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禮書通故》經(jīng)世思想研究

    2017-01-11 11:19:20余全介
    關鍵詞:濟世鄭玄周禮

    余全介

    (浙江海洋大學 人文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

    黃以周(1828一1899),字元同,號儆季。黃式三四子?!肚迨犯濉肪硭陌侔耸袀鳌|S以周學術視野廣闊,著述宏富,經(jīng)史子集兼賅,然以經(jīng)學家名于世,其中又以禮學研究最為擅長?!抖Y書通故》是黃以周最重要的禮學著作,也是清儒禮學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俞樾序此書,以為“洵足究天人之奧,通古今之宜”。章太炎以為黃以周作《禮書通故》,三代制度大定。黃以周治禮以實事求是為宗旨,亦有經(jīng)時濟世追求。今人言其學術,對經(jīng)時濟世之旨并未有系統(tǒng)研究。今不揣淺陋,試對此旨加以考論,以就教于方家。

    一、崇禮淑世

    黃以周在《禮書通故》中除了考禮求是以外,對于崇禮淑世也有較多論述。黃以周認為,禮學求是與求善內(nèi)在相連。周代禮樂制度至善,考求周禮真是,避免誤解,適時推行,即可淑世。求是與求善得到統(tǒng)一。

    比如髺髪三髽的考證,是《喪服通故》的重點之一。黃以周貫通各種論述,仔細排比考證,提出三個重要的觀點。第一,免之制與髺髪有異。髺髪用麻,免用布;髺髪以麻束而為髻,免又以布繞髻外也;喪主人髺髪,眾主人免制。第二,婦人未成服之前,髽有麻髽、布髽之分,麻髽以當男子之髺髪,婦人布髽以當男子之免。第三,紒者,髺髪為髻。繞紒者,于項中額上又繞麻布,是繞髻外而露之也。故繞紒即露,露即露髻。免制難明,后世錯誤頻仍。杜佑云:“免自額而卻交于項中,并其末覆紒而前,綴連之?!泵庵坡恩伲嗉蠢@紒,杜說誤成覆紒。呂大臨云:“免以布為卷幘,以約四垂短髪,而露其紒,于《冠禮》謂之缺項?!泵庵扑乒冢鴮嶋H上并非冠,尤非缺項。鄭玄認為,漢代幓頭近于此制,似冠而實非冠。后世不明幓頭如免制,竟然制以為帽?!皫活^,本非冠也。自舊說如冠狀,后竟裁白縑以為帽,曰白帢巾,亦曰白帢巾,愈失其制?!焙笫赖倪@些錯誤,從根本上講,是因為禮學不明。錯誤的禮學知識,催生錯誤的禮學實踐,制造荒唐的禮儀器物。禮學求是如何沒有現(xiàn)實意義?

    《喪服傳》曰:“若公子之子孫有封為國君者,則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鼻剞ヌ镆詾?,知此不祖公子之義,可以定唐宋始祖之議矣。禮制明了,可以經(jīng)時濟世;禮意通曉,可以解決很多現(xiàn)實社會的困擾①。

    黃以周在《禮書通故》中,對禮制淑世的品質(zhì)有過正面論述。《禮記·大傳》“絕族無移服,親者屬也?!编嵭浴白謇サ苤硬幌酁榉贬尳^族無移服。在《宗法通故》中,黃以周認為鄭玄此注有誤,絕族當指旁親,如出妻、嫁母之類,不應指代同族。絕族謂旁親,即鄭注所云“在旁而及曰施”者也。黃以周對絕服與絕族有著嚴格的區(qū)分,“禮有絕服,無絕族”。這種區(qū)分,其實也代表了他對于宗法制度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其言曰:

    族無絕道,故《禮》曰“收族”,曰“合族”,亦所以撫民也。太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民”,文次主、吏之前。唐叔封晉,分殷余民懷姓九宗,至春秋時,翼九宗五正逆晉侯,有借故家之力,古宗法之有裨于家國如此②。

    宗法制度既有益于家國,同時又是周禮根基之所在,義不容絕。治世之具甚多,諸子百家,或崇法重勢,或因循道化,彼此攻訐,各自為說。為何禮之于人類社會格外重要?黃以周在《禮書通故》中,套用其父黃式三復禮之說,對此加以闡述。黃氏父子主張人性近禮,不可遠離。其言曰:

    《堯典》三禮,以天、地、人言。其實唐虞已分五禮。《書》曰:“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薄邦惖奂僮妗?,吉禮也?!叭鐔士煎?、“遏密八音”,兇禮也?!拔遢d一巡”、“群后四朝”,賓禮也。“分背三苗”、“厘降嬪虞”,軍、嘉禮也。夫禮秩自天,出于性之烏可已?雁有行列,蜂知君臣,鳥獸昆蟲,不教而成。人之有禮,豈非性哉!《記》曰:“禮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苯抵^賦畀,官謂職掌?!秱鳌吩弧懊袷芴斓刂幸陨?,以定命也?!彼^“其降曰命”也。又曰“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能者養(yǎng)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所謂“其官于天”也。禮官于天,故曰“天秩有禮”,二帝三王無異教也。荀子外禮以言性,不知性者也。老子離道德仁義以言禮,不知禮者也③。

    崇禮淑世基于人性使然,而非外在驅(qū)使。惟其根于人性,故而不可須臾而離。離禮則人不得其性,群不得其節(jié),天下國家不得其和。

    從禮學史的角度來看,荀子曾經(jīng)主張禮的出現(xiàn)基于客觀的、物質(zhì)的、經(jīng)濟的原因,《荀子·禮論》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逼鋵?,在解決物資匱乏之外,禮的出現(xiàn)也為了判定人與人之間的是非、同異與嫌疑,《禮記·禮運》曰:“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的出現(xiàn)更是為了實現(xiàn)人際的溫情與和諧,《禮記·禮運》又曰:“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黃以周崇禮淑世的主張,既秉承了禮學史上關于禮之用的思想觀點,也作了相應的發(fā)展,融合禮之用、人之性兩個方面加以闡釋,主張禮在現(xiàn)實的社會人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唯有崇禮,才能淑世。

    二、關注現(xiàn)實

    考禮之學,向稱專門,僅僅箋釋文字,發(fā)表議論,羅列材料,都不是考禮。考禮之學,需要熟悉制度節(jié)文,博綜精貫,識斷正誤,反復推考,釋疑發(fā)明。因此考禮之家,容易沉溺故書堆,迂闊于事。黃以周考禮,精深廣博,卻并未沉溺古制,而是關注現(xiàn)實,心系時俗。

    關于孫為祖三年的爭論,《喪服通故》先引劉寶之說,以為經(jīng)無孫為祖三年之文,再引王敞之說,以為自有孫為祖三年之服制。黃以周接受王敞的觀點,認可孫為祖三年之服制,同時以今律加以補充,“今律,適孫祖在為祖母服斬,自乾隆間吏部議睢州知州某始也”④。在討論外屬中表婚否的問題上,黃以周也提到今律的規(guī)定?!爸斜聿豢蔀榛?,袁準《正論》言之。至唐,并議外屬無服,尊卑亦不為昏。然左、公、谷三《傳》皆無譏取母黨之文,今律不禁姑之子、舅之子為昏”⑤。此后,在論《小功章》姨舅同親異服問題上,黃以周再次提到今律的規(guī)定?!疤曝懹^中改舅服與從母同小功,舅為甥緦,顯慶中始同從母報。今律同”⑥??梢?,黃以周探討禮學問題,時刻關注今律⑦。

    今律見出官方禮制,民間實行則代表時俗。黃以周關注現(xiàn)實,今律之外,對于民間習俗也有相當深入的了解。《禮記·檀弓下》載延陵季子長子死,葬于贏博之間,“既封,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王安石以為季札三號遂行,哀不足矣。吳澄認為“右還其封且號者三”八字為一句,謂圍繞其封以行而且號哭也?!叭笔怯浧鋰@之匝數(shù),非計其號哭之聲數(shù)也。黃以周《喪禮通故》接受吳澄的觀點,并且引用今俗作為證據(jù),“吳說是,繞封三匝,今俗尚然”⑧。可見,黃以周不但熟悉今律,對于今俗也有深入的了解。

    《士虞禮》“期而小祥,曰薦此常事”,鄭玄云:“言常者,期而祭,禮也。古文常為祥”。黃以周《喪祭通故》認為小祥不是常事,曰:“常祥音近,字當依古文作祥。常事為四時祭祀之通稱,祥祭不得稱常?!编嵭慕裎亩挥霉盼?,黃以周表示理解,但是仍然認為今文義短,“鄭意欲與大祥辭別,故從今文。其實今文義短”。與此同時,他還提到近人忌日吉服之謬,“古大小祥皆卜日祭之,不在忌日。忌日必哀,近人于忌日行大祥而服吉服,謬矣?!笨梢?,黃以周并沒有沉浸在故書堆,而是時刻關注現(xiàn)實,對不當?shù)亩Y制實踐加以針砭。

    在考論成服拜君命之禮時,黃以周提到今俗不合禮義?!妒繂识Y》:“三日成服,杖,拜君命及眾賓,不拜棺中之賜?!编嵭⒃疲骸岸Y,尊者加惠,明日必往拜謝之。棺中之賜,不施己也。”敖繼公說,言于此者,明已成服,然后可為之也。拜之者,謝其吊己也。拜皆于其外門外,所拜者不見。黃以周《喪禮通故》重申喪服可以往拜卻對今俗之陋加以貶斥,“拜眾賓,以拜君命及之也。且主人拜君命,亦可不脫衰绖。近世習俗惡喪服,即以衰绖入士庶家亦遭斥逐,敖說拜于外門外,有習俗之見存焉。今俗又有易服謝孝之說,禮于人,不禮于親矣”⑨。禮俗禮俗,禮以善俗,因此,禮學家對于風俗問題尤為關注。黃以周是禮學家,《禮書通故》以考求禮制見長,但也矚目風俗問題,可謂實事求是與經(jīng)時濟世并重。

    《周禮·媒氏》“禁遷葬者與嫁殤者”。鄭玄云:“遷葬,謂生時非夫婦,死既葬,遷之使相從也。殤,十九以下未嫁而死者。生不以禮相接,死而合之,是亦亂人倫者也。”黃以周《昏禮通故》融匯諸家之說,贊成鄭玄之說,“遷葬者謂娶其未聘者,嫁殤者謂嫁其已聘者,鄭注是也。近時惡習盛行,因遷嫁而祔主,因祔主而爭繼,惜官司無有禁之者”⑩。黃以周認為遷葬、嫁殤對人倫的傷害,首先在于破壞了正當?shù)幕橐龆Y制。其次,此惡習盛行,必將導致宗法、家財制度破壞,沖決風俗與道德。

    禮有更哭之制,《記·喪大記》曰:“君大夫,官代哭;士代哭,不以官?!焙笫缹Ω拗贫嘤蟹亲h,王秀之以為更哭之制多使賤者,全因喪主沒有真摯之情,徒以蒙混過關?!笆廊艘云玩奠`助哭,當由喪主不能真摯,欲以多聲相亂”。呂坤以為更哭之制相遞而哭,淪為程序,無關真情,“哭生于哀之不容已,非偽為也。乃使五服以次相遞哭,不計其情之戚與不戚,而唯欲其有聲,此何為者?”黃以周《喪服通故》為更哭之制正名,其言曰:

    古人情重,即相知死,無不哀傷,況在服屬之親,未有不欲永號者,更哭所以節(jié)其哀也,非中無戚而強作聲也。先王立更哭之制,俾之各展其情也,非喪主令人代哭亂聲以欺死者也。且主人既殯就次,乃有苫塊,未殯以前,有坐起而無寢興,男婦群聚,徹夜不寐,哭若絕聲,既似忘哀,哭若不更代,無能勝此大事矣。圣人立制,即乎人情,故小斂以后有代哭禮。而或者乃據(jù)末俗之澆薄,反疑古禮為不情,何哉!?

    黃以周以為更哭之制,基于古人情重。哀思必深,故更哭以節(jié)其哀情;相知親疏,皆有哀傷,故更哭以展其情;守喪服制,徹夜不寐,體力衰微,故更哭以存其生。可見古禮更哭之制基于人情,順乎人情,情與禮相合相諧,并無欺騙、蒙混之弊。王、呂所譏乃后世末俗,并非古禮之病??梢姡S以周不但考求古禮之精華,對于末俗之流弊同樣了然于心。

    三、激揚善惡

    秦朝李斯曾用是古非今作為罪名,攻擊儒生。他認為儒生喜歡用三代舊事非議當代的社會政治,針貶帝王統(tǒng)治,否定朝廷政策,削弱帝王權(quán)威,借此抬高自己,影響民眾。李斯之言別有用心,不必深究。是古非今,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根據(jù)古代社會政治的標準,對現(xiàn)實的社會政治進行批判。儒家學派從孔子開始,對于遠大的、通行的、恒久的社會政治理想有著更為執(zhí)著的堅守與向往。

    黃以周在《禮書通故》中,也表露過對于三代善制的向往之情。許慎、鄭玄關于漢代的田稅曾有爭議。許慎認為漢代收租稅與《周禮》之制相近,“《公羊》十一稅,遠近無差。漢制收租,田有上、中、下,與《周禮》同義?!编嵭g之云:“《周禮》制稅法,輕近而重遠者,為民城道溝渠之役,近者勞、遠者逸故也。其授民田,家所養(yǎng)者多,與之美田;所養(yǎng)者少,則與薄田。其調(diào)均之而足,故可以為常法。漢無授田之法,富者貴美且多,貧者賤薄且少,美薄之收不通,相倍蓰,而云上中下也與《周禮》同義,未之思也。”黃以周認為許慎、鄭玄關于周禮田租的說法都有失誤?!啊豆颉窊?jù)田稅言,《載師》據(jù)園廛言,田稅十一,遠近無差,園廛之稅,近輕遠重,雖諸侯邦國亦然。許、鄭牽說,皆誤”。雖然鄭玄說周制有誤,但是鄭玄認為周制厚待于民,作法于仁,卻得到黃以周共鳴?!肮耪呙裉锝允苤T君,故什一稅而頌聲作。漢以來無授田法,民之田,民自置之,用古什一之稅其法已涼,即上、中、下三等均調(diào),而其困已倍蓰矣。讀鄭《駁》語,慨然思古焉”?。黃以周經(jīng)時濟世、感嘆三代仁政之情,溢于言表。禮學家考求古禮,本應屬意是非,考辨真?zhèn)危屈S以周在這里卻表達感慨,議論善惡,評騭得失,濟世之意多于求是之事。

    黃以周在《禮書通故》中,對于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問題尤為矚目,再三致意。人才的選拔與培養(yǎng),向來是社會治理與社會進步的重大課題,《選舉禮通故》對此頗為用心。黃以周曾經(jīng)會通古來選舉之制,考其長短?!逗鬂h書·順帝紀》記載:陽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選。黃以周認為東漢此制出于左雄之議,雖與西漢對策之意不同,卻也是應時運而生,無奈之舉,“此從左雄議。辟舉試文,其法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選,而又試之于公府,覆之于端門,以核虛實,與西京賢良對策之意,迥有不同。時黃瓊、胡廣、張衡、崔瑗皆力爭之,以為舉以行,試以文,有違本意。而主左雄之議者,以為州郡薦舉,未必盡公,即果無私,而所舉孝廉乃未嘗讀書識字之人,面墻而立,何所施用?”黃以周認為左雄改制,應時而起,事出有因,然實違古之善制。其言曰:“古之所謂考其德行道藝者,考其事實,非考以文辭。如徒求之文辭,孝廉固非所長,即賢良豈盡文學之士乎?”左雄既違古來選舉善制,其改進措施亦有不足,“慮其學力之未深,亦當養(yǎng)之于學校,以成其材”。黃以周認為古人選舉之制善,故而人才濟濟,“古人選舉之善,以其人皆入學校而考之,易得其實也。其人材之盛,以人之不中考者仍教之于學校而始終成之也。其人皆從學校中出,所謂德行道藝之士,固未有面墻不學者矣”。古人選舉之善,一在得賢易,二在人材盛。與之相對,漢代察舉之弊:一則選非其人,一則棄材有失。黃以周曰:“兩漢辟舉之目,以賢良、文學、孝廉、茂材四科為最著,而皆察舉于州郡,不取諸學校,故有面墻之弊。一試不中,不復教育,亦有棄材之失”?。得失之關鍵首先在于學校:古人取材于學,漢人不取諸學;其次在于培養(yǎng):古人考核不中,仍然培養(yǎng),待其成材,漢人考核不中,不復教育。當此漢世選舉之弊,黃以周認為,普延五歲亦未嘗不可。曰:“東晉大興三年,尚書孔坦議請普延五歲,許其講習,乃詔孝廉申至七年,而秀才如故。馬氏《通考》謂既以孝廉自名,而必遲之五歲,待其講習,乃能預試,不亦有靦面目?如其說,則古之秀士、俊士、造士之未合升用者,仍復入學肄業(yè),豈皆無恥之徒乎?”普延五歲,雖異于古來選舉善制,卻也符合選舉與培養(yǎng)并重之道。

    黃以周由此討論,進而系統(tǒng)梳理古來選舉善制之運行,揭示其精神。其言曰:

    后世選舉之不逮古者,其失在選舉之先?!吨芄佟ら傫恪贰皻q時祭祀,讀法,書其敬敏任恤者”,茍有其行,不論有學無學,皆書于冊也。至《族師》“月吉,屬民讀法,書其孝悌睦婣有學者,春秋祭酺亦如之”,則其所書有行之人,無非有學之人也?!饵h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其為有學之人愈可知也。《州長》歲時祭祀,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即考黨正、族師之所書者而勸之于學?!多l(xiāng)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賓興之,即考州學之所勸者,賓興于王。則所謂賢能之士,豈尚有不學之人哉?

    古來選舉之善制,從做法上講,即考核于學,考核與學校結(jié)合;亦即層層篩選,漸漸培養(yǎng),選舉與培養(yǎng)并重。從根本上講,這種選舉制度體現(xiàn)了全面考察、循序漸進、重惜人才的精神。后世不懂此道,惟考核、選舉是重,失人棄材,不可復言。黃以周這段論述,探求漢政不及三代之原因,探討如何解決選非其人、舉而不學之事,與其說是在考證古禮,探求真?zhèn)危蝗缯f是在探討善惡,衡論得失。此即經(jīng)時濟世。周禮善制,深得黃以周之心矣。

    當然,黃以周在《禮書通故》中,對于后世荒謬丑陋之制亦有譏彈。何休云:“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眲⒎甑撛疲骸肮耪吒脑卮笊?,以為亡主所縱,未必非逋逃之藪;其所治,未必非枉橈之獄也。武王克殷,反及嬴內(nèi),以無射之上宮,布憲施舍于百姓,漢之伯九有也,入關而除秦苛法,皆此意也。后世不察,或以子孫縱祖宗之囚,或以災祥出眾定之讞,所謂知日之圓而不知其不可為規(guī)也?!秉S以周《刑法通故》認可劉氏之議,曰:“國多赦令,下多幸民,劉說有見于此?!笨梢?,黃以周不僅從考據(jù)家處受益,也從今文經(jīng)學家處受益。晚清今文經(jīng)學家常有犀利的眼睛,直透表面的浮云和煙霧,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把握制度節(jié)文的精神。他們常常忽略細枝末節(jié)的、語言文字的考索,更加在意倫理道德的根本原則。后世寬赦無度之不當,黃以周亦不以為然。

    《春秋·榖梁傳》:“桓七年焚咸丘,不言邾,疾其以火攻也?!被蛘f,太公《六韜》有《火戰(zhàn)》一篇,火攻亦古法也。黃以周《軍禮通故》反駁或說,曰:“火攻五法,詳見《孫子》,此衰世之事也?!读w》載武王太公問答,只防敵人之燔吾軍,非以此為制勝?!秉S以周認為火攻都是衰世之事,以防敵人火攻,并非借火滅人。此等考論,包含批判,皆有經(jīng)時濟世之意。《管子》云:“良田不在戰(zhàn)士,三年而兵弱?!秉S以周《軍禮通故》對于《管子》此言,頗有批判?!按怂ナ乐ㄒ病瞧鸸ネ?,下令曰:“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比藸広呏怀吻?。晉用其法,而良田遂盡歸諸戰(zhàn)士??设b也”?。此處不含考證,經(jīng)世之意多于求是之事,其旨則在以古鑒今,褒善貶惡。

    四、屬意制作

    黃以周在《禮書通故》中,宣揚重禮,關注現(xiàn)實,系心時俗,褒貶善惡,但是又不限于此。長期禮學思想的研究,使得他對制禮之事亦有沖動,不時為古人之倫理窘境謀求出路,為制禮提供理據(jù)?。

    《禮記·射義》曰:“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黃以周在《宗法通故》以及釋與,以自許為人后之人釋與為人后者。曰:“及者何?與也。及,我欲之。與亦自許之辭也?!睘槿撕?,本來出于順承父祖之意,維系宗法之制,未有自為自許者。父祖無命,貪財而自許為人后,非但無益宗法維系,反而違背孝道原則,敗壞風俗。黃以周認為此等行徑應當禁止,“(羊)祜兄子暨,以父歾不得為人后,不奉詔,猶有古道。然君命之為后,可也。今自許為人后,且有與人爭嗣者,皆宜禁”?。黃以周此處禮學考證與社會風俗救治同行,經(jīng)世精神貫穿其中,制禮之意溢于言表。

    春秋時期,衛(wèi)國靈公死后,傳位其孫出公輒,輒因此拒絕其父蒯聵,不使其回國繼位?!豆颉芬詾樾⒆硬灰愿该o王父之命,許其拒父;《左氏》則以為子而拒父,悖德逆?zhèn)悾菫榇髳?。黃以周《刑法通故》試圖為聵、輒父子尋求出路,擺脫此種倫理困境,“聵悖公義,輒傷私恩。欲仁義之兩全,宜如伯夷、叔齊之兩讓,雖失國不怨也,況聵、輒能兩讓未必失國乎!”黃以周此觀點來自黃式三《論語后案》,可以說,這是黃氏父子為聵、輒父子謀劃的出路。

    曾子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又曰: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言似兩歧。黃以周《軍禮通故》認為曾子之言并無沖突。愛惜發(fā)膚,不是怯戰(zhàn),而是克敵求勝,更為勇敢,“知圣賢臨戎,自有我戰(zhàn)則克之道”。戰(zhàn)陣尚勇,不是輕脫致險,而是以懼則勝,以全為勝,“不以死敵為勇也”。唯有通曉古今演變,熟諳世事變遷,方可求得事理之中,事措之宜。

    禮以經(jīng)世,尤須公允持中,不可偏執(zhí)過激,黃以周屬意制作,明乎此理。《記·檀弓》言喪服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親。禮家舊說,古者謂殷,厭降之禮始于周。魏晉議禮家如摯虞、虞喜、徐邈等,皆據(jù)《周禮》為言,以為后世王侯不臣諸父昆弟,事異于周,故而不得以貴降。他們認為,周始封之君尚服諸父昆弟,后世一為大夫,便降旁親,輕重顛倒,實非《禮》意。黃以周《喪服通故》采取持中的態(tài)度,并不偏執(zhí)一端,“后世封建廢,則厭降之例多不可行,從古不降可也。但其間亦有宜從周禮者,勿以彼一害此一?!秉S以周認為,禮制經(jīng)時濟世,必須與時俱進。封建變遷,王侯不再臣諸父兄弟,因此生當后世,必須慎行厭降。然而,周禮厭降,亦有可行、當行之處,并不可一概棄絕。

    禮以經(jīng)遠,當備隆污盛衰,須有長遠考慮,黃以周屬意制作,亦明此理?!秵史俘R衰三月章曰:“寄公為所寓”,明代郝敬云:“此衰世之禮?!秉S以周《喪服通故》引摯虞之說以駁郝說,“郝說非。《晉書·禮志》云:新禮以今無寄公之事,除之。摯虞以為《周禮》作于周刑厝之時,而著荒政十二,禮備制待物,不以時衰而除盛典,世隆而闕衰教也。摯說是”?。郝敬《儀禮節(jié)解》“好為議論,輕詆先儒”,此言喪服,自用過甚。制禮作樂,當有經(jīng)遠之志慮,不可因陋就簡,亦不可使后人難以為繼。黃以周不用郝敬之言,正是出于此意。

    禮以淑世,尤當通力合作,共成禮制,黃以周屬意制作,深明此理。《記·檀弓》曰:“衰與其不當物也,寧無衰?!逼鋵?,衰不當物,由來已久,鄭玄曰:“衰之不當物也久矣?!秉S以周認為,衰不當物不能專門責怪服喪者,亦不能專責講禮之家,官方應該承擔更多責任,像古代朝廷一樣做好規(guī)范、推進工作。黃以周曰:“古者縣衰冠之式于路門,縣喪首服之灋于宮門,而禁其不中法者。今庶民不見衰冠之式,而講禮之家欲為衰者又苦無其物,為之慨然思古焉”?。

    綜上所述,從黃以周身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清代禮學家在實事求是與經(jīng)時濟世方面的雙重關注。實事求是是禮學家繼承乾嘉學統(tǒng)的重要表征,可謂染于時學;經(jīng)時濟世則是禮學家秉承禮以淑世的要義,可謂繼承傳統(tǒng)。實事求是與經(jīng)時濟世并重,既是清代禮學的總體特征,同時也是黃以周禮學思想的靈魂。

    注釋:

    ①唐宋始祖之議可以參看鄧智睿:《始祖配天——唐宋對于始祖、昭穆問題的討論與變革》,《史耘》2011年第15期,第1-43頁。

    ②③④⑤⑥⑩???黃以周撰,王文錦點校《:禮書通故》第一冊,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90,21,333,268,364,268,301,325,401頁。

    ⑦禮家考求古是,往往聯(lián)系今世。鄭玄注《冢人》,云:“今律,列侯墳高四尺,關內(nèi)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笨梢姡Y學家考古求今亦是傳統(tǒng),由來已久。

    ⑧⑨?《禮書通故》第二冊,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549,486,465頁。

    ??《禮書通故》第四冊,第1554,1651頁。

    ?《禮書通故》第三冊,第1378頁。

    ?《中庸》言“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又言“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天子一代之禮,非有德有位者,不敢制作,然而時過事遷,黃以周所屬意制作者,與《中庸》所指,已有大不同矣。概言之,政制之意頗微,節(jié)文之意更重,治世之志漸輕,風俗之念更重。

    猜你喜歡
    濟世鄭玄周禮
    玄機
    成宏:妙手不負懸壺志,仁者長懷濟世心
    華人時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0
    張滿菊 周禮平作品選
    當代文壇(2021年5期)2021-08-30 09:35:55
    從官場到書房
    領導文萃(2021年10期)2021-06-02 06:57:20
    周禮與儒學的機理
    當代陜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16
    鄭玄“文王受命”問題考論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36
    鄭玄:做官不如讀書
    百家講壇(2019年2期)2019-07-18 13:56:04
    易醫(yī)戴耘:國內(nèi)海外濟世人
    華人時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40
    人生“十不得”
    慈悲濟世厚德載物 廣東省陳紹常慈善基金會以感恩之心回報社會
    大社會(2016年3期)2016-05-04 03:41:04
    额尔古纳市| 茂名市| 上杭县| 溆浦县| 秀山| 吴旗县| 永仁县| 永安市| 昌乐县| 新化县| 从江县| 子洲县| 昌江| 冕宁县| 永登县| 玉田县| 翼城县| 晋中市| 隆尧县| 鹿泉市| 东城区| 台南市| 海原县| 深圳市| 香河县| 德安县| 永济市| 乳源| 蒙山县| 濮阳县| 集安市| 陕西省| 资源县| 通河县| 出国| 吉首市| 黔江区| 繁昌县| 阿克苏市| 浪卡子县| 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