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摘要:閱讀是心靈的旅行過程,閱讀引領學生走進不同的世界中,感知廣闊世界的奇妙多姿,使得足不出戶的學生,也能夠借助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飛翔到多彩的空間中,拓展自己的見識,強化科學的認知。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閱讀意識,每天堅持展開閱讀,通過閱讀中的識文斷字、情感體驗強化語文的語感,透徹的領會語文的內涵,獲得循序的自我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引導;小學生;閱讀
引言:小學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喜好與學生不同年齡層次的特點,導入閱讀的相關趣味條件,吸引學生閱讀參與,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從一個旁觀的角色走進閱讀的文本之中,深切的感受文字魅力,累積文學智慧,為后續(xù)的語文深化探究做好基礎的奠基,預留課堂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閱讀、互動思考,以閱讀構建與心靈的交流平臺,塑造健全的價值意識。
一、如何引導學生閱讀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粗讀、細讀、逐字逐句的品讀、整體的概略讀等,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可預留3~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先整體的粗略讀一次,了解本文講述了什么,心中形成一個大致的文本框架,而后再細致的展開深化的思考,通過每個斷落,每個語句,每個情感層次的變化等去感知其表達的含義。初讀環(huán)節(jié)語文的整體感知是十分重要的,所謂第一印象往往能夠讓人形成思維定式,教師應指引學生在初讀時避免形成固化的思維模式,而是帶有疑惑以自己的理解去整體感知。例如:閱讀“植物媽媽有辦法”時,學生粗略的看過后,記得文本講述了植物、動物的一些故事,提煉出其中的關鍵詞“媽媽、辦法、孩子、離開家”已經理解整篇是講述植物媽媽幫助孩子長大的內容,在這樣的感知基礎上,學生衍生質疑“植物也會長大嗎?植物媽媽們的辦法是什么?”帶著初步閱讀后的疑問再次的深化探究,能夠避免閱讀的盲目性,這種形式十分適用于語文的故事發(fā)展梳理,在整體的印象上去細節(jié)化的分析,閱讀效果較高。
2.細讀課文,加深感悟
整體的感知后,就要展開深層次的理解聯想,細節(jié)化的閱讀可分段閱讀、首尾對應閱讀、重點詞句閱讀等。例如:教學“難忘的一天”時,第一句:1984年2月16日,是我最難忘的日子,我為鄧小平爺爺做了電子計算機表演。交代了我難忘的時間、人物,事件,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這一天,忘不了肩上擔負的責任。再次的闡述故事的難忘,抒發(fā)了情感,延展了未來的向往,閱讀中結合前后的重復強調,詢問學生“我為什么總是說這一天難忘?為什么難忘?”并結合學生難忘的事由此及彼的進行融合,再將整個故事套到學生的想象中,幫助學生拓展想象,有的學生說:“我有一次在爺爺面前一口氣背誦了10首古詩,那天我很難忘,如果我也像這個小朋友一樣,能夠在國家領導人面前表演,我想一定會很激動的。”閱讀中串聯“我”的動作與心態(tài)變化“快步、連忙、緊張、平靜、沉著、興奮”烘托文本的難忘情緒,鼓勵數學進行類似詞語的仿照造句,學生的感悟更為深刻。
二、在教學中使用的方法
1.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顧名思義就是結合同類化的元素,展開相似點的推理與對比,從而避免學生形成認知的誤差,閱讀中掌握相關的表達技巧。例如:閱讀“回鄉(xiāng)偶書”時,教材節(jié)選了一首,實際上回鄉(xiāng)偶書有兩首,教材中的第一首表達了作者久客傷老之情,第二首是本詩的續(xù)寫,“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與“少小離家老大回”有異曲同工之妙,“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更是利用景物表達了物是人非之感,與第一首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毙纬闪缩r明的對比,閱讀中可借助兩首同樣情感不同形容的語句展開對比分析,感悟詩詞的意境。類比推理十分適用于古詩的閱讀中,例如:贈汪倫的同類詩 “送元二使安西”等,均是表達送別之情,而詠柳、春日這樣的寫景古詩更是不勝枚舉,教師可搜集有關的元素拓展教材的內容,通過熟知故事的類比推理,了解新知識的表達核心。
2.借助表演
閱讀不僅可以通過朗讀、默讀的形式完成,還能夠借助肢體語言、表情等展開,通過合作的模式將閱讀的場景演示出來,體會角色情感的變化歷程。例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學生可自愿扮演小蝌蚪等動物,小蝌蚪不停的詢問,最后扮演小蝌蚪的學生對大家說,總是問總是錯,那個時候感覺心理很焦慮,而扮演金魚等動物的小朋友說:“當小蝌蚪來問我的時候,我感覺又好笑又心疼”,這些感受在閱讀中是難以體會到的,經過扮演學生將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角色,由心而發(fā)衍生了很多的聯想,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新思維。
3.語言構境
語言構境是虛擬思維的一種銜接形式,銜接到生活的場景,也銜接到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中看到的諸多景象。例如:教學“黃山奇石”時,學生并為見過黃山奇石,只能邊閱讀邊想象,學生讀到“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就在腦海中構造出桃子的樣子,將其放大構建從天而降的場景,閱讀“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的蹲在山頭”就聯想到西游記中的猴子模樣,有些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較為薄弱,可借助多媒體的形式,教師在網絡上剪裁有關的圖片進行拼湊,制作成有趣的PPT圖片,也可以制作動圖,讓學生直觀的理解文中一些比喻的描寫,再與黃山對應的石頭原本樣子進行對比,看看比喻是不是很形象,學生的興致盎然,閱讀中想象得以延伸。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閱讀中,教師可采取多樣化的閱讀引導模式,借助技術手段強化理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強化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朝輝. 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和能力[J]. 學周刊, 2014(7):128-128.
[1]趙穎. 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和能力[J]. 考試與評價, 2014(10):185-185.
[3]劉鳳芝. 試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文本閱讀興趣[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3,7(11):86-87.
[4]羅芳.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J]. 魅力中國, 2015,11(9):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