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剛剛
摘要: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過: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歷史教學是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
關鍵詞:歷史學科;德育;人生觀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不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更要通過教育健全學生的人格。因此,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責任重大,應該充分利用三尺講臺,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八中國特有的國情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到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以培養(yǎng)出道德、情操高尚的學生。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工作中有效實現(xiàn)德育滲透呢?要完成這一目標,要求教師首先要明確歷史學科德育的基本任務,然后根據這一任務尋求實現(xiàn)德育滲透的基本方式。
一、歷史學科德育的基本任務
1、宏揚時代主旋律,加強國情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操。毛澤東說:“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有素稱發(fā)達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fā)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币虼酥谢褡宓挠凭脷v史和燦爛輝煌的文明是我們進行德育的強大源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學生只有在了解了這一切后,才能深對祖國的感情,激起強烈的民族自信感,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堅定的民族自信心,進而增強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中華民族曾經是世界歷史上最強大、最繁榮的國家之一,但在近代由于本國反動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卻落伍了。在學習時,要使學生正確認識到中華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所形成的根本原因;并且認識到在百年的抗爭史中,歷史選擇了社會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實踐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社會主義道路才是能救中國,這是幾代人探索奮斗而做出的理性選擇。
2、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完善自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的形勢下,各種社會思潮不可避免地沖擊著校園,沖擊著正處于不成熟、不穩(wěn)定的青少年,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顯得尤為必要。中學歷史教科書提供的大量的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生動材料。我國是人才輩出的國度,不同歷史時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風姿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風貌和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構成了中化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們在創(chuàng)造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品質和高尚情操,成為青年學生繼續(xù)奮進的巨大動力。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首先要對歷史人物的品德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學生認識到品德行為的是非、善惡、美丑的準則。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品德行為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如憂國憂民的屈原、精忠報國的岳飛、天下為公的孫中山、具有崇高氣節(jié)的文天祥等等。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達到潤物無聲的功效,這是符合青少年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的。另外在教學中,反面歷史人物也可對學生作出否定的價值的取向,從另一個方面提高其思想品德水平。
二、實現(xiàn)歷史學科德育滲透的基本方式
1、首先轉變思想觀念,改變評價方法,增強歷史教學的德育滲透.過去,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和制約,中學歷史教學在德育的滲透上沒有被提上應有的高度;大量生動有趣、富于教育人的內容被棄之不用,剩下的內容也被一個個知識塊、知識點分割得肢離破碎、單調枯燥,失去吸引力。在素質教育日益推廣的今天,“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德育已提升為素質教育的靈魂。所以為了保證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的貫徹實施,首先就要轉變思想觀念,改變以往評價方法,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對純知識性的問題可以不去死記硬背,(學生考試結束后,除了繼續(xù)學習歷史,或在歷史領域深造外,有誰還能記得大量的年代和瑣碎的知識?)在考試中對類似的客觀題可以讓學生直接從課本上找答案;相應地增加主觀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評價,學以致用,增強歷史教學的生命力、吸引力,實現(xiàn)歷史教學德育功能。
2、切實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主體積極性。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育有明顯的弊端,因此應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動腦、動口,使學生自始至終在一種積極和愉悅的狀態(tài)下進行德育思維,共同參與,踴躍發(fā)表個人的觀點,并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另外,在教學中盡量的運用多媒體,增強歷史學科德育的直觀性、感染性,讓歷史“再現(xiàn)”于學生面前。
3、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情感的培養(yǎng),實施情感體驗。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笨梢哉f,德育如果離開了學生的內心體驗,那些知識就成了一堆廢料,教育就變成了空洞的說教。因此,在教學中,應善于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用飽滿的激情、富于鼓動性的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形成強烈的情感體驗,使教學產生導向和激勵作用。歷史課本中,以醒目的字體和顯著位置標出了歷史人物的名言佳句都是進行德育的良好材料。也是培養(yǎng)情感體驗的良好憑借。再者,與歷史有關的電影、電視及文化作品以其生動有趣的故事、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情感培養(yǎng)不可替代的巨大源泉。最后,應重視第二課堂的教育,如參觀名勝古跡,革命紀念館等;結合重大節(jié)日,組織學生開展報告會、討論會、演講等活動,使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互相結合,既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提高了德育的效果。
總之,歷史學科德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實際教學中,應加以探索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