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趙珍
閱讀的重要性,已逐漸為家長、老師所認識。但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就有不少孩子不愛閱讀,視閱讀如同嚼蠟。怎樣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閱讀水平的整體性提高呢?經過一段時間研究,我總結出以下策略:
一、 讓兒童自主選擇,體現閱讀主體性
有些兒童不愛閱讀文藝類書籍,卻對科普雜志、卡通畫報情有獨鐘,如果教師、家長純粹從“服務于寫作”的視角出發(fā),強迫他們閱讀優(yōu)秀日記、作文之類的書籍,只會使他們逃避閱讀。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樣的閱讀是痛苦的、無效的。我們認為閱讀是兒童的自主性行為,旁人不可替代。尤其是在兒童閱讀的初期,一定要從培養(yǎng)興趣出發(fā),切不可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想要激發(fā)興趣,首先要做的是敢于放手讓孩子自由選擇書目,讓他們讀自己愛讀的書,了解他們最想知道的事。只有讓兒童先“讀”起來,才能談得上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其實,在閱讀上,兒童由于年齡、性格、性別、環(huán)境的不同,是肯定存在差異的,引導閱讀的第一要旨,便是尊重差異,而強求一致是不尊重科學的表現。
一年級時,我們給家長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帶孩子到書店,讓他們選一本一讀就愛不釋手的書。如果選擇了幼兒讀物,請不要笑話,如果選擇了明顯超出他認知水平的書,你也要允許,因為這里強調的是“孩子喜歡”。我們又對孩子說:假期中,要認真讀一讀你選中的書,不會讀的字可以問一問爸爸媽媽。開學后,把你心愛的書帶來,讀給大家聽,把你認識的字教其他小朋友認識。
后來的交流會上,孩子們有的手捧《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讀到《海的女兒》語調中充滿悲憐;有的搶著猜“腦筋急轉彎”,教室里一片熱鬧;還有的竟然背誦著莎士比亞的名言,讓人驚訝不已。
二、 營造閱讀氛圍,發(fā)揮群體效應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每一個群體的成員都帶著自己的個體心理加入到群體當中,但個體對群體心理有選擇地接受,也可以改變其原有的心理。學生在一個特定的班級中學習,作為班級的一員,他會產生一種歸屬感、認同感,尤其是當他的思想、觀點、情感特征、行為方式等符合群體的要求時,便會得到群體的支持,這種支持會強化他的思想情感、行為,增強其自信心,推動他學習。而沒有一個學生不希望從學校群體中得到肯定、鼓勵,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渴望從中獲得支持。
在閱讀中,如果采用以下措施,可以在集體中營造濃厚的群體閱讀氛圍:
1.集體討論,使兒童明白閱讀的好處、不閱讀的壞處。
2.擬定集體閱讀制度。如早晨、中午,師生一到校即讀書,不隨意走動。
3.布置閱讀場所。利用教室墻壁,張貼有關讀書的名人格言、宣傳畫(如由學生創(chuàng)作,更具激勵性),成立“書迷超市”(班級小圖書館)、懸掛“書友聯絡冊”等。
4.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扇「挥型さ拿Q,如“開心書會”“書蟲快樂大本營”,為兒童提供各種各樣展示的機會,如故事會、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手抄報評比、讀書筆記展等,這樣的活動滿足了兒童看書后傾吐的需要,讓他們有成功的喜悅,能激發(fā)兒童濃厚持久的閱讀興趣,同時又引發(fā)了其他孩子對這些書籍的向往。每次活動后,都能掀起一陣相關主題的讀書熱潮。一段時間里,本班學生連課間都在爭相傳看《藍貓?zhí)詺馊枴罚涍^一段時間的積累,提到日月星辰、地球之謎等科學知識,他們了如指掌。
三、 廣開渠道,進行多元化閱讀
從興趣角度而言,讓兒童閱讀高深莫測、單一枯燥的讀物,不僅不能產生興趣,而且會感到乏味;從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來看,不但要選擇真、善、美的讀物,而且要博覽新、活、寬的讀物,努力實現閱讀內容的多元化。具體途徑有:
1.結合教材內容,由課內學習向課外延伸,使閱讀由單一轉向多元,由封閉轉向開放
如教學《狼和小羊》,就向學生推薦《伊索寓言》;學習《梅蘭芳學藝》《要好好學字》,就讓學生借名人故事看;學完《狐假虎威》,就展開一次“狐貍、老虎誰本事大”的“小鬼辯論賽”(為了成功,孩子一定會不遺余力地閱讀相關故事,引為辯論素材)。
2.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動手活動,進行相關閱讀
如學完《月亮灣》,讓學生以“我的家鄉(xiāng)更美”等為報頭,辦一期手抄報,并評比、頒獎。學生要辦好小報,必然去查閱資料,收集整理閱讀。
3.結合國內外重大事件,組織談論
可讓學生主動閱讀報刊、雜志,在其中發(fā)掘出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如電視上有飛機失事的新聞,可讓學生搜集資料,交流神秘的“黑匣子”到底是什么東西。世界杯、奧運會也吸引了眾多小球迷的目光,可讓他們閱讀球星成長經歷,個人資料,成立“小球迷俱樂部”。
4.通過精心設計的“科學認讀”活動課,讓學生自發(fā)地去閱讀
如上“有趣的歇后語”一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些人物歇后語:“劉備的江山——哭來的”“諸葛亮借東風——巧借天時”“關公走麥城——最后一著”“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當他們提出質疑時,教師就相機引導:到《三國演義》里找答案吧!
實踐證明,以上策略符合兒童年齡、心理特征,能激發(fā)兒童閱讀的主動性,對于不愛閱讀的兒童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