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培養(yǎng)語感,是語文訓練的最重要的目標,它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一些方法途徑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也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感;生活領悟;朗誦技巧;課外活動
語感的強弱直接體現學生閱讀文章和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可見,“語感”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至今語感的重要性尚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偏重知識傳授,輕視語感培養(yǎng),造成了語文教學的高耗低能。那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對小學生進行語感培養(yǎng),并取得良好效果呢?本文對語感培養(yǎng)的一些途徑、方法進行略述,以供參考。
一、創(chuàng)設語感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guī)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濃郁的語感情境,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創(chuàng)設最佳條件。
例如,《草原》一課的教學,教師在開始教學時就利用課件出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再配上音樂,簡述課文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情景,奠定了課堂的基調。還有,在教學《要下雨了》這一課時,可以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觀察“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了解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fā)情趣。
二、積累生活,領悟語感
生活是學生的最大課堂,潛移默化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愛好、性格、特點及語言感受能力。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文教學的獨特功能和優(yōu)勢也在語感上。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有多方面的內涵,培養(yǎng)高品位的語感是它最主要、最集中、最鮮明的體現。呂叔湘先生認為:“撇開語言教文字,這是一種半身不遂的語文教學”。因此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應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是不會有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才能了解得更真切。只有經常觀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別人的語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細辨別其中好壞,慢慢地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
三、訓練學生朗讀背誦來積淀語感
誦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主要途徑,是積累語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復誦讀就能體會出文章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氣勢美,就能讓學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轉合,氣象萬千,就能讓學生從感性上、從整體上去認識,對材料進行主觀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覺間誦讀的已經是自己的東西了?!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樣。如《江畔獨步尋花》,這是一首別具情趣的寫景小詩。小路上花團錦簇,花下的枝條被壓得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它們圍繞著花枝翩翩起舞。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范讀,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重點讀出“時時”、“恰恰”這兩個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學生體會清脆啼鳴的黃鶯活潑自在的神態(tài),從而也像詩人一樣感受到由衷的快樂。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擴大學生古詩的閱讀量和積累量,這些古詩包括景趣誘人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樓醉詩》;情趣盎然的《紅豆》;理趣十足的《金縷衣》,志趣激昂的《示兒》等等,每當聽到教室里傳來“秦時明月漢時關”,“勸君惜取少年時”,每當看到學生作文中詩化語句,不能不感到積累古詩詞對于提高學生語言的準確領悟感,語言的流暢舒適感,語言的情味品用感和語言的形象再現感,而這些感覺正是語感的豐富內容所在.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直至熟練成誦,讓學生在“品”中積淀語感。
四、聯系具體詞語進行語感訓練
教材是經過反復挑選的,里面蘊含著十分豐富的語感因素。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揣摩、體味,充分挖掘語感因素較強的語感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如《狼牙山五壯士》里面的一段描寫:“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zhàn)斗,讓敵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滿腔怒火。戰(zhàn)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一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zhàn)士把臉繃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敝械摹俺林?、“狠狠地”、“大吼”、“掄一圈”、“使出”、“繃得”、“緊緊的”、“全神貫注”這些詞語把狼牙山五壯士對敵人的滿腔仇恨描繪的淋漓盡致。去掉或換掉這些詞語表達效果如何?請學生多讀多思,其中的奧秘就會領悟到。其實,教材中的語感因素很豐富,但只要我們教師肯花時間多引導學生去揣摩、體味,學生必將獲益匪淺。
五、在寫作的訓練中培養(yǎng)語感的運用能力
培養(yǎng)語感是為了更好的寫作,同時不斷地寫作也能轉化語感。訓練學生寫作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要以文本為范例,從中學習方法,培養(yǎng)語感。如:在教《鳥的天堂》一課時,有一句“太陽已經落山,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耙欢渭t霞”是我們很少講的,我就讓學生回家后留意,傍晚的紅霞何時是一片,何時是一段,何時是一抹,并引導學生看看早晨的紅霞是怎樣出現的,學生興致很高,不但傍晚看了晚霞,知道太陽快落山時和剛落山一會紅霞是一片,面積大,當太陽落山一陣之后就剩一段,面積比一片小很多,當夜幕快要降臨時,紅霞是一抹,停留的時間特別短,并有幾位學生講了早晨出東門看日出的所見,所感。因此在理解語言文字時,只有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語感培養(yǎng)才不至于那么蒼白的。
總之,語感像一股流水,語感的培養(yǎng)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由于語文教學具有重朗讀、重形象、重生活的特點,從而為激活并訓練學生的語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增強語感。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簡介】
阿余阿呷,大學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