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素蓉, 劉 珊
(山西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葉君健對外譯介活動概述
荊素蓉, 劉 珊
(山西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葉君健(1914年~1999年)是著名作家、 文學(xué)翻譯家和兒童文學(xué)家, 曾長期從事中國文化及文學(xué)的對外宣傳工作, 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 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但已有研究卻鮮有人論及葉君健在對外譯介方面的貢獻及影響。 本文全面總結(jié)和概要評析了葉君健對外譯介活動。 首先探究了葉君健對外譯介活動的客觀背景和主觀動機以及個人獨立翻譯和集體合作翻譯兩種工作模式, 然后通過細讀其漢譯英作品茅盾的《春蠶》, 總結(jié)出了其“首選全譯, 變譯次之, 必要時省譯”的對外譯介策略。 葉君健的對外譯介活動不僅向世界傳播了中國文學(xué), 而且為當(dāng)下中國文學(xué)走向世界提供了可鑒之資, 希望本研究可以讓人們對作為翻譯家的葉君健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葉君??; 對外譯介活動; 背景動機; 工作模式; 翻譯策略
葉君健(1914年~1999年), 湖北紅安縣人, 著名作家、 文學(xué)翻譯家和兒童文學(xué)家, 在中國翻譯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他在上大學(xué)時就開始翻譯一些弱小民族和國家的作品。 1938年10月, 日寇占領(lǐng)武漢后, 葉君健來到香港, 繼續(xù)做抗日的對外宣傳工作, 用世界語翻譯出版了中國抗戰(zhàn)短篇小說集《新任務(wù)》, 用英文翻譯出版了《中國抗戰(zhàn)短篇小說集》。 1940年秋, 葉君健離開香港來到重慶。 “在重慶期間, 他用英語為《國際文學(xué)》翻譯了鹿地亙創(chuàng)作的反對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日語話劇《三兄弟》, 他還主張翻譯外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盵1]3951949年, 葉君健在主編英文刊物《中國文學(xué)》之余, 潛心翻譯了安徒生童話, 成為第一位把《安徒生童話全集》翻譯為中文的譯者, 被稱為“中國的安徒生”。 此外, 葉君健還是第一位把毛澤東詩詞和著作翻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 且唯一用十多種文字翻譯作品的翻譯家。
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的資料顯示, 國內(nèi)對于葉君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對其譯作《安徒生童話全集》的研究, 如李景端(2003年)[2], 葉念倫(2006年)[3]; 二是對其生活經(jīng)歷的研究, 如曹復(fù)(1986年)[4], 藍山(1995年)[5]; 三是對其翻譯活動和翻譯思想的研究, 如王靖涵(2012年)[6], 曹天飛, 付筱娜(2015年)[7]; 四是對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研究, 如李保初(1997年)[8], 熊顯長(2000年)[9]。 但鮮有專門以葉君健對外譯介活動為對象的研究。 而國外對于葉君健的對外譯介活動研究也付之闕如。
鑒于此, 筆者在廣泛收集相關(guān)文獻資料的基礎(chǔ)上, 全面梳理了葉君健的對外譯介活動, 探究了葉君健對外譯介活動的背景動機及工作模式, 并通過細讀其漢譯英代表作品茅盾的《春蠶》探討了其對外翻譯策略, 以期讓人們對翻譯家葉君健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進而為當(dāng)下中國文學(xué)走向世界提供可鑒之資。
2.1 客觀背景
1933年~1936年, 葉君健在武漢大學(xué)學(xué)習(xí)和生活。 “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加上國民黨的不抗日和貪污腐化, 無數(shù)青年人無家可歸, 在這種背景下, 青年人該何去何從, 這是一種考驗?!盵10]42因此, 葉君健在1937年參加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以后, 就選擇了通過創(chuàng)作和翻譯來宣傳中國的抗戰(zhàn)。
1942年, 葉君健與苑茵在重慶相識、 相愛后結(jié)婚。 當(dāng)時的重慶是抗戰(zhàn)的大后方, 文藝界的許多人士都聚集在這里從事抗日的宣傳工作。 “他每次到重慶除了看苑茵之外, 還要到曾家?guī)r5號的八路軍辦事處周恩來處取得聯(lián)系, 帶回《新華日報》, 然后到曾家?guī)r婦女指導(dǎo)委員會去取需要他翻譯的文件, 這些翻譯成外文的文件再轉(zhuǎn)到香港發(fā)表?!盵10]21就這樣, 葉君健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帶領(lǐng)和支持之下, 默默無聞、 堅持不懈地從事抗日的對外宣傳工作。 當(dāng)時葉君健所在的中央大學(xué)請來的英國專家道茲(Dodds)選中了年輕有為、 德才兼?zhèn)涞娜~君健, 推薦他到西方去宣傳中國的抗日經(jīng)驗。 在道茲的支持之下, 1944年葉君健應(yīng)英國戰(zhàn)時宣傳部的邀請到了英國, “具體的工作是到英國的工廠、 學(xué)校、 兵營、 廣播電臺等處進行演講, 宣傳中國人民在貧困落后的艱苦環(huán)境下如何抵抗日本侵略的斗爭以鼓舞同盟國軍民的士氣, 為諾曼底登陸, 開辟第二戰(zhàn)場做最后的戰(zhàn)前總動員”[10]56。
值得一提的是, 葉君健的妻子苑茵對他的對外譯介工作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在葉君健翻譯書稿時, 她幫忙為他的書稿校對、 抄寫和整理。 葉君健去英國宣傳中國抗日的成果, 也得到了她的鼓勵和支持, 她在國內(nèi)獨自艱難地支撐著一個家。 正是她的勇氣和心胸為葉君健的對外譯介活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持。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 葉君健的對外譯介活動首先離不開社會大背景的影響, 特定的歷史時期為譯者的對外譯介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 其次, 政府的支持為其對外譯介活動提供了保障; 最后, 家人和朋友的鼓勵和支持也為其對外譯介活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2 主觀動機
除了客觀背景的影響, 葉君健從事對外譯介活動還有明顯的主觀動機。
1937年, 秉著對祖國的熱愛, 葉君健積極參與發(fā)起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救國協(xié)會”。 1938年, 葉君健在政治部第三廳從事翻譯和廣播等工作, 主要目的是爭取國際友人對中國抗戰(zhàn)的支援。 為了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抗日情況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主張, 葉君健積極組織創(chuàng)辦英文刊物, 翻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文藝作品等。 “葉君健曾說, 他原本想學(xué)理工, 科學(xué)救國, 后來受到魯迅先生的影響, 改學(xué)文學(xué), 并且還努力學(xué)習(xí)外語, 其目的就是想喚起中國人民的覺醒, 學(xué)習(xí)外語, 是為了了解并溝通世界上的弱小民族, 喚起他們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盵10]1
1944年, 葉君健在英國各地演講, 鼓舞英國人民抵抗德意日法西斯, 為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 抗戰(zhàn)勝利以后, 葉君健在英國劍橋大學(xué)進修, 為了向國外讀者介紹中國, 他用英語創(chuàng)作了短篇小說集TheIgnorantandtheForgotten(《無知的和被遺忘的》), 以及長篇小說MountainVillage(《山村》)和TheyFlySouth(《他們飛向南方》)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 葉君健從英國回到祖國, 立即開始從事中國文學(xué)的對外譯介工作, 積極創(chuàng)辦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對外文學(xué)刊物ChineseLiterature(《中國文學(xué)》), 把優(yōu)秀中國文學(xué)作品通過這座橋梁傳向世界。
從葉君健一系列對外宣傳活動可以看出, 他始終把對外宣傳中國革命作為自己神圣的使命, 把對祖國、 對人民的深厚感情作為主題, 積極主動向世界宣傳中國, 促進中國與世界人民間的交流。
“譯介包括翻譯和介紹, 即傳播。 文學(xué)的譯介主體就不只是譯者, 還應(yīng)包括傳播譯本的其他主體。 從傳播學(xué)角度來看, 傳播主體是首先或主動地向?qū)ο蟀l(fā)出信息的一方, 既可以是個人, 也可以是集體或?qū)iT的機構(gòu)。”[11]41葉君健的對外譯介活動有兩種工作模式: 個人獨立翻譯和集體合作翻譯。
3.1 個人獨立翻譯
1937年葉君健把魯迅、 丁玲、 姚雪垠等人的抗戰(zhàn)短篇小說譯成世界語, 以《新任務(wù)》為名結(jié)集出版。 同一時期, 葉君健還發(fā)表了英譯《中國戰(zhàn)時短篇小說集》。
1938年, 武漢失守, 葉君健與內(nèi)地文化界人士來到香港, 繼續(xù)做抗戰(zhàn)的對外宣傳工作。 在這里, 葉君健全身心地投入到翻譯工作, 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 他還用英語、 世界語翻譯了劉自羽、 張?zhí)煲怼?姚雪垠等作家的小說, 讓世界了解中國。
1938年~1940年, 葉君健在香港期間還翻譯了毛澤東的許多重要著作。 “《論持久戰(zhàn)》 《新階段》(《新民主主義論》的最初藍本)和《論聯(lián)合政府》等文章在葉君健的筆下譯為英文。 這期間, 他還翻譯了許多介紹八路軍、 新四軍在敵后建立根據(jù)地、 開展游擊戰(zhàn)和反對國民黨頑固派鬧摩擦的小冊子, 在香港和馬尼拉出版?!盵5]在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下, 葉君健主動及時地將毛澤東的著作、 黨中央的聲音告訴世界, 使關(guān)心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外國朋友了解在中國發(fā)生的這場戰(zhàn)爭的實情, 為中國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40年, 葉君健翻譯了茅盾的《春蠶》 《秋收》和《殘冬》。 1944年他去英國后才將這個小型三部曲連同中國其他一些作家如張?zhí)煲怼?白平階等人的作品合成一部小說集, 取名《三季》(ThreeSeasons), 在英國由斯泰波出版社(Staples Press)出版。
同一時期, 葉君健還通過當(dāng)時在西南聯(lián)大師范學(xué)院教書的沈從文認(rèn)識了云南的青年作家白平階, 并把他的作品《在滇緬路上》譯成英文, 送到倫敦出版的《新作品》上發(fā)表。
由上可以看出, 葉君健對外譯介活動中的個人獨立翻譯主要集中在抗戰(zhàn)期間。 在這一時期, 筆耕不輟的葉君健不僅使關(guān)心中國的外國友人了解了當(dāng)時中國的抗日情況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主張, 而且使得中國的文化經(jīng)脈得以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
3.2 集體合作翻譯
除了個人獨立翻譯, 葉君健還參與了許多重要的集體合作翻譯。
1939年, 葉君健負(fù)責(zé)編輯英文刊物ChineseWriters(《中國作家》), 把中國抗日的文學(xué)作品翻譯成英文, 拿到馬尼拉出版, 另外還出版了一些延安解放區(qū)的抗日小冊子。 《中國作家》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的對外機關(guān)刊物。 葉君健與戴望舒、 徐遲、 馮亦代等用外文向歐美一些國家和前蘇聯(lián)介紹中國抗戰(zhàn)文藝作品。
1949年, 葉君健回國, 隨后向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周揚和文化部對外文化聯(lián)絡(luò)事務(wù)局副局長洪深提議創(chuàng)辦《中國文學(xué)》。 在周揚等人的支持下, 《中國文學(xué)》創(chuàng)刊號于1951年10月1日首次發(fā)行, 成為“文化部對新中國第三個國慶節(jié)的獻禮”[12]。 當(dāng)時, 《中國文學(xué)》主要向亞非國家介紹中國的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 影響很大。 此外, 葉君健組織楊憲益夫婦、 沙博里等國內(nèi)專家開展《紅樓夢》 《水滸傳》等文學(xué)名著的翻譯工作, 他同這些譯者一道取舍摘發(fā)這些作品的一部分推薦到國外。 葉君健曾說: “它(《中國文學(xué)》)基本上是一個文學(xué)翻譯刊物, 只不過是從中文譯成外文罷了。 我自己雖然沒有直接參加翻譯, 但每篇作品和文章, 從譯者交來的譯稿到定稿, 直到最后清樣, 我都一字不漏地從頭到尾讀過?!盵13]
在同一時期, 葉君健還組織參與了《毛澤東詩詞》的翻譯工作。 毛澤東詩詞常常伴隨中國革命的重大事件, 在全世界的流傳程度比毛澤東文選還要廣泛, 做好毛詩翻譯工作也是在向世界宣傳中國革命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 1958年《中國文學(xué)》第3期發(fā)表了《毛澤東詩詞》18首。 1960年《中國文學(xué)》元月號發(fā)表《送瘟神》2首和《答李淑一》1首。 1966年《中國文學(xué)》5月號上又發(fā)表了《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等10首詩詞的英文翻譯。 要把毛澤東的詩詞精神原原本本地翻譯成英文介紹出去, 譯者若沒有一定的修養(yǎng)和相當(dāng)?shù)耐庹Z水平是做不到的。 葉君健組織翻譯《毛澤東詩詞》前后一共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 這項工作一直到1976年才宣告完成, 共涉及歐美五種文字, 十個版本。
在上述集體合作翻譯活動中, 葉君健主要從事組稿、 翻譯以及審校的工作。 在他的帶領(lǐng)下, 我國古典文學(xué)名著有規(guī)劃、 有步驟、 有系統(tǒng)地被介紹到了國外, 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1932年, 茅盾創(chuàng)作了短篇小說《春蠶》, 以江南水鄉(xiāng)為背景, 以養(yǎng)蠶為主線, 描述了當(dāng)時特殊社會背景下老蠶農(nóng)的悲慘生活, 揭示了那個時代中國農(nóng)民在帝國主義、 國民黨反動派以及封建地主三座大山壓迫下的悲慘命運。 1940年, 葉君健把《春蠶》譯成英文, 使世界了解了當(dāng)時中國人民的真實生活。
經(jīng)過細讀發(fā)現(xiàn), 葉君健主要采用了三種翻譯方法: 全譯、 變譯和省譯。 全譯是指在翻譯過程中信息量不變, “將原語文化信息轉(zhuǎn)化為譯語以求風(fēng)格極似的翻譯活動”[14]。 變譯是指在翻譯過程中信息量有變, “是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 采用增、 減、 編、 述、 縮、 并、 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15]95。 省譯是指完全沒有翻譯原文的信息, “是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基礎(chǔ)上, 在譯文中省略重復(fù)的、 多余的文字, 或者是在譯文中用簡潔、 明了的語言代替原文中繁瑣、 累贅的語言, 省譯的目的就是讓譯文通順流暢、 言簡意賅地表達出原文的內(nèi)容”[16]。 下面就從稱謂和民族特色詞匯兩個方面舉例說明葉君健的翻譯方法。
4.1 稱謂的翻譯
“稱謂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相互關(guān)系, 以及身份、 職業(yè)等而得來的名稱?!盵17]243“在人類社會中, 稱謂系統(tǒng)是一個極其龐大的語言文化系統(tǒng)。 它是人類終年累月形成的規(guī)則和長期約定俗成的習(xí)慣相輔相成的產(chǎn)物, 因此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盵18]《春蠶》中的稱謂主要包括姓名、 身份和職業(yè)。 葉譯《春蠶》中一共有63個稱謂翻譯, 其中全譯33個, 變譯16個, 省譯14個。
全譯的稱謂有老通寶(Old Tungpao)、 六寶(Lupao)和李根生(Li Kenson)等。 在保留人名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 譯文也符合英語的發(fā)音規(guī)律, 讀起來朗朗上口。 再如兒媳(daughter-in-law)和小兒子(younger son)的譯文既保留了原作中的親屬人物關(guān)系, 也符合英語的表達習(xí)慣; 長毛鬼(the ghosts of the “l(fā)ong hairs”)和閻羅王(the King of the Underground World)的譯文則既傳達了原文的文化信息, 又沒有影響讀者理解。
變譯的稱謂有東洋兵(Japanese)等。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 中國人叫日本人為東洋兵, 譯文雖然沒有譯出“兵”, 但在整體上傳達了原文的信息。 又如小長毛(sentinel)。 原文中的小長毛確實是長毛營盤的守衛(wèi), 葉譯未將其譯成“l(fā)ittle long hair”, 而是譯為“sentinel”(守衛(wèi)), 既向讀者介紹了小長毛的身份, 又體現(xiàn)了譯者靈活變通的翻譯思想。 再如老糊涂(the doddering old fool)。 doddering形容人老態(tài)龍鐘, old形容人年紀(jì)大。 葉譯添加了“doddering”既使飽經(jīng)滄桑的老通寶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又巧妙地用兩個近義詞突出強調(diào)了老通寶因年老而性格固執(zhí), 不知變通。
省譯的稱謂有句“但那是老天爺?shù)摹畽?quán)柄’, 誰又能夠未卜先知”[19]84(“But that was beyond the control of human beings”[20]10) 中的“老天爺”。 原文的意思是只有老天爺能夠未卜先知, 而人類卻無能為力。 葉譯雖未譯出“老天爺”, 但實際已隱含其意。 又如句“實在他們的情形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19]88(“Starvation was visible not only on their faces, but also in their movement”[20]13) 中的“叫花子”。 “叫花子”此處形容忍饑挨餓的人, 譯文的“starvation”表達了這一層含義, 盡管形式上省譯了“叫花子”。
4.2 中國民族特有詞匯的翻譯
如何翻譯民族特色詞匯才能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一直以來都是翻譯界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 筆者考察了葉譯《春蠶》中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 在26個特色詞匯中, 采用全譯12個, 變譯8個, 省譯6個。 下面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例 1 “那母狗是白虎星, 惹上了她就得敗家”——老通寶時常這樣警戒他的小兒子。[19]91
“That bitch is the reincarnation of the White Tigress Star”, he used to warn Toto. “She is an evil spirit that brings bad luck to anyone who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her.”[20]15
“白虎星”喻指那些會給人帶來災(zāi)禍的人。 葉譯“the White Tigress Star”運用了全譯的方法, 通過下文“She is an evil spirit that……”向讀者解釋了白虎星的寓意, 既保留了原語特有的表達方式, 又利于西方讀者的接受。
例 2 “水路去有三十多九呢!”[19]104
“The place was about a hundred miles away.”[20]25
“九”是江浙一帶計算距離的單位, “一九”是九里, “三十多九”就是三十多個“九里”。 這里指從老通寶家到無錫距離很遠。 譯文中的“a hundred miles”也表明距離非常遠, 葉譯采用概略譯法, 靈活變通地傳達了原文的意義。
例 3 并且他還要忙著采繭, 還要謝“蠶花利市”, 他漸漸不把繭廠的事放在心上了。[19]103
本句話說明了老通寶只是忙著為蠶繭的大豐收做準(zhǔn)備, 不去關(guān)心蠶廠的事。 雖然有消息說蠶廠關(guān)門, 但是老通寶并不相信他家上好的繭子賣不出去。 根據(jù)譯文“The piles of snowwhite cocoons were smiling at him. Couldn’t they find a market—he asked himself”, 我們可以看出葉君健已經(jīng)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一層含義, 例3原句在此就顯得多余累贅, 省譯本句使得譯文更加簡潔明了。 況且“蠶花利市”只是老通寶鄉(xiāng)里的方言, 西方人很難理解, 省譯了它也避免了造成西方讀者的接受障礙。
綜上所述, 葉譯《春蠶》在以上兩個方面涉及的譯文中, 全譯45個, 變譯24個, 省譯20個。 由此可看出, 葉君健在對外譯介時采用的翻譯策略大致為: 首選全譯, 盡量將原語文化信息完全轉(zhuǎn)化到譯文中, 使原文與譯文達到風(fēng)格上的相似; 變譯次之, 根據(jù)讀者的需求, 靈活變通地傳達原文內(nèi)容; 最后必要時, 為了使譯文符合讀者認(rèn)知, 便于讀者接受, 只要不影響整體信息的傳達, 就采取省譯的策略。
一直以來, 學(xué)界對于翻譯家葉君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他的對內(nèi)譯介, 而有關(guān)其對外譯介活動的系統(tǒng)研究卻付之闕如。 鑒于此, 筆者在大量搜集文獻資料的基礎(chǔ)上嘗試盡可能全面地梳理了葉君健的對外譯介活動, 并對其譯作《春蠶》進行了個案分析, 總結(jié)出了其對外譯介時采用的翻譯策略, 即首選全譯, 變譯次之, 必要時省譯。 葉君健在中國翻譯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的對外譯介活動, 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 “讓國外讀者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 斗爭和命運, 成了他始終不渝的志向。 為此, 他竭盡忠誠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盵4]他還把中國的文學(xué)作品翻譯成外文介紹到國外, 傳播了優(yōu)秀的中國文學(xué), 使中國文明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傳播。 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他的對外譯介活動對世界人民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2015年7月21日, 英國劍橋大學(xué)在國王學(xué)院院長官邸隆重舉行‘葉君健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專題展開幕式, 紀(jì)念武漢大學(xué)杰出校友葉君健在二戰(zhàn)前后為中英兩國文化交流、 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宣傳所做出的歷史貢獻?!盵21]筆者希望通過研究葉君健的對外譯介活動可以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 也可以為當(dāng)下中國文學(xué)與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可鑒之資。
[1]陳玉剛. 中國翻譯文學(xué)史稿[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9.
[2]李景端. 葉君健與《安徒生童話》中譯本[J]. 出版史料, 2003(1): 21-23.
[3]葉念倫. 葉君健與安徒生童話[J]. 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 2006(3): 51.
[4]曹復(fù). 走向世界的中國作家葉君健[J]. 世界博覽, 1986(9): 5.
[5]藍山. 奮斗的一生——記葉君健[J]. 對外傳播, 1995(4): 29.
[6]王靖涵. 解讀葉君健的翻譯觀[J]. 大家, 2012(9): 182.
[7]曹天飛, 付筱娜. 葉君健的文學(xué)翻譯思想及翻譯成就[J]. 蘭臺世界, 2015(28): 48-49.
[8]李保初. 日出江花紅勝火: 論葉君健的創(chuàng)作與翻譯[M]. 北京: 華文出版社, 1997.
[9]熊顯長. 葉君健文學(xué)創(chuàng)作綜論[J]. 鄂州大學(xué)學(xué)報, 2000(3): 39-42.
[10]苑茵. 往事重溫[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08.
[11]董璐. 傳播學(xué)核心理論與概念[M].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10.
[12]吳旸. 《中國文學(xué)》的誕生[J]. 對外傳播, 1999(6): 24-25.
[13]葉君健. 關(guān)于文學(xué)作品翻譯的一點體會[J]. 中國翻譯, 1983(2): 7.
[14]黃忠廉. 變譯理論研究類型考[J]. 外語學(xué)刊, 2011(6): 101.
[15]黃忠廉. 變譯理論[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2.
[16]張薇. 英語筆譯中的增譯法和省譯法[J]. 現(xiàn)代交際, 2015(12): 62.
[17]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漢英雙語現(xiàn)代漢語詞典[Z]. 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2002.
[18]王穎. 英漢人際稱謂與翻譯[J]. 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 2009(7): 139.
[19]茅盾. 春蠶[M]. 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85.
[20]Chun-Chan Yeh. Three Seasons and Other Stories[M]. New York: Staples Press, 1946.
[21]方琳. 英國劍橋大學(xué)紀(jì)念葉君健在二戰(zhàn)中獨特貢獻[N]. 湖北日報, 2015-07-28.
Ye Junjian’s Activities of Translating and Introduc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 the World
JING Surong, LIU Sh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Ye Junjian (1914~1999), as a famous writer, literature translator and children litterateur, was devoted to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 the world for a long time, which promoted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but his contributions and influence in this aspect have been little researched up to now. This paper thoroughly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Ye’s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activities from Chinese to foreign languages.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motivation of Ye’s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 the world and researches his two work patterns, namely independent and cooperative.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Ye’s three major translating methods by analyzing one of his translation works,SpringSilkwormswritten by Mao Dun, namely complete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omiss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not only provid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ranslators to promote the going abroad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ut also help people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Ye Junjian as a translator.
Ye Junjian; translating and introduc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 the world;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work patterns; translating methods
1673-1646(2017)01-0076-05
2016-10-17
荊素蓉(1972-), 女, 副教授, 博士, 碩士生導(dǎo)師, 從事專業(yè): 翻譯理論與實踐。
H315.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1.015