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琳
日本緣何沒有丟失工匠精神?在日本民藝學家柳宗悅看來,工藝之美,最終還是秩序之美,“如果沒有正常的社會環(huán)境,也就不會有工藝之美的存在。美的興衰與社會之興衰在歷史上是同步的,對工藝的救助就是對社會的救助……丑陋的工藝是丑陋社會的反映?!?/p>
在日本最受歡迎的米飯并不是他們引以為豪的電飯煲做的,而是出自一位老人之手。老人叫村[鳥][山]孟,在日本被國民喻為“煮飯仙人”。在他眼中,不好吃的叫做米飯,好吃的叫做飯(日本對米飯的禮貌語),只有純正美味的米飯才堪稱“銀飯”。
他背著自己的那口老鍋,曾應邀來到中國北京交流,用中國的米、中國的水做了一鍋米飯。慕名前去的中國食客一飽口福、分食一空。
跟大米打了一輩子交道,他不用舌尖,只用指尖在大米中一劃,就能知道大米品質(zhì)的優(yōu)劣。先用當?shù)氐乃荽竺?0分鐘,隨后的淘米環(huán)節(jié),被他視為極其關鍵的一步。淘米一輩子,每一次都要用心,都要淘到米飯無任何雜質(zhì)、晶亮分明。
在老人看來,大米是有生命的,淘米,就是人與米的對話。在整個煮飯過程中,村[鳥][山]孟都寸步不離那口老灶臺,他能準確把握時機,及時轉(zhuǎn)動鍋蓋防止飯汁沸溢。
有人把日本匠人文化的本質(zhì)歸納為兩個詞:敬業(yè)和認真。而更重要的是當匠人文化被全社會所承認,敬業(yè)和認真這兩個詞,就會被整個日本社會接受和發(fā)揚。當它們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便成了日本社會的“常識”。
2015年4月,日本電視節(jié)目《Fascinating Craftsman》(迷人的工匠)中邀請到了一位名叫 Nobuo Okano的手工匠人,他花了30多年的時間在舊書修復工作上。有人曾拿來一本老舊的英日詞典,希望他幫忙修復。請求者稱這是他年輕時候使用的,而現(xiàn)在他打算將這本詞典交給女兒繼續(xù)使用。
Nobuo接受了這項委托。首先,他將舊書脊上的膠水全部刮掉;然后,其中有一些國家的地圖頁受損嚴重,Nobuo只得將它們重新黏在了新的紙上……這份書籍修復工作中最枯燥的部分可能就是將每一頁的書角重新弄整齊,這需要用鑷子一頁頁完成。并且,之后還要使用熨斗進一步燙平才行。
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之際,詞典的擁有者表示,書籍的側(cè)頁上還寫著高中時候喜歡女生姓名的首字母。但現(xiàn)在,很明顯不能將這個傳給女兒。于是,重型切紙機被隆重請出,以切掉側(cè)邊。
在加上了一個嶄新的封面后,這本歷經(jīng)滄海桑田、歲月變化的書籍經(jīng)過舊書修復師的手而“重獲新生”。
正如“克拉克三定律”第三條所言:大凡足夠高深之技術,都與魔法無異。但事實上,這看起來異常“神奇”的舊書修復過程中有的只是很多細碎甚至無聊的時刻。
因此,與其說國人追捧日本產(chǎn)品,不如說追捧的是日本“工匠精神”。
在NHK拍攝的紀錄片《工匠達人》的一開頭,便引用日本《大辭林》字典的定義,對“匠(たくみ)”作出了解釋:一是運用手的技巧或工具做出用品或建筑物,以此為業(yè)的人;二是做出美觀物品的技術。
而片中,20位工匠各懷絕技,但他們制作的器物,諸如沙漏、日式飯桶、鯉魚旗、南部掃帚、印章、木屐、剪刀、棒球手套等,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日常用品,不是特殊的美術品。
或許,以手工方式生產(chǎn)實用器物,以恭敬誠懇的心態(tài)對待職業(yè)和勞動,以端正的態(tài)度嚴格遵守各項工藝要求,實現(xiàn)器物的超凡性能,不厭其小、不厭其煩、不厭其精、不辭勞苦。這才是所謂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