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言文教學中,詞類活用是普遍現(xiàn)象,本文從高中文言文中選取一些有代表的例句,分析文言文中名詞作狀語的類型及判斷方法。
【關(guān)鍵詞】文言文教學 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 方位名詞 普通名詞 狀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B-0085-02
在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較為普遍,名詞除了活用為動詞外,還有就是起修飾或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的作用,充當句子的狀語。在名詞作狀語的句子里,充當謂語的動詞或形容詞是中心詞與充當狀語的名詞構(gòu)成偏正關(guān)系。作狀語的名詞可以用來表示時間、處所、情態(tài)、工具、方式等。一般而言位于謂語前的名詞更多的時候是作主語,因而與位于謂語前的名詞作狀語現(xiàn)象就很容易產(chǎn)生混淆,那么如何分辨謂語前的名詞是狀語還是主語呢?我們可以通過該名詞在句中的意義來分析,有的名詞從意義上來看就不可能充當它后面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的主語,那么我們可以推斷出該名詞充當狀語。如“手巾掩口啼”(《孔雀東南飛》)中的名詞“手巾”,從意義上來看,它本身不可能發(fā)出“掩”這樣一個動作,而僅僅是“掩”這個動作行為所要使用到的工具,起到修飾動詞“掩”的作用充當句子的狀語。除此之外,有些名詞從意義上來看既可作主語也可以作狀語,那么我們還可以通過該名詞在句中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來分析。例如“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中的名詞“兄”如果孤立地看,可以作謂語動詞“事(對待)”的主語,發(fā)出“事”這樣一個動作,然而,從整個句子的語言環(huán)境來看發(fā)出“事(對待)之”這個動作行為的應(yīng)該是“吾”而不是“兄”,“兄”只是“吾”這個主語對待賓語“之”應(yīng)有的態(tài)度,理解成“像兄弟一樣”,因而只能充當狀語。下面從文言文中名詞作狀語的幾種常見形式來分析高中文言文選文里的名詞作狀語現(xiàn)象。
一、時間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作狀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但古代漢語的一些時間名詞作狀語的用法比較復(fù)雜。它們在修飾或限制謂語充當狀語時可表示時間、頻率、漸進等。
1.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或頻率,可譯為“每+時間名詞”。例如:
(1)“朝歌夜弦”(《阿房宮賦》)。時間名詞“朝”“夜”作動詞“歌”“弦”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持久性:從早到晚(即整天)。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時間名詞“日”修飾謂語動詞 “參省”充當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經(jīng)常性:每天。
(3)“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罚?。時間名詞“歲”“月”修飾謂語動詞“更”,充當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頻率:每年,每月。
(4)“晝夜勤作息”(《孔雀東南飛》)。時間名詞“晝夜”修飾動詞謂語 “作息”充當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連續(xù)性:日日夜夜。
2.表示漸進,可譯為“一+時間名詞”。例如:
(1)“卿當日勝貴”(《孔雀東南飛》)。時間名詞“日”作形容詞謂語“勝貴”的狀語,表示一種漸進:日益,一天天地。
(2)“則劉病日篤”(《陳情表》)。時間名詞“日”修飾形容詞“篤”充當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漸進性:一天天地。
(3)“而木之性日以離矣”(《種樹郭橐駝》)時間名詞“日”修飾謂語動詞 “離”充當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持續(xù)性:一天天地。
(4)“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時間名詞“日”“月”作動詞謂語“削”“割”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漸進性: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3.表示在某個具體時間,可譯為“在+時間名詞”。例如:
(1)“其一人夜亡”(《蘇武傳》)。時間名詞“夜”作動詞謂語“亡”的狀語,表示在一個具體時間:在夜里。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時間名詞“夜”修飾謂語動詞 “馳”的狀語,表示在一個具體時間:在夜里(即連夜)。
(3)“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燭之武退秦師》)。時間名詞“朝”“夕”修飾其后的動詞,表示在一個具體時間:在早上,在傍晚。
二、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名詞作狀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用,單純的方位詞“東”“西”“南”“北”等在動詞前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方位或趨向。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常常在方位詞前加介詞“在”“到”或者“往”“向”等構(gòu)成介賓短語結(jié)構(gòu)充當狀語。
1.表示動作行為的方位,可譯為“在+方位名詞或?qū)?方位名詞”。例如:
(1)“既東封鄭”(《燭之武退秦師》)。方位名詞“東”作動詞 “封”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在東面。
(2)“內(nèi)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過秦論》)。方位名詞“內(nèi)”“外”作動詞“立”“連橫”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對內(nèi),對外。
(3)“前辟四窗”(《項脊軒志》)。方位名詞“前”修飾動詞“辟”充當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在前面。
2.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可譯為“向+方位名詞或往+方位名詞”。例如:
(1)“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句中的方位名詞“南”“西”“東”“北”分別修飾其后的動詞“取”“舉”“割”“收”充當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2)“怒發(fā)上沖冠”(《廉頗藺相如列傳》)。方位名詞“上”作動詞“沖”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指向:向上。
(3)“負而前驅(qū)”(《伶官傳序》)。方位名詞“前”作動詞“驅(qū)”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向前。
三、普通名詞作狀語
在現(xiàn)代漢語里,名詞作狀語只限于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普通名詞直接修飾或限制謂語動詞作狀語的的現(xiàn)象則比較少見,而古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修飾或限制謂語動詞作狀語卻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
1.表示動作行為的情態(tài),可譯為“像……一樣”。例如:
(1)“箕踞以罵曰”(《荊軻刺秦王》)。名詞“箕”作動詞“踞”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情態(tài):像撮箕一樣。
(2)“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過秦論》)。名詞“云”“響(回聲)”“景(通‘影)”分別作修飾動詞“集”“應(yīng)”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形態(tài):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
(3)“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名詞“劍”作動詞“拔”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形態(tài):像劍一樣。
2.表示動作所涉及的處所,可譯為“在+名詞或從+名詞”。例如:
(1)“黃泉下相見”(《孔雀東南飛》)。名詞“黃泉下”作動詞“相見”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在黃泉下 。
(2)“道芷陽間行”(《鴻門宴》)。名詞“間”作動詞“行”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從小道 。
(3)“而相如廷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名詞“廷”作動詞“叱”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在朝廷 。
3.表示動作使用的工具,可譯為“用+名詞”。例如:
(1)“如寶裝屏風”(《過小孤山大孤山》)。名詞“寶”作動詞“裝”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使用的材料:用寶石。
(2)“函封之”(《荊軻刺秦王》)。名詞“函”作動詞“封”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用匣子。
(3)“辭樓下殿,輦來于秦”(《阿房宮賦》)。名詞“輦”作動詞“來”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用輦車(即乘輦車)。
4.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狀態(tài)。此類型的狀語翻譯比較靈活,不拘形式。例如:
(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項脊軒志》)名詞“手”作動詞“植”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親手。
(2)“勤心養(yǎng)公老“《孔雀東南飛》。名詞“心”作動詞“養(yǎng)”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態(tài)度:用心。
(3)“夢啼妝淚紅闌干”(《琵琶行》)。名詞“夢”作動詞“啼”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在夢中。
由以上分析得知,名詞作狀語有三個條件:第一,這個名詞不是句子的主語;第二,這個名詞后面必須有相關(guān)的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第三,這個名詞是修飾或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的。滿足這三個條件,文言文句中的名詞作狀語就不難判斷了。
【參考文獻】
[1]薛艷群.高中文言文中名詞作狀語例句分析[J].運城高等??茖W校學報,2000(5)
[2]廖新漢.文言文中名詞作狀語例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8)
[3]鐘傳模.中學文言文中的名詞作狀語現(xiàn)象[J].黔東南名族師專學校學報,1994(1)
[4]何樂士.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
[5]史存直.文言語法[M].北京:中華書局,2005
【作者簡介】周義紅,男,廣西全州人,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