床癥狀:頭痛5例(23.8%),嘔吐3例(14.3%),視物模糊6例(28.6%),共濟失調3例(14.3%),癲癇發(fā)作2例(9.5%),肢體肌力下降1例(4.8%),視力下降1例(4.8%)。病因:顱腦外傷3例(14.3%),腦囊蟲病1例(4.8%),顱內腫瘤9例(42.9%),顱內感染3例(14.3%),先天性腦積水3例(14.3%),病因不明2例(9.5%)。
1.2 手術方法 手術在全麻下進行,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頭部略上抬。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右側額部做弧形頭皮切口,用動力系統(tǒng)于中線旁開約2.5 cm、冠狀縫前約3.0 cm處鉆孔,電凝并“十”字形切開硬腦膜,電凝腦皮層蛛網(wǎng)膜。取腦穿針穿刺右側腦室額角(平行于矢狀面,針尖指向雙側外耳道假想連線),流出腦脊液后拔出。內鏡穿刺鞘沿穿刺道慢慢插入,輕柔地進入側腦室,拔出管芯,置入內鏡,顯露室間孔后可辨認脈絡叢、丘紋靜脈、隔靜脈等重要結構,繼續(xù)向前進入室間孔,可觀察到乳頭體、漏斗等結構,于兩側乳頭體前方、漏斗隱窩后呈半透明狀的第三腦室底進行造瘺。用閉合的內鏡組織鉗尖端穿透三腦室底部的透明膜,張開活檢鉗使造瘺口直徑不小于5 mm,必要時可用3F球囊導管擴張造瘺口,繼續(xù)向前推進腦室鏡進入腳間池,用顯微剪刀銳性剪開基底池粘連的蛛網(wǎng)膜,隨后打開Liliequist膜使第三腦室底與基底池充分溝通。此時可觀察造瘺口邊緣擺動情況,如波動良好證明腦脊液流動通暢。反復37°C林格液沖洗腦室,無明顯活動性出血后撤出腦室鏡及工作通道,螺旋型明膠海綿填塞穿刺通道。雙層縫合頭皮切口后結束手術。
1.3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顱內感染,補液等對癥治療,術后7 d之內常規(guī)行1~3次腰椎穿刺術。術后麻醉清醒后常規(guī)行頭顱CT檢查,1 w后行頭顱MRI檢查,觀察腦室系統(tǒng)的縮小程度、造瘺口通暢程度等。
手術效果本組21例均造瘺成功。術中1例出現(xiàn)小動脈出血,經(jīng)持續(xù)用37℃林格液沖洗后出血自止。1例術后8個月復查MRI出現(xiàn)造瘺口閉合,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后臨床癥狀好轉。發(fā)熱2例,經(jīng)抗生素及腰椎穿刺后,體溫恢復正常。顱內積氣5例,硬膜下積液3例,穿刺道出血1例,腦室內積血1例,2 w后復查頭部CT自行吸收。21例均獲隨訪,時間3~18個月。19例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復查CT或MRI見腦室有不同程度縮?。?例癥狀緩解緩解不明顯,復查MRI腦室無明顯變化,患者拒絕行腦室腹腔分流術。
在老年患者中,梗阻性腦積水是臨床常見類型,傳統(tǒng)治療以腦室分流手術為主,但長期效果往往出現(xiàn)相應的并發(fā)癥,常見的原因包括感染、分流組件脫落、分流管近端或者遠端堵塞。分流手術第1年,預期手術失敗率大約為31%,失敗的最常見原因是分流管近端堵塞〔1〕。
近年來,運用神經(jīng)內鏡技術進行ETV治療腦積水的報道越來越多,成功率50%~90%,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5%以下,手術死亡率低于1%〔2〕。由于腦積水后三腦室底部解剖常發(fā)生變異,正確認識三腦室底的局部解剖對取得手術成功十分重要〔3〕。造瘺位置選在漏斗隱窩和乳頭體之間的三角形無血管區(qū),如分辨不清三腦室底部解剖結構而盲目進行造瘺,往往可以導致嚴重出血等致命性的并發(fā)癥。因此術前應進行頭部MRI掃描,尤其是正中矢狀位圖像,充分評估三腦室底和基底池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除此還要了解基底池寬度、基底動脈的位置等重要信息。對于術前診斷或懷疑有解剖變異的患者,術中采用神經(jīng)導航來引導手術,或者實時進行性血管多普勒探測基底動脈位置,對于“復雜腦積水”患者不要強行造瘺,必要時可中轉分流手術。第三腦室底的解剖變異不僅是影響ETV難易程度的重要指標,而且還是判斷手術預后的重要指標,如第三腦室底部向下凹陷說明第三腦室與基底池存在壓力差,這在梗阻性腦積水中表現(xiàn)尤其明顯,術后效果往往較好。有學者總結第三腦室底部形態(tài)有4種變異,有些有利于手術操作,有些反而會增大造瘺難度,而有些可導致造瘺失敗〔4〕。總結如下:(1)下陷、菲薄型:此種最常見,提示幕上腦室與基底池之間長期存在壓力差,常見于慢性梗阻性腦積水患者。這種情況第三腦室底部的結構清晰,術中操作也相對簡單,手術療效相對效果較好。(2)狹窄、稠厚型:多見于腦室內出血和感染的患者,但卻不是ETV的禁忌證,如果術前通過MRI發(fā)現(xiàn)第三腦室底增厚,患者既往曾有腦室感染、出血等導致腦室解剖變異的因素存在,術中可配合導航定位,辨清解剖結構之后,可采用組織鉗或者雙極遁形穿透第三腦室底,之后可用 3F球囊擴大造瘺口。對于三腦室底部增厚不能分辨出乳頭體前緣的患者,造瘺口應遠離乳頭體,盡量靠近漏斗隱窩,處理基底池蛛網(wǎng)膜粘連,也盡量靠近斜坡方向進行操作,因此處無重要組織神經(jīng),可降低損傷基底動脈的概率。(3)上凸、松弛型:多見于腦室穿刺后部分腦脊液釋放,腦室內壓力減小導致基底池內壓力相對增高,薄弱的三腦室底部向上凸出所致。(4)解剖結構分辨不清:多見于先天畸形,腦室內出血后含鐵血黃素沉積,腦室內感染后粘連膜性結構等原因。多數(shù)經(jīng)過內鏡下仔細辨認和導航定位后可見乳頭體、漏斗等解剖結構。如果解剖結果辨別不清,切不可盲目進行手術,而應暫停手術或改行腦室分流術。
手術經(jīng)驗:(1)術者必須緩慢、準確、平穩(wěn)的將內鏡置入三腦室底部,不能損傷重要的血管神經(jīng),要求患者必須處于絕對安靜狀態(tài),避免因患者躁動誤傷腦室內重要結構,盡管大多數(shù)ETV用時較短,但手術常規(guī)采用器官插管全身麻醉。(2)造瘺位置選在漏斗隱窩與乳頭體之間的三角形無血管區(qū),在三腦室底的下方還有一層蛛網(wǎng)膜,即Liliequist膜,位于腳間池頂部,造瘺時必須一起穿透,才能看到基底動脈及其分支,確保造瘺口通暢,若僅行腦室底造瘺,不打開Liliequist膜,往往造成手術失敗。(3) 用閉合的內鏡組織鉗尖端穿透三腦室底部的透明膜,張開活檢鉗擴大造瘺口,直徑一般不小于5 mm,拔除活檢鉗時不要完全閉合,以免透明膜下方有部分動脈分支誤入活檢鉗內,退出活檢鉗時造成血管扯斷而導致難以控制的出血。(4)術中必須持續(xù)沖洗,這樣可以清洗鏡頭上的碎片,清理手術野的積血,防止腦室系統(tǒng)塌陷及避免熱損傷。由于林格液更接近于生理條件,比0.9%生理鹽水更適合于內鏡手術。同時注意沖洗液的溫度和速度,沖洗速度過快容易導致顱內壓增高,造成嚴重的心動過緩,水溫過低可導致術后精神狀態(tài)改變,我科一直選用37℃左右林格液持續(xù)沖洗,保持沖洗液進出通暢、平衡。(5)輕度出血中的小出血點持續(xù)沖洗后可減輕或者完全停止,如果仍持續(xù)出血可直視下雙極電凝止血。當中重度出血時,很難快速分辨腦室內結構,此時一定不能慌亂,千萬不能退出內鏡,應對準出血點,持續(xù)加壓沖洗,待視野清晰后再用雙極電凝止血。(6)造瘺結束時,暫停沖洗,應觀察到造瘺口隨呼吸和心跳而波動,這是判斷預后是否良好的一個標志。
有學者將ETV并發(fā)癥分為三類〔5〕:(1)常規(guī)開顱手術都可能遇到的并發(fā)癥,如感染、發(fā)熱、出血、腦內血腫等。術后發(fā)熱可能與術中沖洗液刺激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或血性腦脊液有關。為減少術后發(fā)熱,術中應適當控制沖洗液速度及流量,避免過度沖洗,并保持沖洗液溫度在37℃左右,退出內鏡前將血性腦脊液及腦室內的組織碎屑、血凝塊沖洗干凈。有學者提出,術畢往腦室內注入5~10 mg地塞米松可減少術后發(fā)熱的發(fā)生〔5〕。本組病例中出現(xiàn)2例術后發(fā)熱的患者,體溫高至39℃~40℃,考慮與感染及血性腦脊液刺激有關,經(jīng)多次腰穿及應用抗生素后體溫恢復正常。(2)術中操作導致的并發(fā)癥,如損傷穹窿、丘腦、丘紋靜脈,甚至大腦內靜脈,也可損傷動眼神經(jīng)、展神經(jīng)而出現(xiàn)術后眼球運動障礙。造瘺口過于偏前術后可出現(xiàn)短暫尿崩;過于偏后或電凝時可損傷乳頭體,術后可引起記憶功能障礙;過于偏外可導致動眼神經(jīng)麻痹;術中打通Liliequist膜時,沿斜坡操作可損傷動眼神經(jīng)和展神經(jīng)。(3)術后由于腦脊液原有動態(tài)平衡打破后顱內壓下降導致的并發(fā)癥,常見的有術后硬膜下血腫、硬膜下積液等〔6〕。術中腦室穿刺針穿刺腦室后應緩慢釋放腦脊液,降低顱壓后再以內鏡穿刺鞘沿穿刺道進入腦室,并置入內鏡,術中應持續(xù)沖洗維持腦內壓力平衡。一旦出現(xiàn)急性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腫常需急診開顱清除血腫,術后發(fā)生的慢性硬膜下血腫可行鉆孔引流,而硬膜下積液又是無須特殊處理待其自行吸收,必要時行積液腹腔分流手術。
1 陳國強,郭 京,左煥琮,等.第三腦室底造瘺治療梗阻性腦積水〔J〕.立休定向和功能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1;14(3):160-2.
2 劉 華,漆松濤,彭玉平,等.神經(jīng)內鏡下第三腦室底造瘺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水〔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3;29(4):387-9.
3 彭 飛.神經(jīng)內鏡下與傳統(tǒng)分流術治療腦積水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2):12-3.
4 烏優(yōu)圖,魯潤春,李振業(yè),等.神經(jīng)內鏡技術第三腦室底造瘺術治療腦積水的進展〔J〕.中國微侵襲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3;18(12):571-3.
5 El-chandour NM.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versus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in the fteatment of 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 due to posterior fossa tumors in children〔J〕.Childs Nerv Syst,2011;27(1):117-26.
6 關 峰,胡志強,黃 輝,等.神經(jīng)內鏡第三腦室底造瘺術治療腦積水的相關因素分析(附150例報告)〔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3;29(10):1035-7.
〔2016-09-17修回〕
(編輯 李相軍)
婁四龍(1972-),男,副主任醫(yī)師,副教授,主要從事顱底腫瘤的臨床治療研究。
王世強(1984-),男,碩士,主要從事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R739.4
A
1005-9202(2017)06-1495-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6.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