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清
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塑造理想的教師行為,建構和諧的師幼互動模式,需要教師長期的探尋和實踐。本文指向教師真實的教學活動,以及在此過程中的探尋、思考和追問。
一、保持教學設計的樸素和真實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往往過分注重形式,突出新、奇,尤其是公開教學活動,多媒體的運用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有的教師動用了全方位模式,課件、頭飾、表演,花樣繁鎖,令人目不暇接。這些活動已遠離了常態(tài)教學,離教學的真實越來越遠,令人陌生。
一次觀摩大班歌唱活動《哆來咪》,設計以爬樓梯的形式導入音階,自然、貼切,用圖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孩子們理解很快。可到了師幼歌唱環(huán)節(jié),因一直是清唱無伴奏,教師嗓子沙啞,孩子也找不著音調,老師大汗淋漓……活動結束我問她:“你為什么不用琴聲呢?”她囁嚅著……第二次教學活動中,孩子們在琴聲指引下和諧演唱,效果明顯好過第一次。通過琴聲,孩子們學會聽前奏、間奏,合拍演唱。歌唱的意義不僅在于學會一首歌曲,而是在愉悅的活動中感受、表現(xiàn)美,提升藝術素養(yǎng)??稍诖蠖鄶?shù)教師的教學教學設計中,鋼琴——這個最原始、最簡單的教學準備卻往往被忽略。
今年四月,聆聽蔡偉忠教授講座,一節(jié)科學活動的實錄,沒有多媒體,沒有影像,甚至一張圖片也沒有。幾個一次性紙杯擺在操作臺上,教師簡潔的語言提示,孩子們觀察、操作紙杯,讓紙杯按照不同的方向擺放,在發(fā)散性的思維中理解了方位的概念。蔡博士鼓勵孩子自己去觀察、探究、觸摸、實驗,并用連貫的語言表達出來,孩子們從最初的膽怯、無從下手到躍躍欲試,在操作性體驗中各方面能力得到發(fā)展。
二、注重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完整
教師要善于從幼兒的生活世界捕捉什么是幼兒真正感興趣和關注的,尤其是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和發(fā)現(xiàn)的問題與現(xiàn)象,都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新鮮素材和內容。一次執(zhí)教中班科學《認識蠶豆》,我制作了課件,買來蠶豆,從蠶豆的播種開始,利用圖片一步一步讓幼兒了解蠶豆生長過程。表面上看,孩子們對蠶豆的一些基本特征已經(jīng)初步了解,但大多數(shù)幼兒還是一知半解,他們的理解是平面的、零散的、不完整的。后來路過種植園,看到蠶豆生長茂盛,已到采摘季節(jié),我調整教學思路,首先引發(fā)幼兒談論蠶豆的興趣,問他們最近中班區(qū)的種植園有什么變化?一個孩子說他看到了蠶豆。我接著引導幼兒回憶種植蠶豆的經(jīng)歷。(什么時候種下的,我們做了哪些事?蠶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我把蠶豆生長過程中隨拍的圖片給孩子們看,長葉子、長高了、開花了、結出豆莢……孩子們興趣盎然。我告訴孩子們,今天路過種植園時豆莢已經(jīng)長得很大,孩子們雀躍了。我又把問題拋給孩子們:怎么去收獲?應該帶些什么工具?他們有的說籃子、盆子,還有的說用小背包。孩子們選用自己喜歡的工具,我提醒他們要挑果實飽滿的采摘,較小的豆莢留下來讓它們繼續(xù)長大,采摘時注意保護蠶豆稈,不要踩壞地里其他植物。我們一起采摘了蠶豆,接著分組剝蠶豆,洗凈煮熟,加了稍許的鹽,孩子們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可開心了。
把活動重點放在觀察和探究體驗中,孩子們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勞動收獲而帶來的快樂。我還提出了問題:“如果明年還想吃好吃的蠶豆,我們應該怎么辦?”關于種子的故事又成為下一個教學活動有趣又充滿期待的內容。
三、提倡問題設計的多元和有效
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可縱觀大多數(shù)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問的程式化已成為習慣,“好不好?”“對不對?”不知不覺成為口頭禪。提問設計單調、無意義,缺少新鮮感,孩子在這樣的模式下消極應答,缺少自己的主見。要避免這樣,提問設計必須是多元互動和有效的。曾看過邵蓓老師執(zhí)教《小豬的愛情》,邵老師看似隨意卻又獨具匠心的提問讓人眼前一亮。簡單的談話過后播放課件,老師提問:“你們猜猜豬哥哥會找一個怎樣的、特別的女朋友呢?”猜想式的提問一下抓住孩子們,思維被調動起來,由于前面已有觀察經(jīng)驗,他們有了多元的回答。他們大膽想象、猜測,各抒己見,有的說是漂亮聰明的,有的說是善良的……接著邵老師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魚妹妹會答應豬哥哥的邀請嗎?她會怎么說呢?”這個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可以有無數(shù)個回答,孩子們雀躍了,紛紛搶著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問的開放性能讓幼兒充分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膽怯、害怕說錯而不敢回答。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師幼有了良好、有效的互動。
四、尊重幼兒真實的興趣和需要
一個優(yōu)秀教師是不拘泥于呆板的教學設計的,偶爾的一個教學契機甚至缺憾都能點燃她們的靈感,讓原本陷入僵局的教學活動起死回生、妙趣橫生。
我園集體研討的健康游戲《好玩的彩帶》,由張娟老師執(zhí)教,張老師輕車熟路,先準備活動,再孩子探索,然后情境游戲,最后放松運動。孩子們探索過程中,張老師興奮地提醒孩子做“放焰火”動作,五彩的綢帶拋上天空場面既壯觀又好看。沒想到孩子們壓根不買她的帳,相反倒是對“揪尾巴”興致勃勃,一個孩子把彩帶塞進褲子里,另一個孩子追逐跑。結果全班孩子兩兩結伴,興奮不已……最后孩子們氣喘吁吁跑到張老師身邊,一直嚷嚷“太好玩了!太好玩了!”雖然老師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一段空白,但孩子們卻給我們上了清醒的一課。如果老師只關注自己的設計而不在意孩子的感受,那么設計就僅僅是僵化、教條的“設計”而已,幼兒覺得無趣,教師也覺得糾結,吃力不討好。
這件事對我觸動頗深,以后的教學活動我更尊重幼兒的真實感受。一次正進行語言活動《三只小豬》,一只小鳥突然飛進教室,撲騰著翅膀飛不出去,孩子們根本沒心思聽故事了。我索性讓孩子們觀察小鳥,請他們幫忙,讓小鳥飛出去。孩子們打開所有的窗戶和門,安靜等待,小鳥折騰半天終于飛出去了,孩子們依然意猶未盡。我靈機一動,把小鳥的話題交給孩子們。請孩子們說說他們所知道的小鳥,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特別興奮,從小鳥羽毛顏色、嘴巴形狀到小鳥喜歡的食物,我請每個組選一名幼兒說說小鳥的樣子,還請他們說說小鳥喜歡怎樣的環(huán)境。接著我即興彈奏一首鋼琴曲《小鳥捉蟲》》,孩子們跟著音樂模仿小鳥飛、小鳥啄蟲、小鳥回家,小鳥成為這節(jié)教學活動的話題……《三只小豬》的語言活動順理成章推遲到下一節(jié)。預定計劃沒有如期完成,但孩子們獲得了關于小鳥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這節(jié)生成活動的價值同樣值得珍視。
觀察是了解孩子的窗口,教師需要觀察孩子,啟用全部心智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甄別他們行為與需要的合理性,做出以促進孩子發(fā)展為基點的最適當?shù)幕貞?,實施真實的有意義的教育。
五、給予幼兒相對的寬松和自由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有利于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中,孩子思路開闊,想象無拘無束。同時教師還要給予幼兒足夠的信任,提供給每個幼兒充分的展示機會,頷首贊許幼兒哪怕不切實際的想法。多年前國際兒童年《我在2000年》為題的國際畫展上,胡曉舟的兒童畫《在月亮上蕩秋千》贏得一等獎。他為什么能在高手如林的國際大賽中脫穎而出呢?印度藝術家伊戈爾一語道破天機:“他無疑是這里最具想象力的孩子!”我們在欣賞這個孩子想象力的同時,這位推薦教師的勇氣至今值得稱贊,試想在1979年,哪怕有一絲一毫的不信任,這幅異想天開的圖畫就不會被推薦參選,一顆充滿想象力與快樂的創(chuàng)作就會被扼殺在萌芽中。活動中教師需減少一系列規(guī)定,過多的限制、干涉會捆綁住幼兒手腳,以孩子為重比規(guī)則更重要。教師應思考如何用活動本身的內容和形式吸引幼兒,而不是粗暴禁止。一個優(yōu)秀教師營造的寬松氛圍是有節(jié)制的,不意味著放任自流和不管不問。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和守望,適時、恰當?shù)囊龑?,伙伴身份的介入,給予幼兒最低限度的幫助,而不是包辦。在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幼兒既可以自由自在地表達,也能進行積極的探索、思考,發(fā)揮出創(chuàng)造的潛能。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理想的教師行為的探尋需要教育者理解和領會《綱要》和《指南》的整體教育觀、兒童觀和教師觀,需要教育者長期的實踐、觀察與反思,最終將理念轉化為自覺的內化行為。這也是一條刻意鍛煉、積極探索、持續(xù)發(fā)展的專業(yè)成長之路。
參考文獻:
[1]劉晶波.對話——理想教師行為的探尋[M],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第8頁。
[2]孔起英.藝術教育中的審美感受與創(chuàng)造[M],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